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安西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其二)①杜甫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②,心肝奉至尊。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注]①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八月,李嗣业奉命率镇西都护府所属军队来关中,同郭子仪等共讨安庆绪。杜甫此时任华州司功参军,看到李嗣业部过境,写下这两首诗,以壮其威。②河北,指幽、蓟一带,当时为安史叛军老巢。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紧扣标题中的“观”字展开,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安西军过赴关中待命的情状。B.“谈笑”形容视若等闲,可轻易取得,与苏轼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C.“孤云”“飞鸟”“辕门”等意象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从侧面烘托出安西军的军容风貌。D.全诗充溢着诗人对安西军的赞扬之情和对平定安史叛军的信心,富有气势,激烈豪迈。2.本诗塑造了安西军将领李嗣业怎样的形象特征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韦书记赴安西杜甫夫子欻①通贵,云泥相望悬。白头无藉②在,朱绂③有哀怜。书记赴三捷④,公车留二年⑤。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茫然。【注】①欻(xū):忽然。②藉:凭借,依靠。③朱绂(fú):红色的官服。④三捷:多次与敌人交战。捷,同“接”,交战。⑤公车留二年:这里指杜甫献《三大礼赋》,被玄宗召试,待制集贤院,候补两年之事。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认为,韦书记如今赴西安就任,通达显贵,自己与他地位悬殊。B.颔联写韦书记年事已高,他一度没有机会入仕,如今得到朝廷重用。C.“三捷”与“两年形成对比,表现了韦书记和诗人的不同境遇。D.这首诗文辞深沉蕴藉,情感有起有伏,体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4.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天外飞霜下葱海,火旗云马生光彩。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安西都护府远在西域,是盛唐文人向往的“功名当向马上取”的地方。B.“绣衣”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安西都护府将领们盔明甲亮、军务繁忙的情形和紧张的氛围。C.“天外飞霜”写出洁净的自然环境,“火旗云马”侧写热烈的人物行动,映衬鲜明而富有诗意。D.全诗语言清朗,节奏明快,风格与名作《赠汪伦》有相似之处,具有其一贯的豪放飘逸特点。6.请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句中“清尘”和“草绿”的意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人赴安西岑参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万里乡为梦,三边①月作愁。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注释:①三边:幽、并、凉三州为汉时边郡,这里泛指边陲地区。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友人登程的情景写起。首句写友人身着戎装,跨上战马,勾勒出即将出征的战士的英姿;次句对友人奔赴边关加以设想。B.颔联和首联不同,首联从外表来描写友人英姿勃勃的形象,此两句则从正、反两方面直接揭示友人的思想境界。C.颈联设想友人身处边关,从军作战,生活愁苦。情感深沉细腻,诗歌的情调到此一转,但却并不显得压抑低沉。D.此诗以“送”为线索,先写“送”的情景及原因,然后从故友和诗人两个方面写“送”的情怀。尾联以“清黠虏”点明友人赴安西的目的。8.本诗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题材上基本相同,但情感基调却大相径庭。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首诗歌中诗人表达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赵都护赴安西张九龄将相有更践,简心①良独难。远图尝画地,超拜乃登坛。戎即昆山序②,车同渤海单③。义无中国费,情必远人安。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自然来月窟④,何用刺楼兰。南至三冬晚,西驰万里寒。封侯自有处,征马去啴啴⑤。[注]①简心:语出《论语》“简在帝心”,表示被皇帝知晓、赏识。②昆山:昆仑山。此泛指西北边。序:排序,罗列。③渤海单:汉代龚遂为渤海太守,单车独行到府,治理有方,郡中安定。④月窟:泛指边远之地。⑤啴啴,牲口喘息的样子。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简心”一词,写赵都护熟悉边疆事务,才能出众,得到皇帝赏识并被破格提拔。B.诗中借用龚遂单车赴边之典,表达对赵都护能力的信任,相信此次赴任一定能够将辖地治理得安定有序。C.诗中“三冬”点明送别时令,“万里”写行程遥远,“寒”既写出边疆天气之寒,也写出诗人送别时内心凄凉。D.末尾两句祝愿赵都护在安西建功封侯,以“征马啴啴”作结,暗含征途漫漫、任重道远之意,颇有韵味。10.