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课件(共5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课件(共5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本框逻辑框架
探究与分享p36
乌龟约仙鹤一起到远方旅游。乌龟不会飞,它咬住树枝的中间,要两只仙鹤各叼住树枝的一端。临行前,仙鹤提醒乌龟到了空中不要说话:“如果你一张嘴,就会掉下去。”当它们飞过一个小镇时,有个小孩喊道:“看呀,仙鹤绑架了乌龟!”乌龟想解释一下,刚说“不……”,就从空中掉了下去……
思考:仙鹤的话中使用的判断与性质判断、关系判断有什么区别?
探究与分享p36
你会掉下去
如果你一张嘴,就会掉下去。
你一张嘴
联结词
支判断
支判断
仙鹤的话:
是一个复合判断
由两个判断组成
由其本身包含的其他判断构成的判断:复合判断
1
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运用复合判断的必要性
P36二段
由于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即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
2.复合判断的含义及其组成
P36二段
(1)含义: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2)组成:联结词、支判断
①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支判断。
②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叫作联结词。
小桃 不仅 聪明伶俐, 而且 善良。
联结词
联结词
支判断
支判断
3.复合判断的种类
P37一段
联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选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
假言判断: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
如: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
如:要么武松把老虎打死,要么武松被老虎吃掉。
如:如果明天天气好,我就去爬山。
2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清朝曾国藩带兵镇压太平军时,曾一度连吃败仗,弄得他茶饭无心,一筹莫展。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从实呈报,向皇上请罪。然后...
吾得向皇上请罪,告诉皇上:“臣屡战屡败。”
建议你换个说法,改成“臣屡败屡战”
思考:
为什么这位幕僚把词序调个位置就能化凶为吉而且受到奖励呢?
从思维方法角度来说,他巧妙地运用了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
曾国藩看了连声叫好。报告递上去以后,果然化凶为吉,而且受到奖励。
1.联言判断的含义
P37二段
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如: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
虽然他很小,但他很懂事。
2.联言判断的结构
P36二段
联言支
联结项
这篇散文文笔生动
并且
这篇散文富有哲理
联言支
联结项
联言支
①含义: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
②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①含义:常常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
②举例:“并且”、“既…又…”等
③有时可以省略。
3.联言判断的真假判断:看联言支的真假
P37四段
①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每个联言支都是真的(与实际相符合),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②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结论: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如:他不但是班长,而且是团支书。
4.联言判断的判断真值表
【拓展】
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p q p且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如:他不但是班长,而且是团支书。
【同步训练】以下联言判断是否为真
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伟大的政治家。
2.贪污是一种违纪行为,但不是一种违法行为。
3.出入校门者,请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5.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
P37五段
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示例评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这个联言判断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加以断定。这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判断】以下哪句是联言判断?哪句是关系判断?如何区分?
当联言判断用单句表达时,在形式上与关系判断很容易混淆。
区别方法:以认识对象为标准将其拆分其变成为分句,看每个分句是否成立,如果都成立,则是联言判断;不成立,则关系判断。
如:例①变成“小刘是球迷,小赵也是球迷”,句子成立,①是联言判断。例②变成“小刘是同乡,小赵也是同乡”,句子不成立。②是关系判断。
①小刘和小赵是球迷。 ②小刘和小赵是同乡。
本框小结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含义 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构成 由联结项和联言支两部分组成
判断真假 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3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探究与分享p38
有一憨汉,出门砍竹竿,清早出城,午夜未归。家人寻至城外,见其怀抱竹竿哭泣。问其缘何不归,憨汉泣曰:“我或者竖持竹竿进城,或者横持竹竿进城,可是,竖持竹竿进城,城门太矮;横持竹竿进城,城门太窄!”
思考:请你从思维方法上说明憨汉不能持竿回家的原因?憨汉的话涉及什么判断?
探究与分享p38
憨汉的话涉及选言判断。憨汉的话涉及断定对象几种情况的判断,属于选言判断,但他没有把可能的情况都尝试过,错失真正合适的方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或者做事情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提出来,或者是这样,或者是那样,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1.选言判断的含义
P38一段
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
如:要么武松把老虎打死,要么武松被老虎吃掉。
2.联言判断的结构
P38一、二段
选言支
联结项
①含义: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
②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①含义: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
②举例:“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
③一般不可以省略。
联结项
选言支
或者
你说错了
或者
我听错了
联结项
选言支
探究与分享p39
1.医生对小明说:“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锻炼,或者是由于营养不良。”
2.教数学的夏老师对教语文的王老师说:“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
思考:这两个选言判断有什么区别?
