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确考纲】1、识记 知道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七下P88-89);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七下P109-111)。知道戚继光抗倭(七下P96)、郑成功收复台湾(七下P103-104)和雅克萨之战(七下P105-106)。2、理解 概述郑和下西洋(七下P93-95)。3、运用 列举“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七下P118)。【梳理知识】 这一时期,我国君主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弱,封建统治面临社会危机;同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其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一、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一)明朝:1、明太祖时期:(1)政治上加强皇权: 七下P88①改革行政机构:A、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B、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②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实行恐怖统治。(2)文化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统治:七下P88-89实行八股取士,为皇帝训练忠顺奴仆。2、明成祖时期:七下P91(1)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的控制。。(2)在锦衣卫之外增设东厂特务机构。(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专制皇权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3)继续实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二)清朝:1、政治上:七下100-101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2、文化思想上:七下P101仍然实行八股取士,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二、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明朝前期,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1、西洋: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七下P932、目的:为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七下P933、条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最主要条件)造船水平高超,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广泛使用;人们具备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郑和本人的才能、经验。4、特点及概况:七下P95(1)时间早、历时长:1405-1433年之间,比欧洲早半个多世纪,前后长达29个年头。(2)次数多:前后共七次。(3)到达的范围广: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4)规模大:第一次出使西洋时,有27000多人、200多艘海船,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5、意义:(1)积极意义:七下P95①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②郑和的远航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2)消极意义:郑和下西洋所采取的只重政治目的而轻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缺乏持久的经济推动力。随着明朝国力衰落,远洋航行的壮举最终被废止。6、郑和在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郑和以英勇无畏的精神,高超的航海技术,卓越的组织才能,七次远航,为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贡献,郑和是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二)明朝中后期,东西方国家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军民开始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1、戚继光抗倭:七下P96(1)倭寇: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2)概况:先荡平浙江倭寇,之后配合俞大猷打击福建、广东倭寇,1565年肃清倭患。(3)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2、郑成功收复台湾:七下P103-104 明朝末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朝初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渡海作战,于1662年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并为开发台湾作出了杰出贡献。 戚继光 郑成功 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一)加强行政管理力度1、确立对西藏佛教首领达赖(顺治帝)和班禅(康熙帝)册封的制度,1727年,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能力。七下P109-110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并在新疆各地驻军,设置哨所,加强对祖国西北地区的管辖。七下P111 1884年设新疆行省。八上P143、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祖国东南的海防。七下P104 1885年,设台湾省。(二)镇压民族分裂势力的反叛活动: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活动。七下P111(三)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康熙帝两次在东北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军。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属于中国,划定中俄东段的边界。七下P105-106五、清朝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七下P1181、原因:(1)根本原因: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2)直接原因:西方殖民者开始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遭受侵略及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2、目的:防止沿海居民与外国勾结,推翻清朝的统治,以及抵制日益严重的鸦片贸易。3、表现:严格限制私人对外贸易。(1)严禁国人出海贸易,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2)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最后只留下广州作为通商口岸,只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4、影响:(1)积极方面:这一政策实施了近二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2)消极方面:使中国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向西方学习,使中国逐渐落后,最终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同时这一政策使中国更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5、启示:(1)闭关锁国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2)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学习别国长处,发展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