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课,以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为例,说明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本课教材共两个子目:“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主要介绍了亚历山大远征对西亚、北非等地文化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发了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大碰撞,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主要介绍了蒙古人进行的三次大规模西征、将一个草原汗国发展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性帝国,在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东西方的相互了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本单元通过战争这种独特的文化交流传播方式,展现世界历史上重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成就交流传播的过程,揭示战争对不同文化发展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识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树立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历史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统编初中和高中教材涉及的亚历山大远征的相关史实,都只是泛泛而谈,对于蒙古西征均未提及,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知识盲点,对战争与文化交流之间关系的认识也不够深入。通过课前搜集问题单,得知学生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什么是“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和“古希腊时代”有何区别?如何理解亚历山大采取的一系列民族融合的措施?如何理解战争是一部巨大的“文化搅拌机”?如何认识战争在制造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怎样形成对战争全面公允的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依据课程标准,依托学生的问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分析相关问题并形成合理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基本史实,提升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水平。
2.认识战争在破坏经济社会与文化,乃至造成文化断裂的同时,又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提供契机,从而促进人类文化的交融、变化与发展,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3.在深刻认识战争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契机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战争的残酷性,更不能为这种残酷性涂上光环,提升历史理解能力,涵养家国情怀。
4.通过对“希腊化时代”概念的辨析,提升历史思辨能力和反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导致的地域文化的演变。
难点:通过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揭示战争与文化碰撞、交流、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材料一 希腊化时代的雕塑艺术作品中,不能不提及“米洛斯的阿芙罗蒂黛”,亦即通常为人所熟知的“断臂的维纳斯”。这尊风格柔婉的作品,已被确认为亚历山德罗斯所作,是古代希腊表现女性人体美的最佳之作。人物躯体呈婷婷立姿,略呈倾斜,端庄典雅,微妙动人。作为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它一直受到历代艺术家的赞叹和仰慕。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教师设问:你知道闻名遐迩的“断臂的维纳斯”是哪一时代的作品吗?(参考答案:希腊化时代)
教师讲述:“断臂的维纳斯”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点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断臂的维纳斯”是古希腊时代的雕塑作品,殊不知我们早已掉入了认知的误区。我们几乎从不知道希腊化时代和古希腊时代竟然是两个不同的时代,更未曾思考过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和古希腊时代的文化有何区别。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亚历山大远征,了解这一“文化搅拌机”是怎样影响希腊、西亚、北非乃至整个世界文化的,进而理解战争在对人类文化造成巨大破坏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设计意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希腊化时代和古希腊时代混为一谈。导人设计就是要借助“断臂的维纳斯”这一希腊化时代的标志性雕塑作品,暴露出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提前“下好套”,为下一步的探究作好铺垫。本环节指向的是:(1)时空观念素养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过渡)首先,我们迫切地需要弄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希腊化时代”?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希腊化时代”
材料二 希腊化时期的文化是指从亚历山大东征以来,到最后一个希腊化王国托勒密埃及被并入罗马帝国为止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02页
教师设问:什么是希腊化时代?(参考答案: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的时期)
教师讲述:古代希腊在公元前338年被马其顿所灭。希腊化时代是从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的时期。希腊化时代是古代希腊灭亡以后,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时代,是欧亚非三大洲的古老文明开始交流融汇的时代。
2.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材料三 希腊化文化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有明显的不同。这不仅仅在于它包含了东方文化的因素,而且在于它是对那个扩大了的、变化了的世界的反映。如果说希腊文化主要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则是一种帝国的文化,明显地带有世界主义色彩,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地方性。与此同时,希腊人对东方人、对东方文化的观念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正是文化的融会与发展、重组,才打破了希波战争以来东西方各自独立发展的模式,使两者又重新合而为一。