第一个选言判断,阐明造成身体不好的原因,生病、缺少锻炼、营养不良这几种情况是可以同时并存的。
第二个选言判断,按照现在通行的上课方式,某堂课只能学习一种课程内容,不能两个科目的老师同时上课,这两种情况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3.选言判断的种类
P39一段
依据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划分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①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②用“或者…或者…”来表达
①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
②用“要么…要么…”来表达
【同步训练】以下为哪种选言判断
1.老张是诗人,或是画家。
2.这个词的用法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
3.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锻炼,或者是由于营养不良。
4.老张要么是四川人,要么是湖南人。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3.(1)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
P39二段
①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②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一真即真,全假则假
p q p或者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如:他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生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锻炼。   
3.(2)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
P39三段
①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②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
全假全真皆假
如:这道题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 
p q 要么P要么q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P39五段
4.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要求
(1)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2)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穷尽选言支)
如:小明不交作业的原因,要么是忘记写了,要么是偷懒了。
(还有写了弄丢了等情况,没有穷尽选言支)
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
P39四段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本框小结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含义 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构成 由联结项和选言支两部分组成
分类 真假 相容选言判断 一真即真,全假则假;
不相容选言判断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全假全真皆假
4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假言判断的含义
P40一段
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又叫条件判断)
如:如果寒流来了,那么气温会下降。
2.假言判断的结构
P40二段
前后件
联结项
表示条件的判断叫做其前件;
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做其的后件。
①含义:常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
②举例:“如果…那么…”等
③一般不可以省略。
联结项
后件
如果
寒流来了
那么
气温会下降
联结项
前件
3.假言判断的种类
P41一段
依据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的关系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例句分析1
如:”如果天下雨,地就会湿。“
有前件:天下雨
有后件:地会湿
必然
无前件:天不下雨
有后件:地会湿
无后件:地不湿
可能
可能
有前必有后 ,无前未必无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P41二段
种类 前后件关系 逻辑形式 联结项
(1) 充分条件 假言判断 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有前必有后 ,无前未必无后 如果p, 那么q 如果...那么...;
只要…就…;
一旦…就…;
如:”如果天下雨,地就会湿。“
主要内容 实例分析 是否符合实际
①有前件 必有后件 天下雨,地肯定会湿 符合(真)
无前件 ②可能有后件 天不下雨,地可能会湿 符合(真)
③可能无后件 天不下雨,地可能不湿 符合(真)
【补充】(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
主要内容 实例分析 是否符合实际
有前件 有后件 天下雨,地就会湿 符合(真)
无后件 天下雨,地不会湿 不符合(假)
无前件 有后件 天不下雨,地会湿 符合(真)
无后件 天不下雨,地不湿 符合(真)
【总结】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情况要求:符合”有前必有后 ,无前未必无后”情形都是真的。仅当出现有前件无后件情况时,为假。
【补充】(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
例句分析2
有前件:参加高考
有后件:考上大学
必然
无前件:不参加高考
无后件:考不上大学
可能
可能
无前必无后 ,有前未必有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如:”只有参加高考,才能考上大学。“
无后件:考不上大学
种类 前后件关系 逻辑形式 联结项
(2) 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无前必无后 ,有前未必有后 只有p, 才有q 只有...才...;
…才…;
没有…就没有…;
P41三段
如:”只有参加高考,才能考上大学。“
主要内容 实例分析 是否符合实际
①无前必无后 不参加高考,肯定考不上大学 符合(真)
有前件 ②可能有后件 参加高考,可能考上大学 符合(真)
③可能无后件 参加高考,可能考不上大学 符合(真)
【总结】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情况要求:符合”无前必无后 ,有前未必有后”情形都是真的。仅当出现无前件有后件情况时,为假。
【补充】(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
例句分析3
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如:”当且仅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 ,则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
有前件:被告人犯罪的
证据充分确实
有后件:认定该被
告人有罪
必然
必然
无前件:被告人犯罪的
证据不充分确实
无后件:不能认定该 被告人有罪
种类 前后件关系 逻辑形式 联结项
(3) 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当且仅当p,则q 当且仅当...才...
