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2023-2024学年元调模拟九年级化学试卷(一)(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2023-2024学年元调模拟九年级化学试卷(一)(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年武汉市1月份调考化学模拟卷(一)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用金刚石切割大理石 B.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
C.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D.酒精用作燃料
2.在制取氢气()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加入锌粒
C.加入稀硫酸 D.收集氢气
3.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归纳与整理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守恒观 B、分类观
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 ②某物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以推测出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③发生分解反应时,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①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②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③H2、C、CO都可以作还原剂。
C、微粒观 D、能量观
①冰和干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水银和银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③氯化钠和硫酸铜都是由离子构成的。 ①化石燃料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②镁和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 ③碳和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
A.A B.B C.C D.D
4.下列化学用语,说法正确的是
A.3个氧原子:O3 B.锰酸钾中锰元素化合价:
C.硝酸根离子: D.2个氮分子:2N2
5.下列选项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入氧气后点燃
C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D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入等质量的肥皂水,振荡,静置观察
A.A B.B C.C D.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②单质和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
③等都含氧元素,都属于氧化物;
④在镁条燃烧实验中使用陶土网,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避免烫坏实验台;
⑤由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可以获得的信息只有三条;
⑥可燃冰属于混合物,是新能源;
⑦在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只有一种。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 C.④⑤ D.③⑦
7.煅烧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含钙元素且不发生反应)时,其质量随加热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若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则生成CaO质量为m2g
B.若纵坐标表示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则杂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C.纵坐标不能表示固体中碳元素质量
D.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或固体中氧元素质量,都可知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
8.CO、H2还原Fe2O3的过程相似,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向4.8gFe2O3中不断地通入H2,不断加热,实验测得固体残留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已知:固体残留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a到d点,固体中的氧元素的含量逐渐变小
B.从a到d点,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水的质量
C.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3O4+H23FeO+H2O
D.d点对应固体为Fe,其质量为3.36g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6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26分)
9.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1所示,锂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2)图3中,x= 。
(3)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为钴酸锂(LiCoO2),标出其中Co元素的化合价 。
(4)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钠离子电池部分取代锂离子电池,应用在低速电车、家庭和工业储能等方面。钠离子电池能部分取代锂离子电池的原因是 。
10.某密闭容器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可用下图表示,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写化学式)。
(2)反应物的质量比为 。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1.甲、乙、丙、丁、戊、己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甲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其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居第四位;戊属于氧化物,氧元素与另一元素的质量比为;己的固体俗称干冰。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和反应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 (填化学式)。
(2)丁与戊能发生化学反应,体现了它的 性。
(3)己→丁的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4)甲→乙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戊→己的转化途径不止一种 b.丙可以是金属氧化物
c.乙在空气中灼烧的实验现象是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 d.自然界的碳循环就是指己的循环
12.注射器是一种普通的医疗器械,但它在化学实验装置中出现的越来越多,它对某些实验现象的观察或实验过程的改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图1用试管作反应容器,磷的燃烧均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可防止白烟污染空气。
用注射器(活塞事先处在刻度处)测量磷燃烧消耗的氧气体积。
操作: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入药品,连好仪器;
③夹紧弹簧夹,加热白磷,观察试管中所发生的现象为 。
