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广东专用物理一轮基础知识梳理复习第二十二讲 综合实验专题第1课时 光 热和能 力(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广东专用物理一轮基础知识梳理复习第二十二讲 综合实验专题第1课时 光 热和能 力(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设计 意图   本专题安排2个课时,根据实验内容分为光、热和能、
力、电及电和磁五个范围。近三年的中考试题,笔试部分的
实验题难度不高,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本专题挑
选部分省市的中考题为例,希望能让学生带着探究精神去思
考,加深对实验的理解,从而能联系上并解释出生活中更多
的现象,把所学的运用到实际中去。
热点考点1 光现象实验
例1:(2021广东)小明发现,晚上坐公交车时在车窗玻璃里看到
另一个“自己”,而白天却看不清。结合平面镜成像知识,他思考
以下问题:
(1)在车窗玻璃里看到的另一个“自己”是光的 形成的像。
(2)如图甲所示,小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从光学角度分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写
出一条);此外,晚上开车时,来自后方车辆的强光入射到前挡风
玻璃,被反射到 (选填“上方”或“下方”),以减少对
司机视线的干扰。
反射 
避免车内物体成像在挡风玻璃正前方 
下方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乙所示。
①组装器材时,要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相互 ;
②实验需要记录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还需要记录物理量
和 ;
垂直 
像到平面镜距
离 
物到平面镜距离 
③实验中如果将蜡烛B也点燃,对实验的影响是
(写出一条)。
看不清A的像的位
置 
[能力提升]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简称HUD。HUD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如车速、油耗、导航等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确保驾驶舒适安全。
(1)HUD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
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 (选填“厚度”
或“透明度”)。
(2)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
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 度。
厚度 
45 
(3)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
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挡风玻璃。
(4)寒冷的冬季,行驶时车内会长时间开暖风,当夜晚回到家,车主
把车停在小区的院内,第二天清晨取车时,往往会看到在汽车的前车窗
的 (选填“内”或“外”)侧有霜形成,霜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
化是 。
靠近 
内 
凝华 
[能力提升]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简称HUD。HUD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如车速、油耗、导航等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确保驾驶舒适安全。
例2:小明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继续深入探究,选用表中某
一规格的凸透镜做实验,调整好器材后如题图甲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
上成放大的像。
凸透镜编号 焦距/cm 直径/cm
① 5 3.5
② 5 4.5
③ 10 4.5
④ 15 4.5
(1)光屏上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
实像 
(2)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此时将蜡烛
向 调节可以使烛焰的像移到光屏中央。
(3)小明选的凸透镜焦距为 cm。
(4)小明将蜡烛换成F字光源,调整了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仍
可观察到清晰的像,如题图所示,则小明看到的像应是 (填字
母)。
上 
10 
D 
(5)小明认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可能与凸透镜的直径有关;若要
验证其猜想,则可在题表中选取编号为 两个凸透镜进行实
验验证。
①② 
[能力提升] 某同学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如图(a)探究“光的反射”实验中要使用硬纸板,它的作用
是 。
如果硬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硬纸板入射时,此时入射
光线、反射光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显示光路 
在 
(2)接着他又探究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如图(b)他通过玻璃板代
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实
验中,他正在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A的像,若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的后
面,那么小明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确定像的位置 
能 
(3)最后他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甲所示,调整凸
透镜光心、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使像呈在光屏的
中心 
(4)他用同一凸透镜做了两次实验,如图甲、乙所示,光屏上均有清
晰的像(未画出),其中成缩小像的是图 。
甲 
(5)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填字母)。
A.5 cm B.8 cm C.10 cm D.15 cm
C 
(6)在图甲中将一镜片放在烛焰和透镜之间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
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则所加镜片可以矫正
图 (选填“丙”或“丁”)的视力缺陷。
丁 
热点考点2 热和能实验
例3:(2020 广东)为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取0.2 kg水
进行实验。
(1)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 (选填 “自下
而上”或“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2)如图所示
