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熟能生巧,是真的吗?”导写及范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熟能生巧,是真的吗?”导写及范文

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熟能生巧,是真的吗?”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众所周知,熟能生巧。一个动作,不断重复,从拙至熟,继而生巧,这是多数人所熟知的过程。一项技艺,在经过千锤百炼后,达到熟练的程度,之后才能有种种巧思妙想。但凡事皆应有度,熟练这事儿亦不例外。过于强调熟练,容易让人陷入一味求熟而简单重复的怪圈。这么一来,对于过去已有的认知,固然能做到熟练,但久而久之却容易因循守旧,困于以往的思维之中,不愿主动做出改变与创新,最后因守旧而惨遭淘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道材料作文由“熟能生巧”展开论述。何为“熟能生巧”?即“一个动作,不断重复,从拙至熟,继而生巧”。“熟能生巧”有何好处?熟练之后,才能有“种种巧思妙想”。“熟能生巧”是完美无缺的吗?并不是,要注意掌握一个“度”。因为“过于强调熟练,容易让人陷入一味求熟而简单重复的怪圈”,最终会导致“因循守旧”“惨遭淘汰”。作文要求以此为基础,辩证认识“熟能生巧”,既要认识到熟能生巧的好处,又要知道一味追求熟”所带来的坏处,从而获得理性的思维。
【参考立意】
熟能生巧,也能生拙。
警惕熟生锈,亦不容缓。
创新时代,不能一味求熟。
【作文素材】
名句类:
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 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3.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4.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5.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中得。
6. 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7. 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8. 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9. 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10. 失败带给我的经验与收获,在于我已经知道这样做不会成功的证明,下一次我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了。
事例素材:
1. 达芬奇的绘画技巧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被誉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然而,达芬奇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画家,并非因为他天生具有超凡的绘画天赋,而是因为他不断地练习和尝试,从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摸索和提高自己的技巧。
2. 巴菲特的股票投资技巧
巴菲特是全球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他的投资哲学和技巧被广泛地学习和模仿。然而,巴菲特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他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从一次次的股市波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策略和技巧。
3. 钢琴家的练习过程
钢琴家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之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练。他们通过不断地重复练习相同的曲目,逐渐熟悉和掌握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技巧,最终才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完美的演出。
4. 运动员的训练过程
运动员在比赛中展现出的精湛技艺和出色的表现,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磨练。他们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提高自己的体能、技术和战术水平,才能够在比赛中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优秀范文】
1 熟能生巧亦生“旧”
守好尺度得大道
木雕鎏金,岁月涟漪,吐纳着人间壮阔。皓月清凉,山高水长,“熟能生巧”千古流传、字字珠玑;然,利弊相存,刚柔相济,过于求熟会陷入因循守旧的思想怪圈。故:熟能生巧,过熟成拙,把好“熟度”,方得大道。
熟,千锤百炼而成;熟则生巧,巧过则拙,为避拙存巧,吾视“熟度” 为标尺,奉为衡量大道之标准。
重复是梧桐的叶,熟练是蚕丝的茧,重复而后熟练,方得“昆山玉碎风凰叫”的乐音。
车尔尼夫斯基有言:“在漫漫星夜,我愿无数次擦亮双眸。”诚哉斯言,重复可以让我们从入门到精通,从小心翼翼到自信从容,最后收获熟练。工匠李存旭度百日如一日,用无数次的实验磨出微小的钢轨,收获熟练之巧;达芬奇数百蛋如一蛋,用无数个鸡蛋画出了最终震撼世界的名作,收获熟练之巧;毛主席读兵书数十书如一书,用无数个日夜造就了最终制胜的《论持久战》,收获熟练之巧。从重复到熟练,是铺垒康庄大道的砖砖瓦瓦。不断重复,方得熟练之巧,前辈如此,吾辈亦然。
熟练是如玉的帛,尺度是画家的椽,以尺度约守旧之思,方得“咫尺之间万里趣”的绝妙。
万物过犹不及。日过午则昏,水过线则溢,弦过紧则崩。万物如此,人亦如此。回顾往昔,曾子梁枪法绝尘,却故步自封,终被唐家军破军大败。他对枪法的熟练,成为了送他上黄泉路的最后一酒。揽于当下,许多领导认为自己对业务已十分练,便昂首神气,因循守旧,却不知创新的洪流已在身后汹涌澎湃。这些人因固守之前的“熟”,失去了如今的“新”。因此,一尺量之,曰:用尺度制约熟练,不因循守旧,方可深耕熟练之沃土,厚酿人生之美味。
熟练是食材的盛,创新是庖丁的技,熟练而后创新,方得“放箸齿颊案仍留香”的盛宴。
熟练是我们向上攀登的必备技能,而不断改变与创新,是我们不囿于己见、把握时代之机的关键之方。无论是袁隆平熟普通水稻后创新杂交水稻,解决贫困之难,还是习总书记深中国之路后创新的新时代之路,都在铿锵有力地掷下这样的声音:熟练而后创新,方寻新机迢迢!诚哉,我们会熟练某一技能,但请记住守好尺度,我们应该用自己对技能的熟去深耕创新的沃亡!熟能生巧,巧后生新!青年人,当如是!
重复,为我们叩开熟练之门;熟练,我们应携上尺度之准;不守旧,求创新,我们应用熟练为创新凝聚新动能,用创新为时代铸就新底色!
熟能生巧亦生“旧”,守好尺度得大道。心存千般锦绣,手掬河汉万顷,再看那大地三于界,定是珠蕊处处!这,便是康庄大道!
