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现象》单元作业整体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物理 八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版 声现象单元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第一节2 声音的特性 第二章第二节3 声的利用 第二章第三节4 噪声和乐音 第二章第四节二、课时作业 第 1 课时作业(一)课前作业题目1. 收集生活中的声音,说一说是哪些物体在发声。2. 制造一个声音,并介绍这个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答案答案合理即可(二)课堂作业题目1. 课堂上展示下列声音,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现象中是哪些物体在发声?(2)它们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2. 请同学们朗诵以下诗句,并思考诗句中所蕴含的物理中的声现象。答案第 1 题(1)声带,管内空气柱,哨子内空气,鼓面,琴弦(2)共同点:都在振动第 2 题可供参考的答案:声音是由物体(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路人问路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怕得鱼惊不应人)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业性质 练习时长建议 每题 3-4 分钟作业评价 1. 善于观察,独立思考, 对于相关声现象有自己 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2. 通过生活中的声现象 能够总结声音的产生。 □优秀 □良好 □合格3. 学生的语言表述的简 洁、严谨性。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第 1 题在课堂上用相应的实物创设实际的发声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同时所创设的这些情境都 是比较容易观察到声源发声时在振动,便于总结声音的产生规律。 第 2 题将物理与古诗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物理的角 度理解这首诗,达到学科融合的目的,结合诗句的情境更有利于学 生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较易 □中等 □较难(三)课后作业1. 在敲响大古钟时, 有同学发现, 敲击大钟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 因是( )A. 钟声的回声B. 大钟还在振动C. 钟振动停止了而空气还在振动D. 人的听觉发生了“延迟”2. 下面的几句话中, 不正确的是( )A. 把耳朵在课桌上可以听到同桌写字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面下可以根据岸上的音乐作出一致的动作,说明声 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C. 太空舱内宇航员可以直接交流,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 用正在发音的音叉抵住牙齿, 也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骨骼中传 播3. 如图,将竖直悬挂的小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小球被弹开,说明 音叉发声时在______,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如果我们想证明击 鼓时鼓面也在振动,最好的做法是 。4.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听到的笛声是由_______传播 到诗人耳中的。另外, 在水中的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 表明______也能传 声。5.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量距离。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 “望山跑死马”就是这个道理。距离有多远呢?不妨请“应声阿哥”来帮个忙:对着高山喊, 听一下回声, 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 就可以估计距离。如果一个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 10s 后听到回声,那么我们可以断定高山距人约为_______m。利用这种方法_____ (“能”或者“不能”)用来测月球上两山之间的距离, 理由是:_____ ______。6. 假期期间, 小王开车去我市的文化名山敬亭山游玩, 在某段路上沿直线匀 速向前方的峭壁行驶,在距峭壁 700m 处小王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 40m 后, 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求:(1)司机听到回声时与鸣笛时的时间间隔;(2)汽车的行驶速度.7. 制作一个可以发声的小乐器。答案1. B 2. C 3. 振动、转换法、在鼓面撒纸屑(此空答案言之成理即可)4. 空气、液体 5. 1700m、不能、真空不能传声6. (1)(声t声=s声=1360m=4s)s =2 × 700m 40m = 1360m(v340m)声(2)t车 =t声 =4s(=s车=40m10 /)v车 t车 4s = m s7. 只要学生展示的自制的能够发声的物品都可以称为小乐器作业性质 课后巩固练习时长建议 10 分钟作业评价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 际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2.能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 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3.解题格式严谨、规范。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利用乐器发声的生活情景练习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将学生课 堂所学知识自觉的延续到课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 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第 2 课时作业(一)课前作业题目1. 声音的特性有哪些?2. 音调和频率有什么样的关系?3. 响度和振幅有怎样的关系?除了和振幅有关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4. 教室外面有两名同班同学在讲话,你能区分是哪两位学生吗?你是如何 区分的呢?答案1. 音调、响度、音色2. 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 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响度除了和振幅有关之外, 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4. 能;通过音色。作业性质 基础知识时长建议 3-4 分钟作业评价 1.小组成员的完成程度。 □优秀 □良好 □合格2.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程度。 □优秀 □良好 □合格3.解题格式严谨、规范。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二)课堂作业题目1. 我们能够区分小提琴和笛子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 不同。2. 保持钢锯条伸出的长度不变, 用手拨动钢锯条, 钢锯条由于_____ 发声,用的力越大, _____越大,改变钢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 声音的_____发生改变。 (填声音的特性).本实验中用到的研究问题 的方法是____________。3. 琴声悠扬,歌声嘹亮。我们的世界充满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手拨动琴弦发声,是因为琴弦在振动B. 高声唱国歌,其中“高”指的是音调高C. “闻其声而识其人”,是根据响度来辨别的D. 太空中的宇航员相互交谈,是通过真空传播声音4. 晚上, 爸爸对小明说“请把电视声音调小一点, 不要影响邻居休息”。这 里“调小”的是声音的(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速度答案1. 音色 2. 振动;响度;音调;控制变量法 3. A 4. C作业性质 练习时长建议 5 分钟作业评价 1.学生对于基础物理知识 □优秀 □良好 □合格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能 力。2.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 生活中的声现象。 □优秀 □良好 □合格3.解题格式严谨、规范。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兴趣,乐于探索生活现象 和身边的物理道理;巩固在课堂中学习的物理知识。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三)课后作业1. 听音乐时能听出是什么乐器,依据的是( )A. 乐器发出声音的单调 B. 乐器发出声音的响度C. 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 D. 节拍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扩音器扩大的是声音的响度B. 有些动物能够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音C. 只要声音的频率在 20Hz 到 20000Hz 之间, 人耳都能听到D. 模仿他人唱歌是模仿他人的音色3.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主要改变声音的______ ;实验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观察到撒在鼓面的小纸屑跳得越高,由此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4. 演奏二胡时, 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 _。5. 