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广东专用物理一轮基础知识梳理复习第五讲 热与能 第1课时 分子热运动 内能与比热容(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广东专用物理一轮基础知识梳理复习第五讲 热与能 第1课时 分子热运动 内能与比热容(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1
课标导读
课标 要求 1.3.1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1.2 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
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3.1 了解内能和热量。
3.3.2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
现象。
近五 年广 州市 中考 考查 情况 年份 题型 分
值 难易 程度 考点 备注
2023年 选择题 6分 中
等 内能,
比热容 属于综合性题目,要求了解
内能和热量,了解比热容的
概念,对概念公式理解应
用。
2022年 实验题 9分 中
等 比热容 实验属于综合性题目,要求
学生能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并
推理判断,要求对概念、公
式理解应用
近五 年广 州市 中考 考查 情况 年份 题型 分
值 难易 程度 考点 备注
2021年 填空题 4分 中
等 分子热运
动,比热容 属于综合性题目,根据
图像信息回答问题
2020年 选择题 3分 容
易 分子热运
动,内能 从演示实验得到结论
2019年 选择题 3分 中
等 内能, 比热容 属于综合性题目,要求
对概念、公式理解应
用,实验评估

题 规
律   近几年本章考查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也出现了涉及散
热等问题的实验综合题,分数占比不是很稳定,主要是该部分知
识常结合其他形式的能和热学的知识综合考查。
2
知识回顾
知识点1 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 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
做 的运动,由于分子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运动叫做分
子的 运动; 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分子、原子 
无规则 
热 
温度 
(2)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 ,
扩散现象证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 。
扩散 
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物态基本特征(从分子间距和作用力两方面进行分析)
   
①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间距很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大;
②物质处于液态时,分子间距 ,分子间的作用力 ;
③物质处于气态时,分子间距 ,分子间的作用力 。
较大 
较大 
很大 
很小 
(4)分子之间存在 和斥力。
引力 
知识点2 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 能和分子 能的总和,叫
做物体的 。
(2)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越 ,具有的
内能越 。温度降低,它的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 、
和 有关。
动 
势 
内能 
剧烈 
大 
减少 
质量
温度 
状态 
(3)如图甲,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 ;如图乙,物体对
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 。
 
(4)改变内能的方法有 和 ,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
上是 。
增大 
减少 
热传递 
做功 
等效的 
知识点3 比热容
(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
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 。
(2)比热容符号是 ,单位是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
种 。
(3)c水=4.2×103 J/(kg·℃)的物理意义是

质量和
升高温度的乘积 
比热容 
c 
J/(kg·℃) 
属性 
质量为1 kg的水温度升
高1 ℃时吸收的热量为4.2×103 J 
3
能力提升
核心考点1 分子动理论
例1:用如图所示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红棕色的二氧
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
(1)抽离玻璃板前,以“○”表示静置的A瓶内的气体分子,
最能代表容器内气体分子分布的是 (填字母)。
A 
(2)已知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
二氧化氮的应是 (选填“A”或“B”)瓶。抽离玻璃板,过一段
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

B 
A瓶中出现红棕色,B瓶中红棕色变浅,两瓶
颜色基本一致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及分子
间存在间隙 
例1:用如图所示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
(3)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 ℃,②4 ℃,③20 ℃,④30 ℃,则
在 (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解题思路:运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知识点
去解题,气体分子在容器内是均匀的。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
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④ 
例1:用如图所示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
[练习1]腊肠是广州特色美食。在腌制腊肠时加入酱油等调味料,调味料充分进入腊肠中俗称“入味”。从物理的角度看,“入味”是
的结果。蒸腊肠时会闻到浓浓的香味,是因为温度越高, 。
分子无规则运动
分子运动越剧烈 
[练习2]密封的烧瓶中装有某种气体,如图所示,图中的“ ”表示气体
分子,用抽气筒抽出该烧瓶中部分气体后仍密封,下列描述烧瓶内剩余
气体分子的四个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C )
C
核心考点2 物态基本特征
例2:如图所示形象地反映了物质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面说法正确
的是( C )
C
A.甲是气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气态
D.甲是固态
解题思路: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分子间距很小;液体和气体具有
流动性,不能保持一定的形状,而气体分子在空间内是均匀分布的,分
子间距很大。
[练 习]液态的蜡在凝固成固体时体积变小,中间凹陷下去,这说明
( B )
A.蜡从液态变为固态后,分子间距离变大
B.蜡从液态变为固态后,分子间距离变小
C.同种物质液态的分子与固态的分子不同
D.蜡从液态变为固态后,分子间就无空隙了
B
核心考点3 内能 内能的改变
例3:如图所示为用注射器对密闭容器内空气做功的示意图,注射器初始状态如图甲所示,小芳在第一次实验中缓慢下压活塞,注射器末状态如图乙所示;小芳在第二次实验中迅速下压活塞,注射器末状态如图丙所示。已知两次实验中,活塞均对注射器筒内空气做功,则从甲到乙的过程中,筒内空气分子动能( C )
C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解题思路: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所以相同质量的同种物
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其分子动能越大,内能也越大。
[练习1](2020广州)如图为注射器,小芳迅速下压活塞,注射器内密封
的气体温度升高。此过程密封气体的( A )
A.内能增加
B.分子动能减小
C.分子热运动速度减小
D.内能转化为活塞动能
A
[练习2](2023 广州)小明将凝固点为47 ℃的某液态合金放在室温为25 ℃
的实验室中,该合金从70 ℃降至47 ℃并保持一段时间再降至 35 ℃,
合金在此过程( A )
A.对外放热,内能一直减少
B.存在液化现象,内能一直增加
C.温度保持47 ℃时,不吸热也不放热
D.存在凝固现象,内能先减少后不变再减少
A
核心考点4 比热容
例4:(2021广州)甲、乙液体分别置于两个不同的恒温封闭环境中,
质量保持不变。测得甲、乙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1) (选填“甲”或“乙”)液体的分子运动随时间越来越
剧烈。
(2)甲液体所在环境的温度 (选填“小于 1.7 ℃”“等
于 20 ℃”或“大于 35 ℃”)。
甲 
大于35 ℃ 
(3)乙液体在“1~2 min”段和“8~9 min”段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1和
Q2,则Q1 Q2 (选填“>”“=”或“<”),依据是


