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望海潮》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相关知识。 2.诵读文本,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3.通过阅读文本,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1.丰富自身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 2.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1.学会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宋代婉约派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因此世称柳七、柳屯田,宋仁宗认为他“好为淫冶讴歌之曲”,只能去“填词”,从此柳永便打出“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招牌。【写作背景】《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交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所以,有人说这是投赠之作,但词中描写景物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柳永用铺叙的手法,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平景象。【生字注音】参差(cēn cī ) 堑(qiàn) 玑 ( jī ) 绮 (qǐ)巘(yǎn) 叟(sǒu) 羌(qiāng)【思维拓展】宋代是一个词人辈出的朝代,他们的作品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个人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梳理归纳出宋代的主要派别并列举人物和特点,并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婉约派词人: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婉约派特点: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 岳飞豪放派特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相关链接】四大旗帜“闺语”——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情长”—— 柳 永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别恨”—— 晏 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愁宗”—— 李 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题目讲解】望海潮,词牌名。为柳永所创,大约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诵读指导及文章结构1.诵读指导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这首诗的韵脚。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2.全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杭州美丽和繁华。第二部分:西湖美景和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二)诗歌内容探究【相关链接】点染手法诗歌中的点染手法是一种写作技巧,指的是在诗歌中通过点明和渲染的方式,将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形象等生动地呈现出来。点指的是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点明主题或情感,通常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或情境来表达。点的作用是明确诗歌的中心思想或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染则是指在诗歌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对所描绘的意象或情境进行深入的刻画和渲染,使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更加生动、形象。染的作用是加深诗歌的层次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或意境。在诗歌中,点染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能够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1.这首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这首词运用了点染手法。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请简要赏析下片的表达效果。运用夸张(使用数词)、互文等手法,视听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描写和烘托了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杭州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与留恋。3.除了点染,这首词在写景上还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本词在写景上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的铺陈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起到了渲染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4.《望海潮》一词中,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不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5. 《望海潮》中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皆运用数量词,或为实写,或为虚指,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使整首词已接近豪放词风。6.《望海潮》是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影响?词人亲眼看到杭州的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后,充满了新鲜感和惊喜、艳羡之情,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到山川、城市的特点,加以具体描绘。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但因为他写作此词的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所以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7.课堂小结这首词运用铺叙、点面结合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种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另一方面歌颂了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望海潮》体系建构图题组A 基础过关练1.(2022下·吉林长春·高二吉林省实验校考阶段练习)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指三个年头) 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指美丽的自然风景)C.东南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D.重湖叠 清嘉。(清秀美丽)【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三个年头”错误,此处“三秋”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句意: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故选A。2.(2022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天堑无涯 天堑变通途B.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错落C.异日图将好景 此事异日再议D.户盈罗绮 遍身罗绮者【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天堑”前者指钱塘江,后者指长江。B.均为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的意思。C.均为改日,他日的意思。D.均为绫罗绸缎的意思。故选A。3.(2023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对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C.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D.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及节奏的把握能力。C.“有三秋/桂子”错误,“有”在句中作谓语领起后面内容,要单独读出,应该是“有/三秋/桂子”。故选C。4.(2023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层层而来,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登相位。C.“天堑无涯”意思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原意为天然壕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D.“户盈罗绮,竞豪奢”,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词内容的能力。D.“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错误,这两句反映出市民的殷富,从而体现杭州的富庶。故选D。5.(2023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长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而长短句,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B.《望海潮》一词用铺叙手法展现了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城镇的富庶与繁荣,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和赞颂之情。C.词中数量词的运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豪迈的气势,整首词表现出了博大豪迈的格调。D.《望海潮》这首词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及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A.“长府”错,词又称“乐府歌词”。故选A。6.(2023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关于句子所用表现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写出杭州城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整,互文见义,说明无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三句采用铺陈手法,由远及近,由城外到城内,逐层地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杭州城清秀美丽、富庶繁华、色彩鲜丽的都市风景画。