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3.7《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3.7《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工农业生产与劳动者”为主题,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工农业生产相关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和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及其劳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动观念,认识到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
本单元共三课,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首先从“一粒米”的生产过程人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农业生产,并以此为范例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第8课《这些东西哪里来》主要通过生活中常见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引入工业生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工业生产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并认识到我国工业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工业制造大国迈向工业制造强国,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第9课《生活离不开他们》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懂得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引导学生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并能用实际行动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学生对学科进行了进一步的认知和理解,经过分析教材可以发现:学生有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明确的求知目标;了解道德与法治是为了增强人的法律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中,以道德与法治为核心,通过丰富的活动、案例来展开内容。其中涉及到德育、法制等方面。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新知识能让小学生感受到更多关于生活的道理以及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出反思。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以及农业生产者的辛勤劳动。
2.通过大米的种植、生产过程,理解物品生产的艰难。
3.尊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
体会农民生产的艰辛,尊重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难点】
体会农民生产的艰辛,尊重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讨论交流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寻找大米的由来
1.出示“河姆渡遗址”图片,感知大米种植的悠久历史。
师:同学们,这是我国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请你猜一猜,那些小黑粒是什么?
预设:稻谷
师:确实,这就是距今七千万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水稻,那些小黑粒就是碳化的稻种。这说明什么呢?
预设: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请你们推断一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食最有可能是什么。
预设:最有可能是米饭。
师:看到香喷喷的米饭,你们脑海里会闪现哪些问题呢?
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水稻种植和生产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识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唤起学生对大米的印记】
2. 出示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脱粒、碾米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顺序打乱。
师:请一名同学上台排一排这些图片的顺序,帮我们破解大米的身世之谜。你这样排序的理由是什么?
生交流。
3.播放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初步了解大米的由来。
师:现在请大家看视频,再看看自己的排列顺序是否正确。
师:看了视频,请说一说大米是怎么来的。
生交流。
师:从一粒种子变成白白的大米,那你们觉得小小的一粒米来得容易吗?
师小结:小小的一粒米,凝结着农民多少的辛勤汗水啊!(板书:来之不易)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有关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和知道大米的生产来之不易,从而引发共鸣。】
活动二 体验耕种的过程
播放农民插秧视频,模拟农民插秧的动作,体会农民劳作的辛苦。
师:农民的劳作到底有多辛苦呢?我们一起来模拟插秧的动作。
师:通过刚才的体验,你们有什么感受?
预设:太累了、腰酸背痛!
师:短短的3分钟,大家已经感觉很累了。你们想一想,从播种到收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农民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生交流。
师:每当看到餐桌上丰富的食物,我们都应该感谢农民的辛勤劳动,没有他们的汗水就没有饭桌上的美味佳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模拟插秧的动作,把孩子们从一方小小的教室带到了田间地头,让他们走进农耕生活,再次感受大米耕种的艰辛生长过程,体验农民付出的汗水和心血。】
活动三 珍惜劳动果实
1.播放袁隆平采访视频,感受袁隆平爷爷“禾下乘凉”的梦想。
2.播放袁定阳北上内蒙继续“袁梦计划”体会子承父业的精神。
3.出示《悯农》,师生一齐诵读。
师:每一粒米也好,每一棵菜也好,正如诗中所言,它们都是从一滴滴的汗水中来的,从一次次的劳动中来的。
生交流。(板书:珍惜、劳动成果)
师:每一粒大米都他含着农民伯伯辛勤的汗水。我们应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每一滴汗水。我们一起吟诵《朱子家训》的古训,将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师生齐读: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爱惜粮食,践行光盘行动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争做世界粮食日的宣传使者,影响身边的人也要爱惜粮食,并同了解袁隆平爷爷的梦想,知道袁爷爷为实现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而付出的毕生精力,袁定阳叔叔子承父业的品质,激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板书设计】
我们的衣食之源
来之不易
珍惜
劳动成果
【教学反思】
《我们的衣食之源---白白的大米哪里来》这节课教学结束后,我有很多感想,感触很深。
1.立足教材,突出重点。
本节课我主要创设了三个探究活动。活动一:寻找大米的由来。让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和知道大米的生产来之不易。活动二:体验耕种的艰辛。让学生模拟插秧的动作,把孩子们从一方小小的教室带到了田间地头,让他们走近农耕生活,再次感受大米耕种的艰辛生长过程,体验农民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活动三:珍惜劳动果实。通过观看浪费粮食的图片和《粮食危机新闻》的视频,触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要爱惜粮食的优良品质。这三个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突出了重点,教学效果好。
2.整合教材,情感得以升华。
教学中,我还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中国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爷爷的梦想,知道袁爷爷为实现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付出毕生的精力,以及他的儿子袁定阳子承父业北上圆梦的事件,激励孩子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真正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