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 力和机械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 力和机械教案

资源简介

第六章 力和机械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里的大小。
2、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3、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本章教学重点:
1、认识力和测量力。
2、两个探究实验和杠杆平衡条件。
三、本章教学难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以及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学安排:
本章共6节,全章教学用8课时,其中新课每节1课时,复习总结和习题讲解用2课时。
第一课时
6.1 怎样认识力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器材】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2)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 (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 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教学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节课主要内容
【课堂作业】课本中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三要素,能用事实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力有关。能用力的三要素解释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为什么不同。
2.会正确作出力的图示。能根据力的图示,说出某个力的三个要素。
3.了解力的示意图的意义和作用,并会用它来表示具体的力。
4.通过作力的图示训练,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
【教学难点】用力的三要素解释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力的单位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四、弹簧秤
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
(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
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0.2牛顿)
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
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
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学生操作)
(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
(学生操作)
(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4)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教学小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作业设计】P11 1-4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6.3 重力
【课程目标】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会用重垂线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4.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
【重点难点】
1.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2.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飞流直下.水
为什么会从高处流向低处呢 传说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突然从树上掉下来一只苹果打在他的头上,从而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树上的苹果会下落而为什么不是向上抛呢
二、备课要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通过调查和实际测量,了解一些常见物体重力的数值,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蓬点:(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2)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难点: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重力与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三、知识点击
1.重力的产生
你有没有想过下面这些问题 树上的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而不是飞向空中 包围地球的大气为什么不会逃逸 月亮为什么单单绕着地球转动 水为什么由高处向低处流 为什么会有潮起潮落 如图8—2—1所示.
说明:原来,宇宙问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问,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例如:地球之所以绕着太阳转就是由于地球与太阳间存在着万有引力.
重力的产生: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说明:(1)地球对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有向下吸引的作用.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不管质量大还是小,也不论有无生命,凡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体,皆受重力作用.
(2)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一般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重力是非接触力,抛出去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与静止时受到重力是不变的.
(4)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方向
实验探究:如图 (a),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待球静止时,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如图 (b),将铁架台倾斜一个角度,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两图中细线都处于______位置,这说明什么
观察分析:当小球静止时,细线都处于竖直状态.这表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力的方向,可由铅垂线确定,总与当地的水平面垂直,切不可说成垂直向下,
因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向也不同.重力的方向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应用:用一细线拴上重锤即可做成重垂线,由于重锤的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重力作用下重垂线的方向也是竖直向下的,利用它可以检验墙、旗杆等是否竖直,以及平面是否水平.
3.重力的大小
科学研究指出,物体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跟质量的比值约等于9.8N/kg.
若用字母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物体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则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G=mg.通常取g=9.8N/kg,在粗略情况下,g可取10N/kg.
说明:(1)在G=,增中,g=9.8N/kg的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面附近所受重力的大小是9.8 N_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3)一个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受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他力也没有关系.
(4)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方测定的g略有差异,同一个物体在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重力大小也略有差异.
(5)月球上的物体由于被月球吸引也受到“重力”.1969年7月21日,登月宇航员穿的宇航服质量约为80kg,若在地面上,人会感到很重,但宇航员在月球上却很轻巧.这是由于月球上的g月大约是地球上g地的1/6同样道理,月球上的物体下落得会比地球上要慢些.
4.物体的重心
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重力的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力.
引入重心的概念后,研究具体的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表示,于是,原来的一个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替代,如图8—2—3所示,
说明:(1)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2)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铅球的重心就在球心;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4)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例如一个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
(5)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在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内质量分布发生变化时,其重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如一个充气的篮球,其重心在几何中心处,若将篮球内充入一半体积的水,则球(含水)的重心将下移.
薄板重心的求法
薄板的重心位置可用悬挂法求出,如图8—2—4所示.先在A点把板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悬绳的拉力在同一竖直线上,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A点的竖直线AB上,然后在c点把物体悬挂起来,同理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c点的竖直线cD上,A曰和CD的交点0,就是薄板重心的位置.
说明:二力的平衡条件: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时,这两个力必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上图中,重心既在AB线上,又在cD线上,故重心在AB与cD的交点上.
5.重力和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在认识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的关系时,应注意重力和质量的区别,现列表加以说明.
物理量区别和联系 质量 重力
区别 概念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符号 m G
量性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既有大小,也有方向,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单位 kg N
大小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同一物体在任何位置质量大小均不变 物体的重力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计算公式 m=ρV G=mg
测量工具 天平、秤 弹簧测力计
联系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是G=mg g=9.8N/kg
【教学小结】多媒体展示本节课主要内容
【作业设计】P17 1-5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6.4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都会产生摩擦;
②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相互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增大和减少摩擦的一些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并从探究成功的喜悦中获得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②通过对摩擦利弊的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的认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②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②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器材】
实物投影仪、PPT课件、Flash动画、长木板、带钩的长方体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玻璃板、筷子、纸杯、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到堂情况)
二、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①重力是怎样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②重力的大小可以用什么仪器直接测量?重力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③什么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心跟物体的稳定性有什么关系?
2.引入新课
师:当你的自行车骑了很久以后,给车轴等经常转动的部位上点润滑油,再骑起来就轻松多了;当你的墨水瓶的盖子难以拧开时,你只要用一块粗糙的布包上,再用力就能拧开。这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事,其实都跟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摩擦有关。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摩擦的知识。
1、 新课教学
1.生活中的摩擦
师: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
板书:1.生活中的摩擦
(PPT课件展示课本图,让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
(a)人为什么能在冰面上快速滑行?
(b)为什么人在水泥地面上能溜冰?
(c)汽车轮胎上为什么常有凹凸的花纹?
(d)足球守门员为什么要戴上手套?
(e)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穿防滑靴?
师:上述的问题都与摩擦有关。摩擦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几种摩擦.
①滑动摩擦
师:请同学们按要求进行活动,并体验感受:
a.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并慢慢往回拉动;
b.用不大的力推课桌上的课本,使课本缓慢移动.
