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及范文赏析保护传统节日 弘扬传统文化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被不少人热捧。像11月11日“双11”,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试题分析:题目分析本题先给定了一个“年轻人对各类节日的不同态度”的材料,再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三个问题,并明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因而,本题宜写成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也可写成如“日记、书信、语录、戏剧”之类的记叙体),切忌对材料和问题不管不顾、随意发挥。立意角度:(1)题目提出了三个问题,围绕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均可;作文不必对所有问题都要一一作答。(2)这是一个作文题(而非论述题),我们又不能太拘泥于它提出的问题,考生如能结合材料提出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并加以阐述,也是可以的。(3)如果以本材料为由头(并表明了对题中问题的明确态度),从而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视为切题。参考构思材料涉及三种节——传统节日、外来节日、人造节日,传统节日渐被淡化,后二者日益张扬;其中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也有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关系,充满思辨性。学生可择其一端,生发思考。可侧重对传统的继承,也可侧重于中外文化的融合,也可侧重于文化的创造。但不限于这几个方面。范文欣赏保护传统节日 弘扬传统文化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保护传统节日 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但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功能逐渐萎缩,甚至面临着迅速消逝和同质化的危险。在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益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之时,有多少同学知道“我们的节日”有哪些?又是怎样度过的呢?许多人弃传统节日于不顾,反而把洋节视为手中宝。拿我们来说,印象中端午节只为了吃一次粽子,中秋节似乎只是为了吃一块月饼,春节似乎只是一个长长的假期,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已荡然无存。有谁会去关注屈原留给我们的感动,有谁会在房前插一枝艾草,喝一碗雄黄酒;中秋节时又有谁会去关注那轮孤独的圆月,似乎月亮的光辉都被手中的荧幕夺走;春节期间,又能有多少人记得那些美好的习俗,本象征着祝福与希望的“压岁钱”却被浓厚金钱味儿的“红包”取代。这些都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们现在都被人冷落成这样,其他传统文化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传统节日已经没有了传统的特色,失去了传统意义,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痛心疾首的问题。难怪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俨然成为了日本女儿节,难怪五月初五端午节因韩国人保护的非常完整,而成了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作家流沙河说的一样,传统节日目前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瞠目结舌。201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文化内涵”。中国情人节“七夕”首次写进中办国办文件。同学们,珍爱我们的文化,珍爱我们的节日,自觉抵制外来文化入侵,抵制洋节,刻不容缓!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拓展阅读与其抵制洋节,不如丰富传统节日内涵近年来,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各色的西方节日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国人生活中。然而抵制洋节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过洋节仿佛成了一种崇洋媚外、盲目跟风的行为,甚至有些学校对过洋节的学生给予处分。笔者认为,抵制洋节没有必要。首先,洋节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必然有其原因。中国传统家庭中,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较少,而洋节强调的开放式的情感表达,给含蓄的国人带来了一个情感出口。聚餐,互送礼物,一起装扮房间、做游戏,亲情和友情也在节日中得以凝聚。国人过洋节其实过的是一种气氛,很多节日的内涵在传入中国后也发生了改变,比如圣诞节的宗教含义就被冲淡,成为一个购物、约会的节日。在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下,偶尔放松心情,排遣压力,符合国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无不妥。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吸收外来文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东汉时期吸收佛教文化,丝绸之路带来了伊斯兰文化,近代吸收西方文化,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多种文化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这才有了多元而深刻的中华文化,闭关锁国的后果我们也深刻地体验过。中国传统节日有着其深刻的内涵,在国人的生活中仍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惧怕自身文化流失而保守地拒绝洋节,既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不自信。中国传统节日具有特有的文化传承与厚重历史,注重家庭观念,对维系亲情具有重要意义,而洋节更注重个人性格的张扬与个人情感的表达,自由、无所束缚的观点符合年轻人的追求。只要在参与洋节的同时不丢弃中国文化,不过度崇拜,过洋节未尝不可。事实上,过洋节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矛盾的。我们在享受洋节带来的欢乐时,同样可以继承传统节日的内涵。不可否认的是,当今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而不重视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古老的伦理观念与他们崇尚自由的心理相违背,要改变这种现象,应该从我国传统节日本身入手,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能符合时代潮流,适应当下社会的需要,而不是成为一代代人的心理负担。过不过节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应有的权利,抵制洋节来减少中国传统节日的流失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自我安慰罢了。