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故乡》鲁迅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重点)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难点)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难点)二.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二.自主学习1.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回顾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2.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3. 给加点的字注音阴晦(huì) 瓦楞(léng) 胯(kuà) 下獾(huān) 秕(bǐ)谷鹁鸪(bó gū) 髀(bì) 嗤(chī)笑 絮絮(xù) 瑟(sè)索蜷(quán)缩 寒噤(jīn) 折(shé)本 惘(wǎng)然 五行(háng)恣睢(zì)(suī)潺潺(chán) 黛(dài)色 愕(è)然三.初读感知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目的。第二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其中包括“见到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3)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3.二十年的时间,“我”重回故乡。请用一个字来总结故乡留给作者的印象。你发现本文最大的写法特点是什么?变——对比手法4.故乡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景(环境) 人物 情(心理感受)四.分析环境描写1.现实中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各是怎样的画面?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眼前的故乡:“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 晦暗、萧条、荒凉,冷落,没有一些活气,令人悲凉。渲染悲凉萧索气氛,烘托人物悲凉心情,为下文埋下伏笔。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榨下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记忆中的故乡:“深蓝”“金黄”“碧绿”神异的图画,明朗、美丽、令人神往;烘托了“我”快乐的心情。“现实中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小说结尾部分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理想中的故乡”,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五.分析人物形象——闰土 1.闰土的变化(1)外貌:少年: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毡帽、银项圈 红活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中年: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2)语言少年: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 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动 热情纯真中年: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摇头 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木(3)对我的态度少年: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友谊中年: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4)对生活的态度少年:热爱生活 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中年:悲哀痛苦 寄托神灵六.教师小结七.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导入:你从文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二.分析闰土产生变化的原因1.①肖像变化:“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小毡帽”——“破毡帽”。“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像是松树皮”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②称呼的变化:“迅哥儿”——“老爷”。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种隔膜。③语言变化:由少年的活泼健谈到中年的吞吞吐吐。明确: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④神态变化:“怕羞”“高兴”——“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闰土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使闰土产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3.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闰土拣“香炉”和“烛台”一事?明确:这是个细节描写,旨在说明闰土也寄未来于神佛。通过该细节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4.探究:闰土形象之变化是作者“悲哀”的源头吗?明确:闰土形象的变化是时代的反映,代表着时代的黑暗,诉说着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同时,专制制度下的人变得麻木、迷信,这无不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作者“悲哀”的源头。三.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1.杨二嫂的变化(1)外貌青年:擦着白粉,年轻美丽老年:凸颧骨,薄嘴唇(2)动作青年:终日坐着老年:尖利的怪声,絮絮地说 ,塞手套进裤袋,泼悍、放肆、尖刻总体形象青年:豆腐西施:安分守己老年:圆规形象: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探究: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杨二嫂的形象是作者“悲哀”的源头吗?明确: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杨二嫂的变化,是不合理制度下的人性转变,如果说闰土是“精神麻木”的状态让作者觉得“悲哀”,那么杨二嫂便是因为失去真善美的人性而使作者觉得“悲哀”。四.分析对比手法,赏析对比艺术本文处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在对比中彰显人物主题。请找出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内容,并说说使用这种“对比”艺术所达到的效果。1.人物形象的对比:a.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1)外貌的对比:闰土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惘。(2)动作、语言对比: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变成“迟疑麻木,痛苦难言”。(3)思想、精神对比①对“我”的态度:由“情真意切,亲密无间”到“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②对生活的态度:由“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b.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对比:三十年以前,在生活重压下的闰土的父亲,将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为了怕儿子死了,给他取名为闰土,还“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三十年以后,在沉重的生活压迫下的闰土,生活比父亲更悲惨了,已无力给儿子套上明晃晃的银项圈;香炉、烛台代替了银项圈,将希望寄托于神灵,连希望也比父亲更渺茫了。三十年以前,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天真烂漫的少年。三十年以后,闰土的儿子水生又长成了当年闰土的模样,所不同的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这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故乡没有变,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故乡变了,剥削变得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变得更烈了,因而劳苦人民的命运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惨了。c.闰土、“我”、杨二嫂三人的对比:闰土世代做奴隶,苦得已经形容不出,却没有醒悟,不但自己事事按奴隶的“规矩”办,而且要自己的后代也老老实实地做奴隶;“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已叛离了原先的阶级,但没有奋起为社会的解放而努力,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辗转奔波;杨二嫂是一个破产的小市民,她明抢暗夺,尖酸刻薄,对上层阶级既憎又慕,完全只是为着自己而在生活旋涡中争斗。三个人都是社会直接的或间接的奴隶,由于不觉悟,各自为着自己而辛苦,彼此间隔着厚厚的墙。d.现在的“我”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现在的“我”和闰土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有话“吐不出口外去”了;而过去的“我”和闰土则是一对亲密的朋友,心心相印,无话不谈。时间不同、色彩各异的两种大相径庭的关系拿来一比,就会生发出对人生的慨叹与思考。e.现在的宏儿与水生的友谊和“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宏儿与水生的友谊如同旧时“我”与闰土的友谊,然而这种友谊是否会变成现在“我”和闰土式的隔膜?作者在这种对比中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第三课时一.通读全文,概括“我”对故乡感情变化的过程。回故乡——急切;见故乡——悲凉;忆故乡——沉重、忧愤;离故乡——气闷、悲哀、希望。二.品味重点的语句1.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高墙”是比喻。因“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所以“我”的四面好像竖起了高墙。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怕的是:①希望不能实现;②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③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④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3.“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的含义是什么?“手制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观愿望。如果说闰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来麻木自己的话,那么“我”则是用“希望”来安慰自己。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三.探究“故乡”的内涵: 故乡的变化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如闰土)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闰土:少年→中年→?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现在的闰土)? → ?杨二嫂:年轻→中年→?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探究本文主旨1.时代说:这篇小说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2.隔膜说: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3.创造说: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五.教师总结1.与先生对话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2.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主要要素,我给大家一个“研究”题目:《故乡》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家细读课文,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六.布置作业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