生:进行活动.
师:上述两个活动的共同点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并且都受到了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的作用。
板书:①滑动摩擦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②滚动摩擦
师:关闭油门的汽车滚动一段距离会停下来,地面上滚动的足球最终也会停下来。这说明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也要受到摩擦。
板书:②滚动摩擦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
师:同学们,你知道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有什么区别吗?
(Flash动画展示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让学生对比观察)
生:定义不同,一个是滑动,一个是滚动;特点不同,滑动面接触表面始终不变,而滚动面接触表面是变化的。
师:对。回答得很好。
③静摩擦
(演示筷子提起米和杯子的实验,让学生观察)
师:用筷子提着米和杯子不动,米和杯子有下落的趋势。米和杯子之所以没掉下,是因为筷子和米以及米和杯子之间有静摩擦。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信息浏览——静摩擦”。
板书:③静摩擦
  有相对运动趋势的静止物体之间的摩擦,叫做静摩擦。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我们知道,人在冰面上滑行比水泥地面上容易,在地板上推动大木箱滑行比推动小木块困难,这些都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关。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板书: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①提出问题
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②猜想与假设
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生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关;
生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生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面积有关。
……
师: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想,值得表扬。但猜想是否正确,还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猜想,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来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生:选择长木板放在水平的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方向匀速直线拉动木块,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本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利用在木块上增加砝码来改变压力;利用在长木板上铺毛巾、玻璃板等来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可以采用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a.把木块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木块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此时拉力的大小;
b.在木块上放砝码,重复步骤a ,再次读出拉力,并与步骤a中的拉力比较;
c.在长木板上铺毛巾并固定好,放上木块,重复步骤a ,读出此时的拉力,并与步骤a的拉力比较。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分析与论证
师:请同学们将你的实验结果与同学交流,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并完成课本中的填空。
生:(交流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面积和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关吗?如何进行验证?
生:无关。在上面的实验中,将木块侧放在长木板上,重复步骤a的实验,把读出的拉力与步骤a中的比较,即可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面积是否有关;仍按步骤a ,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以不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两次所用的拉力,即可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否有关。
师:说得好。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信息浏览——摩擦定律”,再说一说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跟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而跟两物体相接触的面积的大小无关,跟滑动的速度也无关。
3.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师:摩擦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人们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它。摩擦有时是有益的,不可缺少的,我们就要设法增大它;有时是有害的,会给人增加麻烦,我们就要设法减小它。
怎样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呢?          
板书:3.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PPT课件展示课本图,让学生讨论回答哪些是增大摩擦的,哪些是减小摩擦的 )
生:(a)、(e)是增大摩擦的,(b)、(c)、(d)是减小摩擦的。
师:你还能说出一些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实例吗?
生:增大摩擦的实例有:
①严冬的雪天,行驶的汽车的车轮上常缠着铁链;
②体操和举重运动员在上场表演前常在手上搽一些镁粉;
③鞋底、轮胎、自行车的把手等上面上都制作有凸起的花纹;
④皮带传动时往往把皮带张得很紧并且打皮带蜡……
减小摩擦的实例有:
①推动笨重的物体时,在下面垫上平行放置的滚木会感到很省力;
②雪橇的下表面都做得很光滑;
③磁悬浮列车靠电磁铁产生的强磁场从轨道上被托起;
④自行车的转动部分大都施加润滑剂并使用滚珠轴承……
师:说得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归纳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板书: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增大物体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代替滑动;④使接触的摩擦面彼此分离(如:施加润滑剂、形成气垫或者电磁场)。
四、课堂小结
1.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三者有什么不同?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4.假设没有摩擦,请你想象出三个物理情景。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预习6.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自我评价与作业:1、2、3。
【教学小结】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生活中的摩擦
①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②滚动摩擦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
③静摩擦:有相对运动趋势的静止物体之间的摩擦,叫做静摩擦。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增大物体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代替滑动;④使接触的摩擦面彼此分离(如:施加润滑剂、形成气垫或者电磁场)。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出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 ①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
②杠杆平衡的仪器一套(共8组)、钩砝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FLASH MTV)
二、用图片、实物展示引入杠杆,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1)支点:杠杆转动时所绕的点(轴)。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三、课堂练习(1),巩固杠杆概念(另见课件)。
1、力臂是一定在杠杆上吗?(不是!)
2、杠杆是否都是直的?(可直,也可弯)
3、若一力作用在杠杆上,作用点不变,但作用方向改变,力臂是否改变?
(一般要改变)
我们学习了杠杆的一些知识,那么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呢?这就是我们将要探究的课题。提问:什么是杠杆的平衡呢?归纳结论: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或作缓慢的匀速转动时,我们说杠杆平衡了。
四、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教师提示学生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①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②猜想与假设:几位同学作出了几种假设,你还有其他的假设吗?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思考与讨论:
A、杠杆两端装置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
B、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在水平位置呢?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A、作用是调节杠杆自身的平衡。
B、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总之,选课本中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F1、F2、L1、L2之间的关系。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指导:改变钩码数目(F1、F2),移动其悬挂的位置,使杠杆平衡,将数据填入下表。
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序号 动力 动力臂 动力×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阻力×阻力臂
1
2
3
提问:你对你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假想对照你的结论是什么?
⑤交流与合作:经过交流,若发现你们的结论一致,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总之,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板书)
⑥评估:如果你的结论与假设有差异,请你进一步改进探究方案,课后继续探究。
五、课堂练习(2),
1)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在挂钩码前先要调节 ,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数学表达式为:
2)要使左下图所示杠杆平衡.可在A处向上施加 牛的力,也可在B处向下施加 牛的力


3)如右上图所示的杠杆己平衡,若在两端各减去一只钩码,则杠杆( )
A仍然平衡 B失去平衡,右端下降 C失去平衡,左端下降 D无法判断.
