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本框逻辑框架
1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运用性质判断的必要性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没有”(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
P32四段
2.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含义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P32四段
如:所有孩子都是天真的。 凡是学生都是勤快的。
同步训练
1.这个米塞尔就是凶手
2.鲁柏手里的馅饼就是一条线索
3.所有的猫都是动物
4.所有的猫都不是植物
5.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
6.这个学生不是中学生
断定“米塞尔”具有“凶手”的性质
断定“馅饼”具有“线索”的性质
断定“猫”具有“动物”的性质
断定“猫”不具有“植物”的性质
断定“鲁迅”具有“伟大的文学家”的性质
断定“这个学生”不具有“中学生”的性质
3.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结构
性质判断主要由量项、主项、联项、谓项构成
P33一段
如:所有 孩子 都是 天真的。
①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如所有、一切、有些、有的、这个;
②主项:表示断定对象,处于语句主语位置;
③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如是、不是;
④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处于语句宾语位置。
p33探究与分享2
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思考: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
4.性质判断的类型
P33三段
含义 举例
肯定判断 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否定判断 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 自私不是美德
标准一:依据判断的质,即以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
4.性质判断的类型
P33四段
对象范围 量项表示 举例
全称判断 全部 所有、一切、凡是...可省略 商品都是有价值的。
特称判断 部分 有些、少数、大部分..不可省略 有的同学是我的邻居。
单称判断 一个 这个、那个... 一般不需要量项 这道题是对的。
李白是诗人。
标准二:依据判断的量,即以判断断定对象的范围。
分析: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
该来的没来!
不该走的走了!
(所有)该来的没来!
(所有)不该走的走了!
补充完整
补充完整
(有的)该来的没来!
(有的)不该走的走了!
更正
更正
此翁请客失败,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误用了量项。
4.性质判断的类型
P34一段
质 量 质与量
肯定判断否定判断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标准三: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
归纳总结
划分标准 种类
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否定判断
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质与量的结合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事 例 性质判断的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
量项 主项(S) 联项 谓项(P)
所有 商品 是 有价值的 ①
所有 真理 不是 一成不变的 ②
有些 中学生 是 共青团员 ③
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 ④
许海峰 是 运动员 ⑤
这个人 不是 小学生 ⑥
全称肯定判断(SAP)
全称否定判断(SEP)
特称肯定判断(SIP)
特称否定判断(S0P)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下列判断属于性质判断的哪种类型?
①所有的人都愿意和他交往。
②一切事物都不包含矛盾。
③老子写的《道德经》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
④这个人不是中学生。
⑤在昨天的暴风雨中,一些树被大风刮倒了。
⑥4/5的任务都不是由他完成的。
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5.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
(1)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
如:①所有的人都认同。(缺谓项)②通过学习进步很快。(缺主项)
(2)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
如: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
(3)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
如:①所有的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②仙人掌不是一种植物。
P32四段
2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运用关系判断的必要性
事物除了具有某些性质之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P34三段
2.关系判断的含义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P34三段
如:3大于2(大于关系);小刘和老张是同乡(同乡关系)
3.关系判断的结构
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
P35一、二段
如: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
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出现顺序称第一、第二…
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
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的范围。
量项
第一关系者项
第二关系者项
量项
关系项
4.关系判断的种类
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对称性关系【两项对象间的关系】的表现形式:
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传递性关系【三项≤对象间的关系】的表现形式:
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P35相关链接
知识拓展
4.(1)对称性关系
对称性关系 公式 举例
①对称关系 反过来也对 甲与乙是同学
1小时=60分
②反对称关系 反过来一定不对 甲比乙大三岁
地球大于月球
③非对称关系 反过来可能对 也可能不对 甲认识雷锋
张三佩服李四
a
b
有某关系
a
b
x
有某关系
a
b
可能
有某关系
4.(2)传递性关系
传递性关系 公式 举例
①传递关系 (成立) 长江比黄河长,而黄河比黑龙江长,因而,长江比黑龙江长。
②反传递关系 (不成立)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
③非传递关系 (不确定)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
红队战胜了黄队,黄队又战胜了蓝队
a
b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c
也有某关系
a
b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c
x
a
b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c
可能
知识拓展
同步训练
对称关系
非传递关系
反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
甲比乙长得高,乙比丙长得高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
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
小王喜欢小李
张三比李四高
5.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
①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P36一段
本框小结
知识回顾 思考:以下哪些是性质判断?哪些是关系判断?
1.月亮绕着地球转,月亮与地球相距约三十八万千米。
2.曹操与曹植不是兄弟。
3.所有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4.随地吐痰是很不好的习惯。
5.有的水生动物是用肺呼吸的。
6.他比任何人都笨。
关系判断
性质判断或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
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同步训练
1.“张明与王红是同学,王红和李丽是同学,所以,张明与李丽是同学”,这一关系判断是( )
A.对称关系
B.反对称关系
C.非对称关系
D.非传递关系
D
同步训练
2.2019年7月19日21时06分,“天宫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这一性质判断( )
①依据判断的质,属于肯定判断
②依据判断的量,属于全称判断
③从质与量的结合上看,为单称肯定判断
④从质与量的结合上看,为特称肯定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同步训练
3.下列判断属于特称肯定判断的是( )
A.所有的人都希望做老张的生意伙伴。
B.老子写的《道德经》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
C.在昨天的誓师大会中,有些同学因病缺席。
D.杜甫不是商人。
C
同步训练
4.关系判断也是一种简单判断,它是断定对象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下列属于关系判断的是( )
①路遥和路远是朋友。
②小王和小李不是同乡。
③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④苏轼是伟大的诗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