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高考语文复习教考融合之《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赞誉程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白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
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
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
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
(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
[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B.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无几,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
C.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文化底蕴,受到文人喜爱。
D.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
B.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
C.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涵。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佺期的《龙池篇》致敬。
B.《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
C.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兰亭”的历史记忆。
4.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5.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其三,诗性智慧。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于此,不论是古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通,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文交流而互娱。他们一方面重视自我进德修为的养气,另一方面又喜欢寄情于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注重文章的情趣。正所谓“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正是这种“求趣”而轻“载道”、无拘无缚、自在自得的散文观和人生态度,使得晚明小品明心见性,可近可亲,独具一格。因此,我们建构本土化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不能一味强调散文“载道”的教化功能而忽视其劳作之后可以借此休闲的功能。
(节选自吴周文、陈剑晖《构建中国自主性散文理论话语》,有删改)
材料二
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格”在辞典释义中有“表现出来的品质”的含义,散文的“人格”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品质,品质高者,散文自有“人格”魅力。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高的“人格”需要高的“文格”来显现。“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
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人与文一体两面,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以一体两面的“人—文”为核心,散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如一般所谓散文的个性、自由、真实、诗意等就能得到合理阐释。人与文的一体两面,换言之即“文”与“人”之间没有中介,“文”是作者——“人”的直接呈现,因而,“人”的个性也就在“文”中直接呈现出来。“自由”不是指散文没有内容与形式的要求,而是说作为散文直接源头的“人”是自由的,人心是包罗万象的宇宙,这颗“心”是“散”的,也就是自由的。正是与“人”——作者直接相通,散文的真实才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个真实不必是事实的真实,更非虚构的真实,而是“人”“心”本有的真实。诗意实际上是“人”“心”达到的最高境界及在文中的显现。
人与文的合一某种程度上显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理气一体和体用不二的传统智慧。中华文化不强分主客、本末和体用,而是强调圆融统一,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解模式和文化传统。中国文论如《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都是将人品与文品合一,强调作品风格与作家才性气质的关系。风格作为一种“体”,文章风格与作家才性是“表里必符”的关系。中国文论历来强调知人论世,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纯文本的分析。
(节选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卮言”是自由自在之言,是应对象之变化而随之变化的言说方式,体现了中国散文“自由无待,随物赋形”的精神。
B.作者的精神气象,也就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影响着散文的“人格”。
C.与“载道”散文相比,“言志”散文更侧重“寓教于乐”,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和愉悦,其教化效果更好。
D.散文以一体两面的“人—文”为核心,是人与文的合一,“文”可直接呈现“人”的个性,“人”的个性亦可从“文”中直接感知。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士大夫都很重视自我进德修为的养气,注重从“养气”入手来提升文章的“情趣”,孟子就曾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B.“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其中“人格”是决定性因素,“人格”的高低决定着“文格”的优劣。