一则公益广告说到“有礼,不要声高”提醒我们在公共场所应该控制声音的__ __。6.阅读教材 36 页, 科学世界部分, 了解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 请你说一说如何改变编钟发声的音调和响度?(第7题图)第 6 题图第 8 题图7. 小明同学受到编钟的启发,自制了水瓶编钟,如图所示,用相同力度敲 瓶子时, 瓶内水越高, 发声的 (“响度”或“音调”)越 ;如果改为用相 同力度吹瓶子时,瓶内水越高,音发声的 (“响度”或“音调”)越 。8. 小明同学自制乐器时,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 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 可以发出悦耳的 哨音。上下推拉“活塞”,声音的_____就会改变。9. 试着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看看谁的 乐器有新意,谁演奏得好,说说你的乐器的物理原理。答案1.C 2.C 3.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调 5.响度 6.音调: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越大音调越低。响度: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个编钟,力度越大,响度越大。7.音调 低;音调 高 8.音调 9.结合自己的小乐器,言之成理即可作业性质 练习时长建议 12 分钟作业评价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 际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2.能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 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3.解题格式严谨、规范。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第 3 课时作业(一)课前作业题目1. 收集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器材和事例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和信息的。2. 思考我们还可以如何利用声音传递能量和信息。答案答案合理即可作业性质 实践活动时长建议 不限作业评价 1. 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 □优秀 □良好 □合格2. 对科学探究的感兴趣程度。 □优秀 □良好 □合格3. 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通过查阅资料,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 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二)课堂作业题目1. 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探测海深 B.敲瓶底橡皮膜火焰摇动 C. 回声定位 D.超声波探查橡皮膜2. 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各国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 位仪, 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______ 中传播来工作的。同时也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 ______ 。若海水的深度是 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 1500m/s,则需经过 ______s 才能接收到信号。3. 上课铃响了, 同学们迅速走进教室, 说明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_____ (选 填“信息”或“能量”),声波通过______传到同学们的耳朵中。4. 阅读教材 40 页科学世界,想一想回音壁、三音石用到了哪些声学知识。答案1. B 2. 空气 信息 5 3. 信息 空气4. 声音可以反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作业性质 练习时长建议 8 分钟作业评价 1.善于观察, 独立思考, 能区 分是传递能量还是传递信息。 □优秀 □良好 □合格2.通过生产中的事例, 了解实 际运用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优秀 □良好 □合格3.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作业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分析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三)课后作业题目1. 如图是警察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的情景,该情景能说明( )A. 声音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B. 声音的响度与距离无关C.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 声音不能传递信息2. 小明家购置了一台超声波洗碗机。餐具放进洗碗机水槽中,超声波穿过水对餐具内外表面、狭缝等部位进行有效清洗,洗碗机发出的超声波( )A. 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只能在水中传播C. 传播速度是3 × 108 m/s D. 不能传递能量3. 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敲击鼓面,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 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C. 8 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D. “辽宁号”航母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4. 海豚能够发出超声波,老虎能够发出次声波。下列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超声波听起来比较高亢B. 次声波听起来比较低沉C. 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D. 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但不能传递能量5. 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 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B. 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C.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D. 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6. 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 暴移动的速度大。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 暴,从而为渔业、航海等服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次声波不能传递信息B. 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 次声波在海水中比空气中传播得慢D. 次声波的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7. 关于声现象及声的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超声波清洗机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B. 地震时,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是超声波C. 学习时,响亮的广场舞音乐声对同学们来说是噪声D. 根据音调可以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8.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B. 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 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 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9. 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________产生的。倒车雷达利用___(填 “超声波”或“次声波”)探测障碍物,帮助司机倒车。答案1.C 2.A 3.C 4.C 5.C 6.B 7.C 8.B 9.振动 超声波作业性质 练习时长建议 10 分钟作业评价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 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2.能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 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3.学生解题格式严谨、规范。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第 4 课时作业(一)课前作业收集生活中你喜欢听的声音和不喜欢听的声音, 并带到课堂上和大家分享吧。答案答案合理即可作业性质 实践活动时长建议 不限作业评价 1. 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 □优秀 □良好 □合格2.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感兴趣 程度。 □优秀 □良好 □合格3.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声现象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 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善于观察,善于总结规律。