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
把握逻辑规则 纠正逻辑错误
一、理论基础和依据
逻辑思维过程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承担和表现的。只有做到准确把握概念、正确运用判断、精确进行推理,才能合乎逻辑的要求。准确把握概念就是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学会用下定义和划分的方法来明确概念。正确运用判断就是要深刻理解不同判断的具体结构及其逻辑特征,学会在不同的思维环境中正确运用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精确进行推理,就是要认真辨别不同前提的逻辑性质,区分不同推理的基本规则,努力保证演绎推理结论的必然性,提高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澄清概念、准确判断、严密推理、清理矛盾、合理论证、辨别谬误、纠正错误,是逻辑思维的题中之义,学习形式逻辑不仅有利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理性思维的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水平,也有助于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2.2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2.3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教学提示:列举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通过讲述故事、主题演讲等形式,分享如何运用科学思维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运用所学逻辑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类逻辑和推理错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涉及的形式逻辑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而言是抽象而陌生的,同时它又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在综合探究活动中进行细化和深化。在综合探究活动中,期待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逻辑原理在思维实践的训练中融会贯通,掌握正确进行逻辑思维的本领,学会以形式逻辑为基础工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这对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的,是综合探究教学需要关注和提升的地方。
四、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1.科学精神
结合日常思维材料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运用逻辑知识驳斥诡辩、辨析论证、领悟逻辑思维的要义,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2.公共参与
在发现和合作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二)学科能力目标
1.学习理解
结合日常思维材料,运用明确概念的知识,掌握澄清概念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运用所学判断的知识,理解正确运用判断的逻辑要求。分析因果关系的逻辑材料,辨析其中的逻辑推理方式,领悟演绎推理的要义,学会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2.实践应用
能结合具体材料分析存在的逻辑错误,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
3.迁移创新
结合情境,在运用逻辑规则的过程中,以自觉的逻辑意识去反思日常思维,检查日常思维中有哪些不合逻辑的问题,并以科学思维的求真精神处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树立积极向善的价值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综合运用逻辑规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过程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承担和表现的。只有做到准确把握概念、正确运用判断、精确进行推理,思维才能合乎逻辑的要求。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旨在提升学生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课时内容学习的基础上,需要提升学生综合运用逻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教学难点: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中灵活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逻辑方法
澄清概念、准确判断、严密推理、清理矛盾、合理论证、辨别谬误、纠正错误,是逻辑思维的题中之义。当学生面对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时,先需要灵活、正确选择合适的逻辑方法作为工具去分析问题,进而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对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也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提升点。
六、教学方法
1.阅读梳理法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查找逻辑学中经典的逻辑悖论,这为课堂探究奠定基础。其次,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综合探究,需要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整合逻辑知识,为此需要运用课外和课内阅读相结合法。
2.小组合作学习
本节课教学涉及驳斥诡辩、辨析论证、领悟逻辑思维要义等相关主题,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分主题讨论;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由于面对的是真实复杂的情境问题,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适用于本节课教学。
3.社会调查法
本节课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和类比推理,分析和解决真实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撰写一份食堂就餐问题的分析报告,需要获取大量真实数据,这就需要学生走入社会开展调查。
七、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在教师给定的三个任务中选取其中一个进行合作探究。
课前探究任务1:驳斥诡辩 多角度解读“白马非马”逻辑悖论
(1)阅读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撰写的《白马论》,说明他的论证主要是从哪个角度展开的,进而指出公孙龙诡辩之处。
(2)战国时期有个名学学者叫公孙龙,他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白马论》,其中的主要论断是“白马非马”(即白马不是马),后来有人编撰了一个故事来阐明他的这个论断。公孙龙和城卒的对话如下:
城卒:先生,白马不是马吗?
公孙龙反问道:难道白马是马吗?
城卒肯定地说:白马当然是马,这毫无疑问。
公孙龙笑了:好,你认为白马是马,那么黄马、黑马是不是马?
