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讲 作文选材【学科问题】对于一篇作文而言,内容(材料)往往是很重要的,作文的内容好,充实、具体,这是中考作文取得高分的先决条件之一。内容空洞、虚假的文章,是绝对进不了一类卷的。考纲要求:材料是否具体生动或者是否能够表现主题,直接影响作文的等级分类(一类卷-五类卷)。3.相关概念:记叙文作文选材要考察学生以下几个能力:(1)审题的能力;(2)筛选素材的能力(判断素材是否符合中心、典型、新颖);(3)表述能力;(4)对选材的剪裁和运用能力。【学习目标】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作文选材的能力。目标分解:1.明确文章的中心;2.选择和中心相关的材料;3.选择符合新颖、典型、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4.对材料的安排;5.归纳总结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在“总结优化”中呈现)【教学过程】【教师提问1】通过阅读本段材料,根据题目归纳出中心思想。然后选择相应的材料。如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心思想:阿长无不愚昧、可笑之处,但她对“我”无私的关怀,让我永远感念。所选材料:(1)阿长名字的由来(2)阿长喜欢切切察察(3)阿长睡觉摆“大”字(4)阿长正月初一早晨让“我”吃福橘(5)阿长讲“长毛”的故事(6)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由此可以看出,素材都是围绕中心思想而定,并且会根据材料与心思想的密切程度,来安排文章的详略。所以解决问题定位中的选材问题,首先要归纳出中心思想。【例题精讲】你们班一定有不少“牛人”吧?,他们或许是“读书迷”,知识丰富;或是“演说家”,善于表达;或是“大管家”,热心集体事务,或许还有体育健将、乐器高手、智力超人……以《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请根据以材料提示进行选材,并所选素材写在横线上。中心思想:A同学痴迷于读书,无时无刻不在创造条件读书,并因此而博学多识。可选素材:(1)班级知识竞赛,A同学表现十分出色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赞叹不已。(2)A同学一有空余时间就在看书,甚至去饭堂吃饭时候也不忘在口袋里塞一本杂志,在排队等候的间隙进行阅读。(3)A同学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从天文地理类到生活常识类,从八卦杂志类到文学名著类涉略非常广。下课了同学们都在玩耍,他急忙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三国演绎》忘情进行阅读,直到上课了老师来了,还浑然不知,沉浸书中缩写的世界里,并闹出笑话。A同学也十分热心,很乐意把读到的好书籍分享给大家。同学们也经常去找他借书进行阅读。【教师提问2】上述材料哪些符合新颖、典型、具有真情实感这一要求?【参考答案】(1)班级知识竞赛,A同学表现十分出色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赞叹不已。(2)A同学一有空余时间就在看书,甚至去饭堂吃饭时候也不忘在口袋里塞一本杂志,在排队等候的间隙进行阅读。(4)下课了可同学们都在玩耍,他急忙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三国演绎》忘情进行阅读,直到上课了老师来了,还浑然不知,沉浸书中缩写的世界里,并闹出笑话。上述材料当中,只有(1)(2)(4)比较更符合文章的中心,能够突出A同学痴迷于读书,无时无刻不在创造条件读书,并且还博学多识的特点。所以较为适合。【教师提问3】如何安排材料?安排作文素材要考虑到与中心思想关系的密切程度。上述材料中其中第(4)条最能够突出他对读书的痴迷程度,因此需要详写。第(2)条与第(4)条作用相似都是为了突出A同学痴迷于学习,因此可以放在(4)之前作为铺垫,次详写。(1)放在文章最后,主要是为了突出文章中心爱读书,所以博学多识,放在(4)之后,主要是为了突出因为爱读书而产生的影响。材料中知识竞赛上的粉彩无需太过详细,但其因爱读书而博学多识的结论需要精心揣摩,用来点明中心。【教师提问4】选材有哪些方法技巧及原则?选材三忌一忌大:大的材料写起来缺乏中心;二忌多:堆砌材料,泛泛而谈;三忌俗:重复选材。选材的原则(一)材料要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这个真实,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作为旁观者)。材料要典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写人离不开叙事,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两三件事以上。典型事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注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化。2.不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一般至少有一件事要详写。3.多个典型事例的安排上应注意衔接、过渡。通过什么方式来组接这些事例也要注意技巧。材料要新颖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选材陈旧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材料要切题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写作文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三、选材方法(一)从熟悉处寻真。