七、作业:
小制作:自制小杆秤
【教学小结】
运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6.6 滑轮和滑轮组
【教学目标】
1.知道使用滑轮的好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教学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单个定滑轮和动滑轮、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的滑轮组、钩码、弹簧秤、细线绳、剪铁用剪刀、镊子、铁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出示画有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的黑板。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二、进行新课
引言:看课本图。提问,我们用力向下拉绳子,国旗上升,你知道旗杆的顶部有什么装置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的轮子。观看实物,引出本节内容并板书:“三、滑轮”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
(1)观察定滑轮,指出旗杆顶端装有一个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看课本图,分辨哪个是定滑轮。教师边讲边演示。
(2)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好处?
(3)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本节实验1要求进行。参照课本图13-10装置进行。
说明:重物用2个钩码表示,用弹簧秤测得的数值有两个,一是钩码重,另一个是通过定滑轮拉钩码时弹簧秤的示数。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数值,得出并板书:“1.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解释动力方向的改变。
2.动滑轮:
(1)看课本图,分析乙图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甲图中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乙图中提起重物的滑轮是动滑轮。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甲图中人的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乙图中的动滑轮提升重物人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2)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
(3)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课文实验2参照图13-11进行实验。
说明:重物用3个钩码表示。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用弹簧秤通过动滑轮来拉钩码,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由学生根据实验测得的数值分析得出,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教师指出: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板书:“2.动滑轮: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
说明此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
3.滑轮组
(1)提问:看课本图13-15,小女孩为什么能吊起一头牛犊?
教师
指出:小女孩要拉住比她体重大得多的牛犊,使用了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的滑轮组。这样既节省了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板书:“3.滑轮组:
①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2)提问:使用滑轮组的优点是什么?
【教学小结】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作业设计】
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教学后记】
第七章 运动和力
一、课标要求: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3、运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5、知道二力平衡。
二、本章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三、本章教学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四、课时安排
本章共四节,教学用6课时,第三节用2课时,其余每节一课时,复习一课时。
第一课时
7.1 怎样描述运动
【教学目标】
3.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重、难点】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难点】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
3. 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小结】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
【作业设计】
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7.2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千米/时间的单位换算。
2.知道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教学重、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教学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米/秒、千米/小时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从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例如我们要想尽快到达某地,坐火车就比坐汽车节省时间。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5页第二节大" "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围绕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并进行小结。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
提问:甲、乙两人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甲10秒前进50米,乙2秒前进8米。怎样表示这两人骑车的快慢 要求学生利用小学学过的有关速度的知识具体回答:
!!利用前面比较百米短跑运动员同万米长跑运动员谁运动快的方法,算出在相同时间内甲、乙车行驶的路程。即算出它们运动的速度就可以进行比较。甲10秒行50米,乙2行8米。由此可知甲车运动的比乙车慢。(相同时间用1秒、1小时都可以。)
!!汽车所通过的路线长度叫路程。路程的单位是长度的单位,米或千米等。1秒、1分、1小时叫做单位时间。只要用物体通过的路程去除于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知道了速度就能比较它们的快慢了。在此基础上,给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v=s/t
让学生计算出上例中甲乙两人的速度。
(4)单位:米/秒;千米/时
教师指出: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成的。常用的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单位中的分数线读作"每"。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作速度的单位。
并推出:1米/秒=3.6千米/时; 千米/时=1/3.6米/秒
(5)物理意义:5米/秒表示:1秒钟物体通过的路程是5米。
提问: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吗 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答:它的运动特点是有时快,有时慢,到达中途车站时还要停下来。其特点为速度是变化的。
!!教师指出: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这是常见的一种运动。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要求不很精确,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计算
一.路程的计算
从基本公式v=s/t,得变形公式s=vt,如果题目给出了速度和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路程。
[例题1]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2m/s ,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那么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分析:题目给出了速度v和运动的时间t,那么就可用公式s=vt来求出运动的路程。解题时单位先统一,如果速度是m/s,时间要化成s作单位,如果速度是Km/h,时间要化成h作单位,这题中要把时间改为秒作单位。
已知:v=1.2m/s,t=15min=15X60s=900s
求:s
解:由v=s/t可得
s=vt=1.2m/s X 900s=1080m
答: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1080m.
二.时间的计算
[例题2]郑州到上海的铁路线长约1000Km,从郑州开往上海的快速客运火车,要运行14h到达上海,已知南京\郑州间的铁路线长约700Km,假设火车在郑州南京间的速度跟郑州、上海间的相等,那么从郑州开出的为车大约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南京?
【教学小结】!
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什么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如何读 怎样写
【作业设计】 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实验探究)第四课时(知识总结和应用)
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教学目标】
1. 知道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3. 树立爱科学,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认识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学器材】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
【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 进行新课
1. 历史回顾:对亚里斯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疑问。
2. 演示实验:
(1)毛巾表面 (2)棉布表面 (3)木板表面
现象:(1)小车受到阻力大,运动时间短,路程短;
(2)小车受到阻力较小,运动时间长点,路程远点;
(3)小车受到阻力最小,运动时间较长,路程较远。
3.推理:当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会怎样运动下去?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不受外力的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
5.学生阅读课本“牛顿的故事“
6.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惯性现象
【演示1】图9-2,用尺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解释:叠在一起的棋子原来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当尺子打出了下面的棋子,由于上面的棋子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上面棋子落在正下方。
【演示2】惯性小球实验,解释: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
——解释惯性现象的要领:①说清物体原来是处于什么状态(运动或静止)②说出后来发生什么变化;③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或静止)状态。④所以……。
【演示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请同学们根据要领解释。
教师: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演示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生现象。请同学们根据要领解释。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教学小结】
1.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它所受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这物体将( )
A、立即停下来;B、慢慢停下来;C、继续运动下去;D、向相反方向运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只处于静止;
B.运动的物体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
C.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D.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作业设计】 课后“自我评价和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7.4 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知道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索实验中,渗透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学方法】
本节是物理规律课,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观念。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仪器材料】 
 小车、二力平衡演示器材一套、挂图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提问   提问: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提问: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物体在受力作用时怎样运动呢
  回答问题。
二、新课引入   小聪和小明在光滑的冰面上沿同一直线去拉静止的小车,在下列情况下,小车将怎样运动呢?
