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2滑轮(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2滑轮(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2章《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 讲义
(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
序号 知识点 难易程度 例题数 变式题数 合计
一 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 2 2 24
二 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 5 5
三 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 3 3
四 斜面与轮轴 ★★ 2 2
一、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1.滑轮定义:周边有槽,中心有一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因为滑轮可以连续旋转,因此可看作是能够连续旋转的杠杆,仍可以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
根据使用情况不同,滑轮可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2.定滑轮:
(1)定义:工作时,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如下左图所示。
(2)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如下中图所示)
轴心O点固定不动为支点,其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圆的半径r,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因为重物匀速上升可知,则,不省力。
(3)特点:不省力,但可改变力的方向。
所谓“改变力的方向”是指我们施加某一方向的力(图中F1方向向下)能得到一个与该力方向不同的力(图中得到使重物G上升的力)。
(4)动力移动的距离与重物移动的距离相等,S=h。(如上右图所示)
对于定滑轮来说,无论朝哪个方向用力,定滑轮都是一个等臂杠杆,所用拉力都等于物体的重力G。(不计绳重和摩擦)
【例题1】学校旗杆顶上的滑轮是一个   ,使用该滑轮的好处是   。
【变式练习1】学校升旗时,旗杆顶端装的滑轮是   滑轮,它的作用是   ,当国旗缓缓上升10m,旗手向下拉动绳端移动的距离为   m。
【例题2】如图所示,用一根绳子绕过定滑轮,一端拴在钩码上,手执另一端,分别用力F1、F2、F3匀速拉起钩码。忽略绳子与滑轮的摩擦,则F1、F2、F3的大小关系是(  )
A.F1>F2>F3
B.F1<F2<F3
C.F1=F2=F3
D.F1、F2、F3的大小不能确定
【变式练习2】学校升旗时,旗手向下拉绳子,国旗徐徐上升,旗杠顶部安装了定滑轮,使用它可以   ;如图所示,某人用一个定滑轮将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68kg的的物体向上拉,此人的质量为60kg。当此人用550N的拉力拉物体时,此时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  N。(不计绳重与摩擦,g取10N/kg)
二、动滑轮及其特点:
1.定义:工作时,轴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如下左图所示)
2.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如上中图所示)
图中O可看作是一个能运动的支点,其动力臂l1=2r ,阻力臂l2=r,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即F1·2r=F2·r,得出,当重物竖直匀速向上时,F2=G,则。
3.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动力移动的距离是重物移动距离的2倍。(如上右图所示)
对于动滑轮来说:
(1)动滑轮在移动的过程中,支点也在不停地移动;
(2)动滑轮省一半力的条件是:动滑轮与重物一起匀速移动;动力F1的方向与并排绳子平行;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
【例题3】如图所示,工人用动滑轮提升重物,使用动滑轮的作用是(  )
A.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B.既不能省力,也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C.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D.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变式练习3】如题图所示为“探究动滑轮的作用”实验,每个钩码所受的重力为1N,动滑轮所受的重力为1N,钩码在保持静止的情况下,即将向上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符合实际的是(  )
A.1.0N
B.1.5N
C.1.7N
D.2N
【例题4】如图所示,用5牛的拉力F匀速竖直提升重为G的物体,使其上升了0.2米。若不计滑轮自重及摩擦,关于物体的重力G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G=2.5牛 s=0.1米 B.G=2.5牛 s=0.4米
C.G=10 牛 s=0.1米 D.G=10牛 s=0.4米
【变式练习4】如图所示,用力将重为120N物体匀速提升0.2m,(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则拉力F=   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m,若拉力F′为70N,则动滑轮重为   N。(不计绳重和摩擦)
