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迷娘》(之一)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迷娘》(之一)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13.1《迷娘》同步学案
*夯实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 ”。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2.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
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埃格蒙特》
诗剧:《 》
自传:《 》
小说:《 》
3.写作背景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1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在魏玛进行政治改革。歌德厌倦了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一心想要逃避这种烦闷的生活。在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在作此诗后的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居住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古老文化中汲取了创作养分。
相关链接:
《迷娘》中的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
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
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任务活动二 反复吟咏,明确内容情韵
任务活动三 分析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任务活动四 对比阅读,聚焦体式情感
任务活动二 反复吟咏,明确内容情韵
【情境设计】通过反复吟咏诗歌,掌握诗歌整体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为下一步深入探究文本打下基础。
1.诵读技巧
1.准确把握情感基调。在诵读《迷娘》时,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好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情绪。迷娘在诗中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诵读时要将这种情感以温柔、眷恋、感恩、凄恻、忧愁、欢欣等情感基调表现出来。
2.注意语调和语速。在诵读《迷娘》时,要注意语调和语速的变化。根据诗歌的情感和意境,选择合适的语调和语速。在表达迷娘的思念和向往时,可以用稍慢、柔和的语调;在表达迷娘的决心和勇气时,可以用稍快、明朗的语调。
3.突出关键词和重音。在诵读《迷娘》时,要突出关键词和重音,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例如,“你知道吗?”可以读得重一些,突出迷娘对故乡的思念;“请前往!”可以读得轻一些,表现出迷娘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决心。
4.运用停顿和延长音。在诵读《迷娘》时,适当的停顿和延长音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和表现力。例如,“我愿跟随你,森林,河流,天空--任何地方”,可以在“任何地方”后面停顿一下,表达出迷娘对自由和美好世界的向往。
请同学们朗诵诗歌,感知诗歌所写的内容。(配乐诗朗诵:播放舒伯特《迷娘曲》)
2.文本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任务活动三 分析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情境设计】《迷娘》这首诗歌中意象众多,诗人巧妙的结合构造出情感起伏的诗韵美感。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诗歌意象,完成下列表格,体会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
1.分析诗歌内容 ,完成下列表格。
2.《迷娘(之一) 》中的哪些意象具有象征意义 其对诗歌主旨的表达具有怎样的作用
任务活动四 对比阅读,聚焦体式情感
【情境设计】不同作者的翻译作品往往带有明显的风格化特点,接下来,我们将比较不同译文,透过文本内容,从体式、情感等方面,分析本文。
译文对比;
米丽容歌
马君武【译】
君识此,是何乡?园亭暗黑橙橘黄。碧天无翳风微凉,没药沉静丛桂香。
君其识此乡?归欤归欤,愿与君,归此乡。
君识此,是何家?下撑楹柱上檐牙。石像识人如欲语,楼阁交错光影斜。
君其识此家?归欤归欤,愿与君,归此家。
君识此,是何山?归马失途雾迷漫。 空穴中有毒龙蟠,岩石奔摧水飞还。
君其识此山?归欤归欤,愿与君,归此山。
1.请同学们比较两篇译文,分析两者的异同点,并与其他同学分析交流。
2.请分析“爱人”“恩人”“父亲”这种人物称呼的转换在抒情中有什么作用?
*写作特色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将浓郁而强烈的情感融入饱蘸感情的意象中,将回归故乡、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望和决心抒发出来。
2.回环往复,感情浓烈。每节诗的前半部分(主歌)都以迷娘的询问和叙说的口吻来描写故乡,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来直抒胸臆,表达渴望返回故乡的迫切心情。
*课堂小结
“迷娘”是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这首诗是她的唱词。迷娘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卖艺为生,后来被威廉。迈斯特收留,并爱上了迈斯特。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拓展延伸题
【情境设计】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学习目标教学提示中指出,不仅要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更要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专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展阅读,研讨交流。
1.意象是包含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在《迷娘》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典型的意象,请你任选生活中的几个意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抒情片段。
示例:
生活中不缺少美,但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如果有,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鉴赏一下中国版的《迷娘曲》,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相关链接: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
形只影单;失去了一切欢乐,
我仰望苍穹,向远方送去思念。
哎,那知我爱我者,他远在天边。
我五内俱焚,头晕目眩。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
(杨武能译)
示例:
*课后作业
【情境设计】着眼于诗歌本身的特点,从反复诵读和鉴赏的角度体会诗歌本身所特有的声韵之美。
1.反复朗读诗歌内容,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体会其浓郁的抒情氛围。
2.欣赏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谱曲作品,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推荐学习资料
1.剧本:《迷娘》是一部戏剧作品,其剧本是学习该剧的基础。通过阅读剧本,您可以深入了解剧情、人物关系和台词。