  1. 小聪和小明都向右拉小车,小车将向____方向运动。   
  2. 小聪比小明用力小,小聪向左拉,小明向右拉,小车将向_______方向运动。
  3. 小聪和小明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拉小车,小车所受的合力为_______ ,静止的小车将________。
  从而引入二力平衡课题。   回答:右;
  回答:右;
  回答: 0 ;静止。
三、二力平衡   
定义: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为一对平衡力,称为二力平衡。
  上题第 3 题中,小聪和小明对小车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可以看出小车原来静止,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小车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因此平衡力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平衡的现象到处可见,匀速直线运动的船舶和汽车有平衡力的作用,请同学们找出它们所受的平衡力。   
回答:
1. 重力和支持力;
2. 重力和支持力。
3.重力和浮力。
请同学们找出平时生活当中的二力平衡的事例。 如在空中匀速下降的降落伞、静止在地面的课桌等。   学生举出一些例子。
由事例可以看出,若同时作用在物体上只有两个力,且此二力平衡,因合力为零,就等效于物体上没有外力的作用。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课本P57活动1 探究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1、介绍仪器和实验方法。
2、明确研究对象:小车。
3、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竖起方向受重力,支持力;水平方向上受两个绳的拉力,研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力的平衡问题。
4、观察满足了什么条件木块静止,在什么条件下木块发生运动。
提示:通过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所受力的情况确定研究方向。
教师在讲述了上述内容并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提示之后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拉力,在什么条件下互相平衡?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课本P57 活动2 讨论二力平衡有关的问题:
一对平衡力的要素: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在一般情况下,物体会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若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即合力为零,就称这几个力为平衡力,等效于物体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例子很多。请同学们举例。
五、力和运动状态的变化
(一)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举几组例子,要求学生判断各组运动的特点。
  (1)熟透的苹果由静止开始下落;
  (2)静止的小车因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开始运动。  
 答:由静到动。
(3)竖直下落的苹果,在重力的作用下,越落越快;
(4)水平向右运动的小车,由于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越来越快。  
 答:由慢到快。
(5)水平滚动的小球,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越来越慢;
  (6)关闭发动机的火车,由于受到摩擦力,越来越慢。   
答:由快到慢。
(7)抛出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在空中做曲线运动;
  (8)运动员用力拉住链球,链球沿圆周运动,运动方向不断变化。
答:改变了运动方向。
(二)探究实验:课本P58 活动3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怎样运动
1、由静到动; 2.快到慢; 3.改变了运动方向。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结论
  1.静止的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运动方向和和外力的方向相同。
  2.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快到慢。
  3.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改变。
【教学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了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了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通过一系列运动的事例和我们的探究实验,得出了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的结论。
【作业设计】“自我评价与作业”
【教学后记】
第八章 神奇的压强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本章教学重点:
压强的概念。
三、本章教学难点:
压强概念的建立和压强与压力的区别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四、课时安排:
全章共3节,教学用5课时,其中第一节用2课时,其他均安排1课时,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
8.1 认识压强
【教学目标】
1. 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 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难点】
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 "和图8-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压力
①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怎样?
②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结合图8-2画出压力示意图)
③演示图8-3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
①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
②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③压强计算:
④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用字母:Pa表示。1Pa=1N/m
⑤物理意义:1帕是表示每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例题(讲解略)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解。
【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总结本节课主要知识)
【作业设计】:基础训练1-5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以及压强知识的运用习题
【教学过程】
3.减小压强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F不变,增大S F不变,减小S
①减小压强 S不变,减小F ②增大压强 S不变,增大F
F减小,增大S F增大,减小S
③解释:
1、为什么书包带要用扁而宽的带,而不用细绳?
2、为什么刀越磨越快?
3、为什么载重汽车有很对轮子?
【习题训练】
1、 对压强的理解
1.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的
C.物体的重力越大,对支持面的压力一定越大
D.压力大,压强一定大
2.质量相同的正方体实心铜块和铁块平放在水平
桌面上比较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 ( )
A.压力相等,铜块对桌面的压强较大
B.压力相等,铁块对桌面的压强较大
C.压强相等,铜块对桌面的压力较大
D.压强相等,铁块对桌面的压力较大
3.下列事例中,能够减小压强的是 ( )
A.把书包带做得宽些
B.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软包装饮料盒内,吸管的一端被削得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薄
D.用细线切割湿软的肥皂
二、计算题
130 N的压力作用在1 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是多大?
如果保持压力不变,要产生5×105Pa的压强,受力面积应是多大?
2.一个边长为0.2 m、重为200 N的正方体物块,放在1 m2的正方形水平桌面上,该正方体对桌面的压强为多大?
3.将一个重力等于100 N,边长20 cm的均匀正方体,放在水平方桌面的中央,桌子的边长是50 cm,则正方体对桌面的压强多大?
若用20 N的水平力把它紧压在竖直墙壁上,则墙壁受到的压强又是多大?
4.质量为48kg的人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如果他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0cm2,那么,他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5.如图所示,一个方桌重75 N,桌上放有一台质量为20 kg的电视机,桌子每只脚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是25 cm2,求桌子对地面的压强。
6..如果薄冰的冰面只能承受104 Pa的压强,一个质量为60 kg的人,每只鞋底与冰面的接触面积是150 cm2,他能否站在这块冰面上不下沉?如果他站在一个质量不计的薄木板上不下沉,这块薄木板的面积至少多大?
7.质量为50 t的坦克对水平路面产生的压强是105 Pa.求它每条履带和地面的接触面积。
8、小明用一满瓶纯净水和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海绵做实验,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做着做着小明想,一瓶纯净水能产生多大的压强,竟把海绵压陷得那么明显.于是就开始想办法计算它.他从商标纸上查到这瓶水的“净含量”是600mL(1mL=lcm3);掂了掂同样的空瓶确实很轻,重力可忽略不计;又测出瓶底面积为35cm2,瓶盖面积为7cm2.根据小明收集的数据,请你计算(1)这瓶纯净水净重多少?