城卒点了点头,说:黄马、黑马都是马。
公孙龙道:你确定黄马、黑马都是马吗?
城卒坚定地说:同样毫无疑问,黄马、黑马都是马。
公孙笑道:既然如此,那么你告诉我白马是黄马还是黑马?
城卒摇了摇头,说:白马就是白马,怎么会是黄马和黑马?
公孙龙依然笑容满面地说道:刚才你已经确认黄马、黑马是马,现在又确认白马不是黄
马、黑马,那么白马怎么会是马?难道白马是黄马和黑马吗?
城卒只能眼睁睁看着公孙龙牵着马扬长而去。
任务:运用所学的逻辑知识,分析这一论证过程中公孙龙的诡辩是如何体现的。
课前探究任务2:辨析论证 校园交往的误会
小雅和小玉周五相约:“如果明天上午不下雨,9点我们去体育馆运动。”第二天上午下起了小雨,小玉想竟然下雨了,小雅就不会去体育馆运动了,于是小玉去小雅的宿舍,想约小雅一起去图书馆查资料。谁知小雅仍然去了体育馆。两人见面后,小玉十分生气地责备小雅食言,小雅却说小玉的推论不合逻辑。两人本是好友,因为这事弄得很不愉快。
任务:(1)运用所学逻辑知识,帮助小雅和小玉解开他们之间的误会。
(2)请列举生活中或学习中碰到类似交往中的真实案例,并运用所学的逻辑知识加以分析、纠正。
课前探究任务3:领悟逻辑思维的要义 探因校园食堂食品安全问题
学校教师微信群中,大家对校园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议论纷纷。
李老师:我们办公室几位老师买了食堂的青团,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腹泻等不良反应。食堂阿姨说这些青团是从外面进货的,上面只有生产日期,没有保质期,不知道有没有过期。每次春夏之交,总有学生吃了食堂食物出现腹泻呕吐,这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总务钟老师(回复):收到,一定严查。
总务钟老师(第二天回复):首先代表食堂表示抱歉,其次经过查看,货物进货渠道、检测数据、生产日期、保质期都没有问题。感谢你对食堂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李老师(回复):这已经是食堂第二次向我道歉了,去年我们班学生也发生过就餐后腹泻呕吐问题,所以还请您再深入调查。
郑老师:我也是在食堂就餐后出现腹泻的亲历者。
作为食堂就餐人员或者学校总务工作人员,你自然希望能找到出现食品安全隐患的真正原因。那么,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呢?那就请你完成以下任务吧。
任务:撰写一份食堂就餐问题的分析报告。
(1)请你根据老师们在微信群里反映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并使用恰当的推理方法,分析师生出现的腹泻等不良反应与食堂就餐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确实存在因果关系,探求出真正的原因。
(2)报告应包含得出结论的可靠性分析,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可靠性及其原因分析。
(3)我们将根据以下标准评价你报告的科学性。
①指向教师们反映的真实问题。
②实地调查数据的翔实性。
③推理方法使用的准确性。
④报告内容的全面性。
【设计意图】三个任务指向了概念、判断、推理的相关内容,重点指向了概念的外延、三段论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逻辑知识,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任务,在合作探究中综合
运用逻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提升迁移和创新、批判能力。
(二)课堂导入
教师:课前我们围绕“驳斥诡辩”“辨析论证”“领悟逻辑思维要义”这三个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分主题进行探究和讨论。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小组展示探究成果,三个小组成果展示结束后,三个小组进行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聚焦主题,围绕本单元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课前探究,分组汇报课前探究成果,在运用逻辑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把握逻辑规则,纠正逻辑错误。
(三)新课教学
环节一:驳斥诡辩 多角度解读“白马非马”逻辑悖论
第一小组代表1:我们小组查阅了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讨论《白马论》的文章《白马非马》,他认为公孙龙有关“白马非马”的论证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的:
第一,强调“白”和“马”的内涵不一样。“白”的概念指的是颜色,“马”的概念指的是动物,两个字的内涵不一样,于是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
第二,强调“白马”和“马”的外延不一样。“白马”指的是白色的马,以颜色作为区分,而“马”是各种种类的马的统称,不以颜色作为区分,可见两个词的外延是不一样的,因此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
第三,强调“马”和“白马”的共同属性也是不一样的。“马”表现的是所有马共有的属性,也就是“马是马”,不包含颜色的意思,而“白马”指的是白色的马,可见两个词的共同属性是不一样的,因此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