2.小说版本:易卜生的原著小说也是很好的选择,可以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
3.研究资料:一些学者对《迷娘》的研究资料,包括对其主题、人物、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探讨,可以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这部话剧。
4.电影或视频:一些导演会将《迷娘》改编成电影或视频,通过观看这些影像资料,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剧情和人物表现。
5.评论文章:一些评论家和学者会发表关于《迷娘》的评论文章,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章,了解不同人对这部话剧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
课前任务:
1.作者简介
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2.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
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埃格蒙特》
诗剧:《浮士德》
自传:《诗与真》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3.写作背景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1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在魏玛进行政治改革。歌德厌倦了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一心想要逃避这种烦闷的生活。在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在作此诗后的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居住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古老文化中汲取了创作养分。
课上任务:
任务活动二 反复吟咏,明确内容情韵
1.诵读技巧
1.准确把握情感基调。在诵读《迷娘》时,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好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情绪。迷娘在诗中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诵读时要将这种情感以温柔、眷恋、感恩、凄恻、忧愁、欢欣等情感基调表现出来。
2.注意语调和语速。在诵读《迷娘》时,要注意语调和语速的变化。根据诗歌的情感和意境,选择合适的语调和语速。在表达迷娘的思念和向往时,可以用稍慢、柔和的语调;在表达迷娘的决心和勇气时,可以用稍快、明朗的语调。
3.突出关键词和重音。在诵读《迷娘》时,要突出关键词和重音,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例如,“你知道吗?”可以读得重一些,突出迷娘对故乡的思念;“请前往!”可以读得轻一些,表现出迷娘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决心。
4.运用停顿和延长音。在诵读《迷娘》时,适当的停顿和延长音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和表现力。例如,“我愿跟随你,森林,河流,天空--任何地方”,可以在“任何地方”后面停顿一下,表达出迷娘对自由和美好世界的向往。
请同学们朗诵诗歌,感知诗歌所写的内容。(配乐诗朗诵:播放舒伯特《迷娘曲》)
2.文本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正歌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副歌表达了迷娘对故国的强烈思念。
第二节:正歌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副歌部分表现出她思乡的情绪更加强烈。
第三节:正歌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时的沿途风景。副歌更加迫切地呼喊:“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任务活动三 分析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参考:
2.参考:
意象:挑金娘和月桂。桃金娘为维纳斯的神树,而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象征着爱情与美;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预言之神,消灾解难之神,具有太阳神的属性,象征着光明和美好。
作用:与其他意象一起造出美更动人的画面。承载了主人公对故乡的热烈情感,同时也使诗歌的主旨拓展延伸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层面,起到升华和深化主旨的作用。
任务活动四 对比阅读,聚焦体式情感
1.参考:
相同点:两篇课文都具有严谨的结构、复沓的手法、和谐的韵律和思乡的情感。
不同点:杨武能的译文基本遵循原文内容,而马君武的译文则是古体诗的形式,并带有明显的中国元素,比如:“楹柱、檐牙、归马”。最重要的区别是称谓,马君武都称为君,而杨君武则有三种不同称谓,分别是:爱人、恩人和父亲。
2.参考:
称呼的转换则表现出迷娘内心情感的无比深挚热烈和复杂哀婉。
“爱人”毫无疑问迷娘深爱着他;转而称呼他“恩人”“父亲”则意味着迷娘对他深深的爱恋无法实现或难以有结果。
“父亲”和思乡之情高度融合为一体,使爱情、恩情、亲情和思乡之情在融合中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从而收到深沉含蓄、哀婉动人的审美效果。
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内心对倾诉对象的情感复杂、真挚,既美好又哀婉。
拓展延伸
示例:
夏日的落日,宛如一幅金色的画卷,缓缓在天际铺展。那熠熠生辉的光芒,温柔地洒在我的肌肤上,带来了一天的结束和静谧的安抚。此时此刻,我坐在海边,看着那火红的夕阳渐渐消失在海平线上,感叹生命的短暂和美丽。
海风,轻轻吹过,带着海水的咸味和远处渔船的呼唤。我闭上眼睛,让这风带走我的忧虑,只留下心中的宁静和平静。海鸥在海面上翱翔,发出嘹亮的叫声,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它们在我心中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每一个细节都深深触动着我,让我意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自己的渺小。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之间,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
示例:
中国版的《迷娘曲》是一首富有诗意的歌曲,它以迷娘的口吻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鉴赏这首歌曲时,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感受它的美:
旋律美:中国版的《迷娘曲》采用了优美的旋律,旋律线条流畅,起伏有致,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歌词美:歌词简洁明了,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迷娘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歌词中的“美”字贯穿始终,让人感受到迷娘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情感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感人,让人感受到迷娘内心的挣扎和无奈,同时也让人想到自己对于家乡和美好事物的向往。
配乐美:配乐方面,中国版的《迷娘曲》采用了传统的乐器演奏方式,如琵琶、笛子等,为歌曲增添了一种古朴、典雅的韵味。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版的《迷娘曲》是一首非常美的歌曲,它不仅表达了迷娘的情感和心声,也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