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升华和凝华 课件 (共46张PPT)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 升华和凝华 课件 (共46张PPT)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第4节升华和凝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课件
放热
放热
吸热
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液化
熔化
汽化
凝固


物质能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变化吗
回顾
探究实验
实验器材:烧瓶、橡皮塞、酒精灯、铁架台
碘的升华、凝华
1、实验前, 猜想把碘加热会 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给烧瓶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有无液态碘出现?
3、停止加热,在烧瓶壁看到了什么现象?
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2、实验过程中,给烧瓶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
有无液态碘出现?
3、停止加热,在烧瓶壁看到了什么现象?
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实验探究记录
紫色的碘蒸气充满了烧瓶,无液态碘出现。
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在烧瓶壁上看到附着一层固态的碘。
加热时,碘升华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冷却时,碘凝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1、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2、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
烧黑的灯泡
看见这只灯泡,你有什么问题吗?
想一想:
钨丝
钨蒸气
钨的颗粒

固态
固态
气态
升华
凝华
吸热
放热
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a
b.放在衣厨中的樟脑丸会越变越小,最后消失。
b
★潮湿衣服晾干
冰冻
潮湿
c.在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内表面会有冰花。
c
★秋冬季节,玻璃窗上会“出汗”。
冰花
出汗
d.冰棍外表的“白粉”
d
白粉
人工降雨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气体
升华

空气中的水蒸气
凝华
液化
冰晶
小水珠


水蒸气

液化(放热)
汽化(吸热)
凝固(放热)
凝华(放热)
升华(吸热)
熔化(吸热)
物质状态的转变
完成93页想想议议!
液态
气态
固态






(液化)
(液化)
(液化)
(液化)
(凝华)
( 凝华)
常见的自然现象
降水的形成过程
水蒸气上升
在高空,水蒸汽凝结成小水珠
小水珠不断聚集形成云
当小水珠变大就下雨了
物理
◆ 预习检测 ◆
1.(1)物质由   直接变成   的现象,叫做升华。
(2)物质由   直接变成   的现象,叫做凝华。
2.在严冬,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属于   现象;室外冰冻的衣服晾干了属于   现象。
固态
气态
气态
固态
凝华
升华
物理
3.下列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   ,凝华现象的有   。
A.卫生球放久了会变小    B.钢水浇铸成钢球
C.冬天早晨草地上的霜 D.早晨有浓雾
4.在“观察碘的升华现象”的实验中,只要对烧瓶   加热即可,这是为了   ,为了达到此目的,在装置上可以使用   法。
A
C
微微
防止碘温度过高,出现熔化现象
水浴
物理
◆ 课堂基础训练 ◆
一、填空题
1.在北极,当气温降低到-50 ℃的时候,人们发现自己吐出来的水汽直接变成细小的雪花。这些小雪花如果互相碰撞,还会发出声响,好像翻动书页的声音。探险家把这种奇妙的声响称之为“星的耳语”。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凝华
物理
2.“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霜是由于  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而形成的;雪后寒是由于雪
  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气温降低 
凝华
熔化吸热 
物理
3.下列各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属于凝华的是
   。(均填序号)
①初冬清晨地上的霜 
②夏天狗把舌头伸出来散热 
③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 
④橱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物理
4.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管内钨丝中的钨先   、后   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 410 ℃,则它的凝固点为   ℃。
5.即使在0 ℃以下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   .现象,在此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夏天的早晨,花草上会出现晶莹剔透的露珠,露珠的形成属于   现象,需要   。
升华
凝华
3 410
升华
吸热
液化
放热
物理
6.据报载,阿根廷科技人员发明了一项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原理很简单,将水果蔬菜冷冻后,放在低压的环境中,使冰直接从   态变为   态。


