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2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群英会蒋干中计》练习题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黯淡 谙习 万马齐喑
B.巾啧 沙碛 油渍
C.偏裨 睥睨 稗官野史
D.偷窃 锲而不舍 提纲挈领
【答案】D
【解析】A àn ān yīn; B zé qì zì ; C pí bài pì ; D qiè qiè qi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一齐上船迤逦前进 解释:
②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 解释:
③吾虽不及师旷之聪 解释:
④座上觥筹交错 解释:
⑤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 解释:
【答案】① 迤逦,曲折连绵。② 交契,交情深厚。③ 聪,耳朵很灵。④ 筹,酒筹,行酒令(用游戏方法决定饮酒的次序)用的竹签。⑤ 赚,诱骗。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东吴兵少,反为所败 B.非图仕禄,迫于势耳
C.事又不济,反为所笑 D.过分谦让,反为不美
【答案】D
【解析】A 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为:东吴的人兵力少,(我)却被他们打败。B 项,被动句,“于”表被动。译为:我等归降于曹操,是被形势所逼。C 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为:事情没有做成功,反被笑话了。D 项,一般陈述句。译为:过分的谦虚、谦让,反而不是美德。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B.《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历史小说。
C.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原标题是: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这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著名片段。
D.课文着重描写各个人物的言谈举止,突出刻画了周瑜、蒋干和曹操三个人物形象,全篇情节曲折跌宕,富于戏剧性。
【答案】A
【解析】(A 项,“纪传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错误。《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历史小说中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古代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二、阅读提高
(一)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瑜大怒,更不开看,将书扯碎,掷于地下,喝斩来使。”对文中周瑜发怒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瑜见书信的封面上写的是"付",认为不尊敬自己,因而生气了。
B.周瑜自命不凡,见曹操在书信上称大丞相,因而大怒。
C.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周瑜深恶痛绝,因而大怒。
D.曹操以丞相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激怒了周瑜。
【答案】D
【解析】原文中,“汉大丞相”表明曹操以汉相身份对待周瑜,而“付”又很傲慢,因此才激怒周瑜。
2.周瑜是通过哪些行为来暗示蒋干劝降是不可能成功
答:
3.曹操明知“中计”,却不肯认错,称蔡瑁、张允二人“怠慢军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4.你认为周瑜是一位怎样的军事家?
答:
【答案】
2.①出迎和大摆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
3.若曹操承认自己错杀蔡、张二人,将带来负面影响,但若以“怠慢军法”为由,则可以整治军纪,此处反映出曹操狡诈、善权变的性格特征。
4.周瑜足智多谋,年轻潇洒,豪放自信,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干。(可结合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内紧外松、几次大笑等具体分析。
(二)阅读课外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
B.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事急而不断
C.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田横,齐之壮士耳
D.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荆州之民附操者
【答案】D
【解析】A 项,“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中的“于”意为“向”,“受制于人”中的“于”意为“被”。B 项,“愿将军量力而处之”中的“而”表修饰,“事急而不断”中的“而”表转折。C 项,“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中的“之”意为“取独”,“田横,齐之壮士耳”中的“之”意为“的”。D 项,两句中的“者”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2.下列句子全都表明诸葛亮用激将法劝说孙权的是(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②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⑤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①④⑤
【答案】D
【解析】②是说明刘备的处境。③是说明曹操一方的不利因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游说孙权时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
B.“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向下文波澜起伏的事态过渡。
C.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曹操失败,孙刘联盟形成。
D.诸葛亮出使东吴,准确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
【答案】C
【解析】C 项,应为诸葛亮预见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译文: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译文:
【答案】
① 这就是所说的“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说“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
② 荆州归附曹操的民众,是被他武力的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群英会蒋干中计》练习题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黯淡 谙习 万马齐喑
B.巾啧 沙碛 油渍
C.偏裨 睥睨 稗官野史
D.偷窃 锲而不舍 提纲挈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一齐上船迤逦前进 解释:
②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 解释:
③吾虽不及师旷之聪 解释:
④座上觥筹交错 解释:
⑤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 解释: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东吴兵少,反为所败 B.非图仕禄,迫于势耳
C.事又不济,反为所笑 D.过分谦让,反为不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B.《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历史小说。
C.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原标题是: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这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著名片段。
D.课文着重描写各个人物的言谈举止,突出刻画了周瑜、蒋干和曹操三个人物形象,全篇情节曲折跌宕,富于戏剧性。
二、阅读提高
(一)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瑜大怒,更不开看,将书扯碎,掷于地下,喝斩来使。”对文中周瑜发怒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瑜见书信的封面上写的是"付",认为不尊敬自己,因而生气了。
B.周瑜自命不凡,见曹操在书信上称大丞相,因而大怒。
C.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周瑜深恶痛绝,因而大怒。
D.曹操以丞相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激怒了周瑜。
2.周瑜是通过哪些行为来暗示蒋干劝降是不可能成功
答:
3.曹操明知“中计”,却不肯认错,称蔡瑁、张允二人“怠慢军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4.你认为周瑜是一位怎样的军事家?
答:
(二)阅读课外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
B.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事急而不断
C.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田横,齐之壮士耳
D.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荆州之民附操者
2.下列句子全都表明诸葛亮用激将法劝说孙权的是(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②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⑤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游说孙权时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
B.“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向下文波澜起伏的事态过渡。
C.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曹操失败,孙刘联盟形成。
D.诸葛亮出使东吴,准确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
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译文: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译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