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明确考纲】1、识记 知道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七上P105);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七上P111-112)。2、理解 简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七上P115-116)。【梳理知识】 一、三国鼎立 七上P102-1051、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208年,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3、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我国历史开始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形势示意图二、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成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七上P111-112(一)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在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汉人迁到江南或更南的地方。(二)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及启示:原因自然地理因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要注意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北方战乱较多,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要注意维持安定的社会环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经济因素(最重要原因)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补充那里的劳动力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的发展,重视人才培养与交流人文原因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南方的民族交往注意制订激励机制,激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提倡合作,培养协作意识2、概况:(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2)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3)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4)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3、结果: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4、意义(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三、民族融合1、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内迁中原(黄河流域),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2、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北方(中原地区)汉人南迁江南和更南的地区,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3、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汉化政策) 七上P114-116(1)背景: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2)内容:A、迁都洛阳。B、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用汉制;行汉礼。(3)意义: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狐陆贺楼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