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双关,“好景”表面上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上代指地方长官的好政绩。【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C.“由远及近,由城外到城内”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是城内近景,“参差十万人家”是城外远景。应是:由近及远,由城内到城外。故选C。7.(2023下·福建福州·高二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具有参差错落的美感。在内容上,诗歌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体现出作者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B.《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起来。C.柳永的《望海潮》从地理、历史、自然风光以及市井繁华等多个方面,描绘了承平盛世下的杭州,手法上铺叙、点染,虚实相间,形成一种畅达流利的气势。D.《孔雀东南飞》是一首现实主义乐府诗,同时也是一首叙事长诗,在叙事方面,淡化了故事情节,呈现出典型的民歌的色彩,往往是运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淡化了故事情节”错误。《孔雀东南飞》以时间为顺序,以焦刘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线索,故事情节完整,以兰芝被遣为情节的开端,夫妻誓别和兰芝抗婚是情节的发展,双双殉情是情节的高潮,及告诫后人为情节的尾声所以,该诗在情节的叙述上并没有淡化情节。故选D。题组B 能力提升练(2023下·重庆北碚·高二西南大学附中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海潮秦观①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②俊游,铜驼巷陌③,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④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注】①元佑年间(1086年—1094年),秦观先后于朝廷供职达五年之久,常参与公卿名流的文酒期会。绍圣元年(1094年)政局大变,秦观坐党籍被贬,即将遣离汴京,重游其地,有感而作此词。②金谷:即金谷园。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③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相对,后称铜驼陌。④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起头三句,写暮春景物:梅花渐渐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煦拂之中,春天悄然而至。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D.这首词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以今衬昔。9.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8.B 9.柳词:①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②希望获得赏识与重用。秦词:①年华逝去的惆怅之情。“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乱分春色”,美丽的春色引起词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道出词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②怀旧之情。“金谷俊游”以下几句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欢愉之情。③仕途失意的无奈。“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且又“时见栖鸦”,词人的“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表明词人对仕途的失意感慨至深。【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写暮春景物”错误。本词开头三句描写的是初春景物。C.“呼应上片‘柳下桃蹊’”错误。与上片“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D.“以今衬昔”错,应是“以昔衬今”,以过去的热闹反衬今日的凄凉、落寞。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以及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秦词:“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意思是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缭乱交加。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写出美丽的春色引起词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意思是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写出词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意思是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平沙,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欢愉之情,表现了词人的怀旧之情。“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意思是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霜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吁嗟。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见此情景,我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且又“时见栖鸦”,词人的“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表明词人对仕途的失意感慨至深。柳词:这首词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所以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为赠献之作,所以表达了作者希望获得赏识与重用。(2023下·全国·高二专题练习)阅读柳永的《望海潮》和下面这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西湖怀古陈德武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注】①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10.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的生活景象。B.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C.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D.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11.“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答案】10.B 11.不一样。柳词中,它以“有”字带起,用铺陈的手法,表现湖山之间美丽的景色;而陈词中在突出湖山景色之美、展现西湖的“佳丽”外,更以乐衬哀,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白描式地勾勒”错误。柳词“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柳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有”字领起两句,是一种铺陈的手法,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表现湖山之间美丽的景色。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陈词“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映日娇艳似火,三秋桂子飘香沁人心脾。上片用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词意,描写西湖的繁华秀丽,从而过渡到慨叹南宋王朝一百多年妥协屈辱的历史。虽然优美的湖光山色可供人游赏,使人快乐,感情受到陶冶,却使无数英雄豪杰沉溺在这种繁华、“佳丽”的欢乐之中,意志消沉,不图奋进,平生的豪情壮志,早已消磨在享乐之中,最后导致被元人灭亡的悲惨结局。此句以乐衬哀,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题组C 培优拔尖练12.(2022下·福建三明·高二统考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将诗歌比拟为树,把思想感情比作树根,认为语言、声韵、思想都是由“情”衍生出的,这在《与元九书》表述为八个字: ,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通过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响烘托出蜀道之险。(3)杜甫的《蜀相》中,描绘了祠堂内美好春景又融进了崇敬与追怀之意的句子是“ , ”。(4)柳永《望海潮》中的“ ”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 ”写出了居民住宅的雅致。(5)屈原《离骚》中的诗句“ , ”,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答案】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喧豗”“砯崖”“壑”“隔”“幕”“汩”。《望海潮》教考衔接考查分析表4.1《望海潮》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相关知识。 2.诵读文本,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3.通过阅读文本,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1.丰富自身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 2.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1.学会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宋代 词人。字 ,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因此世称 、柳屯田,宋仁宗认为他“好为淫冶讴歌之曲”,只能去“填词”,从此柳永便打出“ ”的招牌。【写作背景】《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交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所以,有人说这是投赠之作,但词中描写景物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柳永用铺叙的手法,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平景象。