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力》教学设计教学课题 7.1力 课时数 1课时教学理念 (学科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意科学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教材分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并且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力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困难。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科学思维】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 重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画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概念的得出、归纳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画法教学方法 总结归纳法、实验探究法教学准备 弹簧、橡皮泥、气球、橡皮筋、磁铁、小铁球、斜面、多媒体课件新知建构教学过程 学习结构化任务(问题)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情景引入:比赛掰手腕 【教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掰手腕 掰手腕过程中需要用到“力”本节课开始我们共同探究第七章第一节 力。 通过掰手腕,回答问题,引发力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思考。 学生观察现象,认识各种力的客观存在。 感受认识,产生力时,两个物体角色不同,一个是受力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 学生总结归纳出力的概念。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思考产生力的条件 思考磁铁间的相互吸引、发现: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可以通过观察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对不同的物体施加力,观察物体发生的变化。 小组派代表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交流进行总结: 橡皮泥形状发生改变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被拉长。 3.气球在力的作用下,被压缩了 学生展开思考。 通过磁铁吸引小铁球实验,分析得出力可以使物体运动 观察交流所观察的情况: 小铁球向磁体方向运动 小铁球速度变大 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偏向放置磁体的一侧。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推进新课 举例、归纳总结“力”的概念 力的符号、单位 产生力的条件 【提问】: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到“力”,生活中常见的有哪些物体手里的例子? 教师概括并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力 【点拨分析】:在以上的现象中都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动作叫做作用。 人 举 杠铃 人 拉 弓 推土机 推 土 地球 吸引 月球 施力物体 作用 受力物体 【总结】请同学归纳力的概念: (板书)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板书)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拓展】:托起两枚鸡蛋所用的力的大小约是1N。 【提问】1.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吗? 2.物体之间不接触,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3、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总结】产生力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力,比如磁铁的吸引力,地球的吸引力,但是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必须要存在作用才能产生力。2.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思考】力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么证明力的存在? 【教师】在刚才的掰手腕比赛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证明了力的存在? 学生回答:手被掰动 【引导】手被掰动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我们叫做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 【实验探究】观察一种现象无法总结规律,所以为了探究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作用效果,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以下实验器材:弹簧、气球、橡皮泥、橡皮筋、小铁球、磁铁,同学们需要对不同的物体施加力的作用,观察物体发生的变化,同时记录现象。 根据学生观察的现象,总结成表格 【分析】通过实验现象我们发现,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我们把物体形状体积的改变叫做物体发生形变,(板书)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多媒体展示图片,举例说明:人坐沙发沙发发生形变、拉弓射箭弓发生形变、跳高时,撑杆发生弯曲、杯子放在桌面上,桌子发生形变。 【拓展】观察桌子微小形变视频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提问】力还可以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引导】磁力可以使小铁球运动,可以使小铁球静止吗,可以改变铁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吗?我们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来得出规律。 【演示实验】实验器材:小铁球、磁铁、斜面 实验操作:(1)一个小铁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一个磁铁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2)让小铁球从斜面滚下,观察小铁球的运动速度变化情况。 (3)再次让小铁球从斜面滚下,在它的运动路径一侧放一枚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变化情况。 【提示】: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快慢变化、物体运动方向变化都叫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提问】:由此,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3.总结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 使物体发生形变;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探究: 用力捏水瓶,水瓶发生形变,让力气更大的学生捏同一个水瓶,水瓶形变程度更大,即力的大小不同,产生的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对水瓶施加大小相同但不同方向的力,水瓶向不同的方向运动。即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演示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去推同一个水瓶,观察到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即力的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所决定的。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引导】用文字的形式描述力的三要素,虽然详细但是不够方便,我们可以类比学习光时采用的物理模型“光线”,力同样可以用物理模型表示。 交流讨论力的示意图是如何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 【总结】总结要领及步骤:一定作用点,二定方向画箭头,三标数据和单位。 组织学生完成 【练习】请同学们根据正确的步骤完成学案的画图题 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的方向有关。 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探究,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课堂总结 总结本堂课的知识点并进行巩固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