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二)课堂作业说一说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哪些声音是噪声?如何控制这些噪声?答案答案合理即可, 噪声的控制要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途径回答。作业性质 小组合作时长建议 5 分钟作业评价 1.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 □优秀 □良好 □合格2.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感兴趣 程度。 □优秀 □良好 □合格3.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课堂上的噪声, 让学生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课堂言行, 从而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目的。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三)课后作业1.下面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健康 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C.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D.乐音有时可能是噪声2.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 有如图所示的禁鸣喇叭标志, 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3. “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 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4. 请调查某节自习课教室内的噪声情况,并记录如下:时间: 年 月 日 : 至 : ,地点: 自习室声音情况记录:a.b.c.d.e.(1)根据该记录,对于正在写作业的你而言,是噪声的有_________。(选填字母符号)(2)以该记录为背景,请你对控制教室内噪声提出建议或方案(不少于二 条)5.说一说如何合理的使用自制小乐器。答案1.B 2.D 3.产生,传播4. 调查报告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即可,根据调查报告,从噪声的产生、噪声 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途径回答,言之成理即可5. 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途径回答,言之成理即可。作业性质 练习时长建议 10 分钟作业评价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生 活情景联系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2.能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有 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优秀 □良好 □合格3.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自习课的噪声, 让学生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课堂言行, 进行习惯教育的渗透。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七、单元质量检测作业检测内容:声现象 题量: 13 完成时间: 30 分钟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1. 关于图中的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A. 甲中敲打鼓面,附近的烛焰跳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 乙中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 丙中弹吉它时,增大拨动弦的力度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D. 丁中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钟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振动减弱2. 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 用一个“啊” 字唱出了“整个春天”。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 “啊”。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 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D.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3. 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其中一 个音叉, 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 此现象可以说明( )A.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 4.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B .“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5. 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 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二、填空题(每空 3 分,共 36 分)6. 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1)悠扬的笛声是 振动产生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在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7. 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述声音的优美诗句, 如“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 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 (选填“响度大”“音调高”或“音色不同”);中考期 间的考场周围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 这是从______处减弱噪声; 小轿车倒车雷达 的探头是利用______传感器工作的。(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8. 如图,水面上两船相距 15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 10s,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m/s。9.如图,实验用的音叉上通常刻有一个数值,表示该音叉所产生声音的频率。此数值越大的音叉,敲击时发出声音的________越高。10.小强酷爱音乐, 在音乐课上他自弹自唱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 这是改变吉他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 色”), 他“美妙”的歌声和吉他声是通过 传到同学们的耳朵中;自习课上 他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此时他“动听”的歌声属于 (选填“乐音”或“噪音”)。11.如图, 在一些闹市区, 常会看到的监测设备, 显示屏上的数据(65.7 分贝)反映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三、计算题(12 题 6 分, 13 题 6 分, 14 题 7 分,共 19 分)12.一人站在两座平行的大山形成的峡谷之中,在他击掌后,分别在 0.4s 和 1.4s 听到回声,若声音在 1s 内传播 340m,则此峡谷的宽度是多少?13. 交通法规定,小汽车在高速路上速度不得超过 120km/h,如何知道汽车 是否超速呢?人们想出了使用超声波测速的方法,如图所示,当车运动到 A 点 距离测速仪 740m 时,测速仪会向该车发出超声波, 超声波运动到 B 点与车相遇 并返回,超声波从发出到返回至测速仪一共用了 4s 的时间,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 340m/s,请问该车是否超速?14. 学过“声现象”这一章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丰你丰富的想象,写 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序号 类型 对应单元 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 时间了 解 理解 应用1 选择题 1 √ 容易 选编 30 分钟2 选择题 1 √ 容易 改编3 选择题 2 √ 中等 选编4 选择题 1 √ 容易 改编5 选择题 3 √ 中等 选编6 填空题 2 √ 较难 改编7 填空题 1 √ 中等 选编8 填空题 4 √ 容易 选编9 填空题 4 √ 中等 选编10 填空题 1 √ 容易 改编11 填空题 4 √ 中等 选编12 计算题 2 √ 容易 改编13 计算题 4 √ 较难 改编14 实践作业 4 √ 中等 改编作业分析作业时长: 30 分钟。单元质量检测作业系统复习本章所学习的几个重点知识即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了解声音靠介质传播, 认识声 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明白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关 注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作业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 解,恰当考查知识与技能。评价设计优秀:全对或者错 3 个。良好:错题控制 3 个以内(包含 2 个)。其他: 如果出现 3 个以上的错误, 说明学生对本节知识点掌握不熟练, 需要 根据题目单独辅导,作业可不批注等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