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一单元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本单元重点是关注自然景物,学会写景状物,学习描摹景物氛围。选文由三篇经典散文和四首古诗组成。他们语言优美,诗意盎然,又各有特色,清新隽永,自然朴素,是模山范水的美文,文章融合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分别从形、声、色等方面为我们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吧、热爱生活的情怀,同时也传达出个人微妙的复杂感情,体现《新课标》“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你创意的表达”这一导向,三篇文章的开头、结尾、标题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缔手法的表达效果。课文题目 文体 作者/出处 整体感知 每课一得《春》 写景散文 朱自清 本文描写了春天万物复苏、吐露生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激励人们要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济南的冬天》 写景散文 老舍 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 水为描写对象,赞美了济南冬天的英,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深深的喜爱之情。 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雨的四季》 抒情散文 刘湛秋 本文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 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表达了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品味诗一样的语言,学习调动多种感官描绘景物《观沧海》 乐府诗 曹操 本诗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学习借景抒情、寓 情于景的手法《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绝句 李白 本诗描写了暮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 象,学习拟人的修 辞手法《次北固山下》 五言律诗 王湾 本诗抒发了诗人流落在外不得归的思乡之情。 学习寓情于景、借 景抒情的手法《天净沙·秋思》 散曲 马致远 本曲抒发了一个沦落天涯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学习对比、烘托的 手法作家作品曹操(155-220),宇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李白(701—762),宇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次北固山下》是传诵的名篇。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东篱乐府》等。文题解读《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诗题交代了事件“观沧海”,简洁明了。此诗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观赏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听说。“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作者的朋友。“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诗题交代了写作本诗的缘由,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为好友的李白闻讯后写下了这首诗,为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抒发感愤、寄以慰藉。《次北固山下》“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诗题交代了写诗的地点。《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是特定季节,“思”是题眼,“秋思”概括了全曲的内容,透露出游子思乡的愁绪。主题解说《观沧海》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次北国山下》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感受。《天净沙·秋思》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写作背景《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王湾长期漂泊异乡,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在外,难免有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作品情调低沉,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结构图示水:澹澹观 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实景——借景抒情沧 树木:丛生海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日月:运行—出其中 虚景 (奇特想象) 博大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胸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景:杨花落尽 子规啼鸣——哀切、凄惨 情景情:寄情明月 随君相伴——同情、关切 交融次北固山下首联:旅途奔波之意颔联:恢弘阔大之景 借景抒情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尾联: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枯藤 老树 昏鸦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悲怆愁苦古道 西风 瘦马 思乡之情情——夕阳 断肠人观沧海曹操东临碣 石,以观沧海。【东行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临:到达,登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沧海:大海。【句解:“碣石”点明地点,“观沧海”点明事件。这两句写出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显示了诗人的壮阔胸怀。开篇点题,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是本诗的线索,以下皆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挺立】。何:程度副词,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句解:实写。前一句写动景,后一句写静景,动静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描绘了大海威严的气势,表现了曹操渴望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岛上树木丛生,百草茂盛】【句解:实写山岛景色,属静景,给人以诗意盎然之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汹涌澎湃。】萧瑟:秋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浪。【句解:实写沧海景色,属动景,显示了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的气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海涛中运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灿烂的星辰好像在海涛中闪烁光彩】。若:似,好像。星汉:银河。灿烂:光彩耀眼的样子。【句解:这四句互文见义,从两个“若”字中,可以看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这也正是诗人伟大抱负的写照。诗人作为军队的统帅,北征乌桓正是为解除北方的后顾之忧,然后南下统一天下,因此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生动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展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愿、志向。】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以:用。咏:表达,抒发。【句解:这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落尽子规啼④,【杨花落尽杜鹏声声哀啼,得知你被贬龙标,还要经过五溪】杨花:柳絮。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句解: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暮春环境,烘托出一种伤感的氛围。次句点题,“过五溪”,表明疑谪之地的荒远,暗含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牵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着您奔赴夜郎之西】。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句解:第三、四句抒情。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想把自己的“愁心”和“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诗句中包含了作者对友人深切的关心、思念和同情。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拜托明月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孤途经过青山之外,坐船在绿水之中前行。】客路:旅人前行的路。青山:指北固山。行舟:即舟行,就是船行。【句解:首联先写“客路”,再写“行舟”,流露出诗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潮 两岸平阔,风正两岸悬。【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风平浪静】,阔:动词,显得宽阔。正:顺,这里指风平浪一片白帆高高悬挂。