每位同学头脑中一定都储存了大量的资料,这些素材应作为首选材料入文。因为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才有可能写得真切感人,也才有可能产生深刻的领悟,发掘其价值意义,从而深刻立意,下笔才能得心应手。真实是文章的根本,好文章的材料对作者来说应该是最真切,最熟悉,最个性化的。(二)从自身出发寻找。选材贵独特。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的经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发现都是独特的。多从自身出发,挖掘宝藏,将会发现许多别人没有的珍宝。比如一篇以“雪”为话题的作文,大家都在赞雪,有一个学生却写“雪中恨”。他写自己父亲在雪中丧生,写自己对雪的怨恨。这种经历,这种情感是这位同学独有的。这种选材就是独特的,新颖的,深刻的,动人的。 怎样从自身出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素材呢?要注意以下几点:(1)着眼“我”所亲历的事情。凡我们亲身经历、亲自体验的事情,回忆起来往往历历在目,写出来最有真情实感,用起来得心应手。比如,以“我望见了你”陈述“眼泪”话题,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经历出发,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叙写“我”对父爱的误解,对父爱的发现和感受,显得真实、自然,又强化了感情的宣泄。(2)着眼“我”所目睹的事情。 亲眼看到别人做的事,经过我们的审视和分析,会更加客观,更加理性。由于距离很近,往往看得清,写起来容易精彩。比如,以“对母亲满怀感激”,我们何妨用心描绘在“我”遇到困难时母亲的眼神、步伐等,通过细小的地方表现母爱。(3)着眼“我”所听过的事情。他人讲过的故事,不妨细化想象,生发开来;他们阐述过的观点,拿来谈谈己见。这样,化他人经历为我用,能有效地丰富我们的材料库。(4)着眼“我”所想过的人和事。人的思想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敢于穿越时空隧道,请出历史上的人,请出未来世界里的人,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让他们登台唱戏或亲身去往他们那里神游一番,岂不妙哉?比如,以“奖”为话题,我们可以写动物王国里的评奖会上,经过竞争,人们一致同意将金奖颁给小白兔——一个诚信的人。这样的材料,出自我们的想象,但这样的主题,却折射着现实生活,具有现实意义。【学习借鉴】点点滴滴都是爱青春透明如醇酒,可饮可尽可别离。——题记那些年,那些点点滴滴的爱。“我们可以做朋友吗?一辈子的那种。”开学的第一天,新同桌满脸真诚地对我说。我淡淡地摇了摇头。我看到她眼中闪过的暗淡,但她还是笑得灿烂地对我说“我会把你当朋友的,相信我。”我没有理会她,把视线移到窗外。或许我们可以做朋友的,但她说了一辈子。一辈子?我不相信。奶奶说过,她会一辈子陪伴我,爱护我。昔日的好友说过,她会一辈子和我在一起,我们一起努力。可是她们对我承诺的都无法兑现……以后的日子里,原本习惯独来独往的我,身边却多了一个时刻陪在左右的人。她会在自习课上把整理好的笔记悄悄移到我的桌子上;她会在我又一次胃疼的时候,神奇般的拿出胃药,硬逼着我吃下去;她会在我不想吃饭的时候,强行把我带到食堂,然后看着我一口一口地吃下后,才露出微笑对我说“这才乖嘛”。(揭开不接受的原因。)终于有一次,我毫无征兆地问她:“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她正在埋头整理笔记,听到我的话她微怔了一下,然后抬起头,“因为我把你当一辈子的朋友啊。”她停下笔,还是那满脸的真诚,还是那灿烂的笑,我却不敢再看。我转向窗外,耳边却也听得到她的声音。“刚进入班级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你,你就是像现在这样望向外面的天空,我喜欢上了你身上淡淡的忧伤气质。”“为什么要说一辈子呢”我依旧望着窗外。“其实你拒绝我,我一点也不意外,我一直相信你是个藏着很多故事的女孩,所以才会让人如此心疼。”我对她露出一个极不自然的笑容,然后摇了摇头,“我不相信一辈子。”说完,我起身,走出了教室。我站在雨中,没有想要逃跑的冲动。◆点评:文章选择身边的事例组织材料,真实感人。“新同桌满脸真诚地对我说”这是学生时代经常遇到的事情;悄悄地帮我整理笔记、知道我有胃疼的毛病,这些都是人们熟知的事;“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害怕又一次失望,这是人之常情的疑问;结尾的结局,更是中学阶段人际交往的缩影,因为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都是渴望有好朋友的。一切都合情合理。“拼成”一篇中学生佳作的就是这些“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的身边小材料。(三)从感悟点引发写作时,审题之后,往往会有所感悟,这些感悟点很宝贵,要紧紧抓,然后在记忆的仓库中搜寻。以这一点为契机,向四周辐射,就会打开思路,找到理想的材料。在搜寻的过程中,不仅要正向思维,而且要学会逆向思维,这样选择材料的路径就会拓宽若干倍。如在清明节这天,一位学生去扫墓,他被围绕在花圈旁欢蹦乱跳的孩子所吸引,并且感受到这些孩子正生活在幸福中。从这一点出发,他联想到这正是先烈的心愿,于是,他由此取材构思,写出了新颖别致的好文章。(四)从感情的触发点着手。真挚的情感最动人。