唐诗常运用“傅介子斩楼兰”之典,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本诗反其意而用之,请结合全诗,分析“何用刺楼兰”中蕴含的深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意气风发的雄姿。B.颔联紧扣题目,表达送别之意。友人远征,自当鼓励,不必挽留。临别之际,别酒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C.颈联指出李侍御远赴安西所经之地,“虏障”与“秦城”之间,遥隔万里,临发之际,回望秦城,自不免有所系恋。D.尾联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以看宝刀的动作,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E.这首送别诗既边塞意象的描绘,又有广袤的空间描绘,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盛唐的时代精神。12.“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注:苜蓿(mùxu):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蒲桃:即葡萄。天马:骏马的美称.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从写景到叙史,又转为抒情,自由灵活,但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对友人的深情B.“胡沙与塞尘”一句勾勒边塞景象的写法,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也有使用。C.诗歌第三联借用典故,赞颂了汉使将苜蓿和蒲桃(葡萄)带入中原的功绩。D.第二联从时空角度加以渲染,二者形成对比,强调突出友人此去路途的寂寞荒凉。1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河西春暮忆秦中①岑参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天宝十载(751年),作者在凉州安西幕府任上。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全部实写,暮春时节,诗人远在边疆不能回到家乡,思乡之情溢于言表。B.颈联首句写诗人多次在睡梦中回到自己家乡“数”即“密”,与“稀”相对。C.尾联写诗人远在暮春三月却仍着寒衣的塞外之地,内心的孤寂悲凉无法尽言。D.全诗抒写诗人客中逢春,引起对秦中家园、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自然。16.前人评述说,此诗初步显示出岑参边塞诗“奇壮”的风格特色,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答案1.C2.①智勇。李嗣业善用骑兵,带领万马就可以在谈笑间将河北从安史叛军手中解救出来。②忠诚。李嗣业掏心掏肺将一片真心奉献给皇帝。③治军严明。安西军过境而不扰民,百姓未被惊扰所以竟日欢乐,城池未被惊扰所以未见喧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错误,“孤云”“飞鸟”“辕门”等意象营造出肃杀威严的氛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智勇。首联说李嗣业精通兵法,“兵贵用奇,不必在众”。安西兵神勇出奇,出于精锐而不在众多,因此以万马之军去平安史叛军,救中原人民于战乱水火之中。②忠诚。颔联称其忠义,这支军队神勇绝伦,谈笑间便可扫清盘踞河北的安史叛军,将一片忠心奉献给皇帝。③治军严明。尾联写安西兵军容整齐,军威军纪森严有度,过境而不扰民,城池未被惊扰所以未见喧闹,百姓未被惊扰所以竟日欢乐。3.B4.①对韦书记获得朝廷重用的祝贺和羡慕。②对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对前途感到迷茫,意欲隐居避世。③知己离去的伤感,别后的失落。【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韦书记年事已高,他一度没有机会入仕”错误理解了颔联出句的含意。颔联出句的意思是,杜甫自感年事渐高,却还没有机会入仕。这是诗人对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的描写。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一年。当时,韦书记将赴安西,杜甫为其送行,题赠此诗。这首诗贺韦氏高就,慨叹自己仕途失意,前路茫茫。诗歌几乎通篇使用对比,比如诗句“夫子欻通贵,云泥相望悬”写了韦书记忽然之间通达显贵,而自己却白首无就。“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写韦书记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只能在漫长的“候补”中无奈的等待。尾联流露出放浪江海、避世隐居的想法。整首诗充斥着诗人的失落感,这失落感中也包含当友人离去后,诗人产生的情感失落。另外,“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更是抒发了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之情。5.B6.“清尘”指边境安定,“草绿”指长安又一年春。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夸赞,对凯旋的祝愿和期盼。【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军务繁忙的情形和紧张的氛围”说法错误。“飞书走檄如飘风”的动作描写,是说他们善写檄文,很有才华,并没有刻画出紧张的氛围。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的意思是边境安定的时候就要到了,等再次青草碧绿时,我在长安等待你们凯旋。“清尘”的表面意思是清除了尘埃,结合诗句中“安西幕府”“葱海”“胡塞”等内容可知,作者送别的友人是边塞将领,他们是去边塞报国杀敌,所以“清尘”是扫清外敌,边境安定的意思,“草绿”是指小草又萌发青绿,是春天来到的意思,结合“汉家”可知,此处指长安又一年春。