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疾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共28张PPT)-选择性必修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历史上的疾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共28张PPT)-选择性必修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14课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CONTENTS
历史上的疫病
中医药的成就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
2
3
目录
一、 历史上的疫病
1.疫病的概念: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一、 历史上的疫病-----表现
--
时期 疾病种类 概况
古埃及时期 天花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18世纪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清朝 康熙皇帝也得过
6世纪 鼠疫 6世纪: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人口大量死亡,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雅典 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发生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14世纪 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称为黑死病。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严重饥荒。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明朝 明末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17世纪 黄热病 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20世纪早期 斑疹伤寒 在俄国和波兰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18-1919 西班牙流感 死亡2000万人以上
《吕氏春秋》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A.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
B.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C.传染病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
D.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答案】A
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等疫乱。两个帝国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这一事件
A.说明世界已经联成一个整体 B.表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C.反映出疫病影响世界的发展 D.导致两个帝国分崩离析
【答案】C
措施 时期 具体实施
重视公 共卫生 古罗马
古代中国
探索疫病防治方法 东晋
明代
(三)、抗疫措施
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 。
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此法在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葛洪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是应当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葛洪特地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药物,即使必须花钱买也便宜,改变了之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青蒿素发明,就受到《肘后备急方》的启发。
人痘接种术
我国在16世纪时就已经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 我国古代人民在同这种猖獗的传染病不断作斗争的过程中,于明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种法。清代的《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说:“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太平)……由此蔓延天下。”
中国的人痘接种术为阻止天花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一定预防作用,对此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哲学通信》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指种人痘)。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人痘接种术的预防效果,不仅使中国人受益,而且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与仿效。1688年,俄罗斯首先派人到中国学痘医,这是文献记载的最先派学生到中国学习种痘的国家。1744年,中国医生李仁山到达日本长崎,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首次带到日本。1763年,在朝鲜人李慕庵的信札中记载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1790年,朝鲜派使者朴斋家、朴凌洋到中国京城,回国时带走大型医学丛书《御纂医宗金鉴》,书中《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介绍了种人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来,朴斋家指派一乡吏按照书中的方法试种人痘,获得成功。
项目 时期 措施
建立救治机构 西汉后期
隋唐时期
古罗马
近代医学的进步 18世纪 晚期
19世纪
1928年
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三)、抗疫措施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又称巴氏消毒法,得名于其发明人法国生物学家路易斯 巴斯德。1862年,巴斯德发明了一种能杀灭牛奶里的病菌,但又不影响牛奶口感的消毒方法,即巴氏消毒法 。
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巴斯德的贡献涉及到几个学科,但他的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 。
路易斯·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 “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
《汉书》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瘟疫大流行。朝廷在长安城中建邸舍房屋200区,将灾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其中,进行隔离医治,以防止相互传染。由此可知A.汉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 B.汉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C.政府主导抗击瘟疫疫情 D.汉朝开始中药治疗瘟疾【答案】C
中国古代关于疫病的流行与防治的记载不绝于史。某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在殷商时期中国就有了对疾疫的文字记载,如疟、疥、蛊等,并且还有“疾年”的记载,这有可能是对疫情的最早记载。下列不是中国古代对于疫病的防治措施的是A.掩埋尸体,修建饮水道 B.疏通井渠河道C.建立救治机构 D.发明人痘接种术【答案】A
年代 人物 医学著作 成就
战国 扁鹊
汉代 不详
东汉 不详
东汉 张仲景
东汉 华佗
东晋 葛洪
唐代 孙思邈
唐代 政府
明代 李时珍
“望、闻、问、切”
《黄帝内经》
中国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神农本草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
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麻沸散” “五禽戏”
《肘后备急方》
总结晋以来医疗发展方面先进成就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千金方》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1、古代中医药成就
二、中医药的成就
《黄帝内经》书影
《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天人学说都源于此书。
望: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
苔、表情;
闻: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
