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分层教学初探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在的班级里学生数比较多,特别是农村学校,往往一个班级的学生要达到五十多人,就如我去年带的毕业班。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人数又多,若按中等水平来教的话,长期下来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尖子生不拔尖,后进生没见长,不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加上我们学校教导处主任学习回来,和我们年轻的教师在交谈会上提出别的学校好的教学经验,于是分层教学在我的教学中悄然而生。我在任教的一个班级里通过对学生分层,对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的教学,现就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对学生分层对学生恰当的分层(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分组)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前提。首先我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把班级内学生分成了A、B、C、D四组。A组为优等生组,这组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主动,成绩优秀。B组为提高组,这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但缺乏钻研性。 C组为巩固组,这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智力水平一般。D组为基础组,这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都比较差,学习动力不强,成绩欠佳。分组情况和每个学生都做了很多的交流,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主要是避免被分在D组的同学有想法,使他们认识到这是老师更关心他们,对他们今后学好数学更有好处等等。并明确指出各组之间不是不变的,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D组的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则可以顺次升入C组当中;当然A组学生自认为高人一等,学习松懈下来,则自然掉入B组;并且这四组并不是一直延续下去,它也是根据教材的特点,甚至某一阶段只有ABC三组,当然最好的状态大家都在A组,可事实上在我们农村学校来讲难度太大,这和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本来知识差异都分不开的。2、对教学内容的分层数学内容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因此,无论是新授课、习题课、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做数学”为中心,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问题情境,还要设计配合教学内容的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D组学生解低档题,夯实基础;C组学生先解基础题,争取在规定的时间里解决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A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各类学生按照自己认知水平来选择解题,充分利用课内有限的时间。下面就是我其中一节课的练习安排:[C组练习]( C、D两组)一、填空题:1、二次函数y=2x2的图像有最 点,坐标是 ;该图象的对称轴是 .2、二次函数y=-3x2+1的图像的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3、二次函数y=(x+1)2-2的图像的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二、解答题:1、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y=x2-4x写成y=a(x-h)2+k的形式,并写出其图像的对称轴及顶点坐标:2、用公式法求出二次函数y=x2-6x+1的图像的对称轴及顶点坐标.[B组练习](B组)一、填空题:1、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y=2x2-4x写成y=a(x-h)2+k的形式为 ;其图像的对称轴为 ,顶点坐标为 .2、图像的对称轴是y轴的二次函数有无数个,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 .3、二次函数y=x2+6x+c的图像的顶点在x轴上,则c= .4、对于二次函数y=-(x-1)2,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二、解答题:1、如图,一小球从斜坡O点出抛出,球的抛出路线可以用二次函数y=-x2+4x刻画,斜坡可以用一次函数y=x刻画.(1)求小球达到的最高点的坐标;(2)求小球在斜坡上的落点的坐标.[A组练习](A组)一、填空题:1、写出一个图象的顶点在第二象限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 2、函数:(1)y=-x,(2)y=1-x,(3)y=1/x(x<0),(4)y=x2(x<0).其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有 (填序号).3、二次函数y=x2-2x-3的图像如图所示.当y>0时,x的取值范围是 .二、解答题:1、已知二次函数y=-x2+3x+4的图象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点C.(1)求A、B、C三点的坐标;(2)该函数图像上是否存在点P,使ΔABP的面积等于ΔABC的面积的二倍?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这样安排的想法是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后进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使每类学生都有所学,都会学。3、教学方法分层在同一个班级,授课着眼于B、C层次学生,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A层次学生, 实行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对C、D层次学生,放低起点,浅讲多练,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4、辅导分层在分层辅导上充分利用学生互相辅导,具体做法是:老师辅导A层次同学,A层次同学辅导B层次同学,B层次同学辅导C层次同学,依次类推,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辅导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发展和提高。但老师则要花更多的时间安不同的小组对其进行指导,掌控全局,这对老师课后的时间占用较多,从而也给老师加重了教学负担,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之班内分层教学在尝试过程中确实有其优越性,有利于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带来了学习氛围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困惑。比如一个班学生程度不同,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控制,使各层学生互相激励、启发,而不是互相干扰,互相起哄,难度较大,还有要求教师不仅精心备课,而且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自身的再学习,这对于要面对五十多的学生更加困难,因此还需要更贴进实际情况,我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思索,希望有更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