-刘景华著:《人类六千年》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第217页
教师设问:什么是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和古典希腊文化有何区别?(参考答案: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区别-古典希腊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一种帝国的、世界性的文化,同时具有丰富的地方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广义上属于古希腊文化的范畴,它使用希腊的语文,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文化在地理范围、因素构成、精神实质上明显不同。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后各希腊化王国的建立既将希腊文化广泛传播至北非和亚洲,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原有的文化对希腊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因此,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与内容,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结晶。
材料四 与早期以表现硬朗的男性人体为主不同,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柔美见长的女性人体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19世纪发现于米洛岛的“米洛的维纳斯”,至今仍被公认为理想中的女性美的典范。
-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古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3页
教师设问:希腊化时代的雕塑有什么新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新特点?(参考答案:新特点-出现了一些以柔美见长的女性人体作品。原因-东西方文化交汇)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为建筑的有机部分,雕塑艺术在希腊化时代十分发达,并显示出不同于古典时代的一些新特点。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对希腊古典文化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对东方文化的吸收和利用,更是从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继而到西方文化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影响了西方文化发展的方向。①
3.希腊化时代和亚历山大远征
材料五 经过10年的征伐,马其顿由一个地方小国发展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打着解放希腊、报复波斯的旗号,其扩张领土的实际目标得到了希腊奴袁主阶级的普遍欢迎,实质上这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给东方各国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同时远征在客观上促进了希腊文明与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等东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在东西文明的第一次大碰撞中产生了异彩纷呈、博采众长的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因此,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古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0页
教师设问:希腊化时代和亚历山大远征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亚历山大远征引发了东西方文明的大碰撞,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亚历山大自幼接受系统的希腊文化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曾经担任过他的家庭教师。亚历山大从小就表现出坚毅勇敢的性格,野心勃勃,志向远大。16岁随父出征,20岁继承王位。在无情地镇压了各地的起义之后,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约率步兵3万,骑兵5000,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东征。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回到巴比伦,十年东侵至此结束。亚历山大出发时,是马其顿的国王、希腊联军的统帅,充其量只是巴尔干半岛的小霸主。历经十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比过去的波斯帝国还要大。这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南至埃及,北抵中亚,囊括了旧大陆上除东亚以外的所有文明地区。亚历山大的远征是非正义的却是成功的。
4.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1)战争灾难
材料六 仅从波斯金库,他就掠走了18万塔兰特的金银。辉煌壮丽的波斯王宫被付之一炬。亚历山大代替大流士三世成了西亚和中亚的主人,当地人民只不过换了个统治者而已。
①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07页。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89-290页
材料七 攻下底比斯后,亚历山大纵容部下屠城为乐,城市夷为平地,,居民一概为奴。如此残酷之手段,令其他城邦不寒而栗······
-刘景华著:《人类六千年》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第210页
教师设问:依据材料六、材料七,概括亚历山大远征给亚非人民带来了什么。(参考答案:抢劫、杀戮、灾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亚历山大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他们饱受战争之苦。亚历山大虽然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召,从小亚细亚到埃及,一路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但一旦遇到抵抗,便大开杀戒。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遭洗劫一空。
(过渡)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马尔说:“你可能认为人类文明会因战争退回黑暗时代,但无论如何残酷,一个尴尬的事实是,战争是人类历史变革的巨大推动力。”①