C.散文的“真实”不是事实的真实,而是“人”“心”本有的真实,也就是说,文章表现的是作者真实的人格、真实的情感。
D.中国文论历来强调知人论世,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纯文本的分析,而“知人论世”的文论传统与“人文一体”的精神是相通的。
8.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曹丕《典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B.王充《论衡·超奇篇》:“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C.刘大櫆《论文偶记》:“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D.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篇》:“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
9.朱自清曾说,现代“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重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可从“旧来的散文学里”吸纳哪些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0.“崇尚自然,物我合一”的散文精神,在苏轼的散文中也有体现,请以《赤壁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对中国色彩史的认识和理解,最基本的归纳,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五色成文。
“五色成文”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乐记》。《礼记·乐记》主要探讨了礼制中的音乐,五色出现在此,涵义比附“五声相生而成音乐”,因此,“五色搭配而成图形”。
“五色成文”之“文”,是“纹”的本字,金文写作象远古纹身之形,本义为纹饰、图形、纹样等。远古的纹身并非随意,它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形象,这些形象或许演化为文字,又或者包涵了古代信仰、崇拜、禁忌等文化内容……在语言的演变中,“文”逐渐有了“文化”“文明”的涵义。为区别二者涵义,人们新造出“纹”,与“文”相分别。
“五色成文”不仅仅是视觉意义的图形。《礼记·乐记》中讲道:“五色成文而不乱。”清代孙希旦集解:五色之用,如同五音,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发之于五色(音),足以感动万物,使君、臣、民、事、物在文明的教化之下,各安其位!在此意义上,五色成为礼制的外表与手段,“五色成文”构建了中国传统的礼制文明。
在殷商乃至更早形成的巫传统中,色彩所扮演的角色,便是与鬼神沟通的巫术法器;春秋时期,齐桓公喜好穿着紫色,引起中国历史第一次流行色;战国时期,已出现正色与间色的概念,经考证,为分辨五正色,当时人以“雉(野鸡)”作为染色标准;秦汉是中国古代色彩知识的系统化时期,基于“阴阳五行”宇宙系统,由此形成了传统的“五色”系统;南朝宋明帝荒诞任性,最终促成宋明帝制定“紫衣红裳”的礼服,紫色由传统意义上的间色,转变为尊贵之色;在唐代,黄色成为帝王专用之色,理论依据来源于唐代官修儒家经典《五经正义》;北宋信奉“五德终始”之说,其国运属火德,所尚之色为赤。在国运与色彩的符应上,宋徽宗尤其迷信;元代之前的文人画家追求“画以载道”,并从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中找到方法,实现了对形似与五色的解构,倪瓒之水墨山水乃集其大成!晚明文人“清雅素色”的色彩偏好,是文人通过“文化”来体现自我存在的方式,这种色彩偏好既是现实的,也是策略的。清代民间年画色彩包涵也有阴阳五行框架之下的色彩秩序,但同时,民间色彩从“有用性”出发,形成民间色彩自由丰富的特点。
中国古代色彩如此精彩,并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笔者关注如下的问题:
其一,色彩研究零星散落于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艺术理论等各个学科领域中,各个领域只研究与之相关的色彩问题,没有把色彩当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对待,这种研究强调色彩在各自领域的特性,有“见树不见林”的缺憾。
其二,古代色彩神秘莫测,让人觉得理当如此,但又显得随意而不定。从根本上,色彩是一种文化现象,需要从古代思想观念的体系中,考察色彩现象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解释古代色彩为何如此的历史原因。
其三,中国古代社会中,色彩系统是宇宙框架系统的一部分,秦汉之际,基于“阴阳五行”的宇宙框架,形成的传统“五色”体系,一直是作为历代王朝官方色彩系统的代表,在这样一个官方的色彩系统中,各个时期又呈现不同的特色。民间色彩模仿官方,是官方色彩的粗糙翻版;文人在色彩偏好上,有意与官方系统拉开距离,在魏晋玄学的启发之下,主张“清雅素色”。
学术上的后出转精,让“五色成文”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意蕴;同时,现代视觉理论的研究,使历史上的“五色成文”具有了现代意义:
语境上,色彩极大影响今人生活。世界进入读图时代,图形对人的心智、情感会产生无限力量。在被观看的图形元素——色彩与形体中,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色彩是最先被注意到的,人们对色彩的注意力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对形体的注意力占百分之二十左右。
观念上,决定人眼看到的是色彩知识。人眼并非相机,不能够捕捉到所有的可见色彩,人眼只会关注熟悉的内容,这也就能理解,不同文化的人,所看到的内容并不相同。因此,可以这样说,决定人眼看到的是色彩知识,是我们这个文化群体在历史上形成的色彩知识。色彩知识是潜移默化的,百姓日用而不自知。当一个孩子能够描述所看到的色彩的时候,事实上,他已经通过观看或接受亲人的指导,学习色彩知识很多年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对他而言,所看到的色彩世界是有秩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而一个刚刚复明的盲人,他所看到的色彩世界是杂乱无章,混乱不堪的。