物理
二、选择题
1.食品运输中,常使用干冰,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干冰(   )
A.液化放热       B.凝华放热
C.熔化吸热 D.升华吸热
D
物理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A.铁水被铸成工件
B.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C.深秋地面上出现的霜
D.冰箱内的饮料结冰
C
物理
3.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地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D
物理
4.“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汽化和液化
B.汽化和升华
C.凝固和凝华
D.凝固和熔化
C
物理
5.在下面列举的现象中,不是升华现象的是(   )
A.碘加热时变为碘蒸气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
C.萘制的卫生球日久变小
D.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B
物理
6.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
B.水蒸气凝结成水,是凝固
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
D.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吸收热量
A
物理
7.用飞机向云层喷撒干冰(固体的CO2)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化过程:
a.干冰迅速吸热升华;b.干冰吸热熔化;c.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
d.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e.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
f.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滴。
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   )
A.ac     B.acdf     C.bc     D.e
B
物理
◆ 培优提高训练 ◆
一、填空题
1.小明设计了一种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外壳破裂,干冰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   热,实现快速灭火。
升华

物理
2.陈明同学将冰和盐的混合物放入搪瓷杯里,盖紧杯盖,过一会儿,观察发现搪瓷杯的外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固态物质,如图所示。
(1)根据你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可以推断此固态物质是由   遇冷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而形成的。
(2)搪瓷杯里冰和盐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空气中的水蒸气
凝华
熔化
物理
3.“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这里讲的树挂也叫“雾凇”。阴雨天气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这时,突然一股冷空气吹来,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树枝上形成小冰晶挂在树上形成雾凇。形成“雾凇”的物态变化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凝华
放出
物理
4.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5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中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均会   。
升华
熔化
凝华
物理
二、选择题
1.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   )
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所致
C.冻肉中的冰熔化成水所致
D.冻肉中的水凝固成冰所致
A
物理
2.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   )
A.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更凉快
B.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冰凉
C.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
D.游泳上岸后感到有点冷
C
物理
3.下列关于“冰棒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剥去包装纸,冰棒“冒气”,属于汽化现象
B.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液化现象
C.冰棒放入茶杯,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熔化现象
D.刚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属于凝华现象
D
物理
4.某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某些地区的树枝上甚至出现了“雾凇”。“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由(   )
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B
物理
5.严冬的早晨,可看见窗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   )
A.室外的冷空气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内热气向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的内壁
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C
物理
6.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能镀上去的原因是(   )
A.金属直接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凝固到玻璃镜头上的
C
物理
7.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严冬,室外树上出现的霜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
物理
三、实验探究题
1.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物理
(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 ℃,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 ℃。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固态碘发生   现象。
(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   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   形成的。看到的白雾会   (选填“上升”或“下沉”)。

熔化
干冰升华
水蒸气液化
下沉
物理
2.如图所示,将盛有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并用温度计测量烧瓶中冷水的温度。
(1)刚刚开始加热不久,烧杯里就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这是固态的碘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   (选填“放”或“吸”)热。
升华

物理
(2)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后,细心的小明发现烧杯里还出现了液态的碘,这是由于碘的温度达到了它的   (选填“熔点”或“沸点”),并且   而导致的。
(3)停止加热后,观察到烧瓶内侧附有少量细小的碘晶体,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并且较多的碘晶体出现在   (选填“烧杯内侧”或“烧瓶底部”),这说明此物态变化需要   。
熔点
继续吸热
凝华
烧瓶底部
放热
物理
四、综合能力题
1.初冬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 ℃以下,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冰晶(如图所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人们就说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物理
请你回答:
(1)霜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2)请你根据短文,说明“霜”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凝华
 第一,气温在0 ℃以下;第二,空气湿润。
物理
2.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请你回答下列有关汽车的问题。
物理
(1)炎热的夏天,当把汽车停在室外的时候,由于阳光照射车内的温度会很高。如图所示在车内前面的玻璃窗处放一铝箔材质的遮阳板,就可使射入车内的阳光发生   现象而不至于使车内温度大幅升高。汽车通过鸣笛来警示路人是利用声来传递   。
(2)寒冷的冬季,行驶时车内会长时间的开暖风。当夜晚回到家,车主把车停在小区的院内,第二天清晨取车时,往往会看到在汽车的前车窗的
   (选填“内”或“外”)侧有霜形成,霜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反射
信息

凝华
物理
3.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周围冒“白烟”;当把冰棍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外壁会“出汗”,请解释其中的现象。
(1)“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白烟”是   (选填“固” “液”或“气”)态;“白烟”会   (选填“上升”或“下沉”)。
(3)“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凝华

下沉
液化
放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