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简单电现象讲义(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京改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 简单电现象讲义(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京改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9.1 简单电现象
知识梳理
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知识点解析:
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二、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三、原子结构 元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知识点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而非创造了电荷。
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之所以张开是由于(  )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D.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答案】A
【详解】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故用它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也带上负电,即验电器的金属球和两个金属箔片上都带上了负电,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其两个金属箔片会张开,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甲和乙,如图,使甲带负电荷,乙不带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验电器带负电是因为它得到了电子
B.甲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用橡胶棒连接两金属球,金属箔片的张角都会发生改变
D.用金属棒连接两金属球的瞬间,棒中电流方向由乙到甲
【答案】C
【详解】A.摩擦起电是电荷发生了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甲验电器带负电是因为它得到了电子,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验电器的制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故 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橡胶棒连接两金属球,由于橡胶棒是绝缘体, 甲验电器的负电荷不能转移到乙验电器,因此两个验电器金属箔片的张角都不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用金属棒连接两金属球的瞬间,由于A带负电,B不带电,则A验电器的电子通过金属棒转移到B验电器,由于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所以金属棒中所形成的电流方向由乙到甲,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如图所示中关于静电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验电器是利用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B.如图所示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和丝绸都带上正电
C.如图所示头发竖起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D.如图所示细线悬挂的轻质泡沫塑料小球相互吸引,则两小球一定带有异种电荷
【答案】A
【详解】A.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而张开,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
B.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获得电子带负电,故B错误;
C.头发竖起是因为头发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C错误;
D.细线悬挂的轻质泡沫塑料小球相互吸引,可能是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小球带有异种电荷;也可能是由于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故D错误。
故选A。
4.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丙带正电,则甲(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
【答案】B
【详解】如果丙带正电,图中乙、丙相互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可知,乙可能带负电或不带电,图中甲、乙相互排斥,说明甲、乙一定带同种电荷,则乙带负电,则甲一定也带负电,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手持一根玻璃棒,靠近另一根被吊起的玻璃棒,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B.丝绸摩擦玻璃棒,丝绸会得电子
C.吊起来的玻璃棒会被排斥
D.此说明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答案】D
【详解】AB.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两玻璃棒均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会得电子带负电,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故两根玻璃棒都带正电,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6.如图所示,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带电体一定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B.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带电体一定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C.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瞬间电流方向从带电体流向金属箔
D.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瞬间电流方向从带电体流向金属箔
【答案】C
【详解】AB.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容易得到电子,带负电,但带正电的不一定是玻璃棒,带负电的不一定是橡胶棒,可能是其他物体,故AB错误;
C.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瞬间电流方向从带电体流向金属箔,故C正确;
D.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瞬间电流方向从金属箔流向带电体,故D错误。
故选C。
7.蜜蜂飞行时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从而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这是因为(  )
A.蜜蜂身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空气中 B.空气中的一些电子转移到蜜蜂身上
C.蜜蜂身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空气中 D.空气中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蜜蜂身上
【答案】B