例3:(2020 广东)为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取0.2 kg水
进行实验。
(3)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为提高水的沸
点,换用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 (选填“可行”
或“不可行”)。
(4)假如酒精灯均匀放热,且释放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忽略沸腾前
水的质量变化以及热量的损耗,从第5 min起1 min内水吸收的热量
是 J。[c水=4.2×103 J/(kg·℃)]
99 
不可行 
1.68×103 
例3:(2020 广东)为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取0.2 kg水
进行实验。
[能力提升] (2023 广东)小明了解到有种说法“在室内穿两件薄衣服比
只穿一件厚衣服更保暖”。他采用题图的装置进行实验:在甲、乙两个
相同的瓶子中装入等体积的热水,用两层灰色薄棉布包裹着甲瓶(内层
紧贴,外层相对宽松),用一层灰色厚棉布紧贴包裹着乙瓶,用数显温
度计测量瓶中热水的温度,测得有关数据如题表所示。
室温:25.0 ℃
时间/min 0 20 40 60 80
甲瓶水温/℃ 61.0 56.6 62.5 50.9 48.5
乙瓶水温/℃ 61.0 55.6 52.3 49.0 45.7
(1)题表中有一个温度值记录错误,该错误的温度值是 ℃。
水温会先降到41.0 ℃的是 瓶。已知瓶中水的体积是350 mL,该瓶
中水的温度降至41.0 ℃时,其放出的热量是 J。
62.5 
乙 
2.94×104 
(2)如果把瓶中的热水换成冰块, 瓶中的冰块熔化较慢。分析
实验结果,可猜想“在室内穿两件薄衣服比只穿一件厚衣服更保暖”的
原因可能是两件薄衣服中间有 。
(3)请写出一个生活中与你的猜想相符合的例子:

甲 
空气 
羽绒服内充满空
气更保暖,双层玻璃隔热效果更好 
热点考点3 力学实验
例4:(2021 广东)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根据 条件,当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木块
做 运动时,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
如图甲所示。
二力平衡 
匀速直线 
(2)小明在图甲实验中发现较难保持木块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
不稳定。于是,他与同学们一起改进实验,如图乙所示,固定弹簧测力
计,通过拉动长木板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如表,则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
力大小为 N。
实验次数 长木板运动情况 弹簧测力计示数/N
1 匀速 2.0
2 由慢到快 2.0
3 由快到慢 2.0
2.0 
(3)写出用图乙装置的一条优点: 。
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更易操作
 
[能力提升]学校创新实验小组欲测量某矿石的密度,而该矿石形状不规
则,无法放入量筒,故选用水、烧杯、天平(带砝码和镊子)、细线、
铁架台等器材进行实验,主要过程如下:
(1)将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的 处,
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将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入天平的左盘,先估计烧杯和水的质量,
然后用 往天平的右盘 (选填“从小到大”或“从
大到小”)试加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这时右盘中的砝码
和游码所在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g。
零刻度线 
镊子 
从大到小 
124 
(3)如图乙所示,用细线系住矿石,悬挂在铁架台上,让矿石浸没在
水中,细线和矿石都没有与烧杯接触,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砝码的总
质量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总和为144 g,则矿石的体积为 m3。(ρ水=1.0×103kg/m3)
2×10-
5 
(4)如图丙所示,矿石下沉到烧杯底部,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中砝
码的总质量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总和为174 g,则矿石的密度
为 kg/m3。
2.5×103 
例5:(2022 广东)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小明安装好杠杆后,发现其左端下沉,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
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
右 
(2)如图乙所示,杠杆调节平衡后,在A处悬挂3个钩码,每个钩码重
0.5 N。如果在B处施加一个拉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当方向
为 时,拉力最小,大小为 N。
(3)课后,小明制作了一个简易杠杆,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然
后在它两边恰当位置分别放上不同数量的同种硬币,使其在水平位置再
次平衡,如图丙所示,则力臂l1∶l2= 。若两边同时各取走一枚
硬币,则杠杆的 端将下沉。
竖直向下 
2 
2∶1 
右 
[能力提升](2021 广州)如图,小明将质量较小的物体P和质量较大的
物体Q通过细绳相连,并挂在定滑轮上,发现Q下落会被P“拖慢”,对
此小明猜想:“Q的质量和初始离地高度都一定时,P的质量越大,Q从
静止开始下落到地面的平均速度越小。”请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
(1)除如图所示的器材以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
秒表、天平 
(2)画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解:(2)如表所示
P的质量mP/kg 下落时间t/s
[能力提升](2021 广州)如图,小明将质量较小的物体P和质量较大的
物体Q通过细绳相连,并挂在定滑轮上,发现Q下落会被P“拖慢”,对
此小明猜想:“Q的质量和初始离地高度都一定时,P的质量越大,Q从
静止开始下落到地面的平均速度越小。”请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
(3)写出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和判断小明猜想是否正确
的依据。
解:(3)保持物体Q的质量和初始离地的高度一定,使用质
量为m1的物体悬挂在绳子的一端,将物体Q由静止释放,记
录落地时间t1,改变物体P的质量分别为m2、m3(m1<m2<
m3),再次重复上述步骤,分别记录时间t2、t3;
小明猜想物体Q的质量和下落高度相同时,物体P质量越大,
下落的平均速度越小,即下落时间越长,所以若t1<t2<t3,
则可验证小明的猜想正确,反之小明的猜想错误。
[能力提升](2021 广州)如图,小明将质量较小的物体P和质量较大的
物体Q通过细绳相连,并挂在定滑轮上,发现Q下落会被P“拖慢”,对
此小明猜想:“Q的质量和初始离地高度都一定时,P的质量越大,Q从
静止开始下落到地面的平均速度越小。”请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