“几日”便能“胡塞清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才能的夸赞,“草绿遥相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凯旋的祝愿和期盼。7.C8.①对友人英姿勃发的英雄风采的赞美之情;②对友人不慕名利,立志报国的高尚心灵的敬佩之情;③对友人的思念、关怀、爱护之情;④对友人建功立业、早日荡平敌寇归来的祈盼之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从军作战,生活愁苦”错。“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表达了深沉的思念家乡的感情,这两句是思乡的集中写照。诗人没有去写友人在边疆怎样去从军苦战,却去设想他在万里边关对家乡是如何梦绕魂牵,写出了友人对家国的一往情深,而这种设想同时也就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充满关怀和爱护。这种情怀写得很深沉、细腻,诗的情调到此而一转,但却并不低抑。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两首诗都写的是与送别友人的题材,但在情感基调上完全不同。《送人赴安西》表达送别友人时的情感显得激昂慷慨,豪迈大气,《送元二使安西》在情感表达上则显得深沉婉约,细腻真挚。《送人赴安西》一诗中,诗人对友人英姿勃发、舍身报国、不计名利的行为极为赞赏,又设想友人戍守边疆会产生思乡之念,最后祈盼早日荡平虏寇,还边境以安宁。全诗充满了爱国主义豪情。①对友人英姿勃发的英雄风采的赞美之情:“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两句写友人身着戎装,跨上战马,勾勒出即将出征的战士的英姿。次句对友人奔赴边关加以设想:“翩翩度陇头”,写他的轻快、矫健、急切。上下两句,一静一动,用两个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突出了友人赴边的英姿勃勃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出征时神采飞扬的飒爽英姿的赞美之情。②对友人不慕名利,立志报国的高尚心灵的敬佩之情:“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两句从正、反两方面来肯定友人的思想,揭示友人崇高的爱国思想境界。“小来”两字可见这种想法由来已久。包含有诗人赞佩之情,称慕友人不但形象英姿飒爽,而且更有高尚、美好的心灵,同时还反映了诗人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③对友人的思念、关怀、爱护之情:诗人想到友人因保家为国而离开家乡,一定会产生深切的思乡之情。“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就是这种感情的集中写照。诗人没有去写友人在边疆怎样去从军苦战,而是去设想他在万里边关对家乡是如何梦绕魂牵,写出了友人对家国的一往情深,同时也就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充满关怀和爱护。④对友人建功立业、早日荡平敌寇归来的祈盼之情:最后两句“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是诗人的祝愿。“清黠虏”是友人赴安西的目的。上句愿友人建功,下句愿友人早归,既表现出诗人与友人同样以国事为重,又表现出双方的深厚的情谊。9.C10.①“何用刺楼兰”,一反“斩楼兰”之意,表示不运用武力征服西域;②诗人相信赵都护依靠文韬武略之才、宽严相济之德,自然可以不劳师动众,使远人前来归顺,使边境安定;③“何用刺楼兰”,不再仅着眼于个人的建功立业,更能表现诗人的宽广胸襟和盛唐的大国风范。【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也写出诗人送别时内心凄凉”错,结合上文“车同渤海单”,诗人借用典故,表达对赵都护能力的信任,相信他一定能够将辖地治理得安定有序;结合下文“封侯自有处”,诗人在末尾祝愿赵都护在安西建功封侯;全文基调昂扬向上,恶劣的环境完全不能阻挡朋友赴边的脚步,所以“寒”字恰恰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何用”,反问,即不用,意思是不用武力就可以征服西域。结合前文“他日文兼武”,写赵都护之才,文武兼备;“而今栗且宽”,写赵都护的治理策略是宽严相济;这样的话就可以“义无中国费”,指不用耗费国力,无需劳师动众;“情必远人安”“自然来月窟”指所达到的效果,使“月窟”“自然来”,使“远人安”,使边防安定。“何用刺楼兰”不再只是着眼于表现个人建功立业的豪情,还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盛唐的大国风范,希望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使远人前来归顺,使边防安定。11.BD12.颔联用了对仗的手法,“功名万里外”通过想象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而“心事一杯中”则紧承上联送别之意,既包含着作者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的牵挂,对友人早立“功名”的期望和鼓励。【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B.“别酒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错误,此处表达的是对友人说不出的羡慕之情和不舍之情。D.“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错误,应为“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故选BD。