【例题5】如图所示,用滑轮提升重为G=100N的物体,使物体以0.2m/s速度上升(绳重和各种摩擦不计),已知动滑轮重G动=10N,则绳端拉力F和移动速度v的判断正确的是:(  )
A.55N,0.1m/s
B.210N,0.1m/s
C.55N,0.4m/s
D.210N,0.4m/s
【变式练习5】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的力F的作用下,重为10N的物体A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已知重物上升速度为0.4m/s,不计绳与滑轮摩擦以及滑轮重和绳重,则拉力F的大小为
  N,若本题中滑轮重为6N,则力F的大小为   N才能使重为10N的物体A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滑轮上升的速度为   m/s。
【例题6】如图所示,F1=6N,F2=3N。物体A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物体B在物体A表面向左匀速运动了0.2米(不计弹簧测力计、滑轮和绳子的自重及滑轮和绳子之间的摩擦)。
(1)滑轮1和滑轮2中,属于动滑轮的是   。
(2)弹簧测力计读数为   牛。
(3)若F2增大,则物体A相对地面的运动状态如何?   。(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静止”)
【变式练习6】两个滑轮用如图所示的方式组合,其中A是   滑轮,B滑轮可以改变施力的   (选填“大小”或“方向”),用力F拉动绳端时,物体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所受摩擦力为0.4N,不计绳、滑轮重及滑轮的摩擦,则拉力为  N。
【例题7】小黄同学用水平力F拉动如图所示装置,使重200N的A物体5s内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了120cm,物体B重100N(物体B与A始终接触),此过程中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24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6N。若不计滑轮重、弹簧测力计重、绳重和绳与滑轮间摩擦,则滑轮移动的速度为   m/s,物体A受到B施加的摩擦力   (选填“水平向左”、“水平向右”或“为零”),水平拉力F大小为   N。
【变式练习7】如图,用100N的力拉着物体A以2m/s的速度在水平面匀速前进,若A受到的摩擦力是20N,则B受到的摩擦力是   N,B物体的速度是   m/s。(不考虑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
三、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1.定义: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
2.特点: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条件:不计动滑轮、绳重和摩擦)。
注意:如果不忽略动滑轮的重量则:
3.动力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移动的距离h的关系是: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n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移动距离的n倍,即s=nh。如下图所示。(n表示承担物重绳子的段数)
4.绳子端的速度与物体上升的速度关系:
5.滑轮组的组装:
(1)根据的关系,求出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
(2)确定动滑轮的个数;
(3)根据施力方向的要求,确定定滑轮个数。确定定滑轮个数的原则是:一个动滑轮应配置一个定滑轮,当动滑轮上为偶数段绳子时,可减少一个定滑轮,但若要求改变力的作用方向时,则应在增加一个定滑轮。在确定了动、定滑轮个数后,绳子的连接应遵循“奇拴动、偶拴定”的规则,由内向外缠绕滑轮。
【例题8】在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车间工人们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重物提起2m的高度,下列关于这个滑轮组工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被拉下了10m
B.这个滑轮组能省距离
C.这个滑轮组能省力
D.这个滑轮组不仅能省力,还能省距离
【变式练习8】在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车间工人们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重物提起2m的高度,下列关于这个滑轮组工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被拉下了10m
B.这个滑轮组能省距离
C.这个滑轮组能省力
D.这个滑轮组能省功
【例题9】小明用图中装置提升某一物体,拉力为100N,物体匀速上升了2m,不计摩擦、绳重和滑轮自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滑轮均为定滑轮
B.小明克服重力做功为200J
C.物体的重力为200N
D.使用该装置不但能省力,还能省功
【变式练习9】如图(绳子和滑轮重不计,忽略绳子和动滑轮的摩擦力)重为60N的物体A,在10N的拉力作用下,物体在水平路面上以1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6s,则(  )(多选)
A.物体A与水平路面间的摩擦力为120N
B.物体A与水平路面间的摩擦力为20N
C.在6s内绳子自由端移动了12m
D.在6s内绳子自由端移动了18m
【例题10】如图是某工地施工时用于提升重物的滑轮组,工人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大小为160N的拉力,在10s内将重为400N的重物在竖直方向上匀速提升2m。若不计绳重和滑轮转轴处的摩擦,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6m
B.动滑轮的重力为80N
C.动滑轮上升的速度为0.6m/s
