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敬畏生命》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由"生命至上"和"休戚与共"两目组成,是前面三个单元关于自我认知的价值升华,在前两次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本节课继续延伸,探讨如何敬畏生命,并为本单元后面《珍视生命》和《绽放生命之花》两节课奠定学习基础,引导学生初步系统地学习认识生命的特征,理解为什么要敬畏生命,明白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休戚与共的生命价值观,有利于下一步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进行生命教育,对整个价值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初一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能够理解生命的基本特性,具备一定的知识、心理基础。但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成熟的时期,并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对生命问题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坚守善待生命的底线,敬畏生命,对初中学生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因此,设计本课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将有助于初中学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有助于初中学生科学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培养他们感激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怀。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展示人民子弟兵驰援涿州的案例,引领学生思考生命的重要性,认识休戚与共的含义,思考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健全人格:通过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意义,培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意识:通过救灾涿州的案例,了解生命至上,明白他人的生命同样重要,积极担当敬畏生命的使命和责任。 道德修养:通过展示涿州水灾的险情,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脆弱的、坚强的等特点,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从而培养正确的生命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命的特性 难点:生命有接续,个体生命在人类生命接续中要担当使命。教学方法 教法:问答法、活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展示今年涿州水灾的相关图片,车辆淹没、房屋受损,请同学们猜猜这出现了什么灾害呢? 教师引导:没错,这是今年涿州的洪涝灾害。在这场灾害面前,生命该何去何从?今天,我们化身为现场记者,跟随着老师乘坐救援直升机,目击现场。 思考并发言 通过引入涿州受灾的图片,开门见山以此导入本课主题。新课讲授 生命至上 环节一:危急时刻 展示群众受困、遭遇险情的视频 提问:如果没有救援队伍,受困群众的结局会怎样? 教师引导:这体现了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有什么特点? ——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 2.展示人民子弟兵驰援涿州、顺利转移群众、抢救受伤人员的图片 师提问:难道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就是无能为力的吗? 教师引导;这又体现了生命是怎样的呢? ——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们体会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要敬畏生命。 环节二:生命选择 打开救援飞机上的“生命百宝箱”,里面有几张卡片,分别代表着人们这一生所追求的“财富”(生命、金钱、名誉、梦想...) 教师提问:假如让你舍弃百宝箱里的两样东西,你会选择哪两样? 教师引导: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总结: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学生思考,并积极发言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从中认识生命的特性环节三:实地采访 此时,如果让你参与救援,你会怎么样?(害怕、退缩) 教师引导:救援队员的行为是不是不珍惜自己生命的表现? 师生总结: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休戚与共 环节四:众志成城 展示各地物资、人员纷纷驰援涿州的材料,涿州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成功脱险。 教师提问:为什么涿州能够顺利脱险? 师生总结:敬畏生命的做法(意识、行动、内心)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涿州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学生思考,积极回答 学生思考,踊跃回答 引发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都重要 借用习总书记的话,升华主题巩固提高 提问: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敬畏生命呢? 学生思考并发言 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落实的点点滴滴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正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至上的,我们更要敬畏生命,我们休戚与共、紧密相连。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一份生命宣言书,表达你对生命接续新的理解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