(2)瓶子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是多少?
(3)要使瓶子倒放时对海绵的压强与正放时相同,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9.长颈鹿是地球陆地上目前个子最高的动物,因此它的血压也是在动物中最高的。成年的长颈鹿平均身高可达4.3m,它的质量可达2t,长颈鹿一只脚掌的着地面积为250cm2。求:(1)长颈鹿站立时,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力和压强分别是多大
10.在一个案件中,公安人员在海滩案发现场发现了罪犯留下的清晰的站立脚印,立即用蜡浇注了鞋模.测量蜡鞋模的平均厚度为3 cm,质量675g;又经测试达到脚印同样深度的压强为1.5×104Pa.请你帮助公安人员计算出罪犯的体重为多少 (ρ蜡=0.9×103kg/m3)
三、比例问题
1.水平地面上放一块砖A,然后在它上面放同样规格的半块砖B,
则B对A的压强和A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是 ( )
A.1:2 B.1:1 C.1:3 D.2:3
2.一长方形金属块置于水平桌面上,若沿水平线切去一半,则剩
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力______,压强_______;若沿竖直方向切去1/2,则
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力______,压强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将甲、乙两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若它们受到的重力之比是1:3,与水平桌面的接触面积之比是l: 1,则甲、乙两木块对桌面的压强之比是( )
A。1:6 B。6:1 C。1:3 D。1:2
4.一长方体木块平放和侧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其受力面积之比为3∶1,则平放和侧放时,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是_____,压力之比是 _____.
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若其边长增加到2L,则它对地面的压强:( )
A、为原来的2倍 B、为原来的4倍
C、不变 D、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三.小结;想想议议
四、作业设计:上面的七、八两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8.2 研究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液体有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2、能力目标:  
⑴、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自己亲身体验的学习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由于本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生活经验少,因此本节的难点是实验探究过程中假设的建立及检验假设方案的设计,只要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就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自主探究、讨论法、实验教学法  
【教学器材】
老师准备:水、盐水、酒精、橡皮膜、压强计、大可乐瓶、水槽  
学生自备:矿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图片  
问:这些现象跟什么有关?学生答:跟液体压强有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探究液体的压强。(出示课题)  
(二)多角度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初步观察液体压强的特点  
师:在同学们桌上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器材,同学们也自备了一些器材,同学们可以尝试着通过不同的实验器材具体感受一下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注意观察液体压强有哪些特点,看哪个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好,注意先讨论后实验。  
(学生讨论后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发现学生好的做法。)  
生①:往塑料瓶中注入水,然后在侧壁不同高度用锥子扎上小孔,会发现水从小孔中喷出来,证明水对侧壁有压强,而且我们还发现,下面的小孔比上面的喷得远,说明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  
生②:把塑料袋中注入水,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了,同样说明水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而且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  
生③:同样也是用塑料袋,把它套在手上,用皮筋固定住上面,然后放入水中,这时就会感觉到塑料袋紧贴在手上,这说明水的内部有压强,这个压强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  
这个实验不但利用了视觉,而且同时还调动了感觉,这一点很好,值得大家学习,他们又得出了水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生④:利用瓶子,在瓶子周围扎上小孔,然后把它按入水中,发现水从小孔流了进去,同样也证明水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师生一起总结出结论:液体压强的特点(出示板书)  
(由于液体压强比较抽象,学生对液体压强感受较少,首先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感受、证明液体压强的存在,并初步观察液体压强的特点。上述几个实验取材方便,简单易做,直观形象,生动有趣,颇能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其主体作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推理和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学生的深入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述实验,学生可能想不到这么多,但二三种方法还是可以做到的,可以说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空前的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如果学生想不到上面的实验,老师就演示①、②两个实验。不管他们能否想到,这都是一个让他们感受液体压强的好方法。)  
(三)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师:通过刚才的图片和同学们的实验,都可以看出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深度有关。那么,除了深度以外,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呢?能否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今天的实验,再提出其它的猜想?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言。(由于有了前面的学生实验铺垫,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对液体的压强不再陌生,自然会结合刚才的实验和生活中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猜想的同时,应让学生说明猜想的依据,并指出这样才是科学的猜想。如果猜想得不够全面,老师要从旁引导。)  
提出猜想:  
1、与深度有关:可以从刚才学生的实验中总结出。  
2、与重力、体积、质量有关:如果学生猜想不到,可以引导学生,想刚才的实验中,如果塑料袋里多装一点水,塑料袋鼓得更出来。  
3、与容器形状有关:如果学生想不到,可以出示可乐瓶和矿泉水瓶,观察它们什么不同,猜想液体压强是否与容器的形状有关。  
4、与液体密度有关:由于实验桌上摆有三种标有不同标签的液体,学生容易想到,如果可以他们观察桌上。  
5、与压强方向有关。可以从刚才学生的实验中总结出来。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 我们可以用实验加以验证。接着介绍压强计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然后演示: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型管中液面情况,得出结论:液体内部有压强。从科学的仪器中进一步验证刚才的结论。  
设计实验:  
师:考虑到液体压强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在探究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讨论(同组间进行):应怎样控制变量(保证哪些量相同,什么量不同?)讨论后请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进行实验:  
老师先通过演示否定猜想2、3,这样可以扫清探究中的障碍,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然后学生依次探究猜想5、1、4,先探究方向,再探究深度和密度,这样做更方便,快捷。探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说实验现象和结 
(四)分析论证。  
师:介绍方法(课件演示图片)重点介绍液柱模型的建立。  
设想水中有一高度为h,底面积为S,水的密度为ρ  
学生推导:(由于学生独立推导有难度,所以有如下设计)  
V=-----------------  
m=-----------------  
F=G=mg=-----------------------  
P=F/S=--------------------  
师:从推导出来的公式P=ρgh可以进一步说明液体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跟液体的重力和体积无关。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给出一个顺口溜:  
不管容器粗和细,哪怕管子斜又曲,液体压强真稀奇,只看ρ,g与h。
强调公式P=ρgh  
1、h指深度,指即研究的点到最高液面的距离;  
2、公式p=ρgh原则上只适用与液体压强。  
(五)思考与练习:(目的在于将学到的知识马上应用,强化液体压强的规律)  