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意思是:功名在万里之外,心声在一杯之中;此联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功名”对“心事”,“万里外”对“一杯中”,“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同时此联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心事一杯中”包含着作者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的牵挂,对友人早立“功名”的期望和鼓励。13.D14.(1)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诗歌首联和颔联融情于景,通过对刘司直所去之地的荒凉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之情。(2)对友人的劝勉之情: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运用典故,意在勉励友人此区当建功业,扬国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解析】1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D项,“二者形成对比”错误,“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意思是整个春天只偶有大雁飞过,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时有雁”与“少行人”都强调少,不是对比,形容此处环境荒凉。故选D。14.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赏析诗词情感类的题目,首先要通读诗词,在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题目、作者、注释、意象特点、抒情的词句、抒情手法等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首联通过“绝域”“胡沙与塞尘”等词语写出了安西距离遥远,环境艰苦;颔联“时有雁”“少行人”等词语从时空角度体现环境的荒凉,路途的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与不舍。颈联借用典故,赞颂了汉使将苜蓿和蒲桃(葡萄)带入中原的功绩,鼓励友人当建功立业。尾联直抒胸臆,“当令外国惧”既有对朋友的期望,也表达了自己想要建功立业、戍边安邦的壮志豪情。【点睛】诗词一般包括六要素:景、物、人、事、理、情。作者的抒情对象一般指景、物、人、事,分析情感时可采用两种思路:一是对(景、物、人)抒发了什么情感,二是因(事)抒发什么情感。15.A16.(1)语言雄奇峻拔。虽对仗匀整,两两押韵但词句自然天成,不事雕琢,古诗的古韵天成与律诗的对句严整有意无意间交会渗透,读来别有风致。(2)画面辽阔壮美。通过想象,将边地暮春之景与家乡暮春之景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联结在一起,虚实结合,境界阔大。(3)风物清秀奇丽。尽管边地荒寒,但暮春时节,嫩草萌芽,梨花翻飞,诗人用淡雅之笔描绘出边地的自然秀色,洋溢着无际的春意和清秀之美,给读者以赏心悦目之感。(4)格调慷慨雄壮。尽管身处边地,家信稀少,春意料峭,思乡念家,但“人未归”“未脱寒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雄心壮志。【解析】1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首联全部实写”错误,“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上句是诗人想象,下句是诗人漂泊的现实。故选A。16.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语言又叫“诗家语”,为了表情达意、韵律和谐的需要,诗歌语言往往会出现倒装、省略、联想、象征等句子,不同诗人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李白俊逸,杜甫沉郁等,需要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和句子本身仔细分析。答题步骤:先指出来语言特点,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指出来表达效果。“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两句对仗工整,押“归”“飞”韵,“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押“稀”“衣”韵,全诗虽抒发思乡之情,但语言雄奇峻拔。“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两句,上句写眼前边城暮春之景,下句写家乡已是梨花飘飞;“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上句写边城三月寒衣未脱,描绘出一幅壮美的图景。边地细草刚刚长出,家乡梨花已然翻飞,虽为暮春之景,但诗人笔下风物洋溢着无际的春意和清秀之美。全诗虽有思乡之情,虽写自己身处边境,家信稀少,但诗人戍守边疆,思乡却未曾想要归去,字里行间依然流露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雄心壮志。【点睛】鉴赏诗歌语言要注意:(1)关键字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2)诗歌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3)诗歌风格:1.平实质朴。2.含蓄隽永。3.清新雅致。4.绚丽飘逸。5.简洁明快。6.雄浑壮丽。7.粗犷豪放。8.沉郁顿挫。9.悲壮慷慨。10.缠绵哀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