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究异化,观照现实《促织》《变形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1.以问促学,以问导学,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夯实学生基础为底线、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新模式。2.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自主、合作、探究”,加强语文课堂的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3.立足深度学习,构建语文课程研训体系,聚焦高中语文教学关键问题和主要问题的解决,避免碎问碎答。二、教学目标1. 把握《促织》和《变形记》两篇小说的情节以及“虫”的同和异。2. 从社会等角度探究《促织》和《变形记》中“人化为虫”的本质原因。3.探究主题,理解其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学会从小说的异化中观照现实,获得启示。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促织》、《变形记》的主题,学会从小说的异化中观照现实,获得启示。2.难点:从社会、人性等角度探究《促织》和《变形记》中人化为虫的本质原因。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那就是——进化论。人类用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才从一个原子进化成了拥有高等智能文明的人类。可是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文章,人却都变化成了什么?广泛的意义:在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仍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我校文学社准备举办一场主题为“探究异化,观照现实”的读书分享会,要求同学们踊跃推荐经典中外阅读篇目,并进行深入研读。目前,很多同学推荐了中外名篇《促织》《变形记》。两篇小说所描绘的荒诞虚构其实都是指向人的“异化”,什么是“异化”呢?活动一:图说情节,讲好小说故事任务1:请你向读书分享会的同学们简单的讲一下这两篇文章的故事梗概,帮助同学们梳理一下两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支架帮助:《促织》《变形记》文章的情节发展曲线图及情绪发展变化图。活动二:填写表格,思考异化之因任务1:请你与读书会小组成员讨论,成名之子为什么会化身成促织?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大甲虫?请思考异化的原因,填写下面的表格。支架帮助:社会角度 家庭角度 个人角度《促织》《变形记》活动三:读书分享,探究异化之思任务1:思考异化的结局。《变形记》是赤裸裸的悲剧,那么《促织》的结局是真正的喜剧吗?任务2:探究异化的实质。在《促织》和《变形记》中是谁变成了虫啊?任务3:感悟异化现实观照。联系当下,说说你身边的“异化”。每一个时代,人类生存的压力都很大,我们现代人也是会被外在的力量重压,应该怎样做,不让自己“异化” 和“变形”?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现代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可能是变形的病人。我们阅读这样的小说,就是要在看清现实的荒诞之后仍能关照自我、热爱生活。荒诞的故事,真实的生活,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意义或许体现在此吧。引导学生学会树立自我意识、主宰自己的命运、实现自我价值。六:课堂小结蒲松龄和卡夫卡,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一个生活在西方的现代工业社会,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所处的国度不同,但都以艺术家独特的眼光,看到了扭曲社会下小人物生存的困境,触摸到人性这一主题,感受到了人性在异己力量面前的脆弱。两篇小说的结局虽然是一喜一悲,但在这“变”与“不变”中都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冷漠,表现出两位作者对人在面对黑暗社会时的无能为力的一种共同的思考。七、高考训练《促织》《变形记》这两篇小说都写到了人变成虫这么荒诞的现象,可是为什么却能给我们一种真实感呢?支架帮助角度 内容 作用示例:细节的真实 例如,甲虫的形态、倒在地上难以翻身的情态,母亲双臂前伸十指又开的动作,尤其是父亲拿着手杖的一端从远处不时转动着发出“啾啾”声,为虫子指引方向的动作。 这些真实的生活细节令读者感到热悉亲,而正是这些真实感和亲感增加了小说荒诞的合理性。1.2.3.八、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