我们的分析结果:这个论证是符合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正确解读,但是公孙龙论证中的诡辩体现在利用“歧义”来混淆事实。所谓“歧义”,即一个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涵。在一个讨论中,若某个字的两个不同内涵同时被使用,则可能会造成这种类型(歧义)的谬误。“是”这个字可以被用来表达“属于”的关系,也可以被用来表达“等于”的关系。城卒的意思是:马不可进城,白马是马,所以白马不可以进城。在这里,“是”被用来表达“属于”的关系。当公孙龙子论证“白马不是马”时,“是”被用在表达“等于”的关系。
第一小组代表2:在这个论段中,公孙龙用了三段论推理。
黄马、黑马是马;
白马不是黄马、黑马;
所以白马不是马。
在这个推理中大前提是肯定判断,大项“马”是大前提的谓项,是不周延的;而结论是否定判断,马是结论的谓项,否定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这个三段论的大项在前提中不周延,却在结论中周延了,违反了“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规则,犯了“大项不当周延”的错误。
【设计意图】聚焦主题一,从驳斥诡辩的角度入手,引入历史上经典诡辩论。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在合作讨论中丰富对“白马非马”论证的认识,分析其诡辩论的表现,运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相关知识、三段论知识,学会把握逻辑规则,纠正逻辑错误。
环节二:辨析论证 校园交往的逻辑问题
第二小组代表1:显然这是由于小玉不理解“如果······那么······”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如果明天上午不下雨,9点我们去体育馆运动”,其中“上午不下雨”是“去体育馆运动”的充分条件,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效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这样的推理结论正确;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这一推理结构是正确的。小玉推理犯了“否定前件”的谬误,当然小玉犯这种错误是不自觉的。如遇到第二天下雨的情况,为了避免误会,小玉和小雅可以这样约定:
除非明天下雨,否则我们就去体育馆运动。
第二天下雨了,
小玉和小雅按约定不去体育馆运动。
第二小组代表2:在我们校园生活中,一次小王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他的朋友小韩这样鼓励他-
小韩:小王,只要努力学习,期末考试你就能考100分。
小王:真的吗?
小韩:相信我,肯定能行。
后来小王同学努力学习了,但期末没有考到100分,因此小王觉得朋友的话不可信。
这其实涉及了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小韩却把它视为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事实上,“努力学习”是“考100分”的必要条件,因为决定“考100分”除了“努力学习”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只要努力学习,期末考试你就能考100分。小王同学努力学习了,所以他能考到100分”,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前提肯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肯定后件。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特性,应遵守以下两条逻辑规则:(1)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断定前件;(2)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肯定前件不能断定后件。按此两条规则,有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两种正确的形式。因此,当肯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是不能在结论中肯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的,因此这一推理犯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的谬误。因此,当小韩想帮助好朋友尽快调整情绪,应该和朋友一起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各种原因,如果确实是主观不努力,可以这样劝解他的朋友-小王,除非你努力学习,否则你就不会有进步。
【设计意图】聚焦主题二,从学生日常思维中的惯性出发,发现其日常自发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以自觉的逻辑意识去反思日常思维,运用假言推理的相关逻辑知识,检查日常思维中有哪些不合逻辑的问题,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环节三:领悟逻辑思维的要义 探因校园食堂食品安全问题
