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思想文化【明确考纲】1、识记 知道“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七上P48-49);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七上P92-93); 记住《史记》(七上P94)、《资治通鉴》(七下P77)的作者和体例。 了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七上P41-42、P57-58)。2、理解 概述孔子的主要成就(七上P46-47)。【梳理知识】一、思想:1、孔子的思想成就 七上P46-47(1)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大教育家和大思想家。曾根据鲁国历史编成《春秋》一书。(2)政治方面: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改造,成为我国封建文化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3)教育方面:孔子创办私学,不分贫富贵贱广收门徒。他还注意“因材施教”。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孔子的言论,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4)孔子关于教育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百家争鸣 (1)背景:七上P48本目第一段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流是总结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经验教训。(2)主要学派、观点:七上P48-49学派代表时期主要观点观点出处儒家孔子(创始人)春秋末期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爱人”,反对苛政《论语》孟子战国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主张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孟子》墨家墨子(创始人)战国主张“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墨子》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互相转化,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七上P47《老子》(《道德经》)庄子战国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法家韩非战国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韩非子》兵家孙武春秋晚期“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3)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二、宗教1、佛教的传入:七上P92(1)西汉末年,由古代印度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2)教义:今生如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3)结果: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4)影响:对我国文化有深远影响。(5)其他:信仰的神有佛、菩萨、罗汉等。庙宇有寺、庵等。2、道教的兴起:七上P93(1)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尊老子为“太长老君”。(2)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3)结果: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4)影响:对我国文化有深远影响。(5)其他:信仰的神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等。庙宇有宫、观等。三、史学:1、司马迁的《史记》:七上P94(1)创作时间:西汉武帝时。(2)叙述黄帝至汉武帝时期。(3)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地位: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七下P77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司马迁采访史迹 司马光四、汉字的演变 1、汉字的演变时期商朝商周西周晚期秦朝秦汉魏晋字体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七上P41-42含“马”字演变图2、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的字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