> 
由Q放=
cmΔt可知,在c和m相同时,1~2 min段乙液体的温度变化更大,所以
放出的热量更多 
例4:(2021广州)甲、乙液体分别置于两个不同的恒温封闭环境中,
质量保持不变。测得甲、乙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解题思路: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热
传递产生的条件:存在温度差;根据公式Q吸=cmΔt利用控制变量法来
分析。
[练习](2023广州)以下过程不发生物态变化。初温相同的两块金属
甲、乙吸收了相同热量,甲的末温比乙的低;那么,初温相同的甲、乙
放出相同热量( B )
A.甲的末温比乙的低,但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B.甲的末温比乙的高,但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C.甲的末温比乙的高,且可以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D.无法判断甲、乙的末温哪一个高,且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B
4
真题检测
1.下列生活现象中,关于分子和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杯子里的水可以任意倒出,说明水分子间没有引力
B.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分子之间有斥力
C.“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D.用力搓手,手发热是通过热传递增加手的内能
C
2.(2019广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两物体温度相同,内能一定相同
B.两物体相比,分子动能越大的物体,其内能越大
C.甲物体传递了热量给乙物体,说明甲物体内能大
D.扩散现象中,分子可以从低温物体运动到高温物体
D
3.小明在两根相同试管中装入初温和质量均相同的水和食用油,然后将
这两根试管同时放到同一个红外加热器中加热。小明根据采集的数据发
现,一段时间后,食用油的温度变化大(食用油和水都未沸腾,两种物
质的比热容见下表),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物质 比热容/[J·(kg·℃)-1]
水 4.2×103
食用油 约1.9×103
B
C.在相同的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多
D.在相同的时间内,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多
4.水和食用油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吸热本领的大
小,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水和食用
油,用相同的电热器分别对它们进行加热。
(1)实验中应控制水和食用油的初温与 都相同。
质量 
(2)实验中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可通过 来比较。
(3)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象,由图象可知 吸热能力强。我们用比热容这一物理量来描述物
质的这种特性。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 (kg·℃),由图乙可知食
用油的比热容约为 J/ (kg·℃)。
加热时间 
水 
2.1×103 
4.水和食用油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吸热本领的大
小,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水和食用
油,用相同的电热器分别对它们进行加热。
5.(2022广州)小明想了解热水在图1的哪个杯子中降温更快,他往两
杯子中倒入等质量热水,同时开始计时,测得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
图2。
(1)由图2可推测 (选填“甲”或“乙”)杯中的热水先降温至
40 ℃。
(2) (选填“甲”或“乙”)杯中的水在0~10 min放出的热量
较多,依据是


乙 
乙 
由题意可知,甲、乙都为水,质量相等,在0~10 min
内Δt甲<Δt乙,根据Q=cmΔt可知:Q甲<Q乙,即乙杯中的水放出的热量
较多 
(3)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两杯热水降温快慢的不同?小明猜想可能是两杯子开口散热面积的不同和杯身散热的不同。请设计实验探究热水降温快慢与玻璃杯开口大小是否有关,写出实验步骤(已提供足量热水,从图3中自选器材)。
①将玻璃杯A和玻璃杯B外表面包上隔热材料;
②向玻璃杯A和玻璃杯B内倒入质量相等的热水;
③用温度计测量玻璃杯A和玻璃杯B中热水对应的温度t1;
④每隔五分钟再次测量温度,重复5次,在下表中记录对应的温度;
温度 t1/℃ t2/℃ t3/℃ t4/℃ t5/℃
玻璃杯A
玻璃杯B
⑤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