02 如琢如磨终至巧
无固无旧日争新
岁聿云暮,星霜往苒,千锤百炼后是出深山无为等闲的蓄积;雾山叹晚,岁月流岚,求变立新是惊风雨泣动鬼神的诗篇。吾辈青年屹立于广阔的时空坐标,自当抱朴守拙;凝神于脚下的方寸热土,自敢革故鼎新,方谱时代惊鸿篇!
“大巧若拙,大辩若纳。”以三分质朴,七分琢磨淌过烈火,淬炼真金!
“你只需作为,而世界对有为者并不默然。”向日葵的业火终会在艺术史上烧出灼目的赤色,夜的脚步终会震碎黑暗的苍穹。是谁满纸荒唐言,换得天下人愿解其中味,是谁挑起深夜的灯火,惊起华夏族国家的危亡。梵高、曹公、鲁迅……史书记住了闻鸡起舞,记住了百步穿杨,记住熟能生巧,只要我们能抱朴守拙,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何愁骄阳难杲杲?亦如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以一经开拓,一纬创新穿越泥泞,抵达梦想!
“在这个时代,你只有不断奔跑才能使自己留在原地。”范瓦伦曾落下珠玑。因循守旧如一面粉饰太平的窗,能让清朝人做上几百年天朝上国的美梦,能让古文人写上几千年君权天授的颂词,能让无数个祥林嫂被人分食,能让多少个阿Q的双膝在地上锁死。因循守旧之脆弱,又能被一篇《狂人日记》揭发,被几个战士淋漓的鲜血击溃,被一群青年的呐喊冲刷。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幻,精神在彰显,理想在解构,情感在表达,利益在分化,一切尽在掌握,一切指向未知,惟我与时俱进,随时而变,才能体味未来的壮闹!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如琢如磨,无固无旧,撑起我们的硬核时代!
“中国有礼仪之邦,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杭州奥运赛场上拱辰桥的流水,良渚的玉琮,攀花赠远人的闭幕告别,无不体现着中华文明千古盛情;时值当下,是谁在推倒牵动格局的多米诺骨牌,从田园牧歌到沧海桑田仿佛一日百年。北溪二号爆炸加剧能源危机,俄乌之战加剧世界动荡,巴以战火撩拨大洋彼岸然。你见中国开拓求新无畏雷霆风霜。在全球峰会上一言九鼎,在哥本哈根出演主角,在东亚地盘上一枝独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惟顺时求变,才能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风凰!
蝉鸣盛夏,却是积累了整个四季,花开一见,却是哲伏了一世春秋!这是如琢如磨的艰守。一声春雷,那是智者蜂起百家辈出,涛声依旧,那是巨浪翻腾车轮滚滚。这是无固无旧的立新!抱朴守拙为巧,求变立新惊世,泗渡一天星河,逐梦花溪绿茵!
3熟能生巧,是真的吗?
熟能生巧,有其道理,但将这个道理用在所有的事情上,或者是在片面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酿成“人间惨剧”。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看着大概五、六岁的小女孩被家长逼着背诵九九乘法口诀表,小女孩怎么也背不上那句“三五十五”,她边哭边背:“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四十五。”家长不耐烦地数落:“你怎么总背不上呀?!”小女孩一遍一遍地背,撕心裂肺地边哭边背:“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五……,哇……(哭声),我永远都记不住这三五,这三五太难啦!太难啦!……”家长:“再背十遍。”“三五一十五,三五一十五,三五一十五……”,家长:“从头背。”小女孩:“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十五。”我想,在这个女孩家长的观念里一定潜藏着“熟能生巧”几个字,而且是坚信不疑!
从视频中可以推断出,家长认为只要背上乘法口诀,就能掌握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而孩子背不上的原因就是背得遍数还不够多,只要不停地背,就一定会背上。我认为,家长理解的“熟能生巧”中的“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要背得够多,直到背上为止,才能称得上“熟”了。第二层意思就是背着够“熟”了自然就能“生巧”,如果没能“生巧”,那一定是还不够“熟”。家长对于如何帮助儿童达到“熟”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背”,不管孩子理不理解,也不考虑身心规律,总之,只要背不上,就是不停地背!越想越觉得这个小女孩真可怜!不仅没有“熟能生巧”,还被家长在无知中逼得“熟能生笨”,说不定会让女孩对数学望而生畏。因为家长错误的认知导致“悲惨童年”又何止这一例,作为有着专业资格的老师们会不会明知故犯这样的错误呢?难说。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可见,仅仅背诵九九乘法口诀表并不代表儿童理解口诀的意思,更不用说理解乘法的意义、建构乘法的观念了。再举一例,这学年我教的是小学三年级数学,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时,有个男孩子计算总是出错,我就出了道两位数乘一位的笔算题让他做,他边写边说,我发现他乘法口诀会说错,于是让他将乘法口诀背一遍,他几乎是一口气就背完了,真的是非常的熟练,按理说应该“熟能生巧”呀。我随意出几道表内乘法题,他给出的答案总是出错,再随机抽几句乘法口诀,他这时不仅不能像刚才那样脱口而出,而是吞吞吐吐地说出答案,而且错误较多。由此可见,他所背诵的口诀只是机械地记忆,并没有与乘法联结起来,而这样的“熟”就如一堆烂铜废铁堆在那儿一般,只是割裂的僵死的知识而已。
所以,不论是陈康肃公“当世无双”的射术,还是卖油翁“油自孔入而钱不湿”的酌油术,抑或是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术,都需要一个练习的过程,而这个练习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次数的累积,而需要全身心投入。至于卖油翁说“无他,唯手熟尔”,这只是成功者的故作潇洒罢了,不可信以为真的。
熟真的能生巧吗?我认为“熟”加“用心”才能“生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