④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可以看到活塞慢慢左移到约 刻度处(取整数值)。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2)图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当缓缓向外拉动活塞时,如果能观察到____(选填序号)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A.注射器内有液体 B.瓶中液面上升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3)某学生为了测定由两种元素形成的气态化合物X的组成,做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他把注射器A中的气体X缓慢送入装有的B装置,使之完全反应,得到如下结果:
①实验前B管及药品的质量为,实验后为;
②C管中收集到的物质电解后得到和,在D中收集到的是;
③X中两元素的质量比是,问:
i.收集到的液体质量是 g。
ii.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 。
iii.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3.某简易制氧装置的示意图如图,其原理是通过撞击火帽触发启动装置产生热量,使产氧药块分解而持续释放氧气(产氧药块由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等物质组成,其他物质不反应)。

(1)药块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
(2)为得到一个人呼吸2小时所需氧气的量(折算后质量为48g),计算产氧药块中至少含氯酸钾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g)。
试卷第2页,共6页
1.A
【详解】A、用金刚石切割大理石,是因为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B、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
C、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
D、酒精用作燃料,是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
故选A。
2.A
【详解】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采用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有:
A、检查气密性的方法为将导管的一端伸入烧杯中的液面下,用手握住试管的外壁,若导管口形成气泡,松开手后,导管口形成一小段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A选项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B、锌粒为固体颗粒,加入到试管的操作是将试管平放,用镊子夹起锌粒放置在试管口,再缓缓的竖起试管,使锌粒慢慢划入试管底部,图中试管竖放,直接将锌粒放入,有可能会将试管底部打破,B选项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倾倒法加入液体试剂稀硫酸的操作为取下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使试剂瓶的标签向着手心, 图中瓶盖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有可能造成试剂的污染且瓶口残留的液体可能会流下腐蚀标签,C选项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图中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D选项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3.C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的守恒的知识、物质的类别、微观构成粒子以及能量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A、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正确。
②某物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以推测出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正确。
③发生分解反应时,不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改变,比如碳酸钙分解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错误。
故A归纳与整理不全部正确,不符合题意;
B、①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比如水分子和氖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0,不属于同种元素,错误。
②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都是氧化物,比如氢氧化钠,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错误。
③H2、C、CO都具有还原性,都可以作还原剂,正确。
故B归纳与整理不全部正确,不符合题意;
C、①冰水固态水,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正确。
②水银是汞原子构成的,银是银原子构成的,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正确。
③氯化钠和硫酸铜都是由离子构成的,正确。
故C归纳与整理全部正确,符合题意;
D、①化石燃料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正确。
②镁和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正确。
③碳和二氧化碳反应吸收热量,错误。故D归纳与整理不全部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A、元素符号的前边加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3个氧原子:3O,不符合题意;
B、锰酸钾中锰元素化合价为+6价,表示为,不符合题意;
C、一个硝酸根离子带一单位负电荷,含有一个氮原子和3个氧原子,表示为,不符合题意;
D、化学式的前边加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氮气分子式为N2,2个氮分子:2N2,符合题意;
故选D。
5.D
【分析】除杂原则:不增加新杂质,不减少被提纯物质,更不得改变被提纯物质。
【详解】A、二氧化碳和氧化铜不反应,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故A错误;
B、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CO2中混有的少量CO在氧气中不能点燃,不能除去,故B错误;
C、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火焰是否熄灭,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或其它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不能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故C错误;
D、鉴别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为软水,泡沫较少的为硬水,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6.B
【详解】①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故不正确;
②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同属于纯净物,为并列关系,故正确;
③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中属于氧化物,而不是氧化物,故不正确;
④在镁条燃烧实验中使用陶土网,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避免烫坏实验台,故正确;
⑤由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可以获得的信息有: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故不正确;
⑥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属于混合物,是新能源,故正确;
⑦在硝酸铵中,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而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故不正确。