【详解】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且蜜蜂在飞行中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蜜蜂带负电;蜜蜂带负电的原因是: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空气中的一些电子转移到蜜蜂身上,蜜蜂得到电子而带负电,空气因失去电子带正电,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8.在干燥的冬季,汽车在长途行驶的过程中车身会带上电荷。为了避免人触摸车门时因放电而带来的不适感,人们通常会在车尾安装一条与大地相接触的静电带,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车身会带上电荷说明电荷可以被创造
B.车身带电荷是摩擦起电现象
C.若车身带正电荷,则说明车身得到了电子
D.若车身带负电荷,则电流方向为从车身到大地
【答案】B
【详解】A.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的转移,故A错误;
B.汽车在长途行驶过程中,车身与空气摩擦带上电荷,是摩擦起电现象,故B正确;
C.若车身带正电荷,则说明车身失去了电子,故C错误;
D.若车身带负电荷,负电荷从车身流向大地,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则电流方向为从大地流向车身,故D错误。
故选B。
9.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起头发,下列现象中与该原理相同的是(  )
A.两滴水珠“吸”到一起成为一滴大水珠
B.通过吸管把饮料“吸”到嘴里
C.干手搓开的新塑料袋“吸”在手上
D.行驶汽车的窗帘被“吸”出窗外
【答案】C
【详解】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起头发,是因为摩擦起电,塑料尺与头发带上了异种电荷。
A.两滴水珠“吸”到一起成为一滴大水珠,是分子间有引力,故A不符合题意;
B.通过吸管把饮料“吸”到嘴里,利用了大气压,故B不符合题意;
C.干手搓开的新塑料袋“吸”在手上,异种电荷相吸引,故C符合题意;
D.行驶汽车的窗帘被“吸”出窗外,是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核酸检测采样时使用的“采样拭子”,其顶端是如图所示的植绒拭子,安全、无毒。
有一种植绒方式是:植绒机产生数万伏的高压静电,通过电子转移让喷头中的绒毛带上负电荷,然后在被植绒物体表面喷涂上胶粘剂,移动喷头靠近被植绒物体,绒毛在高压静电作用下从喷头中飞升到被植绒物体表面,呈垂直状植在涂有胶粘剂的物体表面。上述植绒过程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知识,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  )
A.喷头中的绒毛带上负电荷,是由于绒毛得到了电子
B.以移动的喷头为参照物,被植绒物体是运动的
C.绒毛能在高压静电作用下运动,是由于能量可以创生
D.绒毛从喷头中飞升到被植绒物体表面,是由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C
【详解】A.物质的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当物体带上多余的电荷,对外显负电,所以绒毛带上负电荷是得到了电子,故A不符合题意;
B.喷头在移动时,靠近被植绒物体,即被植绒物体相对喷头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绒毛在高压静电作用下从喷头飞升到被植绒物体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能凭空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故C符合题意;
D.绒毛能从喷头中飞升到被植绒物体表面,是由于绒毛受到力的作用,而这个力的作用,让绒毛改变了运动状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1.下列关于“吸”的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摩擦后的气球能“吸”起头发
②干燥的冬天,化纤衣服容易“吸”附灰尘
③挤压后的塑料吸盘“吸”在瓷砖上
④两表面削平的铅柱压紧后会“吸”在一起
⑤若人站在安全线以内的区域候车,会被驶过的列车“吸”进铁轨
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答案】①②
【详解】①摩擦后的气球能“吸”起头发,是因为气球带电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
②干燥的冬天,化纤衣服容易“吸”附灰尘,是因为化纤衣服容易因摩擦而带电,会吸引轻小的灰尘;
③挤压后的塑料吸盘“吸”在瓷砖上,是大气压的作用;
④两表面削平的铅柱压紧后会“吸”在一起,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⑤当列车驶进铁轨时,会带动人和车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此时人外侧的空气流动速度慢;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可知,人外侧空气流速小、压强大,而内侧(列车周围)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会产生一个向内侧的压强差,将人“吸”进铁轨,易出现危险;
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所以,原理相同的是①②。
12.如图是“静电章鱼”实验,用毛皮分别摩擦塑料丝和塑料管,然后把塑料丝往空中抛出后将塑料管放在下面,此时塑料丝可以静止在空中,形状像章鱼。摩擦起电过程中______(选填“有”或“没有”)电荷产生,由于毛皮比塑料更容易失去电子,毛皮与塑料管摩擦后毛皮带______电;塑料丝呈章鱼状是因为______。
【答案】 没有 正 同种电荷相斥
【详解】[1][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本领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原子核束缚本领弱的的电子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所以摩擦起电过程中没有电荷产生。由于毛皮比塑料更容易失去电子,毛皮与塑料管摩擦后毛皮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塑料丝呈章鱼状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13.A、B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C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A、B、C三者之间相互
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小球A___________,小球B___________。(均选填“一定带正电”、“一定带负电”或“可能不带电”)。
【答案】 可能不带电 一定带正电
【详解】[1][2]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的过程中会失去电子,所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如图,B球与带正电的玻璃棒排斥,由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B一定带正电;A与B相互吸引,可能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即A可能带负电;也可能是带电体B吸引轻小物体A,即A也可能不带电。故A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14.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带电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的张角变大,则验电器原来带______电;在金属箔张角变大的瞬间,验电器金属杆里的电流方向是从______。
【答案】 正 金属球到金属箔片
【详解】[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去接触带电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金属箔片的张角变大,说明金属箔之间的斥力变大,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则验电器原来带正电。
[2]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在金属箔张角变大的瞬间,验电器金属杆里的电子从金属箔移动到金属球,验电器金属杆里的电流方向与电子运动的方向相反,故验电器金属杆里的电流方向是从金属球到金属箔片。
15.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其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 ___________,此时金属箔带 ___________电。