【句解:颔联写江中景色,以江面之阔映衬一帆之孤,展现了一幅雄伟壮观的长江画面,从而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山水的思想感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尚未逝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海日:海面上初升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句解:这两句是本诗中的重点句,由江上观日出起兴,引发出无限的感慨。颈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形象,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家乡的音讯什么时候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洛阳边】【句解:尾联紧承颈联而来,遥应首联,用归雁捎书到洛阳。寄托情思,表达了游子怀念家乡的深情。诗人远行在外,漂泊异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洛阳呢?还是托付在春光中北归的鸿雁替自己问候洛阳的家人吧。短短的两句诗中,诗人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呼之欲出。】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栖集着黄昏归巢的乌鸦】,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句解:“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昏鸦”的出现,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非凉气氛】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旁潺潺的流水边出现几处人家,】【句解:这一句和上一句勾勒出两幅风格不同的画面,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下文断肠人的思乡愁绪。】古道西风瘦马【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古道:旧道。古,古老,荒凉,【句解: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的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西风”即秋风,“瘦马”既写出了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夕阳西下,【夕阳已经在西方落下】【句解:点出了游子思乡的特殊时间,将前面九个独立的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美。】断肠人在天涯【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断肠人:因悲哀而极度伤心的人。这里指游子。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句解: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词为全篇主旨所在,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程度,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涌起”,大海显示了无穷的威力。诗句准确生动地描绘出象,表现了大海宽广丰富、动荡不安的性格。这两句带有明显象征意义的诗歌展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王音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朋友遥寄思念之情。这句诗运用了拟人法,既有对老朋友遭遇的深切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如何理繁这四首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1)四首诗歌中,景物描写特点的不同决定情感的不同。如《观沧海》是以宏观视角观看天地、大海的,大景象,因此场面宏大,体现出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表达了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次北固山下》也有象,“潮平两岸间,风正一机悬”中包含着开阔的胸怀、雄壮的激情、立志功名的志气等。(2)关键词语传达出景中情。如《间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提到“杨花”“子规”,点明了“龙标”“五溪”等,也写了“明月”,这些都是意象。“愁心”一词最关键,给这些意象涂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天净沙,豪物描写所带的修饰词“枯““老”“香”“古”“瘦”等,本身就传达一种意落、颓败情境的特点,再加上“断肠人、痛苦、低落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情与景融洽无隙。《观沧海》这首诗借大海的壮观景象,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句句写景,字字抒情,作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意境开阔、气势深,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象丰富,笔势灵动。第三、四句发挥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够寄愁心的载体,托明月以达情,气势超逸,笔势灵动,使全诗创设的意境更加悠远、一时之间分不出谁是李白谁是明月,明月已成为李自的化身,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前往贬滴之地、诗人通过想象将明月人格化,使其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动作,这正是诗歌的独特之处。《次北圈山下》寓情于景于,借景抒情。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注重把握其特征和动态,如“潮平两岸阔”中的“阔”字,抓住了江湖特有的景象特征,又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与“入”,写了江南拂晓日出的景色,突出表现了江南春来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以景托情,寓情于景。作者在表达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凄苦之情时,运用传统的寓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如”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但当此景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景象,而成为“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染上了悲凉的气氛。1.填空(1)水何澹澹, 。(2) ,洪波涌起。(3)我寄愁心与明月, 。(4)《观沧海》一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既写景又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6)《天净沙·秋思》中的语句,“ , , ”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方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7)《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 。【答案】(1)山岛竦峙(2)秋风萧瑟(3)随君直到夜郎西(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6)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7)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解析】有错别字该题不得分。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平仄也有规定。B.《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字翼德,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D.《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答案】A【解析】B.作者曹操,字孟德。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言绝句。D.《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小令。3.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观沧海》——曹操——东汉——绝句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朝——绝句C.《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律诗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元曲【答案】A4.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的“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________天【答案】谈【解析】对仗的要求: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5.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如果要举行赛诗会,请你为赛诗会拟定一种形式,写在下面。答:(2)下面是“生活处处有古诗”情境表演中的几个片段,请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古诗名句。①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引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_______”。(3)请你根据本次活动主题拟写一条标语。答:【答案】(1)示例:对抗赛、问答赛、擂台赛、积分赛。(2)①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3)朗诵经典诗词,触摸名家心灵【解析】联系材料,温故知新,按照要求答题。赏析《观沧海》,回答问题。6.诗人勾画了 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 抱负。【答案】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统一中原,建功立业7.诗中用一 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 和 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先写景,运用 的写法,描写海水和小岛,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显示了大海惊人的 。