D.工人克服重物的重力做功800J
【变式练习10】小王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经过10s的时间,用150N的拉力将一个重270N的重物提高1m,求此过程:拉力F自由端拉出的距离是   m;小黄所做的有用功是   J;总功是   J;拉力做功的功率是   W。
四、斜面与轮轴:
1.斜面:
(1)如图所示斜面是一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但却费距离。
(2)如下图所示:当斜面高度h一定时,斜面L越长,越省力(即F越小);当斜面长L相同时,斜面高h越小,越省力(即F越小);当斜面L越长,斜面高h越小时,越省力(即F越小)。
2.轮轴:
(1)定义:由两个半径不同的轮子固定在同一转轴的装置叫做轮轴。半径较大的轮叫轮,半径较小的轮叫轴。
(2)实质:轮轴可看作是杠杆的变形。如右上图所示。
(3)特点:当把动力施加在轮上,阻力施加在轴上,则动力臂l1=R,阻力臂l2=r,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即F1R=F2r,∵R>r,∴F1<F2,即使用轮轴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却费了距离。
【例题11】如图所示,甲、乙两斜面(不计摩擦)高度均为h,但甲比乙长,现把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推到斜面顶端,则推力F1与F2的关系为(  )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确定
【变式练习11】如图所示,AC>BC,把同一物体分别沿光滑斜面AC、BC以相同的速度匀速推上顶端,推力分别为F1、F2,功率分别为P1、P2,则(  )
A.F1<F2 P1=P2 B.F1<F2 P1<P2
C.F1=F2 P1=P2 D.F1<F2 P1>P2
【例题12】如图所示,已知固定斜面长5m、倾角为30°,木箱重150N。某同学用大小为100N的推力沿斜面向上推木箱,使木箱沿斜面匀速从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多选)
A.斜面是省力机械
B.木箱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为100N
C.使用斜面提升物体省的功为125J
D.斜面的支持力没有对物体做功
【变式练习12】如图所示,利用斜面向上移动物体可以   (选填“省力”“省距离”“省功”),小明把质量为50kg的木箱沿斜面拉了10m,使木箱上升了4m,如图所示沿斜面向上用的拉力F=250N,木箱以0.2m/s的速度匀速上升的过程中,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木箱在斜面上匀速运动时受到摩擦力为   N.(g取10N/kg)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2章《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 讲义
(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
序号 知识点 难易程度 例题数 变式题数 合计
一 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 2 2 24
二 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 5 5
三 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 3 3
四 斜面与轮轴 ★★ 2 2
一、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1.滑轮定义:周边有槽,中心有一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因为滑轮可以连续旋转,因此可看作是能够连续旋转的杠杆,仍可以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
根据使用情况不同,滑轮可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2.定滑轮:
(1)定义:工作时,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如下左图所示。
(2)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如下中图所示)
轴心O点固定不动为支点,其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圆的半径r,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因为重物匀速上升可知,则,不省力。
(3)特点:不省力,但可改变力的方向。
所谓“改变力的方向”是指我们施加某一方向的力(图中F1方向向下)能得到一个与该力方向不同的力(图中得到使重物G上升的力)。
(4)动力移动的距离与重物移动的距离相等,S=h。(如上右图所示)
对于定滑轮来说,无论朝哪个方向用力,定滑轮都是一个等臂杠杆,所用拉力都等于物体的重力G。(不计绳重和摩擦)
【例题1】学校旗杆顶上的滑轮是一个   ,使用该滑轮的好处是   。
【答案】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
【解析】定滑轮实质上是一等臂杠杆,它的特点是:只能改变力的方向,而不省力。
解: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它的轴固定不动,叫定滑轮,用它升国旗的好处就是改变力的方向。
故答案为: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
【变式练习1】学校升旗时,旗杆顶端装的滑轮是   滑轮,它的作用是   ,当国旗缓缓上升10m,旗手向下拉动绳端移动的距离为   m。
【答案】定;改变力的方向;10。
【解析】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距离,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解:由图可知,旗杆顶部滑轮的轴是固定的,所以该滑轮为定滑轮;使用定滑轮的优点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也不费距离,则国旗缓缓上升10m,旗手向下的拉力移动的距离也为10m。
