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2.4《地球--我们的家园》 第一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2.4《地球--我们的家园》 第一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地球—我们的家园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我们的家园》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的责任”的第一课。本课分为三个话题: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生存的家园”是介绍“知”,“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也是“知”,“我们共同的责任”是“行”,所以本单元坚持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话题一“我们生存的家园”:开篇就说明了“地球为人类提供了所需的空间、环境和资源”,然后以“离开地球是否能生存”引入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在“其它星球生存条件不适合人类生存”后又以生动的案例展现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曾长期与地球(自然)和谐共存。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应该一如既往地与地球(自然)和谐相处。
话题二“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先以文字告诉学生“地球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佐以图片暴露地球各个方面的环境问题,最后让学生在令人震撼的事例(水俣病)中认识到因人类不尊重地球而使地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从而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话题三“我们共同的责任”:从全球、中国、个人三个层面表明人类已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目前迫在眉睫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人类对地球的伤害:如签署协定、公约;出台法律法规;国家不分贫富、大小,人不分老少、肤色,都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因为保护地球(自然)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在如何保护上,凸显了“使用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旨在让学生懂得发展经济与保护地球并非相互排斥,人类运用聪明才智,能做到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能做到与地球和谐相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人类与地球(自然)关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义等有了初步了解。他们普遍具有好奇心强、乐于探究、乐于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心理,因此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虽然他们中有部分学生比较关注书籍中有关环境的信息,关注媒体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但局限于视野较窄和未成年人的思维,他们对外界触目惊心的环境事故还是了解不多。他们常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议论环境问题,较少体会到环境问题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关,也较少从人类的角度去思考环境问题。因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懂得尊重自然(地球)、敬畏自然、珍惜地球;树立环保的意识,自觉维护有关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大力支持环保工作。
2、自觉养成珍惜地球、保护地球的习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保护环境的践行者(如低碳出行、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
3、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知道人类面临严重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积极探讨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的方法。
4、观看大自然优美的风景、人与动物共生共存等图片、视频,体味和谐,增强珍惜地球的意识;了解触目惊心的破坏地球的事例,以及对身边小环境问题的调查和研讨,唤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我们生存的家园”的含义
2.通过查阅、整理、分析资料,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的严重威胁。
3.我们必须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教学难点】
1.对环境污染的分类及危害等世界性社会问题的认识。
2.在分析、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准备】
搜集“美丽地球”资料、“水俣病”资料;了解其它星球生存条件;设计教学用PPT
【学生准备】
初步了解其它星球生存条件;关注生活中与自然(地球)和谐相处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有个圆球真好看,不用发动自己转,一天能行八万里,春夏秋冬轮流变。”(打一自然物)谜底:地球。
教师多媒体出示地球图片。
过渡语:在茫茫宇宙,有一个孕育生命的蓝色星球,那就是我们的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用的空间、环境和资源。(强调:空间、环境和资源)如造汽车就需要矿产资源,森林、湖泊就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用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蓝色星球图片,让学生回顾旧知:地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什么。旨在唤起学生感恩地球的情感。
探究新知----地球——人类生存的家园
环节一
看一看,远望地球,感悟美好
1.教师播放视频,视频内容:美丽的地球,有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有大海、江河、小溪、高山、草原、农田…,还有各种动植物。
2.学生自由阐述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设计意图】“地球”这一概念的引出对学生来说,会有些抽象,通过视频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环节二
找一找,星际探索,体验唯一
观看其他星球视频。
小组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预设)
生1:有充足的氧气。
生2:有充分的水。
生3:太阳和地球距离适中,人们就有了适宜的温度。
师:其实啊,地球上的资源说也说不完。正因为地球为人类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人类才得以繁衍,生生不息。
那离开地球,我们人类能生存吗?(能或不能)大声告诉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宇宙中有没有另外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星球名称 温度 氧气 水
月球 -173--127℃ 无 无
火星 -125--20℃ 极少量 极少量
天王星 -224-58℃ 无 无
……
得出结论: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其它星球改造成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比如改造成有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和水……
【设计意图】带着儿时的问题走进新课,引起学生兴趣上、心理上的共鸣。带着诸多疑问,展开学习,选择观看视频解决疑惑。引导关注自身生存的条件,才能有意识的关注环境问题。此材料的选择恰当的解释了除地球以外,目前真的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点,也能激起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探索。让学生通过探秘活动,知道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激发爱护地球、珍惜地球之情。
环节三
游一游,玩转地球,感受和谐。
1.多媒体展示云南哈尼梯田的特色。
师:哈尼族的梯田,曾有位法国人类学家称赞它为真正的大地艺术,它们非常迷人,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视频播放)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啊?(学生各抒己见)
2.小组合作,探究哈尼梯田布局的奥秘。
师:其实这些梯田就修建在半山腰,在梯田旁边就是哈尼人的村寨,是由一座座蘑菇房组成的,上面是茂密的森林,下面是潺潺的河流。他们为什么会想到要创造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生态布局呢?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中间的梯田种植着水稻,上面森林涵养着种植水稻的水源,降水在梯田里积蓄多了便留到下面的河流中)
师:这一生态布局被文化学家盛赞,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生活的根本.
3.分享案例,表达感恩之情。
小结过渡:我们刚才了解了哈尼族人的梯田此时此刻,你们最大的感受到什么
(预设:智慧、美好、和谐)
师:你看你们刚才说的“智慧、美好、和谐"太好了,那是不是地球上的生活场景都如此美好和谐呢?
教师小结:地球母亲给予了我们那么多,我们要珍惜她,顺应她,感谢她,首先做到与她和谐相处。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人类的哪些行为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树立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本课时教学活动着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让学生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思考环境问题,由此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三、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
1、观看水俣病的视频,说说你的感想。
【设计意图】借助新闻播报活动,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地球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后面的探究性学习做好铺垫。
2、奇思妙想保环境--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
里约奥运会的金牌中的黄金在提炼过程中完全没有使用水银,被称为历届奥运会中最环保的奖牌。这不仅仅是一个奖牌,更是一种环保理念。这种理念通过绿色奥运传播到世界各地,播种到全世界人民的心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运用主要联系、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本质,认识到地球环境问题已敲响了警钟。通过对里约奥运会的金牌的了解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已经上升为全球广泛参与关注问题。
新能源见面会。
师:举例说说你知道的新能源有哪些?
观看新能源对环境保护的视频。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既保护了环境,又让人类的子孙后代免受资源枯竭的困扰。
【设计意图】用一段视频让学生清晰明确,环境保护全世界都在行动。这一环节设计真正体现本节课重点和本学科的意义,人人参与环保。
4、小组讨论:保护环境,你还可以做些什么?完成学习单。
课堂作业
小组合作:制定保护地球的环保公约。
预设1:我家坚持用淘米水洗碗、用洗衣水冲厕所。
预设2:如果衣服比较少,我们可以用手来洗,而不用洗衣机,节约水电。
预设3:出去玩的时候可以自己带凉开水,减少饮料瓶垃圾。
预设4:洗澡时,用沐浴露涂抹身体时,可以暂时将淋浴水龙头关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们会有许多金点子;只要你肯行动,即使是小小的一个举动,也会为环保带来贡献。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
感谢地球母亲,给予我们生存的家园,
我们要用勤劳和智慧顺应、尊重、善待、
保护、珍爱地球母亲。
(师生一起朗读。)
【设计意图】最后小结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师生产生共鸣,这也是本节课要达到的效果。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