(2)文化交融
材料八 面对日益扩大的帝国,亚历山大来不及对当地的统治机构进行认真的改造,基本上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马其顿-希腊的因素。所以,他的帝国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90页
材料九 亚历山大的神奇一生既诠释了战争的积极意义,又展现了战争的消极影响。他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对波斯人和印度人充满了好奇心。他的所作所为像一部巨大而血腥的文化搅拌机。如今,希腊世界对小亚细亚、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腹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亚历山大帝国很快土崩瓦解,但希腊风格的新城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亚历山大的将军们瓜分了古典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希腊文化和希腊化文化进入了繁荣时期。哲学家开办的新学校,雕刻家和画家在新的地方找到了工作,某种通用语逐渐传播开来。
-[英]安德鲁·马尔著,邢科译:《世界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1页
教师设问:为什么说亚历山大远征“像一部巨大而血腥的文化搅拌机”?(参考答案: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欧洲、亚洲、非洲文化的交流融汇)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在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②
材料十 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回到苏撒后,又举行盛况空前的集体婚礼。他和他的80个战友,都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姑娘结婚。大流士长女成
'①[英]安德鲁·马尔著,邢科译:《世界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1页。
②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90页。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文化交流与传播
为亚昌山大的第二个妻子,在他的带动下,与亚洲女子通婚的马其顿战士有1万人之多。他的帐幕里有当地的责族对他效忠。他的军中有受过马其顿式军事训练的波斯人步兵服段,还有换马其领长矛的波斯人骑兵供其驱策。
-吴于廛、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第291页
材料十一 希腊化时代自然科学曾获得很大的发展,并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这是因为亚历山大的东征打开了东西方交往的通途,极大地拓宽了希腊人的眼界,增进了他们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一些希腊学者或随军出征,或独自旅行,先后抵达东方,收集所在地区的地理、动物、植物等自然资源的材料和标本,记述风物,绘制地图。这就为自然科学脱离纯粹的思辨倾向,转入经验考察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2页
教师设问:有人说亚历山大开展了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文化融合试验。他采取了哪些形式?(参考答案:联姻、招募本土士兵、推动科学发展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亚历山大采取联姻、招募军队等方法打破民族界限,笼络当地贵族,并解决兵力来源的不足。在其统帅的联军中,马其顿人只占一小部分;而在其征服的人口中,马其顿人更是微不足道。
马不停蹄的征服,使亚历山大来不及在文化上有所建树,但他建立的帝国使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接触、交流必不可免。他的远征可谓是一次异国文化探秘,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他们沿途收集资料、绘制地图,与当地哲人交往,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文化的交流。由于古希腊时代的希腊诸城邦早已深陷危机,与城邦共同兴旺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也失去了内部繁荣发展的土壤。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使希腊的文化找到了根植于城邦外部的土壤和条件,希腊文化并未因城邦衰落而失去生命力,相反,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材料十二 亚历山大把马其顿与东方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实行特殊的专制君主政体。他是以马其顿国王的身份进入亚洲的,但每到一地就自认为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人们向他行匍匐礼,对他敬若神明。然而东方化是形式,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他个人的地位与权利乃是目的与实质。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90页
教师设问:亚历山大接受东方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扩大统治基础,加强统治权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诸如举行集体婚礼、招募本土士兵、沿用当地制度、接受当地礼仪等等,不过是精明的政治伎俩。在这个广大而文化差异极大的区域中,亚历山大能维持统治权威,除了靠个人的领导魅力之外,主要因为他熟悉各地的传统并善于将它们为己所用。在希腊本土,它主要是以科林斯联盟的身份进行统治,而在马其顿,他保持国王的身份,但同时也让臣民拥有一些传统的权利。不过到了埃及,他就成了有绝对权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在巴比伦,他也拥有绝对的王权,但他顺应当地的传统理念,不自认为是神。对于比较顽强的腓尼基诸城邦,他只要求他们做附庸。①亚历山大大力推行融合政策,试图将马其顿人,希腊人和亚洲人、北非人融为一体,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世界之主,以便控制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5.反思希腊化时代
材料十三 希腊化时代是一个希腊文化向亚洲、非洲广泛传播的时期,同时也是东方文化西传的时代。交流是双向的,两种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地接触、碰撞并相互融合,创造出不同于城邦时代的异彩纷呈、博采众长的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因此,“希腊化”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的希腊中心主义色彩的用语并没有充分反映出这一时代文化的特点。
-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古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1-172页