故答案为:定;改变力的方向;10。
【例题2】如图所示,用一根绳子绕过定滑轮,一端拴在钩码上,手执另一端,分别用力F1、F2、F3匀速拉起钩码。忽略绳子与滑轮的摩擦,则F1、F2、F3的大小关系是(  )
A.F1>F2>F3
B.F1<F2<F3
C.F1=F2=F3
D.F1、F2、F3的大小不能确定
【答案】C
【解析】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使用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
解:由图可知,图中滑轮是定滑轮,定滑轮不能省力,忽略绳子与滑轮的摩擦,则F1、F2、F3都与物体重力相等,所以三种拉法所用拉力一样大;
故选:C。
【变式练习2】学校升旗时,旗手向下拉绳子,国旗徐徐上升,旗杠顶部安装了定滑轮,使用它可以   ;如图所示,某人用一个定滑轮将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68kg的的物体向上拉,此人的质量为60kg。当此人用550N的拉力拉物体时,此时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  N。(不计绳重与摩擦,g取10N/kg)
【答案】改变力的方向;130。
【解析】(1)定滑轮的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据此分析即可;
(2)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定滑轮两端拉力大小相等,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力的平衡和力作用的相互性进行分析。
解:(1)由题可知,图中滑轮是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当此人用550 N的拉力拉物体时,绳子上的拉力为550N,
物体的重力为:G=mg=68kg×10N/kg=680N,
拉力小于重力,故物体不能被拉上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物体此时受到的绳子对物体向上拉力、地面对物体向上的支持力和物体本身向下的重力互相平衡,所以F+N=G,
故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为:N=G﹣F=680N﹣550N=130N,
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
所以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F压=N=130N。
故答案为:改变力的方向;130。
二、动滑轮及其特点:
1.定义:工作时,轴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如下左图所示)
2.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如上中图所示)
图中O可看作是一个能运动的支点,其动力臂l1=2r ,阻力臂l2=r,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即F1·2r=F2·r,得出,当重物竖直匀速向上时,F2=G,则。
3.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动力移动的距离是重物移动距离的2倍。(如上右图所示)
对于动滑轮来说:
(1)动滑轮在移动的过程中,支点也在不停地移动;
(2)动滑轮省一半力的条件是:动滑轮与重物一起匀速移动;动力F1的方向与并排绳子平行;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
【例题3】如图所示,工人用动滑轮提升重物,使用动滑轮的作用是(  )
A.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B.既不能省力,也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C.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D.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答案】D
【解析】动滑轮是指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其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解: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时能省力,但不能改变施力的方向,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变式练习3】如题图所示为“探究动滑轮的作用”实验,每个钩码所受的重力为1N,动滑轮所受的重力为1N,钩码在保持静止的情况下,即将向上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符合实际的是(  )
A.1.0N
B.1.5N
C.1.7N
D.2N
【答案】C
【解析】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解:根据动滑轮的特点,有绳子自由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G钩+G动)(2N+1N)=1.5N
考虑动滑轮重和摩擦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该会超过解析给的1.5N,而由于通过实验,以及估测摩擦力大小约0.2N左右,所以答案应该选C.
故选:C。
【例题4】如图所示,用5牛的拉力F匀速竖直提升重为G的物体,使其上升了0.2米。若不计滑轮自重及摩擦,关于物体的重力G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G=2.5牛 s=0.1米 B.G=2.5牛 s=0.4米
C.G=10 牛 s=0.1米 D.G=10牛 s=0.4米
【答案】D
【解析】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费一倍的距离。
