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2.6《我家的好邻居》 教学设计(共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2.6《我家的好邻居》 教学设计(共2课时)

资源简介

《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我家的好邻居》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编写的依据课程标准中“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与邻里要和睦相处, 爱护家庭周边环境。”本课设计了“邻居家的小伙伴”、“邻居间的温暖”和“不给邻居添麻烦”三个板块。本课教学用两个课时完成,“邻居家的小伙伴”这一板块为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懂得邻里之间交往的重要性,应主动去邻居家的小伙伴交往,知道邻居之间交往要讲文明,懂礼貌。第二课时是“邻里间的温暖”“不给邻居添麻烦”两个板块,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邻里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懂得邻里之间如何避免和解决不必要的麻烦,了解当自家权益受到邻居伤害时应如何面对。
二、学情分析:
小伙伴之间的交往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从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来看,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从以自我中心转向开始考虑他人感受和想法的阶段。随儿童社会交往圈逐渐扩大,他们认识到个人、家庭、社会是互相依存的。邻里生活是学生从家庭生活走入公共生活的过渡,儿童的生活会与邻居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引导儿童认识邻里关系的重点要性,懂得如何与邻居友好相处,探讨邻里之间发生矛盾应如何解决,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三、学习目标
1.乐于与邻居小伙伴交往,掌握主动认识邻居小伙伴的方法。
2.懂得到邻居家串门,做到言行举止文明有礼。
3.感受邻里间的温暖,懂得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
4.懂得当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时,可用多种方式调解邻里之间的矛盾。
四、学习重难点
重点:懂得邻里交往的礼仪,学会与邻居和睦相处,邻居有困难主动帮助,邻里有纠纷有效解决。。
难点:邻里之间如何通过理性地方式维护自家的权益。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6课《我家的好邻居》。
环节二:追溯邻里的历史
1.(出示ppt1)看到这熟悉的场景,大家是否想起了自己居住的小区呢?谁来介绍一下你居住的小区。
2、我们通常把这些住在我们家隔壁的人、楼上楼下的人,还有同一小区的人,称作什么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对,我们把他们都称作——邻居。(板书:邻居)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进入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在场因素,让学生明晰邻居的概念。】
4.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代,邻居就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周礼》中有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那时候,邻里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出示PPT)妈妈们三五成群在小溪边洗衣服,爸爸们扛着锄头一起去地里干农活,老人们坐在院子的榕树下聊天、晒太阳。最快乐的就是孩子们,他们总喜欢和邻居小伙伴相约在一起,玩耍和学习。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人们把邻居称之为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邻里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PPT)虽然周围的邻居越来越多,但邻里之间却越来越陌生。现在社会上流传的顺口溜是:楼上挨楼下,不知谁姓啥,每天面对面,从来不说话。
【设计意图:由视频营造渲染,带着学生一起追溯中国的邻里文化变迁,感受邻居的重要性。】
环节三:唤起回忆,感受邻里情谊
1.同学们,你认识自己家周围的邻居吗 老师来做一个现场调查,请认识邻居的同学举举手。
2、预设:举手多的情况:看来咱们班的大多数孩子都有着不错的邻里关系。/举手少的情况:的确,这就是现代都市邻里关系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邻居的话题(补充完板书:邻居家的小伙伴)
3、请刚才举手的孩子来介绍一下自己的邻居小伙伴,说说你们平时都玩些什么
4、师小结:老师从你的谈话中感受到了与小伙伴玩耍的快乐。
环节四:创设情境 认识邻居小伙伴
1.班上有个孩子叫东东,他可喜欢交朋友了,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他吧。(播放PPT视频)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帮东东吗?
2.请同学们根据学习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出示学习单)
3.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4.师小结【根据孩子的回答相机板书并小结:A板书“主动招呼”:主动和邻居小伙伴打招呼,拉近了彼此的距离;B板书“用语礼貌”:认识邻居小伙伴,就像我们在学校和同学交流一样,使用礼貌用语更受大家的欢迎。C板书“自我介绍”:简单的介绍自己,让邻居小伙伴快速的认识你;D板书“面带微笑”:微笑是最美的语言,传递着善意和友好的信号。】
5.东东听了同学们的建议,能认识到邻居小伙伴吗?(出示PPT)
6.教室里过去不认识邻居的小朋友也可以用东东的方法主动去认识自己的邻居。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环节五:学习串门时间和安全
1.东东不但认识了邻居方方,还受到了邀请去串门。那星期天什么时候去合适呢?谁来说一说 (出示PPT)2.师小结:作为客人,我们在串门的时候以不打扰主人,不给别人添麻烦为宜。3、串门前东东有一个安全小贴士要提醒大家。(点PPT)把安全小贴士记在心,这样我们的爸爸妈妈才放心我们去串门哦!
