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1.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下列对“郑和下西洋”评价正确的是①推动了中外交往 ②传播了中华文化③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④抵御了西方的殖民侵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下列材料反映了某个朝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一朝代是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明朝3.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 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B实现了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诸国的联系 D阻挡了西葡两国对东南沿海的侵略4.明太祖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废分封制 B. 设立中朝 C. 废除宰相 D.置军机处5.行政中枢是王朝行政的核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关键所在。以下对于行政中枢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设置三公——建立了以丞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②废除宰相制——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③建立中朝——行政中枢权力移至皇帝亲信手中④完善三省制——三省成为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6.1639年,英国人威廉·劳德收到一本耶稣会士带来的航海通书,里面用文字向航海者指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海上通道:从福建省南部海岸出发,绕经整个东南亚,到达印度洋各港口,直至波斯湾口的霍尔木兹海峡,其中有一部分来自郑和数次下西洋的记录。据此推断A.明代统治者改变了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B.明朝时中国与世界各地建立了紧密联系C.郑和下西洋对于中外交流具有深远影响D.中国与世界贸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萌芽7.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8.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9.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10.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11.明朝时期,朝延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12.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13.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14.郑和下西洋材料一 《明史·郑和传》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事迹:“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送)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材料二 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郑和十七世孙郑绍明家里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和才负经伟,文通孔孟,特选皇廷”;“敕奉差诸官员共二万七千四百一十一员,又拨宝船六十三丈,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阅读材料,比较两则史料关于郑和下西洋记载的异同。(2)结合史料类型,说明上述两则史料的价值。15.记述“靖难之役”的文献史料明太祖死后,皇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对势力膨胀的藩王实行削藩。1399年,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史称“靖难之役”。材料一 太祖疾……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无敢应者,凡三问,言不及他,逾时遂崩。允炆矫遗诏嗣位。(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允炆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诸王及文武群臣(数次)上表请上尊号,上(朱棣)固辞不允。己巳,诸王及文武群臣备法驾、奉宝玺……拥上登辇,上不得已升辇……遂诣奉天殿,即皇帝位。——摘编自《奉天靖难记》(明成祖时期的官修史书)材料二 (乾隆圣谕)易名以谥(意:帝王死后依其行迹定谥号),古之制也……明建文为太祖之嫡孙,缵承大统,在位四年,固俨然天下共主矣……追谥建文皇帝为恭闵惠皇帝。——《清高宗实录》(乾隆御批)七国之反以诛晁错为名,大抵乱臣贼子必有说以为兵端,燕王之称端靖难,亦犹是也……揆厥所由(意:究其原因),殆因成祖自知惭德,欲曲讳其篡弑恶名,以明己无致死其君之事。——《御批通鉴辑览》(1)阅读材料,概括《奉天靖难记》和清代文献对于“靖难之役”的不同看法。结合所学,分析《奉天靖难记》和清代文献对“靖难之役”不同态度的原因。参考答案1 2 3 4 5A D C C A6 7 8 9 10C C D A B11 12 13A B A14.(1)相同:郑和受朝廷派遣出使西洋;政治目的为主;远航船队的规模大,航程远。不同:《明史》指出寻找建文帝下落为郑和下西洋目之一;家谱主要宣扬教化于海外。《明史》注重对郑和功绩的表述,家谱对郑和的才能有更多的赞扬。《明史》记录了出发路线等,家谱主要记载了到达的国家和地区。(2)《明史》属于文献史料中的官修史书,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路线、人员、规模等,具有权威性,史实记述较为准确,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郑和家谱》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族谱,是私人编纂,能够印证正史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补充正史中的缺失和细节。但由于是私人修订,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15.(1)前者认为朱允炆是矫诏篡位,不承认其帝位,朱棣是拨乱反正,继位为众望所归。后者肯定建文帝的正统地位,认为朱棣是篡逆、弑君。(2)前者是明成祖时期的官修史书,明成祖为了给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进行辩护,故而否认建文帝的正统性,并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后者来自乾隆帝之手,乾隆帝为了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纲常名教,追谥建文帝,斥责包括“靖难之役”在内的历代叛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