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平面镜》提优训练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文字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平面镜》提优训练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文字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3.4平面镜》提优训练
一、单选题
1.如图为苍鹭从平静水面上飞离的瞬间。苍鹭飞离水面的过程中,它在水中的像是(  )
A.实像,逐渐变小 B.虚像,逐渐变小
C.实像,大小不变 D.虚像,大小不变
2.下列光学仪器或用具用到平面镜的是(  )
A.潜望镜 B.汽车观后镜
C.太阳灶 D.手电筒的反光镜
3.身高的安安站在竖直摆放的平面镜前处,他的像距平面镜的距离为(  )
A. B. C. D.
4.如图,物体AB在平面镜MN前,所成的像在位置处。现将平面镜以N为轴,顺时针旋转1°,那么物体所成的像(  )
A.仍在处 B.下端不在处
C.以为轴旋转1° D.以为轴旋转2°
5.检查视力时要求被测者距离视力表5m,由于室内空间不足,医生找来一块平面镜挂在墙壁上,让小明观察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如图是“C”形视力表上面医生所指的原图,则小明看到的图象形状应该是(  )
A. B. C. D.
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日食现象 B.小孔成像
C.清晨森林里的光柱 D.玻璃墙产生的光污染
7.如图所示,小明站在地铁玻璃安全门外候车。地铁到站后,玻璃门向两侧打开(  )
A.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小明走近安全门,他的像大小不变
C.小明远离安全门,他的像靠近安全门 D.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8.视力检测时要求被测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如图所示,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是3m。为满足测量要求,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
A. B. C. D.
9.小明站在平面镜前4m处,当他朝平面镜靠近1m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  )
A.变大了 B.远离平面镜
C.距平面镜3m D.距小明本人5m
10.十字路口矗立着一幢大楼,它临街的一面全部采用新型玻璃装饰,过往的车辆都在这块大的平面镜中成像(夹角θ=45°),如图所示。小刚从该镜子中看到一辆汽车向东行驶,驶到十字路口向左拐弯。则该汽车实际是(  )
A.向南行驶左拐弯 B.向南行驶右拐弯
C.向西行驶左拐弯 D.向北行驶右拐弯
二、填空题
11.公园里有一座桥,桥下水深为2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3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 m;“倒影”是 (选填“虚”或“实”)像;若湖水1h上涨了0.3m,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张伟同学身高1.7米,他站在穿衣镜(平面镜)前2米处,已知穿衣镜高1米,则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 m,镜中的像高是 m.
13.在我国古代名著《红楼梦》中有一段“刘姥姥照镜子”的故事,刘姥姥看见镜中的自己感到惊奇害怕是因为她不了解 造成的;照镜子应用的物理规律是 .
14.小齐站在距平面镜1.6m处整理衣着,他在镜中的像与他本人的距离是 m;当他沿着与镜面垂直方向水平移动1m后,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5.池中水的深度是2.5m,月球到水面的距离上3.8×105km,月球在水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 m。
16.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2)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说明水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m。
三、实验题
17.如图所示,是同学们用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B,白纸、支架、刻度尺、笔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观察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 ,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若移走蜡烛B并在该位置放一个光屏,在 (选填“A”或“B”)侧观察光屏,发现光屏上 (选填“有”或“没有”)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虚像.
(3)若小明同学在确定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其可能的原因是 .
(4)实验中另外几个细心的同学发现通过玻璃板看到有两个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 ,他们按照如图中的测量方法,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对应数据(如表).根据表中的数据推算玻璃板的厚度为 cm.
(5)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
18.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 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 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好处是 ;
(2)点燃 A蜡烛,小心地移动 B蜡烛,直到与 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 观察 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选填“A 或 B”);
A.保持 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 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4)如果把蜡烛 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 B去与蜡烛 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 A像的大小 (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
参考答案:
1.D
2.A
3.A
4.B
5.D
6.D
7.B
8.C
9.C
10.D
11. 3 虚 不变
12. 2 1.7
13. 平面镜成像的道理 光的反射规律
14. 3.2 不变
15.3.8×108
16. 6 下降 0.5
17. 未点燃 完全重合 相等 B 没有 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 玻璃太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成了像 0.5 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18. 较黑暗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相等 相等 B 不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