解:由图可知,该装置为动滑轮,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费一倍的距离,物体上升的高度为0.2m,则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为s=0.2m×2=0.4m;
不计滑轮自重及摩擦,则FG,G=2F=2×5N=10N。
故选:D。
【变式练习4】如图所示,用力将重为120N物体匀速提升0.2m,(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则拉力F=   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m,若拉力F′为70N,则动滑轮重为   N。(不计绳重和摩擦)
【答案】60;0.4;20
【解析】动滑轮使用时,滑轮随重物一起移动;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省力,多费1倍距离;
解:(1)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省力,题目已给出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所以拉力FG=60N;
(2)动滑轮在使用的时候,多费1倍距离,所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2h=0.4m;
(3)如果要考虑动滑轮的重,则F(G物+G动)可以计算出G动=20N。
故答案为:60;0.4;20
【例题5】如图所示,用滑轮提升重为G=100N的物体,使物体以0.2m/s速度上升(绳重和各种摩擦不计),已知动滑轮重G动=10N,则绳端拉力F和移动速度v的判断正确的是:(  )
A.55N,0.1m/s B.210N,0.1m/s
C.55N,0.4m/s D.210N,0.4m/s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动滑轮的一种特殊使用方法,正常使用时是将物体挂在轮轴上,拉绳子的一端。而特殊使用方法恰好相反,拉轮轴而将物体挂在绳子的末端。动滑轮的特殊使用方法,不仅不省力而且费2倍的力,但能够省一半的距离。
解:图中是动滑轮的一种特殊使用方法,它的特点是费2倍的力却省一半的距离。
拉力F=2G+G动=2×100N+10N=210N;
拉力端移动速度:vv物0.2m/s=0.1m/s。
故选:B。
【变式练习5】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的力F的作用下,重为10N的物体A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已知重物上升速度为0.4m/s,不计绳与滑轮摩擦以及滑轮重和绳重,则拉力F的大小为
  N,若本题中滑轮重为6N,则力F的大小为   N才能使重为10N的物体A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滑轮上升的速度为   m/s。
【答案】20;26;0.2。
【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轮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是动滑轮,如图拉动滑轮时,不计绳与滑轮摩擦以及滑轮重和绳重,拉力的大小是物重的2倍,
若考虑滑轮重,则拉力的大小是物重的2倍再加上动滑轮的重力,但移动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一半,所以使用这样使用动滑轮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解:由图可知,该滑轮是动滑轮,不计绳与滑轮摩擦以及滑轮重和绳重,拉力的大小是物重的2倍,即F=2G=2×10N=20N,
若本题中滑轮重为6N,此时拉力的大小是物重和滑轮的2倍,因此拉力为
F′=2G总+G轮=2×10N+6N=26N。
当重物A上升速度为0.4m/s时,滑轮上升速度应该是物体速度的一半,即
v0.4m/s=0.2m/s;
故答案为:20;26;0.2。
【例题6】如图所示,F1=6N,F2=3N。物体A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物体B在物体A表面向左匀速运动了0.2米(不计弹簧测力计、滑轮和绳子的自重及滑轮和绳子之间的摩擦)。
(1)滑轮1和滑轮2中,属于动滑轮的是   。
(2)弹簧测力计读数为   牛。
(3)若F2增大,则物体A相对地面的运动状态如何?   。(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静止”)
【答案】(1)滑轮2;(2)9;(3)静止。
【解析】(1)根据动滑轮的特点判断那个是动滑轮;
(2)不计弹簧测力计、滑轮和绳子的自重及滑轮和绳子之间的摩擦,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定滑轮受到向左的拉力等于拉力F2的3倍;
(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发生挤压且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则两物体之间就产生摩擦力;静止的物体,所受合力为0;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1)滑轮1固定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滑轮2在力F1的作用下随物体一起移动,所以滑轮2是动滑轮;
(2)不计弹簧测力计、滑轮和绳子的自重及滑轮和绳子之间的摩擦,此时有三段绳子拉着弹簧测力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F2=3×3N=9N;
(3)地面光滑,故物体A只受力F1和物体B对它的摩擦力,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和拉力都不变,所以物体A依然处于静止状态。
故答案为:(1)滑轮2;(2)9;(3)静止。
【变式练习6】两个滑轮用如图所示的方式组合,其中A是   滑轮,B滑轮可以改变施力的   (选填“大小”或“方向”),用力F拉动绳端时,物体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所受摩擦力为0.4N,不计绳、滑轮重及滑轮的摩擦,则拉力为  N。