教师设问:为什么说“希腊化”并没有充分反映出这一时代的特点?(参考答案: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希腊化”一词只关注了希腊文化对亚洲、非洲文化的影响,而忽略了反向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希腊化”一词,又作“希腊主义”,为19世纪德意志历史学家德罗伊森首创,用以概括古代地中海东部地区由亚历山大东征而开创的整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特点。其后,“希腊化时代”的概念被广泛应用。②关于“希腊化”的概念,学术界尽管历来存在不同的理解,但一般都同意,正是亚历山大远征开辟的东西方联系的渠道,促进了希腊文化因素与西亚、北非等东方文化因素不同程度的交融。所以,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终究已不是单纯希腊人文化的直接传承和向外移植,而是多少吸纳了东方因素在内的一种新型文化。在希腊化时代,随着马其顿一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向亚洲和北非地区的迁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希腊的典章制度、风俗、语言、文字、货币、经济生活方式和艺术情趣,在一个时期内流行于东方各地。与此同时,定居东方的希腊人也从这些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中接受到诸多影响,尤其在土地制度、国家政权形式、宗教观念等方面。希腊化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希腊化文化的形成,客观上也为更大地域范围内东西方文化的直接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条件。③虽然亚历山大创立的帝国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可是他所开创的希腊化时代却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使希腊文化、科学在城邦之外得以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对“希腊化”这一概念的误解值得引以为戒,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多向度地关注历史,多了解历史概念的来龙去脉,避免对历史概念的死记硬背。本环节指向的是:(1)历史解释素养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2)史料实证素养水平3-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过渡)一千多年后,又一场战争把欧亚大陆搅得天翻地覆,甚至被欧洲人惊恐地称为
①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1页。
②沈坚:《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历史考察》,载《史学集刊》,1992年第3期。
③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0-121页。
高中历史数学设计,文化交流与传播
“上帝之鞭”,这是哪场战争呢?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蒙古西征
材料十四 或吉思汗首先将矛头指向花刺子模。12、13世纪之交,花刺子模是中亚一强国,版图辽阔,物产丰富。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商队前往通商,商队在花刺子模边境城市遭守军杀戮,货物被抢,是为蒙古西征的导火线。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86页
教师设问:蒙古西征指的是哪三次?成吉思汗西征的起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三次蒙古西征-成吉思汗西征、拔都西征、旭烈兀西征。起因-蒙古商队在花刺子模被抢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蒙古人大规模向西方扩张前后共有三次,成吉思汗、拔都和旭烈兀分别是这三次西征的指挥者。
材料十五 比起之前的任何游牧帝国的征服,蒙古人的征服到达的地方更远,持续的时间更长。成吉思汗死后,征服所产生的能量,把蒙古人带到了德意志东部的易北河和亚得里亚海。对叙利亚、印度和日本的入侵失败了,蒙古人没有试图在俄罗斯西部建立起永久势力而从欧洲撤出。然而,在1279年,他们完成了对中国的征服。因此,在其最广泛的范围内,帝国覆盖了从伏尔加河到太平洋地带,包括整个俄罗斯、波斯、中国、丝绸之路以及大草原。在地域的层面上,这使它以很大优势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钱乘旦审读,叶建军等译:《世界:一部历史》(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81页
教师设问:蒙古西征最远打到哪里?(参考答案:德意志东部的易北河和亚得里亚海)
教师讲述: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帝国创造了世界历史的奇迹。几十年间蒙古军队征服的土地和人民,比罗马人花四百年时间征服的土地和人民还要多。蒙古帝国的全盛时期,统治地域几乎相当于非洲大陆的面积。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是内陆欧亚游牧集团向外扩张的历史极限,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此前,内陆欧亚草原也曾涌现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游牧政权,但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对后世的影响,显然都无法与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国并驾齐驱。①
2.战争灾难
材料十六 据估算,在两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的军队杀了125万人,当时花刺子模的全部人口大约是300万。正如历史学家约翰·曼所说,这或许是世界历史上死亡比例最高的大屠杀,“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是黑死病,这场欧洲最大的灾难导致25%-30%的人丧生”。在攻陷这些城市后,蒙古士兵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分批屠杀。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战斗人员还是非战斗人员,都死在了他们的刀斧之下。颅骨成堆,血流成河。所有残酷的手段都留给了那些进行英勇抵抗的人。撒马尔罕很快就投降了,但仍然有四分之三的人死于非命。
-[英]安德鲁·马尔著,邢科译:《世界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4页