【生字注音】参差( ) 堑( ) 玑 ( ) 绮 ( )巘( ) 叟( ) 羌( )【思维拓展】宋代是一个词人辈出的朝代,他们的作品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个人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梳理归纳出宋代的主要派别并列举人物和特点,并与同学们分享交流。【相关链接】四大旗帜“闺语”——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情长”—— 柳 永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别恨”—— 晏 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愁宗”—— 李 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题目讲解】望海潮,词牌名。为柳永所创,大约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诵读指导及文章结构1.诵读指导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这首诗的韵脚。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2.全文共分为两个部分:(二)诗歌内容探究【相关链接】点染手法诗歌中的点染手法是一种写作技巧,指的是在诗歌中通过点明和渲染的方式,将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形象等生动地呈现出来。点指的是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点明主题或情感,通常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或情境来表达。点的作用是明确诗歌的中心思想或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染则是指在诗歌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对所描绘的意象或情境进行深入的刻画和渲染,使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更加生动、形象。染的作用是加深诗歌的层次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或意境。在诗歌中,点染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能够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1.这首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请简要赏析下片的表达效果。3.除了点染,这首词在写景上还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望海潮》一词中,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 《望海潮》中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6.《望海潮》是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影响?7.课堂小结这首词运用铺叙、点面结合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种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另一方面歌颂了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望海潮》体系建构图题组A 基础过关练1.(2022下·吉林长春·高二吉林省实验校考阶段练习)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指三个年头) 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指美丽的自然风景)C.东南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D.重湖叠 清嘉。(清秀美丽)2.(2022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天堑无涯 天堑变通途B.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错落C.异日图将好景 此事异日再议D.户盈罗绮 遍身罗绮者3.(2023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对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C.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D.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4.(2023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层层而来,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登相位。C.“天堑无涯”意思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原意为天然壕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D.“户盈罗绮,竞豪奢”,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5.(2023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长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而长短句,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B.《望海潮》一词用铺叙手法展现了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城镇的富庶与繁荣,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和赞颂之情。C.词中数量词的运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豪迈的气势,整首词表现出了博大豪迈的格调。D.《望海潮》这首词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6.(2023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关于句子所用表现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写出杭州城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整,互文见义,说明无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三句采用铺陈手法,由远及近,由城外到城内,逐层地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杭州城清秀美丽、富庶繁华、色彩鲜丽的都市风景画。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双关,“好景”表面上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上代指地方长官的好政绩。7.(2023下·福建福州·高二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具有参差错落的美感。在内容上,诗歌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体现出作者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B.《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起来。C.柳永的《望海潮》从地理、历史、自然风光以及市井繁华等多个方面,描绘了承平盛世下的杭州,手法上铺叙、点染,虚实相间,形成一种畅达流利的气势。D.《孔雀东南飞》是一首现实主义乐府诗,同时也是一首叙事长诗,在叙事方面,淡化了故事情节,呈现出典型的民歌的色彩,往往是运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题组B 能力提升练(2023下·重庆北碚·高二西南大学附中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海潮秦观①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②俊游,铜驼巷陌③,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④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注】①元佑年间(1086年—1094年),秦观先后于朝廷供职达五年之久,常参与公卿名流的文酒期会。绍圣元年(1094年)政局大变,秦观坐党籍被贬,即将遣离汴京,重游其地,有感而作此词。②金谷:即金谷园。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③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相对,后称铜驼陌。④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起头三句,写暮春景物:梅花渐渐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煦拂之中,春天悄然而至。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D.这首词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以今衬昔。9.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2023下·全国·高二专题练习)阅读柳永的《望海潮》和下面这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西湖怀古陈德武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注】①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10.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的生活景象。B.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C.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D.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11.“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题组C 培优拔尖练12.(2022下·福建三明·高二统考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将诗歌比拟为树,把思想感情比作树根,认为语言、声韵、思想都是由“情”衍生出的,这在《与元九书》表述为八个字: ,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通过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响烘托出蜀道之险。(3)杜甫的《蜀相》中,描绘了祠堂内美好春景又融进了崇敬与追怀之意的句子是“ , ”。(4)柳永《望海潮》中的“ ”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 ”写出了居民住宅的雅致。(5)屈原《离骚》中的诗句“ , ”,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望海潮》教考衔接考查分析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1《望海潮》(同步学案)(原卷版).docx 4.1《望海潮》(同步学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