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洋节给传统节日带来的冲击,而应该去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节日发展好,与时俱进,从而让国人从心底里充满对传统文化的爱,提升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在全球化的浪潮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过起了中国节日,我们也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待洋节,展现大国风采。快乐的元旦时光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匆匆地、悄悄地从人们身边流过。不知不觉中,一个值得回忆的xx年匆匆地走了,迎来了一个新的岁月,开始了人们的又一段旅程。 除夕夜,枕着迎接新年的鞭炮声睡着。“happy new year!”次日清晨,随着一声新年的问候,我睁开了向xx年寻视的双眼。翻开日历,翻开了新的一年,翻开了一段精彩的故事。我躺在床上回想着自己过去的一年里,有过汗水,有过快乐,也有过悲伤。这一切所发生的事仿佛就在眼前。我不禁轻声笑了出来。 过去,我在班上并不是个优秀的学生,我羡慕那些班干部们。他们学习好,拥有许多朋友。我渴望像他们一样。于是,我便开始向那扇带着锁的大门前进。我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汗水。上课,我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下课时,当小伙伴们在操场上快乐的玩耍时,我在教室里静静地看书。课后,我按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尽量做到准确。我还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演讲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付出的汗水得到了收获。我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在新学期的一次选举当中,我被同学们荣幸的选为班长,从那以后,为了不辜负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期望,我便更加努力地学习。现在,我已经是学校的中队长了,这一切都少不了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帮助、鼓励。在这新春之际,我衷心地祝福他们。 告别了旧年,我们跨入了新的一年。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一条新的跑道,也许我还会在这条跑道上跌倒,但我仍会顽强地站起来,顽强地向重重困难挑战。我坚信,在暴风骤雨后,总会有一条美丽的彩虹出现。 此刻,窗外又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是人们告别旧年的恋恋不舍,也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憧憬 “新年来了!”“新年来了!”。新年娃娃来到了人间,为人们献上最衷心的祝福。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快乐!过上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日子! 看,那蔚蓝蔚蓝的天空一下子变成火红火红的了,红彤彤的弥漫着喜气洋洋的味道,人们看着真是乐呵啊!那沥青小道在这个时候也仿佛变成了一条华丽的地毯,地毯的两旁开着鲜花,走在上面真有种置身仙境的感觉,世界一下子变成了个天堂!人们也纷纷在门前挂上了大红灯笼,一排排整整齐齐,红红火火,美丽极了! 听,远处传来了“新年歌”,人们听着好象陶醉了似的,不是陶醉在这歌声里,而是陶醉在了这人间仙境里啊!火红的天空,五彩的大地,喜气的灯笼,悦耳的“新年歌”,真是一派好风景啊! 人们穿上了自己的新衣服,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他们走家串户,互相祝福,好不喜庆。 然而,在这欢庆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无忧无虑吗?新年娃娃看到,许多在灾患中幸存下来的可怜的人们,并不像其他人一样有吃有喝,还有新衣服,他们仍旧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新年娃娃掉下了一滴真情的泪,这泪滴飘洒到了那些贫穷的灾患地区,转眼,灾民们也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他们的脸上不再有忧愁和痛苦,取而代之的是幸福和安逸。新年娃娃露出了可爱的笑容,悄悄离开了。新年娃娃为新年送上了一份宝贵的礼物,不仅是美好的祝福,还有灾民们美好的生活。它走了,但它的祝福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给,永远比拿快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伸出自己友爱的双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那么世界一定会处处都充满欢笑,幸福与光明!过好传统节日 推动文化传承每逢传统节日到来,我们都会沉浸在历史记忆、自我回味和快乐的现实氛围中,享受一次美好而富有价值的文化洗礼,融入一次自觉参与的全民狂欢,每个人都会在有声的交流和无声的意会中,获得全新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升华。比如端午节,我们就会想起楚国大夫屈原的悲惨命运,吃到香甜美味的粽子,欣赏龙舟竞发英姿,类似各地吃黄糖、喝黄糖酒、吃端午面等风格不同的乡俗,总能勾起我们对先辈、对童年、对往昔岁月的无限怀念,同时也会把这份厚重的文化财富原生态地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知道根在何处,了解生命的渊源与厚重。如果清明的祭祀仪式荡然无存、端午的粽子没了故事的底色、中秋的月饼失去团圆的内涵、大年三十的年饭离开情感的背景,中国的传统文化必然会日益单薄,直至最后裸奔。毫不夸张地说,洋节风风火火席卷大江南北,不是它自身有什么魔力,而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失忆,是我们在守卫文化疆域上的严重渎职。传统节日不但要过,而且要积极地引导全体国民,集全社会之力,把传统节日过得更好,过得更精彩。我们可以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组织国家层面的征文比赛、文艺汇演、文化讲座、知识竞赛、民俗追踪、民间艺术保护等各类大型活动,通过气势、细节处理和广泛性发动,形成一种无与伦比的高度和厚度,让每个人都发自内心为传统文化自豪与骄傲。当越来越多的人为清明祭祖的庄严仪式所震撼,当越来越多的人为屈原因忧国忧民投江而感动,当越来越多的人为嫦娥奔月的故事而痴迷,当越来越多的人投入重阳节的爱老尊老活动,当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年味的喜庆和团圆的内涵,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就会失去演绎喧宾夺主戏码的能量。弘扬传统文化是百年大计、千秋功业,既要热情洋溢地宣讲和演说,更要脚踏实地推动和践行。过好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每一位成年公民都应该身体力行,自动自发地参与其中,为子孙后代做好示范和表率,既保护好传统节日的原汁原味,又切合实际地融入新风尚、新气象、新内涵,使之历久弥新,焕发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