【答案】动;方向;0.2。
【解析】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先确定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不计绳和滑轮的重力以及滑轮的摩擦,然后根据F可计算绳端的拉力。
解:用力F拉动绳端时,A滑轮的位置会随物体一起向左移动,A是动滑轮;B滑轮的位置不动,则B是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由图可知,动滑轮上有2段绳子(即n=2),
不计绳和滑轮的重力以及滑轮的摩擦,则绳端的拉力:F0.4N=0.2N;
故答案为:动;方向;0.2。
【例题7】小黄同学用水平力F拉动如图所示装置,使重200N的A物体5s内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了120cm,物体B重100N(物体B与A始终接触),此过程中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24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6N。若不计滑轮重、弹簧测力计重、绳重和绳与滑轮间摩擦,则滑轮移动的速度为   m/s,物体A受到B施加的摩擦力   (选填“水平向左”、“水平向右”或“为零”),水平拉力F大小为   N。
【答案】0.12;水平向右:80。
【解析】(1)图中滑轮为动滑轮,但动力作用在轴上,滑轮移动的速度等于物体移动速度的二分之一;
(2)A物体被匀速拉动,B相对于地面静止,受到的拉力、A的摩擦力为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可求物体B受到A的摩擦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求物体A受到B施加的摩擦力及其方向;
(3)物体A受到向左的拉力等于地面对A的摩擦力f地加上物体A受到B施加的摩擦力fA;而滑轮为动滑轮,水平拉力F等于物体A受到向左的拉力的2倍。
解:(1)物体移动的速度v物0.24m/s,
图中滑轮为动滑轮,但动力作用在轴上,滑轮移动的速度:
v轮v物0.24m/s=0.12m/s;
(2)A物体被匀速拉动,B相对于地面静止,受到的拉力、A的摩擦力为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物体B受到A的摩擦力fA对B=F示=16N;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A受到B施加的摩擦力fB对A=fA对B=16N,方向水平向右;
(3)物体A受到向左的拉力等于地面对A的摩擦力f地加上物体A受到B施加的摩擦力fB对A,
F左=f地+fB对A=24N+16N=40N,
滑轮为动滑轮,水平拉力F作用在轴上,
则水平拉力:F=2F左=2×40N=80N,
故答案为:0.12;水平向右:80。
【变式练习7】如图,用100N的力拉着物体A以2m/s的速度在水平面匀速前进,若A受到的摩擦力是20N,则B受到的摩擦力是   N,B物体的速度是   m/s。(不考虑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
【答案】40;4。
【解析】(1)分析物体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力,根据平衡力条件求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2)B移动的速度和A移动速度的关系是:vB=nvA。
解:已知:F=100N,fA=20N,vA=2m/s,n=2
(1)因为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所以fA+2fB=F,
所以B与地面的摩擦力:fB(F﹣fA)(100N﹣20N)=40N;
(2)B运动的速度:vB=2vA=2×2m/s=4m/s。
故答案为:40;4。
三、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1.定义: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
2.特点: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条件:不计动滑轮、绳重和摩擦)。
注意:如果不忽略动滑轮的重量则:
3.动力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移动的距离h的关系是: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n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移动距离的n倍,即s=nh。如下图所示。(n表示承担物重绳子的段数)
4.绳子端的速度与物体上升的速度关系:
5.滑轮组的组装:
(1)根据的关系,求出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
(2)确定动滑轮的个数;
(3)根据施力方向的要求,确定定滑轮个数。确定定滑轮个数的原则是:一个动滑轮应配置一个定滑轮,当动滑轮上为偶数段绳子时,可减少一个定滑轮,但若要求改变力的作用方向时,则应在增加一个定滑轮。在确定了动、定滑轮个数后,绳子的连接应遵循“奇拴动、偶拴定”的规则,由内向外缠绕滑轮。
【例题8】在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车间工人们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重物提起2m的高度,下列关于这个滑轮组工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被拉下了10m
B.这个滑轮组能省距离
C.这个滑轮组能省力
D.这个滑轮组不仅能省力,还能省距离
【答案】C
【解析】(1)由图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2,拉力端移动距离s=2h;
(2)使用滑轮组能否省力,取决于所用拉力大小与提升的物重大小关系,若拉力小于物重,是省力;
(3)使用任何简单机械,只要省力必定费距离。
解:AB、由图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2,拉力端移动距离:s=2h=2×2m=4m,所以使用该滑轮组费距离,故AB错误;