存在上,色彩是对窘迫现实的超越。色彩知识是历代累积的,每个人的色彩知识都来自于在他之前的社会与环境,而所有这些,都是色彩史的结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今人的色彩知识是一系列的色彩史的集合。在色彩史各个时期,人们通过色彩改造社会,改造环境,获得对窘迫现实的超越。同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色彩以其视觉形式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安抚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世界在色彩的秩序中变得易于亲近,不再面目可憎。
(摘编自肖世孟《中国色彩史十讲》)
材料二:
兔年的春晚节目精彩纷呈,一片欢声笑语的场景,而令全国观众惊鸿难忘的节目尤属《满庭芳·国色》。
节目分寻色、舞色、唱色三个段落。在赵丽颖娓娓道来的古风吟唱中,光电科技交相辉映,“寻色”拉开了帷幕,她引领世界的目光走进华夏民族隽永了五千年的底蕴和色彩。
舞色是整个节目的灵魂。“舞色”段落中,作曲家们依次选用唢呐、古筝、二胡、笛箫、琵琶五种中国民族乐器,与五种颜色、五位顶尖舞者相互对应、配合。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皆是中国传统色之中的本源色,对应着赤、白、黄、青、黑五个色系。这让色彩之美和诸多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完美融合,浑如天成,以多元化的形式艺术地呈现了国人对传统色彩的极致表达和美学追求。
桃红是春天的颜色,是万丛青绿中的一抹浪漫和娇羞,桃红迎水袖,水袖演绎了桃红之柔,青年舞者唐诗逸一出场就翩若惊鸿,她长袖善舞,似行云流水、又似落花流水转折无痕,东方文化之悠远深长也在色彩翩跹中若隐若现。
凝脂顾名思义为洁白。《诗经·卫风·硕人》中有云: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青年舞者姜爱东手持折扇以翩翩公子形象出场,一袭白袍加身,潇洒自如的轻盈挥扇,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脂。而凝脂那种朦胧的白,是中国人内心的纯白坦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一种谦谦君子,温若如玉的执着。
缃叶之缃,桑也。桑叶初生之色,是春天万物复苏,生命萌芽的颜色。在缃叶篇里,舞者撑着蓝色的纸伞,引领观众在春色里翩翩起舞,用色彩无声的告诉大家,无论人世如何沉浮,那抹黄是光明、是希望、是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坚韧。
群青也是一种高贵的色彩。“群而有集,青出金石”,自明清以来,因“其色如天”,又称“帝青色”。群青的舞者使用的道具是翎子,以快节奏和大幅度的舞蹈动作,展现群青的明艳和灵动,让观众深深折服于色彩文化的厚重和底蕴。
最后的沉香也是中国传统色彩之一,这种色彩介于黄黑之间。苏海陆宛若游龙的长剑舞,身剑合一,犹如傲然于世的侠客,将沉香的儒雅和矜贵演绎得入木三分。沉香取自于大地的颜色,沉稳、内敛、低调,也是贯穿华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色彩。
最后的“唱色”部分则巧妙地把色彩之美继续延伸,将四十多种中国颜色的名称作为歌词配以国风旋律,让世界认识了那些充满独特东方审美情趣的中国色彩,如苍烟落照、香炉紫烟、东方既白、藕丝秋半。每个颜色的名称都那么美,如诗如画。
(摘编自曾跃红《从中国传统色彩之美抵达东方文化的雅韵》)
1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
A.“五色成文”涵义比附“五声相生而成音乐”,二者均最早出现在《礼记》之中,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的礼治文明。
B.历史上的第一次流行的色彩为紫色,这与齐桓公的喜好有关,这使得紫色在此后的正色和间色中占据着正色的地位。
C.文人在色彩上的偏好与有时会与官方有所不同,甚至会有意拉开距离,例如在魏晋时期文人所崇尚的“清雅素色”。
D.当一个小孩可以描述所见的色彩时,说明他已经有了极高的水平,并且他对色彩的感知远远比刚复明的盲人要更强。
12.下列有关《满庭芳·国色》的评析正确的是( )
A.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五种颜色即中华传统色中的本源色,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色彩的极致表达和美学追求。
B.五种中华传统颜色,五种中华民族乐器,五件中华传统器物,五位顶尖舞者,这搭配无不让人们沉浸在寻色之旅中。
C.五种颜色,每一种都拥有着自己特点,每一种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每一种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D.“唱色”部分巧妙地将四十多种中国颜色作为歌词,将颜色“唱”出来,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华颜色才是世界潮流。
13.下列最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的是( )
A.文,错画也,象交叉。(《说文解字》)
B.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
C.虽有令,仍许通着黄。(《旧唐书》)
D.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笔法记》)
14.请简要概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并简要阐述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联。
15.梅染、落栗、薄柿、酡颜、踯躅、曙色、鸦青、胭脂、若草……这些都是美得让人沉醉的中国传统颜色。假如你是《满庭芳·国色》的导演,拟将“东方既白”这一色彩也加入表演之中,请仿照材料二中节目的设计并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的设计与想法。
材料一: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赤壁赋图》
参考答案:
