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只有一个地球》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以题目贯穿全文,立意深远,用文艺性的笔调介绍了地球的美丽渺小、地球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倡导人类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把地球的特点、地球与人类的关系说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学生早在五年级时已专门学过说明文单元,了解并掌握了常见的不同的说明方法,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说明方法不再是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围绕这个语文要素,本课要求学生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说说“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来的。就“关键句”这一语文要素来说,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开始了解什么是“关键句”,并在中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懂得了关键句能够帮助自己理解文章的内容,而在高年级六年级中,不仅要知道通过关键句来把握文章内容,还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借助关键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3、结合实际,设计环保标语,并与同学交流,增强环保意识。
课前交流:
师:课前咱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师:一双双赞叹的眼神一定是被这美所折服,同学们,这美,在一草一木,在天地万物,在令刘禹锡心旌荡漾的黄河中——引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在让杜牧轻轻吟唱的江南春景中——引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王安石寄情山水的农家小院里——引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师:万物美好,都在大地中尽情恣意生长,此刻的我们,也在这辽阔的大地中准备着,成长着……准备好上课了吗?上课!
【设计意图】
有效的交流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课前交流从欣赏美景入手,由一组优美的图片串联起本单元第一课的三首古诗中,这样既回顾前文,又加强了教材的前后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了“大地之美”,激起了学生的感官体验,唤醒了学生对新课的呼唤。
一、直接导入,检查预习:
1.今天我们走进一篇科普性说明文,齐读课题。
题目是说明文的灵魂,关注不同的词就能读出不同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朗读三遍课题,朗读过程中依次把“只有”“一个”“地球”变红。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检查一下,一组词语,谁来读?
出示本课重点词语,指生读。
师:词语的朗读重在读准,在读中识记,你做到了。再出示“提供”“薄薄的纱衣”两组带有多音字的词语,指生读。
3.读准字音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完成学习活动一:
PPT出示学习活动一要求,指生读。
学习活动一要求:默读课文,画出能帮助你读懂课文内容的关键句,然后结合关键句思考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师提醒同学们抓关键句时不要遗漏要点。
学生学习,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预学是学习的向导,充分的预习体现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能力,本环节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有了整体的把握。
二、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一)学习活动一——品读地球“美丽渺小”。
1.交流是思维的碰撞,我们一起交流你画的关键句?
在学生的交流中提炼出以下五处关键句: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之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同学们找出了这么多关键句,真会学习,指导学生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吗?
根据学生回答梳理课文所讲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保护地球。(让学生板书)
3.在这些内容中,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观点或结论?课件出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并放大,齐读。
4.是的,第四部分就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核心观点,前三部分也是藏着小秘密的,在前三部分中,前后都有两层意思,而且两层意思的中间都有一个表达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它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找到了吗?(生答:但是)板书:但是。
5.指两位同学来读“但是”前后的句子,感受语气和情感前后的不同。
“但是”这个词就像一扇窗,直指作者的核心观点——齐读。
6.那我们赶紧到字里行间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观点的,首先跟着宇航员的视角走进我们朝夕相处的地球。出示关于地球的视频和文章一、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7.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指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哪欣赏到了地球之美?
(1)想象着画面,品悟地球之美。
(2)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和生命的摇篮,生动的比喻,贴切的表达,感受地球对于我们的重要。
(3)转换着人称,读出我们对地球的热爱,课件出示转换人称后的句子,全班齐读。
8.那美丽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又是怎样的呢?生读地球渺小的句子,说说从哪感受到了地球的渺小?
(1)作比较,列数字,生动的写出了地球渺小。
(2)情景想象:假如我们这教室就是茫茫宇宙,那地球可能是什么?
这渺小就像是恒河之沙,就像是沧海一粟,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的——引读“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小结:作者用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写出了地球的美丽渺小,从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生读观点)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说明文的教学也不能忽视朗读。本环节以“活动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字里行间,感受朗读之美和地球之美,从而升华对地球美丽的认识,激发保护地球的欲望。
(二)学习活动二——感悟地球“资源有限”:
1.美丽又渺小的地球等待着我们继续探索,请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二。
生读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学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2.阅读在交流中充实,思考在交流中闪光,先在小组内交流这两部分内容。
3.合作,收获着学习的快乐,全班交流。
(1)首先看文中首先列举了哪种资源?(矿产资源)
指生读,并说说读后感受。(矿产资源形成艰难,来之不易。)
(2)除了矿产资源,文中还提到了哪些资源?生读。
(3)特点鲜明的词语往往承载着语言的精妙,联系上下文理解“本来”的意思,感受说明文准确、严谨的特点。
(4)找出文中还有哪些关键词也体现了说明文的这一准确严谨的气质?