C、使用图中滑轮组时,由两股绳子承担重物和动滑轮重,所以省力,故C正确;
D、使用滑轮组时,省了力,肯定要费距离,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练习8】在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车间工人们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重物提起2m的高度,下列关于这个滑轮组工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被拉下了10m
B.这个滑轮组能省距离
C.这个滑轮组能省力
D.这个滑轮组能省功
【答案】C
【解析】(1)由图知,n=2,拉力端移动距离s=2h,使用该滑轮组要费距离;
(2)使用这个滑轮组由两股绳子承担物重和动滑轮重,能省力;
(3)由功的原理可知,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解:AB、由图知,n=2,拉力端移动距离s=2h=2×2m=4m,使用该滑轮组要费距离,故AB错误;
C、使用这个滑轮组由两股绳子承担物重和动滑轮重,能省力,故C正确;
D、使用该滑轮组要提升动滑轮、克服摩擦做额外功,所以要多做功,故D错误。
故选:C。
【例题9】小明用图中装置提升某一物体,拉力为100N,物体匀速上升了2m,不计摩擦、绳重和滑轮自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滑轮均为定滑轮
B.小明克服重力做功为200J
C.物体的重力为200N
D.使用该装置不但能省力,还能省功
【答案】C
【解析】(1)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作用力方向;
(2)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省力但要费距离。
(3)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解:A、由图可知,该装置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故A错误;
B、不计摩擦和滑动自重,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F,得G=2F=2×100N=200N,小明克服重力做功为W=Gh=200N×2m=400J,故B错误;
C、不计摩擦和滑动自重,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F,得G=2F=2×100N=200N,故C正确;
D、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费距离,使用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练习9】如图(绳子和滑轮重不计,忽略绳子和动滑轮的摩擦力)重为60N的物体A,在10N的拉力作用下,物体在水平路面上以1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6s,则(  )(多选)
A.物体A与水平路面间的摩擦力为120N
B.物体A与水平路面间的摩擦力为20N
C.在6s内绳子自由端移动了12m
D.在6s内绳子自由端移动了18m
【答案】BC
【解析】(1)根据滑轮组的结构,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水平拉力的,据此求作用在物体上的水平拉力;
(2)因为物体匀速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于水平拉力;
(3)求出物体移动的距离,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等于物体移动的距离的2倍,据此求解。
解:由滑轮组结构看出,n=2,作用在物体上的水平拉力:F=2×10N=20N;
∵物体匀速运动,
∴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F=20N,故A不符合题意;
物体移动的距离:s=vt=1m/s×6s=6m;
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2s=2×6m=12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例题10】如图是某工地施工时用于提升重物的滑轮组,工人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大小为160N的拉力,在10s内将重为400N的重物在竖直方向上匀速提升2m。若不计绳重和滑轮转轴处的摩擦,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6m
B.动滑轮的重力为80N
C.动滑轮上升的速度为0.6m/s
D.工人克服重物的重力做功800J
【答案】C
【解析】(1)由图可知,n=3,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3h;
(2)不计绳重和滑轮转轴处的摩擦,拉力F(G+G动),据此求动滑轮重力;
(3)动滑轮随物体一起运动,动滑轮上升速度等于物体上升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解;
(4)利用W=Gh求工人工人克服重物的重力做功。
解:A、由图可知,n=3,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3h=3×2m=6m,故A正确;
B、不计绳重和滑轮转轴处的摩擦,拉力F(G+G动),则动滑轮的重力G动=3F﹣G=3×160N﹣400N=80N,故B正确;
C、动滑轮随物体一起运动,动滑轮上升速度等于物体上升速度,即v0.2m/s,故C错误;
D、工人克服重物的重力做功:W有用=Gh=400N×2m=800J,故D正确。
故选:C。
【变式练习10】小王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经过10s的时间,用150N的拉力将一个重270N的重物提高1m,求此过程:拉力F自由端拉出的距离是   m;小黄所做的有用功是   J;总功是   J;拉力做功的功率是   W。
【答案】3;270;450;45。
