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崇德学校2022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检测社会与法治试题卷
历史与社会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下列比例尺中,表示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简略的是( )
A.1:500000 B. 1:150000 C. 1:200000 D. 1:350000
2.读下面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B点相对于A点的高度是( )
A. 150米 B. 200米
C. 250米 D. 300米
3.右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山峰a的海拔可能为( )
A.130米 B.150米
C.180米 D.210米
4.“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科学家借助“元谋人牙齿化石”可以了解到元谋人( )
A.生活的年代 B.原始农耕情况
C.是否使用火 D.工具制作的水平
5.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6.下列是我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其中排序正确的是( )
A.商朝→夏朝→西周 B.夏朝→商朝→西周
C.商朝→西周→夏朝 D.西周→商朝→夏朝
7.春秋时期,鲁国朝贡周天子7次,而朝贡齐国却有11次,朝贡晋国20次。这说明( )
A. 鲁国定期朝贡周天子 B. 周王室地位下降
C. 鲁国与齐晋两国交好 D. 鲁国与晋国接壤
8.“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 推行县制 B. 奖励耕织 C. 奖励军功 D. 编制户口
9.“秦二世元年七月,一队开往渔阳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无法按期赶到戍地。按秦律,戍卒‘失期当斩’,这些戍卒为了死里逃生,在带队屯长的领导下揭竿起义”。据此可知,导致这次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雨滂沱 B.赋税繁重 C.刑法严酷 D.徭役沉重
10.“汉朝丝绸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流入了汉朝”。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古罗马人穿丝绸服装很普遍 ②汉朝与西方的交通保持通畅
③西方与汉朝存在着经济贸易 ④汉朝丝织品的价格非常便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3小题,共30分。)
11.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图中字母A表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2分)
(2)C、D、E三处适合攀岩运动的是______,可能开发漂流项目的是______,(4分)
(3)有人建议在F或C处建度假村,较合理的是 处,理由是
。(4分)
12.(8分)分封制是周代特有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周初分封略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王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4分)
材料二 “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2)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请根据上述材料论证此观点。(4分)(要求:表述简洁,逻辑严谨)
13.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12分)
【萌芽】
材料一 商鞅曾多次游说秦孝公,均不成功。最后,他以“霸道”游说孝公,“霸道”是强化君主集权,使用刑法,奖励耕织,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的理论。孝公被这种学说深深吸引。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商鞅鼓吹的“霸道”属于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2分)
【初创】
材料二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把全国分为36郡,秦末增至40余郡。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掌管全郡,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足万户的设县长。郡县的长官均直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跌宕】
材料三 刘邦共封十国,并且规定只有姓刘的才可以封王。刘姓诸王专制一方,除丞相一职由皇帝任免外,其他一切官员皆由诸侯王任命。汉初的诸侯王实际上形同独立王国,叛变很难避免,高祖死后四十年即有“七国之乱”。……将刘邦同秦始皇相比,鄙陋与圣德立见。
——摘自李定一《中华史纲:从传说时代到辛亥革命》
(2)为什么李定一认为秦始皇“圣德”而刘邦“鄙陋”?请你结合材料二、三并联系所学知识予以阐释。(4分)
【巩固】
材料三 平叛“七国之乱”后,景帝在吴、楚、赵、齐等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但规定诸侯王不得干预各自封国的政务,“天子为置吏”。……元朔二年,汉武帝准许梁王等将部分国土分与其弟,并下诏“诸侯王分与子弟邑者”,朝廷均已批准。此后,“诸侯惟得衣食租税”。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3)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予以阐释秦汉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6分)崇德学校2022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检测历史与社会试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A C B B C C C
二、非选择题
11. (10分)
(1)鞍部;(2分)
(2)E;(2分)D;(2分)
(3)(4)F;(2分)理由:C处等高线较密集、坡陡,F处位于河流沿岸,附近有森林、温泉。(2分)
12. (8分)
(1)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功劳大小、帝王后代和部落首领。(4分)
(2)示例:周王分封同姓贵族(宗亲)、功臣和先代贵族,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建立诸侯国,保证周王对地方的控制。由此可见,周王推行分封制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4分)
13. (12分)
(1)法家。(2分)
(2)李定一认为秦始皇“圣德”是因为秦始皇采用郡县制,任免官员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分);他认为刘邦“鄙陋”是因为刘邦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建立诸侯国,诸侯王自行任命官员,势力强大,对抗中央,引发战乱,极大地威胁到了中央集权。(2分)
(3)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管辖,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1分)。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分);汉武帝针对汉初诸侯势大的局面,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分)。历经秦汉两代的努力,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由此奠基。(1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