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4《树和天空》同步学案*夯实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被誉为“ ”。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1954年发表诗集《 》,轰动诗坛。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里,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熔于一炉。2.主要作品代表作品:代表作品:《 》《 》《看见黑暗》《路上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完成一半的天堂》3.写作背景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任务活动二 反复吟咏,明确内容情韵任务活动三 梳理意象,把握诗歌内容任务活动四 对比阅读,聚焦意蕴表达任务活动二 反复吟咏,明确内容情韵【情境设计】通过反复吟咏诗歌,掌握诗歌整体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为下一步深入探究文本打下基础。1.诵读技巧1.理解诗歌的意境:《树和天空》是一首富有意象的诗歌,通过树与天空的关系来表达作者对自然、存在、生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在诵读前,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2.控制语速和语调:诵读时,应根据诗歌的情感和节奏变化来控制语速和语调。对于抒情的部分,可以适当放慢语速,提高语调,以表达深沉的情感;对于叙述或描写的部分,可以保持适中的语速和语调,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3.划分节奏和重音:在诵读过程中,应注意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合理的停顿和重音安排,可以突出诗歌的重点和韵律感。例如,在“一棵树/在雨中/走动”这样的句子中,可以通过停顿和重音来强调树在雨中的动态美。4.运用声音变化:诵读时,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等变化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例如,在表达激昂、热烈的情感时,可以提高声音的高度和强度;在表达宁静、优美的意境时,可以降低声音的高度和强度,使声音更加柔和。2.断句节奏请同学注意正音,节奏及感情基调把握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园里的/黑鹂雨停歌。/树/停下脚步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当雪花/在空中/绽开3.文本结构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第二部分(第2节):任务活动三 梳理意象,把握诗歌内容【情境设计】《树和天空》这首诗歌想象奇特,意境朦胧,关联众多主题,我们可以运用想象,尝试进入诗歌创造的奇异世界。接下来,请同学们把握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意象组合,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诗歌内容 ,完成下列表格。如何理解这首诗歌中“树”这一意象?3.这首诗中的“雪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4.这首诗中的“我们”,有怎样的象征义 任务活动四 对比阅读,聚焦意蕴表达【情境设计】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语言风格简洁凝练,与中国的诗歌具有相似之处。通过对比阅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蕴以及表达效果,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对比文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树和天空》与下面的诗歌,完成以下练习: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有人说,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语言风格简洁凝练,意象奇特而精准,带有禅意,有中国唐诗的意蕴,请比较《树和天空》《春雪》在诗歌意象、情感意蕴上的相似之处。2.比较赏析《树和天空》中“绽开”与《春雪》中“穿”的表达效果。*写作特色1.想象丰富而奇特。诗人表达的是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但诗人却选取了“树”这一意象,充分发挥想象,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树在雨中动”“匆匆走过”“有急事”“在等待那瞬息”,缺予“树”以人的动作和感情,想象奇特。2.意境优美而朦胧。“树”“天空”“雪花”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的描写,一下子就具有极为优美的画面感,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棵“在而中走动”的树,似乎出现了“在空中较开”的雪花。诗歌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但诗人善于通过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深刻的含意,言浅而旨远。*课堂小结1.想象丰富而奇特。诗人表达的是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但诗人却选取了“树”这一意象,充分发挥想象,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树在雨中动”“匆匆走过”“有急事”“在等待那瞬息”,缺予“树”以人的动作和感情,想象奇特。2.意境优美而朦胧。“树”“天空”“雪花”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的描写,一下子就具有极为优美的画面感,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棵“在而中走动”的树,似乎出现了“在空中较开”的雪花。诗歌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但诗人善于通过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深刻的含意,言浅而旨远。*拓展延伸题【情境设计】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学习目标教学提示中指出,不仅要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更要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专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展阅读,研讨交流。1.好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放声诵读。今天,我们所学这首诗歌里面便蕴藏着作者最充沛的情感。那你能够用最合适的方式将这首诗歌诵读出来吗?2.这个作品里面运用了很多手法,想象丰富而又意境深远。