故选:B。
7.D
【分析】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煅烧石灰石样品,碳酸钙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因为杂质不含钙元素且不发生反应,故样品减少的质量为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
【详解】A、根据分析,剩余的固体中还含有杂质,故生成CaO质量小于m2g,A错误;
B、由于氧化钙中含有氧元素,减少的质量为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不能判断杂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B错误;
C、碳酸钙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生成的二氧化碳放出导致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减少,可能杂质中含有碳元素,故最终固体中还有碳元素,故纵坐标能表示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C错误;
D、根据分析,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知道固体减少的质量或氧元素质量的改变量都可以计算出生成气体的质量,然后结合反应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D正确。
故选D。
8.B
【详解】A、CO、H2还原Fe2O3的过程相似,铁的氧化物中的氧元素逐渐被氢气夺去,固体中的含氧量逐渐变小,叙述正确;
B、从a到d点,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固体中所减少氧元素的质量,不等于生成的水的质量,叙述错误;
C、铁的氧化物有Fe2O3、Fe3O4、FeO,氧元素质量分数分别为:30%、27.6%、22.2%,根据从a到d点,固体中的含氧量逐渐变小,第一阶段氢气与Fe2O3反应生成Fe3O4和水,第二阶段氢气与Fe3O4反应生成FeO和水,第三阶段氢气与FeO反应生成Fe和水,所以bc段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Fe3O4+H23FeO+H2O,叙述正确;
D、4.8gFe2O3中铁元素质量为:,d点对应固体质量=反应前氧化铁的质量×固体残留率=4.8g×70%=3.36g,所以d点对应固体为Fe,其质量为3.36g,叙述正确。
故选B。
9.(1)6.941
(2)11
(3)
(4)钠原子与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钠原子与锂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详解】(1)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x=2+8+1=11;
(3)在钴酸锂(LiCoO2)中,Li显+1价,O显-2价,设Co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得,(+1)+x+(-2)×2=0,解得x=+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是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钴酸锂(LiCoO2)中Co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钠离子电池能部分取代锂离子电池的原因是钠原子与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钠原子与锂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10.(1)CO、NO、CO2
(2)14:15##15:14
(3)2CO+2NO2CO2+N2
【详解】(1)氧化物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上述反应物为NO、CO,生成物为N2、CO2,属于氧化物的有CO、NO、CO2。
(2)根据微观示意图得知,反应物CO、NO是按系数比1:1进行反应的,故CO、NO的质量比为。
(3)反应为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在催化剂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化学方程式为2CO+2NO2CO2+N2。
11.(1)
(2)还原
(3)化合反应##置换反应
(4)
(5)ab
【分析】甲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其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居第四位,故甲是Fe。戊属于氧化物,氧元素与另一元素的质量比为1:4,故戊为CuO。己的固体俗称干冰,故己为CO2。乙与戊CuO相互转化,推知乙是Cu,丁可以转化为甲Fe,乙Cu,也可以与己CO2相互转化,说明丁是CO或C。丙与甲Fe相互转化,可以生成己CO2,可以推知丙可能为铁的氧化物。
【详解】(1)甲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其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居第四位,故甲是Fe;
(2)丁是CO或C,戊为CuO,CO或C都可以将CuO还原成单质铜,说明CO或C具有还原性;
(3)己为CO2,丁是CO或C,若丁为CO,二氧化碳与碳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为化合反应;若丁为C,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为置换反应;
(4)甲是Fe,乙是Cu,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
(5)a. 戊为CuO,己为CO2,戊→己可以是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反应,也可以是氧化铜与碳反应,选项正确;
b. 丙与甲Fe相互转化,可以生成己CO2,可以推知丙可能为铁的氧化物,选项正确;
c. 乙是Cu,Cu在空气中灼烧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实验现象是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选项错误;
d.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不是指CO2的循环,选项错误;
故选ab。
12.(1)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10
(2)D
(3) 0.18 B中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C中有无色液体产生,D中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详解】(1)③加热时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燃烧,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④由于弹簧夹夹住了连接注射器和试管的导管,因此,白磷燃烧只能消耗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所以消耗氧气的体积为试管体积的五分之一即10mL;打开弹簧夹时,注射器内气体进行试管,活塞慢慢左移到10mL处;
(2)注射器慢慢向外拉时,瓶内空气减少压强减小,装置气密性良好时,外界空气从长颈漏斗进入瓶中,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处出现气泡,故选D;
(3)i.由题意我们可得X中含有氮、氧两种元素.又知X中两元素的质量比是14: 3,所以我们可得氮、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3,所以化学式为NH3,C中收集到的水的质量为:;
ii.氧化铜与氨气反应生成铜和水和氮气,所以B中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C中由无色液体生成,D中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iii.B 中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铜与氨气反应生成铜和水和氮气,化学方程式为:。
13.(1)催化作用
(2)
解:设需要氯酸钾的质量为x。
x=122.5g
答:产氧药块中至少含氯酸钾的质量为122.5g。
【详解】(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二氧化锰的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2)详解见答案。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