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选必上第5课默写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大学之道》1、《大学之道》与孟子“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有相通之处,强调内在的德行要转化为实践,由己及人,体现大学之宗旨的句子是“ , ”。2、《大学之道》中,要树立崇高的理想,有了理想才能确定坚持方向,有目标才能专心致志的句子是“ , ”。3、《大学之道》中阐释了自然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句子是“ , ”。4、《大学之道》用平和的心态权衡利弊体现“慎思慎言,方得合宜”的句子是“ , ”。5、人们的良知因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蒙上尘埃,因此要从内在让美德重新显明,达到去恶向善的目的,《大学之道》体现该道理的句子是“ , ”。6、《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从天子到平民,都要把修身作为处世的根本。7、《大学之道》中的“ ”说明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则说明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8、《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的句子是“ , ”。9、《大学之道》中,治国的前提条件是“ ”,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10、《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恰当的句子是“ , ”。11、《大学之道》中,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正心的前提条件是“ ”。12、《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安好的重要性。13、《大学之道》中,论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 , ”。14、《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的句子是“ , ”。15、《大学之道》中,论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 , ”。16、《大学之道》中,指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17、《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的句子是“ , ”。18、《大学之道》中,用“ ”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19、“心学家”王阳明为获得正确的认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这一行为正体现了《大学之道》中的“ ”,同时启示我们探究精神的积极作用在于“ ”。《<论语>十二章》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2.在《<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3.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4.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6.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 , 。7.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 ”,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 ”。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 , ,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 ”,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 ”,还可以“ , ; 。”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1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1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1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 。1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附:参考答案《大学之道》1、《大学之道》与孟子“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有相通之处,强调内在的德行要转化为实践,由己及人,体现大学之宗旨的句子是“在明明德,在亲民”。2、《大学之道》中,要树立崇高的理想,有了理想才能确定坚持方向,有目标才能专心致志的句子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3、《大学之道》中阐释了自然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句子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4、《大学之道》用平和的心态权衡利弊体现“慎思慎言,方得合宜”的句子是“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人们的良知因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蒙上尘埃,因此要从内在让美德重新显明,达到去恶向善的目的,《大学之道》体现该道理的句子是“在明明德,在亲民”。6、《大学之道》中,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两句,强调从天子到平民,都要把修身作为处世的根本。7、《大学之道》中的“致知在格物”说明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物格而后知至”则说明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8、《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的句子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9、《大学之道》中,治国的前提条件是“先齐其家”,齐家的前提条件是“先修其身”。10、《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恰当的句子是“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11、《大学之道》中,修身的前提条件是“先正其心”,正心的前提条件是“先诚其意”。12、《大学之道》中,用“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安好的重要性。13、《大学之道》中,论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14、《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的句子是“欲诚其意,先致其知”。15、《大学之道》中,论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16、《大学之道》中,指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17、《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的句子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18、《大学之道》中,用“在止于至善”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19、“心学家”王阳明为获得正确的认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这一行为正体现了《大学之道》中的“致知在格物”,同时启示我们探究精神的积极作用在于“物格而后知至”。《<论语>十二章》1.人而不仁,如礼何2.朝闻道,夕死可矣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7.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8.吾止也;吾往也。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可以群,可以怨12.兴观群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4.敏于事而慎于言15.就有道而正焉16.克己复礼为仁17.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8.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