同学们,你们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吗?接下来,请大家运用文中的手法,写一首抒情的小诗。示例:*课后作业【情境设计】着眼于诗歌本身的特点,从反复诵读和鉴赏的角度体会诗歌本身所特有的声韵之美,明确诗歌的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1.反复朗读诗歌内容,感受诗歌奇特的想象,进入诗歌营造的奇异世界。2.分析《树和天空》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与其情感抒发之间的关系。推荐学习资料1.特朗斯特罗姆原著:《树和天空》是特朗斯特罗姆的代表作,首要的学习资料就是阅读这首诗的原文,体会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深刻的内涵。2.诗歌鉴赏类书籍:寻找一些诗歌鉴赏类书籍,这些书籍通常会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有助于理解其主题、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3.特朗斯特罗姆的传记和作品集: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阅读特朗斯特罗姆的传记和作品集,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位诗人和他的创作风格。4.学术论文和研究资料:学术界对于特朗斯特罗姆及其作品的研究非常丰富,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树和天空》的专业论文和解读,从更深入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答案课前任务:1.作者简介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里,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熔于一炉。2.主要作品代表作品:《17首诗》《真实障碍》《看见黑暗》《路上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完成一半的天堂》3.写作背景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课上任务:任务活动二 反复吟咏,明确内容情韵1.诵读技巧1.理解诗歌的意境:《树和天空》是一首富有意象的诗歌,通过树与天空的关系来表达作者对自然、存在、生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在诵读前,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2.控制语速和语调:诵读时,应根据诗歌的情感和节奏变化来控制语速和语调。对于抒情的部分,可以适当放慢语速,提高语调,以表达深沉的情感;对于叙述或描写的部分,可以保持适中的语速和语调,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3.划分节奏和重音:在诵读过程中,应注意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合理的停顿和重音安排,可以突出诗歌的重点和韵律感。例如,在“一棵树/在雨中/走动”这样的句子中,可以通过停顿和重音来强调树在雨中的动态美。4.运用声音变化:诵读时,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等变化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例如,在表达激昂、热烈的情感时,可以提高声音的高度和强度;在表达宁静、优美的意境时,可以降低声音的高度和强度,使声音更加柔和。2.断句节奏请同学注意正音,节奏及感情基调把握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园里的/黑鹂雨停歌。/树/停下脚步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当雪花/在空中/绽开3.文本结构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树在雨中获得生机。第二部分:(第2节)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任务活动三 梳理意象,把握诗歌内容参考:2.参考: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树”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3.参考:“雪花”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4.参考:“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任务活动四 对比阅读,聚焦意蕴表达1.参考:从诗歌的意象上看,《树和天空》和《春雪》都表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在《树和天空》中,诗人通过树与天空的对比,表现了生命在面对宇宙时的渺小和无奈,同时也强调了生命的坚韧和执着。而在《春雪》中,诗人则通过描绘春雪中的自然景色,表现了生命的短暂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两首诗都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意象奇特而精准。从情感意蕴上看,《树和天空》和《春雪》都带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在《树和天空》中,诗人通过树与天空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认为生命虽然渺小,但应该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在《春雪》中,诗人则通过描绘春雪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认为生命虽然短暂,但应该美丽地绽放。两首诗都带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的情感意蕴。2.参考:《树和天空》中的“绽开”和《春雪》中的“穿”都是非常生动形象的动词,它们在各自的诗歌中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树和天空》中“绽开”这个动词,非常生动地描绘了雪花在空中绽放的场景。它不仅表达了雪花从天空中飘落的过程,还暗示了雪花在空中的美丽和短暂。通过“绽开”这个动词,诗人成功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雪花,让人们更加关注这个美丽的自然现象。《春雪》中的“穿”这个动词在诗歌中用来形容春雪穿过云层的场景。它不仅表达了春雪在云层中的运动状态,还暗示了春雪的轻盈和纯净。通过“穿”这个动词,诗人成功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春雪和云层的关系。拓展延伸2.示例:树和天空(仿写)我与天空对话,静默中寻找答案。云彩飘过,风声轻轻,生命的奥秘在其中。天空深邃如海,无尽的蓝,深不可测。树儿摇曳,与风共舞,欢快中却带着忧郁。我向天空仰望,寻找那失去的梦想。雨滴洒落,洗净心灵,洗去尘世中的纷扰。树与天空相映,生命的色彩在其中。我与世界对话,感受生命的美好。我与天空共舞,在生命的舞台上。舞动中,我找到了答案,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