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221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迁后的周王朝被称为东周秦王朝统一全国时空坐标《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三目录CONTENTS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四《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了解夏商周的更替、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课程标准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变革的具体表现、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及重要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以及科学技术与文化。难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史实,认识民族关系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变化,在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家国情怀;2.通过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能够理解变法的必然性,从而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3.通过了解百家争鸣,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感受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4.通过不同时期地图的对比,感受时空的变化,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学习目标《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一、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射王中肩: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郑国,和周天子的关系一直很好,担任周朝的卿士(也就是后来的宰相,现在的总理)。到了平王的孙子桓公继位的时候,郑国实力更加强大。周桓王就解除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五年不去朝见周桓王。于是桓王召集蔡、卫、陈等国去讨伐郑国。结果周军失败,郑军中有位猛士,叫"祝聃"。他在追赶中向周桓王射出了一箭,射在了周桓王的肩上,虽然没有危急生命,但已让周天子的威信降到了最低。从此,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一个个强大的诸侯国王开始粉墨登场,开始了"大国争霸"的较量。《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据以上两则材料思考:周天子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王室衰微,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公羊传》记载:“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一、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楚庄王问鼎中原:楚庄王率领楚军进攻戎,顺势将大军开进周王室的国土上。周定王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却向他打听周王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知庄王的用心,于是就用话去折服他,说:“在德不在鼎”。并批驳他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听到王孙满的话来得硬,楚当时也无力取周而代之,就退兵回国。《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材料1:(春秋时期)各国迭次称霸。在春秋242年之中,发生战争483次,结盟480次,灭国52个,弑君36人,一个个都在发展壮大自己,吞并弱国小邦,企图最终夺取天下。——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从以上三则史料中,春秋战国时期有着怎样的政治特点?材料2: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刘向《<战国策>书录》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3.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比较(1)相同点:①争夺土地与人口; ②人民蒙难;③有利于由分裂走向统一;④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2)不同点:①春秋——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②战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4.政治大变革会对社会历史带来哪些影响(1)消极: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2)积极:①民族关系的变化、华夏认同②民族间交融,方式主要有两种: 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一、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5. 华夏认同中原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春秋时期,以五霸为首的“尊王攘夷”不断促成周边蛮夷戎狄的同化,西周时期楚国自称蛮夷,至春秋后期则以华夏自居。至战国末年诸雄已经将领土东北拓展至朝鲜半岛北部,北面抵达阴山一带,西面至甘肃境内,南至四川、广西、广东等地。——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之辨华夷一、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1)含义: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发展。(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3)表现: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进入战国后,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4)影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5. 华夏认同一、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3.商业:(1)货币流通广泛;(2)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涌现;(3)很多工商业主财富雄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工商巨富——猗顿理财“商圣”—白圭儒商鼻祖——子贡谋国大商——吕不韦商祖传奇——范蠡(一) 经济发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内容 影响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利于新兴地主掌权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利于法律推行、社会稳定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利于发展生产和商品流通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途径参政,壮大秦国军事力量从史料中,我们如何评价商鞅变法?材料八: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法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译文: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强宗大族;奖赏,不偏私亲信。)——《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七: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译文: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所以,商汤和周武王不因循古代的法度从而称王天下,夏桀和商纣不改变礼仪从而走向灭亡。反对古法而求变革的人,不能去否定他;因循古法不知变通的人,不值得称道。)——《史记·商君列传》《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①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同时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还注重公平,奖赏分明,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一) 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2.商鞅变法 (3)评价:《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6.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思想)上的反映: 百家争鸣(1)背景:①政治: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②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③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儒家 孔子孟子道家 老子道家 庄子墨家 墨子法家 韩非性本善,“仁政”,民贵君轻仁(仁爱)、礼(克己复礼)崇尚逍遥自由“兼爱”;“非攻”废除旧制,以法律取代礼乐;重视耕战道法自然(回归自然、清静无为)百家争鸣意义: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