1.D 2.D 3.A 4.①相同之处在于两则材料都认为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②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 5.①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②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③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D.“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错,材料二“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可见不是同等重要。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错,于文无据,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
A.没有涉及题写名胜的非对象化的特点以及胜迹书写的意义。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材料一“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可见,材料一肯定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
材料二“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肯定了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但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可知,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作为古战场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
②结合材料一“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可知,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
③结合材料一“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可知,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描写了赤壁山水及文人墨客载酒中流、扣舷而歌的情形,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
6.C 7.D 8.A 9.①吸纳中国散文传统“天人合一”的“原型”精神,即“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崇尚自然,物我合一”“诗性智慧”和“造气”“造势”之内功。 ②既注重散文“载道”的教化功能,也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 ③以“人—文”为核心,坚守“人文一体”,追求散文的个性、自由、直实、诗意等。 10.①“崇尚自然,物我合一”是指反对以人为中心,以平等的角度与自然界中的“物”展开交流,以达到“物”和“我”的融合、统一。 ②描写泛舟夜游赤壁,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开阔景象,开阔景象使人心胸舒畅,仿佛凌空驾风而行,飞升成仙。客观物象与人的心境相融合,起到了衬托和借景抒情的作用。 ③把自己融入天地当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我合一,天地与我同生,都是无穷无尽的,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怅惘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C.“其教化效果更好”错。原文为“‘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载道”散文与“言志”散文,各具特色,在教化效果上无高下之分。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注重从‘养气’入手来提升文章的‘情趣’”错误。原文“另一方面又喜欢寄情于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注重文章的情趣”,可见是通过“寄情于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来提升文章的“情趣”。
B.“‘人格’的高低决定着‘文格’的优劣”错误。原文“高的‘人格’需要高的‘文格’来显现”,并不是说“人格”的高低决定“文格”的高低,“人格”的高低决定的是散文的好坏。
C.“不是事实的真实”错,原文是“不必是事实的真实”。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
A.意思是“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并不是“人与文的合一”。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其三,诗性智慧……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可知可以吸纳中国散文传统“天人合一”的“原型”精神,即“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崇尚自然,物我合一”“诗性智慧”和“造气”“造势”之内功。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可知应既注重散文“载道”的教化功能,也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人与文一体两面,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以一体两面的‘人—文’为核心,散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如一般所谓散文的个性、自由、真实、诗意等就能得到合理阐释”可知应以“人一文”为核心,坚守“人文一体”,追求散文的个性、自由、直实、诗意等。
10.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崇尚自然,物我合一。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可知“崇尚自然,物我合一”是指反对以人为中心,以平等的角度与自然界中的“物”展开交流,以达到“物”和“我”的融合、统一。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描写泛舟夜游赤壁,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开阔景象,开阔景象使人心胸舒畅,仿佛凌空驾风而行,飞升成仙。客观物象与人的心境相融合,起到了衬托和借景抒情的作用。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把自己融入天地当中,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我合一,天地与我同生,都是无穷无尽的,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怅惘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11.C 12.C 13.B 14.①论证思路:首先提出论点对中国色彩史的认识和理解以概括为四个字:五色成文;接着阐释“五色成文”的含义;然后论证“五色成文”构建了中国传统的礼制文明;再指出作者关注的问题;最后“五色成文”具有了现代意义。②材料二是材料一的论据,详细阐释了“五色成文”具有了现代意义。 15.①表演“东方既白”可以让舞者手执毛笔,以慢动作挥毫泼墨,表现曙光初现的色彩,让观众体会万化孕育中的生机蓬勃。