【答案】 排斥 负
【详解】[1][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由于皮毛上的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所以橡胶棒带负电,用它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橡胶棒上多余的电子会转移到验电器上,则验电器也带上负电,即验电器的金属球和两个金属箔片上都带上了负电,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其两个金属箔片会张开。
三、计算题
16.夏天,暴风雨常常伴有电闪雷鸣,每次闪电电流一般可达安。假设一次闪电时间仅为0.1秒,求这次闪电放出的电荷量Q。
【答案】1000C
【详解】解:这次闪电放出的电荷量
答:这次闪电放出的电荷量为1000C。9.1 简单电现象
知识梳理
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知识点解析:
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二、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三、原子结构 元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知识点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而非创造了电荷。
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之所以张开是由于(  )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D.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2.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甲和乙,如图,使甲带负电荷,乙不带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验电器带负电是因为它得到了电子
B.甲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用橡胶棒连接两金属球,金属箔片的张角都会发生改变
D.用金属棒连接两金属球的瞬间,棒中电流方向由乙到甲
3.如图所示中关于静电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验电器是利用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B.如图所示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和丝绸都带上正电
C.如图所示头发竖起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D.如图所示细线悬挂的轻质泡沫塑料小球相互吸引,则两小球一定带有异种电荷
4.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丙带正电,则甲(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
5.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手持一根玻璃棒,靠近另一根被吊起的玻璃棒,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B.丝绸摩擦玻璃棒,丝绸会得电子
C.吊起来的玻璃棒会被排斥
D.此说明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6.如图所示,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带电体一定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B.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带电体一定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C.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瞬间电流方向从带电体流向金属箔
D.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瞬间电流方向从带电体流向金属箔
7.蜜蜂飞行时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从而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这是因为(  )
A.蜜蜂身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空气中 B.空气中的一些电子转移到蜜蜂身上
C.蜜蜂身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空气中 D.空气中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蜜蜂身上
8.在干燥的冬季,汽车在长途行驶的过程中车身会带上电荷。为了避免人触摸车门时因放电而带来的不适感,人们通常会在车尾安装一条与大地相接触的静电带,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车身会带上电荷说明电荷可以被创造
B.车身带电荷是摩擦起电现象
C.若车身带正电荷,则说明车身得到了电子
D.若车身带负电荷,则电流方向为从车身到大地
9.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起头发,下列现象中与该原理相同的是(  )
A.两滴水珠“吸”到一起成为一滴大水珠
B.通过吸管把饮料“吸”到嘴里
C.干手搓开的新塑料袋“吸”在手上
D.行驶汽车的窗帘被“吸”出窗外
10.核酸检测采样时使用的“采样拭子”,其顶端是如图所示的植绒拭子,安全、无毒。有一种植绒方式是:植绒机产生数万伏的高压静电,通过电子转移让喷头中的绒毛带上
负电荷,然后在被植绒物体表面喷涂上胶粘剂,移动喷头靠近被植绒物体,绒毛在高压静电作用下从喷头中飞升到被植绒物体表面,呈垂直状植在涂有胶粘剂的物体表面。上述植绒过程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知识,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  )
A.喷头中的绒毛带上负电荷,是由于绒毛得到了电子
B.以移动的喷头为参照物,被植绒物体是运动的
C.绒毛能在高压静电作用下运动,是由于能量可以创生
D.绒毛从喷头中飞升到被植绒物体表面,是由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填空题
11.下列关于“吸”的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摩擦后的气球能“吸”起头发
②干燥的冬天,化纤衣服容易“吸”附灰尘
③挤压后的塑料吸盘“吸”在瓷砖上
④两表面削平的铅柱压紧后会“吸”在一起
⑤若人站在安全线以内的区域候车,会被驶过的列车“吸”进铁轨
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12.如图是“静电章鱼”实验,用毛皮分别摩擦塑料丝和塑料管,然后把塑料丝往空中抛出后将塑料管放在下面,此时塑料丝可以静止在空中,形状像章鱼。摩擦起电过程中______(选填“有”或“没有”)电荷产生,由于毛皮比塑料更容易失去电子,毛皮与塑料管摩擦后毛皮带______电;塑料丝呈章鱼状是因为______。
13.A、B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C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A、B、C三者之间相互
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小球A___________,小球B___________。(均选填“一定带正电”、“一定带负电”或“可能不带电”)。
14.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带电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的张角变大,则验电器原来带______电;在金属箔张角变大的瞬间,验电器金属杆里的电流方向是从______。
15.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其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 ___________,此时金属箔带 ___________电。
三、计算题
16.夏天,暴风雨常常伴有电闪雷鸣,每次闪电电流一般可达安。假设一次闪电时间仅为0.1秒,求这次闪电放出的电荷量Q。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