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读“痒、希”等8个字,会写“狐、狸”两个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想象的趣味。过程与方法:(1)学生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2)能将生活和想象结合,组织语言,进行想象力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变成树的乐趣。(2)感受妈妈的爱。重点难点:(1)联系生活,读懂想象,学会想象。(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神奇的想象。教学过程: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西游记》中孙悟空有72般变化。如果你可以变,你想变成什么呢?指名回答:学生1:我想变成......学生2:我想变成......过渡语:可有一位小朋友他想变成一棵树,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到文中看一看吧。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出示活动一:品读故事,感受神奇有趣的想象世界。1.默读课文1—4自然段,说说“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相关的语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默读时注意不出声,不指读。教师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去读书,然后找同学汇报交流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2.交流总结:我因为不想回家吃饭而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痒痒的”“冒出来”把我变成树的感觉写活了。3.师问: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他是一个想象丰富的孩子。过渡语:师问:我的愿望实现了吗?生答:实现了。出示学习要求:“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4.指名读一读,然后回答问题,列出小标题《长满鸟窝》5.重点品读句子: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师问: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生答: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上鸟窝在风中摇摆的情景。6.交流总结:“我”变成的这棵树有什么奇特之处?请同学们结合图片想象各种形状的鸟窝在枝头跳舞的情形,具体感受这棵树的奇特。(让学生开火车的方式回答问题)过渡语:接下来,你觉得还有哪些想象有意思?7.指名交流回答:住满朋友(有趣)8.小动物们住进鸟窝的方式一定很有意思。请同学们边读第8自然段边想想象课文中描述的情景,进而感受想象的有趣。9.指名读一读:关注“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过渡语:刚才我们感受到了这棵树的奇特和有趣。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9—23自然段,思考一下妈妈的到来对我有什么影响?(1)妈妈的到来,“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心情由紧张害怕到高兴、失望(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妈妈坐在鸟窝里把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的情景。(3)谁能说一说“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很有滋味的样子。同学们,请大家“津津有味”地齐读这一段话。(4)妈妈把这些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说明妈妈极富爱心。接下来,让我们想象一下,他们会边吃边说些什么?指名回答:(开火车的方式回答)。过渡语:他们一起在我的鸟窝里津津有味地吃东西,我馋的直流口水,小动物们却不认识,真有意思。10.分角色朗读课文15—19自然段,通过朗读进入奇妙的想象世界,感受作者神奇的想象。请同学们分角色在小组内练读,注意读好语气和感情。11.分小组交流展示:找同学戴好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12.师提出问题:小动物把水珠当成了什么 指名回答:雨、牛奶、尿、泪。师接着问:树干上不断往下滴的水珠是指什么?生答:“我”流出的口水。13.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并思考: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生1答:眨了一下眼睛,说明妈妈早就知道这棵树就是“我”。生2答:从小馋猫看出妈妈对“我”的爱。活动二: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愿望大胆想象,创编一个神奇有趣的想象故事。1.借助图片发挥想象,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2.借助学习卡,让自己的愿望在想象的世界里得到实现。3.指名交流:(借助表格把想象的内容说清楚)。4.哪位同学能不看学习卡,把自己大胆想象创编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三、知识梳理,回顾总结。“我”因为不想回家吃饭而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愿望实现以后发生了一连串有意思的事情。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作者想象的世界,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拓宽了想象的思路,充分感受到了大胆想象带来的快乐。四、课后拓展根据下面给出的事物(出示课件),编一个小故事和同学分享,看看谁的想象更奇特。五、板书设计:17.我变成了一棵树长满鸟窝 想象丰富住满朋友 奇特有趣课后反思《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地想象,讲述的是“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神奇故事。全文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童趣。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抓住重点语句,了解“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能大胆想象自己能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以一个“变”字为突破点,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读过的关于变化的故事。从故事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抓住重点语句,感悟神奇的变化,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重点句段、重点词语感受大树的神奇变化。从形状、声音、动作几方面感受大树变化的神奇,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读促悟,引导学生感悟大树变化的神奇。追其大树变化的原因,正是源于英英神奇的想象和感受,采用畅想单学习卡的方式进行小练笔。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想变成什么?变化后又有哪些神奇的经历?落实“读写结合”在这一环节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怎样变化的这一问题不会表达,追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处理英英想变成一棵树,他是怎样变的这一问题时过于浅薄,我只引导学生抓住“痒痒的”“冒”来体会大树变化的过程,重点感悟了它神奇的地方。在引导学生朗读环节重点感悟了他神奇的变化,却忽略了变化的过程。以至于学生在写自己的想法时,不会写如何变的。第三个环节反复朗读,感受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这一环节,学生能走进情境,在读中感悟和思考。整堂课,目标定位准确,环节设计清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读促悟,环节层层相连,逐步落实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