②“东方既白”是太阳跃出地平线时天空浅蓝又透着一点白的颜色,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代表着生机与活力。毛笔、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在绘画中表现“东方既白”既能让观众欣赏到色彩之美,又能体现“五色成文”的现代意义。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A.“二者均最早出现在《礼记》之中”错误,曲解文意,由“‘五色成文’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乐记》。《礼记·乐记》主要探讨了礼制中的音乐,五色出现在此,涵义比附‘五声相生而成音乐’”,只能说明“‘五色成文’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乐记》”,不能推断出“五声相生而成音乐”也出现在《礼记》之中。
B.“这使得紫色在此后的正色和间色中占据着正色的地位”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春秋时期,齐桓公喜好穿着紫色,引起中国历史第一次流行色”,不能说明“此后的正色和间色中占据着正色的地位”。
D.“并且他对色彩的感知远远比刚复明的盲人要更强”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对他而言,所看到的色彩世界是有秩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而一个刚刚复明的盲人,他所看到的色彩世界是杂乱无章,混乱不堪的”,只能表明前者是有秩序,后者是杂乱无章,不能表明小孩的感知能力比刚复明的盲人要更强。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A.“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五种颜色……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色彩的极致表达和美学追求”错误,张冠李戴,由“这让色彩之美和诸多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完美融合,浑如天成,以多元化的形式艺术地呈现了国人对传统色彩的极致表达和美学追求”可知,“这让色彩之美和诸多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完美融合,浑如天成,以多元化的形式艺术地呈现了国人对传统色彩的极致表达和美学追求”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色彩的极致表达和美学追求。
B.“这搭配无不让人们沉浸在寻色之旅中”错误,曲解文意,由“舞色是整个节目的灵魂。‘舞色’段落中,作曲家们依次选用唢呐、古筝、二胡、笛箫、琵琶五种中国民族乐器,与五种颜色、五位顶尖舞者相互对应、配合”可知,这部分属于舞色。
D.“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华颜色才是世界潮流”错误,曲解文意,由“将四十多种中国颜色的名称作为歌词配以国风旋律,让世界认识了那些充满独特东方审美情趣的中国色彩”可知,是让世界认识了那些充满独特东方审美情趣的中国色彩,并未说“中华颜色才是世界潮流”。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解释“文”这一汉字。可以支撑材料一“五色成文”的阐释。
B.意思是:先用文德治理但是却也改变不了的,就可以诛罚他了。重在阐释治理百姓的方法。
C.意思是:虽然朝廷有命令,但仍然允许普通人穿黄色。可以支撑“五色成为礼制的外表与手段,‘五色成文’构建了中国传统的礼制文明”。
D.意思是:笔墨从大处到细微处尽皆精妙,对写真传神、深入构思、提炼经营,水平很高,而且不用重彩。强调绘画之时的技巧,不用浓重的色彩。可以支撑“晚明文人‘清雅素色’的色彩偏好”。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论证思路和分析材料关系的能力。
分析论证思路需要分析文本每一段的内容,然后将其概括整合,分析其论证思路。两则材料的关系则需要结合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论证思路:材料一第一段首先提出“对中国色彩史的认识和理解,最基本的归纳,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五色成文”。第二、三段分析了“五色成文”的来源和含义;第三、四段论证“五色成文”构建了中国传统的礼制文明;第五至八段从三个方面阐释作者关注的问题;最后极端论证了“现代视觉理论的研究,使历史上的‘五色成文’具有了现代意义”。
关系:材料一围绕“五色成文”展开,侧重论证其文化意蕴和现代意义;材料二则以《满庭芳·国色》为例,论证“五色成文”的现代意义。因此,材料一是论点,材料是论据,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1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建议的能力。
本题需要结合材料二中《满庭芳·国色》的设计思路,根据“东方既白”的特点进行分析。
“东方既白”语出自苏轼《赤壁赋》:说的是觥筹交错后,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一枕好睡醒来了,一宵欢景余韵犹长,良宵将尽的客舟上,友人们将满怀希望,风尘揖别、各奔前程。入了秋的黎明,太阳跃出地平线那一刻天空蓝蒙蒙还透着点白的颜色,这微微放白的东方曙色,是新的美好一天的启幕。
舞者手执画笔,以慢动作描绘《赤壁赋图》中“东方既白”一景,蓝与白的交相辉映,白色所体现的曙光,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不同色彩交织的魅力,领略曙光初现、万物孕育的蓬勃生机,细数年岁,在短暂人生中,慢品烟火,感受其美好与绵长,让色彩照亮生活,怀揣理想,破晓而来!从而展现“五色成文”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