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历史知识梳理:人教新课标七年级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5年中考历史知识梳理:人教新课标七年级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资源简介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明确考纲】
1、识记 知道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七下P17-19);知道武则天(七下P9)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七下P12-15);知道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七下P23-24)。
2、理解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七下P29-31)。
3、运用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七下P8-9)。
【梳理知识】
一、唐太宗的统治——“贞观之治” 七下P8-9
(一)“贞观之治”
1、出现的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
民力量的伟大,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重视发展
生产。
2、政策和措施:
(1)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同时注意“戒奢从简”,
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2)善于用人,虚怀纳谏。任用人称“房谋杜断”的房
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
(3)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效能。合并州县,减轻人
民负担,要求大臣廉洁奉公。
(4)文化上,大兴学校,完善科举。
(5)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
3、治世局面的形成(含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二)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教训,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虚怀纳谏,知人善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人民生活改善,民族关系融洽。历史上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二、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七下P9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所以她的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死后,后人为其立下无字碑。
三、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
1、原因:
(1)主观原因: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开元之治”。具体如下: 七下P12
(1)唐玄宗善用贤臣,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
(2)注意节俭,销毁宫内的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品。
(3)重视地方吏治,将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2)客观原因:
①前几位皇帝如唐太宗和武则天都重视发展社会经济,为其打下基础。
②唐朝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为经济繁荣创造了政治前提条件。
③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
(1)农业进步:七下P13
①兴修许多水利工程,有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②生产工具和技术改进,农产品品种增加、产量提高:出现曲辕犁、筒车等;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从西域传入许多蔬菜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③人们抗天灾能力增强,如治理蝗灾。
(2)手工业发达:七下P14
①陶瓷业:瓷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陶器唐三彩最为出名,其中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②丝织业:丝织品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
(3)商业繁荣:七下P15
出现了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商业都市,长安城布局严谨,坊、市分开,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繁华的商业区,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3、“开元盛世”的含义:七下P15
“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这一时期,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四、官吏选拔制度有所进步: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背景:七下P17
(1)魏晋以来,官员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且升迁很快,而出身低微、才能出众的人却没机会做高官。
(2)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2、科举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1)诞生:七下P17
①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②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七下P18
①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规模。当时进士科考试很严,录取率仅1-2%,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②武则天首设殿试和武举。
③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影响:七下P17最后一段、P19第一段
(1)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到周边国家。
(2)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忽视自然科学,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4、科举制度对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启示:今天,我国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应当从知识考查转变为能力考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唐朝的民族交往: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与周边各族友好交往:典型:唐与吐蕃的交往:七下P23-24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其首领被称为赞普。
1、7世纪中期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
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增进了汉藏两族
的友好关系。
2、8世纪初,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尺
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与唐“和同为一家”。 (注:此时,吐蕃与唐朝是政权与政权的关系,西藏地区在此时并未纳入中国版图,到了元朝时期,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才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五、外交上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周边各国友好交往
1、表现:
(1)中日交流:七下P29-30
①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长安,学习唐朝文化(特点:次数多、规模大、素质高)。
②唐玄宗统治时期,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③日本文化受唐朝影响的表现:
A、仿效唐朝的制度进行改革(大化改新);
B、日本参考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C、日本建筑、风俗、饮食、服饰等方面受唐朝的影响。
(2)中印交流:七下P31
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并翻译佛经,写出《大唐西域记》一书,该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2、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在深度、广度和层次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3、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昌盛,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交往政策;
(3)由于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因此,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