1、解释课件中演示的现象。  
2、阅读教材上的信息窗。  
(六)作业:“自我评价与作业”
【教学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总结知识内容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 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 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
  (4)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2)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 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  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3)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教学重点 】
  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
【 教学难点 】
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教学器材】
  塑料瓶、水杯、硬纸片、杯子、气球、塑料挂钩的吸盘、长度不同的几个试管、空可乐瓶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大气压强   教师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验 ① :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提出问题: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纸片会掉下来。
  实验 ② :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问: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教师放开手,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有的学生认为纸片会掉下来,有的认为不会,有的思考、犹豫,不知会有什么情况。   学生观察,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实验 ③ :在刚盛过热水的密闭空塑料瓶上,浇上冷水,瓶子被压扁。   实验 ④ :用开水把杯子烫热,立即扣在气球上,杯子被气球吸住。    提出问题:硬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塑料瓶怎么会被压扁?杯子为什么会牢牢地吸在气球上呢?   学生讨论、回答:   ① 硬纸片受到一个向上的力;   ② 空气对塑料瓶有压力;  ③ 杯子被气球粘住了。
  教师用投影仪投影大气层的结构,对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学生观看图片,听教师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教师:谁能解释一下我们刚做的三个实验的现象呢?   学生回答:   ① 这些现象都是由大气压引起的;   ② 硬纸片受到向上的大气压;   ③ 瓶子被压扁,说明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可能的回答:   ① 塑料挂钩被大气压压在墙上:   ② 用吸管吸汽水;   ③ 墨水被吸到钢笔里。
  大气压强的测定   教师投影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图片,讲解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出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学生回答:   ① 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 大气压强很大,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    学生纷纷猜测大气压强的大小,但是都不知道大气压究竟有多大。
  教师指导学生用塑料挂钩的吸盘来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感受大气的压力,估测大气压的值。   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实验,把两个吸盘对着挤压,尽量把里边的空气挤出来。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用测力计测出拉开吸盘时大气对吸盘的压力,测出吸盘的面积,可以估算出大气压的值。
  教师:用这个方法,我们可以估算大气压的值。但是我们怎样才可以确切地测定大气压的值呢?同学们先想一想,实验 ② 中硬纸片的受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受到水杯内水的压强和大气压强,大气压强大于水的压强,因为杯底对水也有压强,这个压强无法测出。
  教师:如果能使水不与水杯底接触,而且水面上方的气体压强为零,那么纸片的受力情况是怎么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受力分析: 硬纸片受到水柱的压力和大气给的压力。    学生分析得出:此时,大气压强就等于水柱产生的压强。
  教师:究竟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大家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    换用比杯子长的各种不同长度的试管(或容器)进行“覆杯”实验(例如可以用矿泉水瓶、一端封住的日光灯管等)。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发现大气压能支持很高的水柱。
  教师利用图片向学生讲解,大气压可以支持的水柱高达 10m 以上。
  教师提出问题:   ① 这个实验测大气压的原理是什么?   ② 怎样能使液柱高度降低?   学生讨论:   ① 大气压强等于水柱产生的压强。即 p0 = ρ 水 gh ;    ② 因为 p0 = ρ 水 gh ,所以在大气压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换用密度较大的液体,液体的高度将会低一些。
  教师:什么液体的密度比较大呢?   学生:水银。
  用多媒体播放托里拆利实验录像(课件),教师进行讲解。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实验的过程步骤,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原理和结论。
  教师:根据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   学生利用 p0 = ρ 水银 gh 进行计算,推出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引导学生讨论:   ① 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    ② 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   学生讨论得出:   ① 因为 p =ρgh ,液体压强与水银柱的高度有关,而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无关。    ② 破洞后的玻璃管与水银槽成了连通器,管内的水银将向下落回水银槽。
  教师利用水银气压计的实物,向学生解释其工作原理。
大气压与高度天气的关系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情况图(课本上的图8-4-8),向学生讲解: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越小。   学生观看图片,认真听讲。
  教师利用图8-4-9,给学生简单介绍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提出问题:当大气压降低时,常伴有多云天气,这是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交流。
【实践活动】
  (1)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写出调查报告。
  (2)设计一个给鸡自动饮水的装置,并解释其原理。
【教学小结】
  本节的重点是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难点是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生活中存在很多大气压的现象,教学时,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做实验,加强学生对大气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在讲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得出与托里拆利实验相似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测大气压的原理,再引入托里拆利实验的录像,对学生进行讲解,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业设计】
“自我评价与作业”习题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本章复习课(讲解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_叫压力,压力产生的效果与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2.________叫压强,压强是表示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________,用50牛的压力作用在2米2面积上产生的压强是________,它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
3.用20牛的力,把一个重0.2牛的图钉按入竖直的墙壁,已知钉帽的面积是0.8厘米2,钉尖的面积是0.05毫米2,则墙壁受到的压力是________,墙壁所受的压强是________,手所承受的压强是________.
4.在2米2的物体表面上,受到的压力是________时,物体表面的压强是4×104帕.
5.潜水艇在水下航行,它潜入水下越深,受到的压强越________,在水下同一深度航行时,受到的压强________.
6.打夯机的夯锤质量为100千克,底面积是12分米2.当它静止在一根竖直插入土中的水泥桩顶面上时,夯锤跟桩顶的接触面积为0.05米2.那么桩顶受到的压力是________,受到的压强是________.
7.如图10-6所示,边长为a的正方体木块受到的重力为G,分别与水平或竖直面接触,并受到水平或竖直的力F作用,F=G,则本块对接触面的压强最小的是________图,大小为________;最大的为________图,大小为________.