【设计意图:“温馨提示”提醒了学生在邻里串门时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安全小贴士”提醒了学生在邻里串门前安全记在心间。】
环节六:感受做客之礼、待客之道
1.现在,我们就跟着东东一起去方方家串门吧(出示PPT——方方家门前)孩子们,门关着,怎么办?如果没有门铃,我们也可以敲门。敲门虽然是一个寻常的动作,但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礼仪。
2.孩子们,你平时是怎样敲门的?请同学们在桌上敲一敲,试一试。
3.(学生活动)
4.孩子们,你们的敲门动作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出示PPT)对照屏幕上的敲门礼仪,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做对了?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
5.师小结:在串门时,有节奏地轻轻敲,既可以让屋内的主人听到,也不会打扰到屋内的其他人。
6.(分单双组体验活动:一组敲门,另一组注意观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体验的同学仔细感受,观察的同学可以给体验的同学提出改进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直接的生活经验分享给大家,代替老师传教。这样的形式,打破原有老师教,学生学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敲门礼仪,生活中常见的行为,但却往往被学生们忽视,课堂中的集体体验敲门,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7.第一次敲门如果没有回应要隔一会再敲,这样让屋内的主人从容的来应门。孩子们,伸出你的手,我们一起在桌上试一试,敲一敲。(全班体验活动)
8、(出示PPT)门开了,他们会说些什么?请两个孩子来演一演。(抽生即兴表演)大家来评价一下,他们哪些行为值得肯定,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师小结:到邻居小伙伴家做客,见面时互相问好,是一种有礼貌的行为。
9、孩子,如果开门的是方方的爸爸,你该说些什么呢 ?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来表演一下。(引导学生注意礼貌的称呼)
【设计意图:知、情、意、行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方法步骤,此处的情境表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既有生生互动,也有师生互动。让孩子通过表演参与,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
10、(出示PPT)方方家可真大,该在哪些房间玩呢?并说说为什么?
师小结:到别人家去玩,不要随意进入别人的卧室,因为卧室属于私人空间,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当然,如果得到小主人的邀请,东东可以到方方的卧室玩。
11.(出示PPT)到邻居小伙伴家串门,总能看到一些新奇的玩具或者东西,你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这样做?
师小结:作客的时候想玩玩具就要事先询问,做一个礼貌的小客人。
12.(出示PPT)他们俩玩了玩具后,还应该注意什么吗?
13.师小结:到别人家做客,玩耍玩具后应当主动收拾玩具,把玩具放回原处,这样才能收到小主人到欢迎。
14.(出示PPT)他们越讨论越激烈,声音越来越大,此刻,你给他们点什么建议呢?
小结:到别人家去串门,(板书:控制音量)不仅要轻声说话,就连玩耍时的音量也要控制,不要打扰到大人的工作或休息。
15.(出示PPT)东东要回家了,离开时,他应该怎么做?
(先抽1学生试着向方方告别,然后抽同桌2个学生表演。)请两位同学来模拟表演一下。
16.小结:同学们,做客离开时除了向小主人告别,还应该和家里的大人礼貌告别。(板书:礼貌告别)
环节七:实践邻里交往
1.大家欢迎东东这样的小客人到家里串门吗?(欢迎)为什么?(东东有礼貌)东东在串门时候哪些行为体现了文明礼貌呢?(点击PPT,紧扣板书) 那你们愿意去方方这个邻居小伙伴家做客吗?为什么?(师小结:热情有礼是我们小主人的待客之道。)
【设计意图::结合板书串联,既小结了前一个环节的情境体验,又巧妙地带领学生回顾了整个课堂的认知,有效的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2、(出示PPT)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实践作业, 请同学来读一下。
3、(出示PPT)邻里不陌生,守望一家亲——相信大家都能把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邻里交往礼仪运用到生活中,期待大家在生活中认识更多的邻居小伙伴。下课……
【设计意图: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来源于生活,更要走近生活,实践作业的布置,正是为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他们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板书设计
邻居家的小伙伴
主动招呼 轻轻敲门 自我介绍
认识邻居 邻里串门 事先询问
用语礼貌 控制音量 面带微笑 礼貌告别
第二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大家一起认识了邻居家的小伙伴,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聊聊邻里之间的那些事。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常常被称为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邻里之间能有多亲呢?