【解析】由图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3,则s=3h,
知道物体重和提升的高度,利用W=Gh求出有用功;
知道拉力和拉力端移动的距离,利用W=Fs求拉力做功(总功);利用P求出功率。
解:由图知,n=3,s=3h=3×1m=3m,
W有用=Gh=270N×1m=270J,
W总=Fs=150N×3m=450J。
功率P45W。
故答案为:3;270;450;45。
四、斜面与轮轴:
1.斜面:
(1)如图所示斜面是一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但却费距离。
(2)如下图所示:当斜面高度h一定时,斜面L越长,越省力(即F越小);当斜面长L相同时,斜面高h越小,越省力(即F越小);当斜面L越长,斜面高h越小时,越省力(即F越小)。
2.轮轴:
(1)定义:由两个半径不同的轮子固定在同一转轴的装置叫做轮轴。半径较大的轮叫轮,半径较小的轮叫轴。
(2)实质:轮轴可看作是杠杆的变形。如右上图所示。
(3)特点:当把动力施加在轮上,阻力施加在轴上,则动力臂l1=R,阻力臂l2=r,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即F1R=F2r,∵R>r,∴F1<F2,即使用轮轴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却费了距离。
【例题11】如图所示,甲、乙两斜面(不计摩擦)高度均为h,但甲比乙长,现把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推到斜面顶端,则推力F1与F2的关系为(  )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因为不计摩擦,本题的关键首先要判断出斜面的倾角大小,再判断出倾角大小对匀速推物体的影响。
解:根据题意,甲图的斜面倾角小于乙图的斜面倾角,因为不计摩擦,假设斜面倾角足够小甚至水平,则会用非常小的力甚至不用力,物体靠惯性就可能做匀速运动,所以F1<F2。
故选:B。
【变式练习11】如图所示,AC>BC,把同一物体分别沿光滑斜面AC、BC以相同的速度匀速推上顶端,推力分别为F1、F2,功率分别为P1、P2,则(  )
A.F1<F2 P1=P2 B.F1<F2 P1<P2
C.F1=F2 P1=P2 D.F1<F2 P1>P2
【答案】B
【解析】(1)斜面倾斜角度越大,越费力,斜面AC的倾斜角度小于斜面BC,所以斜面AC更省力,
(2)知道推力大小关系,速度相同,根据公式PFv可判断推力做功的功率大小。
解:(1)不计摩擦,AC>BC,则可知斜面AC的倾斜角度小于BC,所以物体沿AC运动时推力较小,即F1<F2;
(2)已知物体运动的速度相同,F1<F2,根据公式PFv可知,沿AC运动时推力F1做功的功率较小,即P1<P2;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
故选:B。
【例题12】如图所示,已知固定斜面长5m、倾角为30°,木箱重150N。某同学用大小为100N的推力沿斜面向上推木箱,使木箱沿斜面匀速从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多选)
A.斜面是省力机械
B.木箱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为100N
C.使用斜面提升物体省的功为125J
D.斜面的支持力没有对物体做功
【答案】AD
【解析】(1)比较物体的重力和施加的推力大小即可判断;
(2)根据W总=Fs求出总功,根据W=Gh计算木箱克服重力做功的大小;克服摩擦力做的额外功W额=W总﹣W有用;最后根据W额=fs求出摩擦力;
(3)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斜面的优点是可以省力,但费距离;
(4)做功的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解:A、由题意知,木箱的重力G=150N,使用斜面时,推力为100N,则:F<G,所以,斜面是省力机械,故A正确;
B、由题意知,木箱的重力G=150N,斜面高h=s×sin30°=5m2.5m,木箱克服重力做功:W有用=Gh=150N×2.5m=375J,推力F做的功:W总=Fs=100N×5m=500J,克服摩擦力做的额外功W额=W总﹣W有用=500J﹣375J=125J,根据W=fs可得,木箱受到斜面的摩擦力:f25N,故B错误;
C、根据功的原理知,使用斜面不能省功。其实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摩擦的存在,还要多做功,故C错误;
D、木箱移动方向与支持力方向垂直,没有在支持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所以斜面的支持力做功为零,故D正确。
故选:AD。
【变式练习12】如图所示,利用斜面向上移动物体可以   (选填“省力”“省距离”“省功”),小明把质量为50kg的木箱沿斜面拉了10m,使木箱上升了4m,如图所示沿斜面向上用的拉力F=250N,木箱以0.2m/s的速度匀速上升的过程中,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木箱在斜面上匀速运动时受到摩擦力为   N.(g取10N/kg)
【答案】省力;80%;50。
【解析】(1)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斜面移动物体可以省力;
(2)知道物体的重力和提升的高度,可利用公式W=Gh计算出克服重力做的有用功;根据η100%计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
(3)在这个过程中,克服摩擦做的功为额外功的唯一来源,故根据总功等于有用功加上额外功求出额外功,再利用公式W额外=fs的公式变形计算出摩擦力大小。
解:(1)利用斜面移动物体可以省力;
(2)已知m=50kg,h=4m,
则做的有用功:
W有用=Gh=mgh=50kg×10N/kg×4m=2000J,
拉力做的总功:
W总=Fs=250N×10m=2500J,
斜面的机械效率:
η100%100%=80%;
(3)这个过程中,做的额外功:
W额外=W总﹣W有用=2500J﹣2000J=500J,
克服摩擦做的功为额外功的唯一来源,
因为W额外=fs,所以摩擦力的大小:f50N。
故答案为:省力;80%;5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