第三小组代表:为了查明真相,我们走访了在食堂就餐后有过不良反应的教师和学生,结合他们的叙述,征得了食堂管理者的允许,在学校总务处老师的带领下,得到了如下信息。
表1中在学校食堂就餐的9位师生都出现腹泻等不良症状,这些老师和同学购买的食物各式各样。使用求同法我们发现,所有人唯一共同购买的食物是青团。(“+”表示有,“一”表示没有)
表1 出现不良症状的师生购买食物表
场合 人员 食 物 不良症状
青团 烧卖 黑木耳 青菜 红烧肉
1 王同学 + - + 十 十 十
2 张同学 + - 十 十 十 十
3 陈同学 + + 一 - + 十
4 何同学 + 十 十 十 + 十
5 陆同学 + - + 十 十 +
6 胡同学 + 十 十 十 - 十
7 李老师 + - 十 一 十 十
8 郑老师 十 一 十 十 + +
9 俞老师 + 十 十 十 + +
但这一结论只能是可能的,并不很可靠,比如,可能是放置青团的餐具受污染,那么出现不良症状就可能是由这个原因导致。
为此,我们又对食用青团的同学在使用餐具方面进行深入调查:
表2 使用餐具与出现不良症状关系调查
场合 人员 使用餐具 不良症状
铁制餐具 塑料餐具
1 王同学 - 十 +
2 盛同学 + - -
3 陈同学 - + +
4 丁同学 + - -
5 张同学 - + 十
6 何同学 - 十 +
7 仲同学 + - -
8 陆同学 - + +
9 胡同学 一 + 十
根据求异法的要求“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个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现象a有因果联系”,我们发现在食用青团的同学中,王同学、陈同学、张同学、何同学、陆同学、胡同学都使用了塑料餐具,出现不良症状,盛同学、丁同学、仲同学均未使用塑料餐具,未出现不良症状,所以塑料餐具出现污染就可能是原因。
因此,我们报告的最终结论是,师生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与食用青团时使用的餐具之间存在很大的因果关系,最大的可能性是塑料餐具的问题。
【设计意图】聚焦主题三,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分析具有因果关系的真实问题,学生运用正确的逻辑推理方式,学会归纳推理的方法,科学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升逻辑推理能力,追求真理,探求真相。
环节四:组际互评 拓展思维
教师:我们听取了三组同学的发言,接下来请大家谈谈今天对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校园交往的误会”“校园食堂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的逻辑知识有了怎样的新认识。请大家评一评,在小组发言中,他们使用的逻辑知识是否正确、分析是否存在瑕疵等,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评价,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吧。
学生1: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要理解该判断的科学性,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非”。如果把“非”理解为“不是”,“白马非马”就是错误的判断。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如果把“非”理解为“不等于”,“白马非马”就是正确的判断。因为“白马”是种概念,“马”是属概念,种概念的含义与属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
学生2: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发现了概念是形成正确判断的基础,准确把握概念,就是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澄清了概念才能准确判断。
学生3:在“校园交往的误会”中,我们发现了严密推理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理性思维的素养和科学思维水平,还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学生4:第三小组的探究成果还留存很多值得后续探究的问题,从这一问题探究中,我们发现归纳推理的科学性需要大量的事实作为依据,事实依据越多,归纳的科学性就越高。现实生活中影响现象产生的因素太多了,所以只能在限定一定条件中进行科学推理,提升归纳推理的可信度。
(四)课堂总结
日常“自发”思维向“自觉”逻辑思维的转化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在没有学习形式逻辑知识之前,大家并非不在思维,也不是不会思维,或者说大家的日常思维并不都是违背逻辑的,但唯有掌握了逻辑规则,才能提升思维的科学性。今天我们对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的思维案例进行逻辑的剖析,感悟了逻辑思维规则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希望同学们运用逻辑视角去发现生活中的逻辑错误,纠正错误,树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设计意图】总结教学核心内容,促进学生认识和情感升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