8.液体对________和________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________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________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_,不同的液体的压强还和________有关.
9.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大坝高185米.当正常蓄水位达175米时,坝底受到的水的压强是________.
10.船闸是根据________的原理设计的.
11.用手往墙上按图钉,图钉尖的面积很小是为了________对墙的压强,图钉帽的面积比较大是为了________对手的压强.
12.用50牛的力把重20牛的砖压在竖直的墙上,如果砖与墙的接触面积是20厘米2,则砖对墙的压力是________,压强是________,砖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方向是________.
13.汽油箱中,汽油对箱底的压强为2100帕,则汽油箱中汽油的深度为________.(已知汽油的密度为0.7×103 千克/米3,g取10牛/千克).
14.如图10-7A所示,质量为m(千克)的长方体均质金属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S(米2),则它对桌面的压力为________,压强________.若从中间竖直切开(如图10-7B),则每半块对桌面的压力为________,压强为________.若从中间沿虚线水平切开,取去上半部,则余下部分对桌面的压力为________,压强________.
15.两个物体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重力之比是1∶2,接触面积之比是2∶1,那么桌面所受的压强比是________.
16.同种材料制成的甲、乙两物体,体积相同,分别放在两个水平求甲、乙两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之比F甲∶F乙=________,压强之比p甲∶p乙=________.
二、选择题
1.把三个大小、形状都相同的铜、铁、铝圆柱体竖直放在桌面上,比较它们对桌面的压强,最大的是[    ]
A.铜圆柱体
B.铁圆柱体
C.铝圆柱体
D.一样大
2.铁路的铁轨下都铺有枕木,这主要是[    ]
A.防止铁轨生锈
B.减小列车震动
C.减少列车对路基的压力
D.减少列车对路基的压强
3.如图10-8中对支承面MN压力最小的是(G是10牛、F都是5牛)[    ]
4、如下图所示,三个形状体积都不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有盐水、水和酒精.三个容器内液体的高度相等,三个容器底部所受压强分别为pA、pB、pC,则( )
A.pA>pB>pC B.pA=pB=pC
C.pA<pB<pC D.无法判定.
5、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内装水、煤油、盐水.若三容器对桌面压强相等,则容器内液面最高的是:( )
A.水 B.煤油 C.盐水 D.一样高
6、在下图所示的三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则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样大
6、两端开口的U形管中装有某种液体,U形管是用两根玻璃管,下部用橡皮管相连接组成,这时,两管内液面等高;如果把左端固定,把右端向上提起,则两管内液面的高度是:( )
A 左端液在高于右端液面 B 右端液面高于左端液面
C 左、右液面同样高 D 不能确定
8、如图所示,在玻璃槽中装有水,A为两端开口的玻璃管,B为塑料片(质量不计),B在水面下的深度为18cm。向管内缓缓注入硫酸铜溶液(ρ=1.2×103kg/m3)。当塑料片恰好脱落时,管内液柱的高度是:( )
A 18cm B 15cm C 12cm D 21.6cm
第九章 浮力与升力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是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程、物体的浮沉条件。
2、难点:浮力问题综合性比较,灵活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4节,设计安排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9.1节1课时,9.2节2课时,9.3节1课时,9.4节1课时,复习总结1课时。
第一课时
9.1 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教学重点】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器材】
水槽、乒乓球、木块、石块、弹簧秤(各一个)、自制蜡块、
石块、弹簧秤、水槽、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1.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3.计算压强公式?计算液体压强公式?4.如图容器中有水,
请说出A、B、C、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
二.引入新课: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但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
三.新课讲授
1. 研究什么是浮力
【演示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后放手。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据P85图9-2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G-F(称量法)
1.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1】:如右图1甲、乙
【分析】:如右图2
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得出F浮=F向上-F向下;方向:竖直向上。
【演示2】:如右图3:(反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也受到空气对
它的浮力。如气球
【教学小结】
利用课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重点知识。
【作业设计】 本节“自我评价与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9.2 阿基米德原理(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进而知道改变哪些因素能达到改变浮力的目的,以及这一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2、让学生经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定性和定量的实验过程,使他们能区分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知道它们的作用,以及认识研究这一自然现象规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2、探究怎样测算浮力的大小。   
3、引导学生设计“活动”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实验探究为主。   
【教学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体积不同的铁块两块、弹簧测力计、水、食盐、水槽、细线、溢水杯、烧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活动:做课文第90页“活动 ”,探究浮力大小。   
1、阅读课文第90页图9-10。   
2、让学生对图中所展示的现象或图下方的文字说明尝试提出适于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筛选、整理归纳:   
(1)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2)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3)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3、让学生对图中所展示的现象或图下方的文字说明提出疑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4、老师:要科学地回答以上问题,就要通过实验探究弄清浮力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   
5、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根据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1)讨论实验中怎样比较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   
(2)讨论怎样改变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3)设计实验表格:   
6、进行实验(按课本图)   
7、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二)讨论与交流   
1、游泳者感觉到潜入水中时比在水面游时受到的浮力大,其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大轮船受到的浮力比小轮船受到的浮力大?   
3、人为什么可以休闲地躺在死海水面上阅读?   