如:”当且仅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 ,则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
P41三段
主要内容 实例分析 是否符合实际
①有前必有后 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肯定可以认定该被告人有罪。 符合(真)
②无前必无后 被告人犯罪的证据不充分确实,肯定不能认定该被告人有罪。 符合(真)
【总结】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情况要求:符合”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情形都是真的。反之,则假。
【补充】(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
【总结】假言判断的种类
种类 前后件关系 逻辑形式 联结项 举例
充分条件 假言判断 有前必有后 无前未必无后 如果p, 那么q 如果...那么... 如果天下雨,地就会湿。
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 无前必无后 有前未必有后 只有p, 才有q 只有...才... 只有参加高考,才能考上大学。
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 有前必有后 且无前必无后 当且仅当p,则q 当且仅当...才... 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分析以下判断句之间的关系,它们可以组成什么类型的假言判断?
2. ①事物量积累到一定程度 ②事物发生质变
1. ①我们确定好了目标 ②我们取得成功
3. ①向日葵有充足的光照 ②向日葵长得好
分析:”我们确定好了目标“作为“我们取得成功“的条件,但确定好了目标,不一定就能成功;而没有目标,肯定不成功。因此,该判断句之间的条件关系,符合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后无前必无后,有前未必无“的要求,因此它们可以组成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即为如果我们确定好了目标,才能取得成功。
4. ①城市发生内涝 ②人们生活不方便
从假言判断的类型来看,以下所用联结项是否正确?
2. 只有事物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发生质变。
1. 只要我们确定好了目标 ,就能取得成功。
3. 一旦城市发生内涝,人们生活肯定不方便。
错,前件与后件的关系符合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要求,应该为”只有我们确定好了目标 ,才能取得成功。“
错,前件与后件的关系符合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要求,应该为”当且仅当,事物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发生质变。“
对,前件与后件的关系符合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要求。
判断以下假言判断是否为真?
1. 只要我们确定好了目标 ,就能取得成功。
3. 如果城市不发生内涝,人们生活未必不方便。
假,前件与后件的关系符合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要求,应该为”只有我们确定好了目标 ,才能取得成功。“才为真。
真,前件与后件的关系符合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要求。
4. 只要有充足的光照,向日葵就长得好
2. 只要城市发生内涝,人们生活肯定不方便。
真,前件与后件的关系符合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要求。
假,前件与后件的关系符合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要求,应该为”只有充足的光照,向日葵才长得好“才为真。
4.假言判断的真假实质
P42一段
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
(1)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
(2)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3)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如: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地方站了。
这个假言判断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他所反映的这两个对象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却是存在的,这个判断仍然是真的。
P42二、三段
5.假言判断的前提
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
6.判断的重要性
①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
②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
本框小结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含义 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构成 由前件、后件、联结项组成
分类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有前必有后 无前未必无后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无前必无后 有前未必有后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有前必有后且无前必无后
类型 真假判断 举例
联言判断 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他不但是班长,而且是团支书。
选言判断 相容: 一真即真,全假则假 他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生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锻炼。
不相容: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全假全真皆假 这道题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
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有前必有后 ,无前未必无后 如果天下雨,那么地湿。
必要条件:无前必无后 ,有前未必有后 只有参加高考,才能考上大学。
充分必要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当且仅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 ,则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
本框小结
同步训练
1.“戴口罩就会阻断新冠病毒的感染。”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这个判断正确地断定了认识对象的关系
B.“戴口罩”和“阻断新冠病毒的感染”有必然性的条件关系
C.这个判断中概念搭配不当
D.这个判断对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断定不准确
D
同步训练
2.下列判断是假言判断的是( )  
A.小丽要么病了,要么家里有事,所以今天没来上课
B.没有种子,就没有庄稼
C.人民大会堂既雄伟又壮丽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同步训练
3.下列判断属于相容选言判断的是( )
A.任何一种哲学派别,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二者必居其一
B.官僚主义者或者遇事不负责任,或者遇事主观武断
C.教数学的夏老师对教体育的王老师说:“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
D.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B
同步训练
4.下列判断中不包含充分必要条件的是( )
A.当且仅当竞争对手推出投标时,小李才会报一个较高的价位
B.为防止圆管内流动的水结冰,则需要且只需要保持圆管内壁面的最低温度在某一温度以上
C.方老师只有生病或有急事才不来上课
D.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