(“至少”“约为”)
4.文字是可以表情达意的,有些字有些词能给人痛的感觉,在这段话中哪些字哪些词让你产生了痛感?(滥用、生态灾难、威胁)
5.平平淡淡的字,写不尽地球全部的忧患和震撼,看到这些词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生答
由学生回答引入视频:
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了,龟裂的土地,咆哮的洪水,肆虐的黄沙,滚滚的浓烟,无情的狩猎与伤害,谁来还这些动物们一个温暖的家……
不仅如此,我们地球每天都在痛苦的呻吟着,引读拓展资料:
每天,约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约1500吨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地球的稳定。
每天,至少1500人死于水污染造成的疾病。
每天,约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威胁着海洋生态平衡。
每天,约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约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6.这触目惊心的数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紧绷的心跳和无助的呐喊,面对这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我们能为地球母亲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拟定宣传标语并分享。
小结:同学们,作者正是列举了生活中的资源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生读观点)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课堂的重点内容,依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忱,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交流品悟中感受到地球的慷慨无私,同时,引入拓展资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破坏的严重,懂得保护地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顺势而导,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来设计宣传标语,来号召大家增强环保意识。
(三)学习活动三——思考人类无法移居:
1.地球母亲已千疮百孔,当我们无路可退的时候,难道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吗?请同学们完成学习活动三。
PPT出示学习活动三:自主学习“资源有限”部分,结合关键句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人类目前无法移居?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学生表达对“人类目前无法移居”的看法。
小结:作者通过作假设、列数字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生读观点)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交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只有一个地球”的认知,更加懂得地球的珍惜与可贵,也更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的妙处。
三、归纳总结,拓展阅读
1.文章学到这,你发现前三部分和作者最后的结论有什么关系?(因果关系)那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得出最后的结论的?试着用上“先……接着……而……从而得出结论”的句式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2.指生阐述作者得出结论的具体过程:作者先从整体介绍了地球,写出了地球的美丽和渺小,接着又写了地球上的资源,而当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也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从而得出了结论。这样层层递进,水到渠成,把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说得明明白白。
3.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请同学们阅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先画出文中的关键句,再思考这篇文章又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结论的。
学生阅读,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文章首先点明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然后又写了我们和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接着又写了好好对待河水、好好对待空气,最后得出结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5.我们和大地紧密相连,就像文中所说——“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PPT出示图片,人是大地之子,那山那树那虫那鸟,那草那木那人类,都和山川共存,和日月同辉,和自然万物和谐共生,我们也在这独一无二的星球中经沧海,历桑田,感受着美,创造着美,因为——“只有个地球”(生读),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只有一个地球”(生读)。
【设计意图】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语文要素点来进行提升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出作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地得出观点——“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样,学生的思维视野更开阔,学习能力也在言语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四、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科普读物——刘慈欣《超新星纪元》。
2.推荐观看影片——《流浪地球》。
【教后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所得思考如繁星点点,似春水长流,给我启迪,给我鞭策:
一是“老课新教”,以“学习活动”任务驱动的方式串联整堂课的教学,把握学情,打破了学习说明文的一般教学方法,并且从情感角度激发学生对地球母亲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破坏地球行为的痛恨之情,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二是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语文素养的提升,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与文本对话的空间,构建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三是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为是科普说明文,本堂课我大量运用了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地球的“美”和“殇”。
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堂课同样如此,还有以下三点不足:
一是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足。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二”这一部分,给予的学生交流的时间还可更多一些。
二是对课文的朗读指导不到位。在朗读第一段时,部分学生不能融入到情境中去,缺乏朗读美感,没有读出对地球母亲的热爱。
三是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机制处理能力有待提升。如当学生在答不上问题时可多一些耐心地等待和积极的引导;当学生回答结束时给予适时的评价和鼓励。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学永远在路上,愿借着这节课的思考,继续行走在语文的百花丛林,继续在教学的天地里感受语文的浩瀚和美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