后四句写虚景抒壮志。【答案】“观”、海上景色、自己的雄心壮志、动静结合、力量和宏伟气象。8.“洪波涌起”一句中一个“涌”字用得好,试说说好在哪里。答:【答案】“涌”字写出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好,试评析。答:【答案】这是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10.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答案】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11.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答案】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赏析《次北固山下》,然后答题。12.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答:【答案】新生事物必须从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或:日月流转,岁月更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13.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答:【答案】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14.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答:【答案】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第三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尾联“归雁”传递乡书,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5.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B.三、四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平和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答案】D赏析《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16.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 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 之情。【答案】深秋晚景\孤寂愁苦17.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答案】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18.“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答案】“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温馨、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之情。作者这样写,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对比,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请你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诗做点赏析。答:【答案】这三句诗用18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可谓惜墨如金,但词凝练而不简陋,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均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寓情于景,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写法借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满于海”,在诗人们笔下,这些山水日月,时令变化,都有别样的情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含蓄蕴藉,也别致有趣。同时四首诗在其它表现手法上值得借鉴和学习。如《观沧海》中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借月抒怀,《次北固山下》中的自然理趣,《天净沙秋思》中的以乐写哀。领悟这些表现手法,需要想象和联想力。【品读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四首诗,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使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杨帆,羁旅送别,咏春悲秋……咏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观沧海》描绘了大海的壮阔,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积极进取精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月抒发送别怀旧念远的感情,《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均抒发诗人的深深思乡之情。但前者虽无意说理,却能在字里行间露出自然理趣,后者以乐景写哀景,衬托诗人思亲之情。写法别致,值得学习借鉴。【情境创设】1.品读《观沧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诗人初见大海时见到的情景。要求:(1)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2)符合诗歌意境。(3)不少于100字。2.品读《次北固山下》,用“从……中……,我看到了……;从……中……,我听到了……;从……中……,我感受到了……”的句式描述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并说说你的感受。字数200字左右。【技巧点拨】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联想、想象.联想是我们平时常有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联想往往是自发的,大多处于散漫无序的状态。写作中产生的联想则有所不同:它有明确的目的,有由此及彼的清晰过程,能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想象是人的大脑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有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两种,前者指创造出个人尚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后者指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或尚未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我来练笔】100200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率真、音调 铿锵的特点,想象自己登山临海时产生的壮美感觉。 参考答案: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为历代读者所激赏。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 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 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 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展现的是多么辽 阔、多么壮观的景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 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 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涌动。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 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 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 感。“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这样的写景,不着 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也为 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被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 了铺垫。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 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参考答案: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堤岸 相平。大江之上一叶孤舟,海风吹来,船帆满起,江水不停地拍 打船身,小舟奋力地向前驶去…… 上下句运用拟人形成对偶,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美而富 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尤其 是“阔”字,既表“潮平”的结果,又抒发胸怀,展示诗人开阔 的胸襟;“悬”字说明风力强劲,把船帆吹得鼓涨,可以想到船 行速度飞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四、《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 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 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示例:夕阳西下,诗人骑着消瘦的老马走在曲折 的山路上,西风嗖嗖地迎面吹来。走过小桥,几户人家,一棵枯藤 缠绕的老树上停留着三两只乌鸦,一副凄凉的画面便映入眼帘了, 在夕阳映照下的古树、昏鸦、人家、瘦马让人觉得格外的忧伤。 由此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在外流浪已有多年了,尝尽了一个“断肠 人”在外羁旅生活的凄苦。又未曾回过久违的故乡看一看,思乡 之情油然而生。由此使我想到了自己有家的幸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