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
以前所患过的病;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
扁鹊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答案】B
华佗(东汉):精于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和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
张仲景(东汉) :
编著《伤寒杂病论》,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人成为“医圣”。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此材料不能说明五禽戏
A.根据动物形态演化而来 B.华佗所创,可强身健体
C.可治疗疾病,临床试用 D.可防治疾病,有益身体
【答案】C
北宋时期出现的针灸铜人,是医学教学模型。铜人内部注水,人们用黄蜡密封铜人外表的孔穴,如针灸准确,水从孔穴深处。针灸教学模型的使用,代表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发展水平。
古代监狱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疫病频发。对此北宋景德三年,宋真宗下令“除杀人者论如律”,“每岁暑热”则“杂犯死罪降流,流、徒递降,杖、笞释之”并亲自监督官员对该项诏令的实施情况,自此夏季释放犯人便成为定制。这表明
A.北宋对杀人犯处罚严苛 B.北宋重文轻武,刑罚宽松
C.北宋政府重视疫病防控 D.北宋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答案】C
李时珍(明):《本草纲目》反映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2020年2月3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国应对疫情有力且有效,紧紧抓住疫情中心地区和病毒源头发力……这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信心和能力”。你认为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最能表明政府对疾病防治十分重视的是
A.《千金方》 B.《伤寒杂病论》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答案】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
(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整理中医典籍,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2、现代中医药学成就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宋王朝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宋代,医学教育事业空前发展。政府为了改变医生“流品不高,士人所耻”局面,设立太医局(中央医学校),规定局判(领导)须由“知医事者为之”,医学校的各种待遇均“仿太学立法”,医学教育首次纳入官学体系。此后儒医不断增多,推动了医学理论和医技的必展和提高。宋政府注重医学典籍的整理编纂。先后编纂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增补改订出了《新修本草》等药书,建立本草学。此外还修补了唐以来的明堂图,铸造了人体图模型铜人,出版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炙图经》。太医局设立三个医学专业:方脉科、针科、疡科(即外科)。同时建有药园,做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认识真药。注重儒家经典学习,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选自甄志亚《中国医学史》并整理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五十年代对医学院校进行了调整。经过1952年的全国调查发现,全国44所医学院校,普遍状况是规模小、招生少、设备差,校舍简陋,师资缺乏。且分布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显然不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办好高等医学院校,国家在1952年7月进行了院系调整,合并了规模较小的学校;把分布在沿海的一些学校有计划地迁往缺少医学院校的省区。1955年对卫生和药学专业设置进行调整;1957年将24所卫生部所属医学院下交由省市代管。经过调整,不少高等医学院校从综合大学里独立出来,奠定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格局,高等医学教育的规模、设备、师资均有所提高。但法医科被无端取消则显然是不科学的。——选自朱潮、张慰丰《新中国医学教育史》整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医学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宋代医学教育有所发展的原因(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医学院校建设与宋代的新变化,简析当时医学院校调整的影响
【答案】(1)特点①通过提高医学教育地位来改变士人看法②教材编写侧重专业性和实践性③涉及科系较完整,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④注重学生的医德教育⑤医学教育中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特征原因:①政府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手段②从医人员的素质提高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③前代医学教育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④宋代社会经济发展(2)新变化①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都是国家有计划的调整②院校调整是在国家进行具体考查后采取的合理措施③参考和借鉴了别国成功的经验④管理的方式更加灵活⑤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影响:进步性:①有利于改善医学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利局面②对我国的医学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起了积极作用。③为我国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局限性:造成医学院校科系不健全。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发展的表现:
(1)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2)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3)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成就:
威廉·哈维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年4月1日-1657年6月3日)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福克斯通镇,排行老大,英国17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生。他发现了血液循环的规律,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学发展的基础。哈维为詹姆士一世父子的上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后,他在政治上一度站在国王一边,但在克伦威尔的政权下,个人也未惨遭不幸。他发现了血液循环和心脏的功能,其贡献是划时代的,他的工作标志着新的生命科学的开始,属于发端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西医传播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
具体表现
建立 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 、放射技术陆续被引入中国
西医院校的建立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1)西医凭借其特有的 、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西式医院
麻醉术
消毒
【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的科技文化对传统的“中学”形成冲击;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将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西医并存的局面,传统医学面临严峻挑战。
(2)措施:近代以来,传统医学提出中西汇通的思想并著书立说;中医积极吸收西方医学的优点,借鉴西方医学弥补不足,开办中医学堂培养中医人才;创办学会并借鉴西方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改造传统医药理论和方法;仿效西医药物方法改良传统医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