①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辽西夏金元》,北京:华夏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27页。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教师设问:蒙古西征给欧亚文明带来了怎样的灾难?(参考答案:屠杀人口、破坏经济、毁灭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蒙古的征略,扰动了亚欧大陆整个文明世界。这是游牧民族对文明社会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也是最激烈的攻击。其后果十分严重,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蒙古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兵锋所及,许多地方庐舍为墟,哀鸿遍野,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长期不能恢复。蒙古骑士是古代世界里最为快速的军队之一,有时一天能持续行军100多千米,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人面前。恐怖手段是蒙古帝国屡试不爽的一种工具。蒙古人的日常围攻一般是以大屠杀来结束的。当蒙古人1258年攻克巴格达时,最后一位哈里发和他的儿子们被踩踏-一种为统治者保留的死刑仪式致死,意在瓦解敌军的士气。①蒙古人深谙作战心理,也为他们增加了优势。如果敌人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便投降,蒙古人通常会饶恕他们的性命,并对工匠、行业工人以及那些拥有军事技能的人宽宏大量。但是在遇到抵抗的情况下,蒙古人会对全部人口展开无情的杀戮,只饶过为数不多的一些人,在未来的作战中,他们被作为人盾置于前行的军队之前。②
(过渡)“非正义战争在给人类文明带来惨烈破坏的同时,也可以产生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积极作用,但那几乎完全是一种客观效果”③。像许多伟大的革命一样,蒙古西征以血腥的场面开始-屠杀定居民族、蹂躏城市、鄙视艺术和学问,但结果却变成建设性的。在最初一番极度毁坏之后,蒙古人带来了和平,并且在和平之后带来了财富和知识。
3.民族交融
材料十七 在蒙古征服所导致的最初的恐怖过后一百年间,大草原就成为信息快速交流的通道,它把欧亚大陆的两端联系起来,这有助于两个大陆之间的文化交流。在蒙古人的统治下,中国的思想和技术广泛西传,极大地丰富了欧洲人的世界观念。如果没有蒙古治下的和平,我们将很难想象世界历史会是何种景象。在整个世界史上,蒙古人统治时期的重要性并没有局限在他们建立的帝国边界,它的影响贯穿欧亚大陆。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钱乘旦审读,叶建军等译:《世界:一部历史》(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07页
材料十八 辽阔的疆域亦有利于文化的传播,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学和数学等知识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中国的罗盘、火药、印刷术等则辗转传入欧洲,影响深远。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88页
材料十九 而作为征服者,蒙古人也逐渐接受了被征服地区早已存在的先进文化,逐步使自己同化于农耕民族。农耕化的显著标志就是蒙古人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四大汗国,尤其是承继了中国历史的封建体统。
-刘景华著:《人类六千年》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第517页
①[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钱乘旦审读,叶建军等译:《世界:一部历史》(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81页。
②[美]本特利、齐格勒著,魏凤莲等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92-493页。
③李庆山编著:《文明的毁灭与孕育: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76次重大战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第7页。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文化交流与传播
教师设问:蒙古西征对欧亚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促进了欧亚两个大陆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游牧民族的文明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以往人们关于蒙古的破坏性的报道可能有些夸大,并有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随着征服战争的结束,蒙古统治权力逐渐趋于巩固,生产也逐渐恢复和发展。而且蒙古统治者由于受到当地较高文化的影响,其自身也逐渐开化,有些最后与当地居民融于一体,成为该民族的一部分。①由于蒙古铁骑冲破了亚、欧各国的疆界,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蒙古统治者为了迅速调动军队,在被征服地区广修道路、桥梁,建立完善的驿站制度。此举同时也使商业活动受益匪浅,为南来北往的客商提供了一条安全且管理有效的商路。通过这条商路,丝绸和白银等商品可以在欧洲新兴文明和中国之间流通。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能够来华,住在大都的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就是这种交流和往来的突出例证。
农耕世界虽然是被冲击的对象,政治上和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其经济和文化上的优越性却在遭冲击的过程中被游牧半游牧民族吸收、模仿,农耕地带因此而不断地向北推进。农耕世界的扩大,游牧世界的收缩,地域力量的悬殊使两者已不再成为对立的两极。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深刻认识战争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契机的同时,特别容易忽略战争的残酷性,特别容易为这种残酷性涂上光环。因此,要引导学生适当关注那些历史的“失语者”,那些战争的牺牲品,那些所谓人类文化进步的“殉葬品”,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涵养家国情怀。本环节指向的是:(1)家国情怀素养水平3、4-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2)唯物史观素养水平3、4--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战争是历史的常态。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据杜兰特《历史的教训》一书统计,在有史记载的3400多年中,只有260多年未发生战争,战争这种“血与火”的暴力冲突,充当了毁灭人类自身的工具,成为斩断文明链环的利斧。它导致人类文化的毁损和断裂,甚至民族文化的失忆,严重制约了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进程。
战争既毁灭文明,又能孕育文明。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以最激烈的方式和最直接的途径进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文化最终的目的是融合,是统一。因此,我们要让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①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5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