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游移不定)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
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到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探究与分享 P3
“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Q: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 谈谈你的理由。
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
指“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
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1
同一律:
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遵循同一律的原因
P10一段
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
①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
2.同一律的公式及其基本内容:
①常用公式:“A是A”
②基本内容: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P10一段
3.同一律的要求
P10二段
同一条件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违反同一律的两种情况:“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概念”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变换。
逻辑错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判断”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判断断定了什么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逻辑错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即答非所问)
【注意】p10三段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思考:
“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大于或小于或等于180°”,请问该观点是不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下列表述是否违反同一律
1.顾客:你这里有好茶吗
店员: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
2.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
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3.“小张去年还是团员,现在已是党员了”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未违反,不同条件下
2
矛盾律:
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
P11探究与分享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论断1:
论断2: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结论:楚人的论断存在逻辑矛盾。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点评
P11一段
1.遵循矛盾律的原因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
2.矛盾律的公式及其基本内容
①常用公式:“A不是非A”。
②基本内容: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P11一段
3.矛盾律的要求
P11二段
同一条件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①“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如:对于同一几何图形,不能既有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规定。
②“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如:“所有人都是善良的。”与“有些人是不善良的。”
思考:
“之前我不喜欢吃西红柿,但现在很喜欢吃西红柿了。”这个观点是不是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
不违背。矛盾律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但因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p12二段】
P12一段
4.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
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与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辩证矛盾是客观,是普遍存在的。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
①矛盾律的要求就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
②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逻辑矛盾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是可以避免的。
p12探究与分享:判断:是自相矛盾的还是辩证矛盾
1.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
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4.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
自相矛盾
辩证矛盾
辩证矛盾
自相矛盾
3
排中律:
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思考: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P12探究与分享
点评
“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是一个肯定判断
是一个否定判断
主持人对这两个判断同时加以否认。
结论: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因为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P13一段
1.遵循排中律的原因
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②要避免思维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P13一段
2.排中律的公式及其基本内容
①常用公式:“A或者非A”
②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P13二段
3.排中律的要求
同一条件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P1二段
区分 应用理解
矛盾律 A不是非A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知道了A与非A之中有一真,根据矛盾律必然能够推出另一为假
排中律 A或者非A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知道了A与非A之中有一假,根据排中律必然能够推出另一为真
烧脑题
甲:“不是我偷的”
乙:“是甲偷的"
丙:“不是我偷的”
丁:“是乙偷的”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
甲乙丙丁谁是小偷
P13四段
5.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与基本规律
(1)基本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
(2)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都来源于社会实践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规律名称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A是A 确定性 (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混淆概念
偷换论题/转移论题
矛盾律 A不是非A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排中律 A或者非A 明确性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总结归纳
本框小结
选择
1.某班在民主决策是否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两位同学的对话如下:小明:“你投了赞成票吗?”小亮:“没有。”小明:“你投了反对票吗?”小亮:“也没有。”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
A.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C.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D.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
D
选择
2.有个小伙子上了火车之后,发现没有空座了,于是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嬉皮笑脸地说:“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材料中小伙子的话( )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④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选择
D
3.某地一家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盗窃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如果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断定为真( )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丁
B.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C.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就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