(学生答问谈感想)
师:确实,命运给了他不幸,生活变得很艰难,幸好他有一群好邻居。也有同学说他很幸运得到了邻居们的帮助,为这样的好邻居点赞。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怀,有这样的邻居真幸福。
【设计意图】
感受“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唤起学生对邻里温暖的感知。
环节二:感受邻里温暖
回想一下,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其实也常常得到邻居的帮助。这样的帮助可能不是视频里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你的生活,它往往只是举手之劳,但它却无处不在。同学们,你或者你的家人感受过邻居带给你的帮助吗?请你把曾经得到过的帮助,用几个字的关键词写下来,再和你的同学老师分享一下吧。课件画面一:
师:相信同学们都写了很多很多生活中的温暖,正如你们写的那样,邻里间的温暖就是生活中你帮我顺手拿一次快递,我帮你带点小菜等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存在于一点一滴的细节。温暖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行动。孩子们,中华传统美德教我们要做一个会感恩的孩子,邻居做了这么多暖心窝的事情,那么,你又可以为你的邻居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请想一想,把关键词写在你的书上的37页,也可以是36页上的关键词。课件画面二:
孩子们都说得很好,相信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会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感恩宝贝的内涵,请大家给自己鼓鼓掌,为感恩的自己点赞。同学们,当邻里间真正做到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我们的邻里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好,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和睦。
【设计意图】
感受到邻里对自己的帮助,思考自己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和睦的邻里关系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相互帮助之中。
环节三:学会邻里沟通
同学们,我们和邻居的关系就像牙齿和嘴唇,紧紧依偎。可是牙齿也有咬到嘴唇的时候,我们和邻居之间难免会有发生矛盾。这不,东东这两天遇到一点麻烦事,心情很不舒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可怎么办呀?请你和同学一起想想办法吧。课间画面三:
同学们说得很棒,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小麻烦的时候,可以采用沟通的方式去解决。东东准备去阿姨家沟通沟通,可是来到阿姨家门口,东东却胆怯了,怎么了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可以怎么说吗?请同桌之间,一个扮演东东,一个扮演阿姨,演一演东东和阿姨说话的情景。
看你们演得不亦乐乎,真有意思。下面,我们看一看这两位同学做得怎么样。
小结: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种沟通方式能够帮助东东解决问题呢?确实,第二种沟通的方式更好,这说明在沟通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控制情绪、礼貌沟通,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课件画面八:
可是,在沟通的过程中,阿姨也提出了她的难处,同学们,听到阿姨这么说,你有什么想说的?
同学们都是懂得感恩的孩子,懂得体谅邻居的难处,更懂得想办法解决问题!老师给你们点赞!生活中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却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为邻居想一想,照顾一下邻里的感受,那就可以减少很多麻烦,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你们看,古人在处理邻里关系上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呢!课件画面十(六尺巷的故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常识,懂得用沟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通过同伴演一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得出沟通的好方法。经典故事的呈现让学生感受搭配来自邻里相处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环节四:了解多种调解方式
昨天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一些自己家和邻居间的小麻烦,现在请你再看一看,如果你觉得你的问题可以已经可以解决,请你把它划掉,并把解决方法简单地写在学习单上。现在还有没能解决的问题吗?老师这里还有一位同学的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麻烦,一起帮他想想办法。(出示课件)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作为邻居,还是首先谦恭礼让、互谅互助,在理解和体谅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如果通过沟通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同学们还有好的建议帮帮她吗?老师有一个小妙招可以教教大家,当我们和邻居双方沟通没有效果时,我们可以寻求物管或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请他们帮助协调。如果这样还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就可以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法律的武器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孩子们学会了吗?课件画面十二: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解决途径,引导学生知晓在处理邻居关系时应先相互体谅,必要时可以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环节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邻居好,赛金宝。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邻居,在生活中,我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一点理解和沟通,多为邻居想一想,那么我们就能成为别人的好邻居,也收获自己的好邻居。课件画面十三
板书设计
我家的好邻居
相互关心 及时沟通、理解包容 和解
邻里温暖 邻里矛盾
相互帮助 沟通无效 调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