(三)探究怎样测算浮力的大小   
1、回顾:从前面实验我们知道,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分别读出铁块在空气中和在某种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差。   
问题:一艘比铁块体积大得多的在大海里行驶的潜水艇,能否用这种方法测量所受的浮力的大小?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测算其所受的浮力的大小。   
2、讨论:由前面实验我们知道,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也就是说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是有关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具体方法参考课文第90页图9-10   
4、进行实验   
(1)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块、溢水杯、烧杯、水、食盐、细线等。   
(2)各实验小组用体积不同的铁块、水或盐水做实验,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记录在课文第90页图9-10中。   
(3)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算: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G-F ,铁块排开的水重G排=G总-G杯,将计算结果填在课文第91页。   
比较F浮和G排的大小。   
5、得出结论:   
(1)把上述实验结果跟其他小组交流。   
(2)概括实验结果,得到实验结论。   
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师:上述结论是阿基米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发现,称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证明,这个结论对气体同样适用。   
三、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明达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板书设计】
9.2 阿基米德原理   
一、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1、猜想与假设: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2)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3)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2、设计实验:见课文图9-10。   
3、进行实验:步骤由各小组设计。   
4、由实验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表达式:F浮=G排= ρ 液gV排。  
【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板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学目的】
强化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阿基米德原理知识总结(让学生回答)
1、内容
2、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3、公式适用范围
二、典型习题讲解
1、一木块放在水中有4/5在水下,求木块的密度。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让学生试着解题,教师总结。
2、一木块放在水中有4/5在水下,放在某液体中有3/5在液体里,求液体的密度。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让学生试着解题,教师总结。并规范的在黑板上写出解题步骤。
3、有一石块在空气中称重是120N,完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80N,求石块的密度。
4、有一石块在空气中称重是120N,把石块的1/3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00N,求石块的密度。
5、有一石块在空气中称重是120N,完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80N,完全浸没在某液体中称,弹簧测力计示数是100N,求:该液体的密度。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习题,规范解题步骤,还要注意习题的之间的递进关系。
【作业设计】 指导书上的习题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9.3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目标】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重、难点】
理解浮力的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自制浮沉子玩偶引起学生对浮沉子能够自由浮沉的兴趣,从而引入这节课研究浮沉的条件。
进行新课
1、浮沉条件
出示漂浮的塑料和下沉的铁块提问:为什么塑料会漂浮,铁块会下沉。可能很多学生认为塑料受的浮力大而上浮,铁块受的浮力小而下沉。这时通过实验体现铁块的浮力并不小,那么为什么会下沉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它的重力更大。由此导入上浮与下沉取决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在已学习过力和运动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浮力和重力的合力来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上浮、悬浮或下沉。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强化对浮沉条件的记忆。
F浮F浮=G时,物体悬浮
F浮>G时,物体上浮
F浮G(上浮) F浮=G(漂浮)
2、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在理解了浮力和重力的合力决定了静止在液体中的物体如何运动后,提示同学们生活中经常说物体因为密度大而下沉,因为密度小而上浮,那么物体的浮沉是不是还与密度有关呢?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而G=ρ物gV物。所以当F浮F浮=G时,ρ液=ρ物,物体悬浮
F浮>G时,ρ液>ρ物,物体上浮
3、浮沉条件的应用
〈1〉 轮船
钢铁的密度比水大所以铁块会在水中下沉,可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呢?我们先拿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看谁能让橡皮泥漂浮起来。(让学生上讲台动手)结果把橡皮泥作成空心的就漂浮了。小组讨论这是为什么?最后总结作成空心增大了橡皮泥的体积能排开更多的水也就增大了浮力使浮力大于重力橡皮泥就上浮。而轮船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轮船是靠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可利用了浮力达到上浮的目的。
〈2〉 潜水艇
潜水艇也是用钢铁作成的,可它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上浮和下潜呢?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潜水艇上浮和下潜的过程,使学生直观的理解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达到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关系,从而决定上浮或下潜的。
〈3〉 热气球和飞艇
物体可以在水中任意上浮、下沉或悬浮,那么我们能不能使物体在空气中任意上浮、下沉或悬浮呢?根据浮沉条件当然也是改变浮力或改变重力了。热气球和飞艇里就是可以在空中自由浮沉的物体。热气球只要把火加大就可以升的更高,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学生回答,最后总结火加大温度升高气体再次膨胀增大了气球的体积从而增大了气球的浮力使气球升高。同理想让气球下降只需要把火关小或熄灭。飞艇里装的是氦气,根据热气球的道理怎么样才能让飞艇上升呢?由学生回答增加飞艇里的氦气,使飞艇体积增大浮力从而飞艇上升,想让飞艇下降只需减少飞艇里的氦气。
〈4〉 密度计
通过阅读课本知道密度计在使用时总是漂浮的,浮力总是等于物体的重力,物体重力不变,浮力也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不变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排开液体体积就越小,密度计浸入就越少,反之排开液体体积越大,密度计浸入就越多。所以密度计的示数是上小下大。密度和体积成反比关系,所以密度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教学小结】
轮船、热气球、飞艇是靠改变体积来改变浮力上浮或下沉的,而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上浮或下潜的。
知识拓展
(1) 浮力选矿
在工业上,常常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使不同的物体相互分离开来。浮力选矿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煤的密度一般在(1.2~1.5)×103千克/米3之间,而矿石的密度往往要大的多,人们往往把开采上来的煤倒在稍大于煤的溶液中,使煤和矿石相互分离,这就是浮力选矿的道理。
(2) 孔明灯的制造及原理
(1)用薄纸粘成一个两端漏空,直径约60厘米的球状物。在用一张薄纸糊住上面的圆口 。竹圈粘在下面洞的纸边上。糊成的圆筒不能漏气。
(2)在竹圈内交叉两根互相垂直的细铁丝。把酒精棉球点燃扎在铁丝中心,等气球内部的空气烧热后,气球就会由平地直升天空.
【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9.4 神奇的升力
【教学目标】
了解液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
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重点】
解液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
对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件展示三个生活情景
1. 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
2. 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
3. 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二、学生实验、确立研究课题
(一)学生实验
教师布置给学生以下七个实验,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选择其中一部分,根据要求进行实验(选择的实验越多越好),提醒学生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1.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图1)。
图12. 将一张纸折成∩形(图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
图2
3.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图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图3
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图4),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
图4
5. 两个乒乓球用绳拴好,手提绳将两个球平行放置,向两个球中间用力吹气,观察现象。(图5)
图5
6. 把一根长10 cm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里,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中用力吹气,观察现象。(图6)
图6
7. 轻轻捏着一个轻质小勺的勺柄,能使小勺在手指间晃动自如,打开水龙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