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2、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获取学习信息资料的方法和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技能。2、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取归纳化学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活素材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及看待问题的方法。2、使学生建立关注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环境意识。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教学重难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归纳。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设计与探究。教学方法:猜想、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教具:带导管的橡皮塞、烧杯、软塑料瓶(集满二氧化碳)、阶梯蜡烛、紫色石蕊试液、蓝色石蕊试纸、喷壶、火柴、酒精灯、玻璃管、三瓶二氧化碳、食醋、盐酸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视频播放:意大利“死狗洞”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新课讲授(一)二氧化碳的性质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 观察后总结3、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倾倒实验证明4、能溶于水——向集满二氧化碳软塑料瓶中加水证明5、有三态变化(干冰)——结合多媒体(干冰的制作过程)进行讲解【探究活动】1、观察二氧化碳。2、演示二氧化碳倾倒实验。3、向集满二氧化碳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水,拧紧瓶盖,振荡后观察现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质疑、辩论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引导学生在质疑解疑中碰撞出火花,生成新问题 )【教师活动】知道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我们再来看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既不能燃烧,支持燃烧——引用二氧化碳倾倒实验证明2、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用蝗虫或其它害虫在二氧化碳中窒息死亡的实验证明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实验证明4、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设计实验进行证明【探究活动】1、将一只蝗虫放入一瓶二氧化碳中,盖上玻片,观察现象。2、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得出结论。CO2+Ca(OH) 2= Ca CO3 ↓+H2O (用来鉴定二氧化碳)3、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1)、向上述软塑料瓶中的水里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学生猜想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水、二氧化碳或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新物质)——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本设计并汇报方案——师生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学生到讲台上实施方案并记录现象——教师引导分析现象并得出结论(是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新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2)、对比试验①向干燥的紫花上喷洒食醋②向干燥的紫花上喷洒盐酸③向干燥的紫花上喷洒水④将干燥的紫花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⑤向干燥的紫花上喷洒水后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紫色石蕊试液遇酸会变成红色——推理: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新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所以,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新物质是一种酸。CO2+H2 O=H2CO33)、碳酸的不稳定性将变红的紫色石蕊试液进行加热——红色重新变成紫色——碳酸不稳定。(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小组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教师活动】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二氧化碳的知识,那么它对生活和环境有什么影响呢?请小组讨论总结。(通过学生讨论总结,既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能应用到实践中去)1、灭火2、不能供给呼吸(可用于保存物品)(从物质的两面性引导学生回答,以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并注意引导学生将用途与性质结合起来,加强性质决定用途的知识印象)三、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板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 2)密度比空气大 3)能溶于水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既不能燃烧,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与石灰不的反应 4)、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则是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在验证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实验时,一定要用害虫来做,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关注环境、关爱生命的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