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抓住它,叙述出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也容易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这样的文章,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财富,值得珍藏。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围绕“父亲为我过铁道买橘子,使我感动得流泪”这一情感点,组织材料,构思成文的典范。(五)从联想点开掘。选材时,有些材料特别能够引起我们的想象和联想。抓住这类材料,将它与联想点进行巧妙组接,很容易写出内容丰富,思路开阔的好文章。我们学过的许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如《荔枝蜜》,作者就是从蜜蜂的勤劳、无私,创造甜美的生活联想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幸福生活,农民的辛勤劳动……抓住联想点,深入开掘,这是选材的一大技巧。(六)要选“点”,忌写“线”“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选点”意思就是落脚点要“小”,这样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下面是以“成长”为话题的两篇考场作文,比较一下就知道选“点”与选“线”的天壤之别了。【甲文】我是这样成长的随着“哇哇”的啼哭大作,我来到了这个世上。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乙文】惊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妈,你瞧,”我指了指。“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再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忧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拼“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着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埋头于题海书丛中……乐“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奇,有忧,有喜……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点评:这两篇文章的作者语言功底都不错,可是因为选材的原因,前者成了低分作文,后者成了高分作文。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线,冗长乏味;点,具体生动,高下一目了然。比较之后,希望你以后也能选“点”不选“线”吧。【练习巩固】1.请以“触动心灵的________ ”为题,进行选材,把所选素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 题目:润物细无声 ——XXX老师二三事“润物细无声”是杜甫《春夜喜雨》诗中的名句,这里是借用其比喻义写老师。把正副标题结合起来看,是要求通过两三件事,来表现教师——人类灵魂的雕塑家注重言传身教,善于熏陶濡然,潜移默化,耐心细致地启发、教育、培养学生。请跟据上述材料,进行选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总结】一 选材的原则1.材料要真实2.材料要典型3.材料要新颖4.材料要切题二、选材方法1.从熟悉处寻真。2.从自身出发寻找。3.从感悟点引发4.从感情的触发点着手。5.从联想点开掘。6.要选“点”,忌写“线”【提升练习】1.请对一下作文做出点评(侧重选材)别忘了,加点儿糖早上起晚了,妈妈冲好了牛奶放在桌上。我一手忙着戴帽子,一手抓起碗就喝,正在收拾书包的妈妈把糖罐送到我面前说:“加点儿糖吧!”顿时,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我端着甜甜的牛奶,想说许多话,又说不出来。在清淡的生活中加一点糖吧!它能给你热情,给你留下甜蜜。生活需要加一点佐料。(联想点,也是过渡句。很必要的处理!)当你成功的时候,可否想过在轰轰烈烈的生活中加一点糖,去享受一下成功的欢乐,也使你去更加努力的寻找,为你下一次的拼搏,增添一种自信。当你失败的时候,在苦咖啡里加一点糖吧,让它温暖你冰冷的心,使你增添勇气更加坚强地走向下一次拼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停地闪过这句话:“别忘了加点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实战演练。因为有蜜蜂的勤劳,花才显得特别鲜艳;因为有松柏的挺拔,山才显得特别巍峨;因为有浪花的衬托,海才显得特别宽广……一个人,一件物,一种情感,甚至一株新生的小草,一轮初生的太阳,一次难忘的挫折,一个美丽的梦想……或许都会让我们有独特的感悟。请以“因为有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然后作文。 ②要求书写工整,标点、格式规范。 ③避免在文中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或地名。参考答案:【练习巩固】1.【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是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半命题补题有三种:前补、后补,首尾补。本作文题属于第二类。【审题立意】如何将题目补写完整,写作要求已有规定“将题目补写完整,如“故事”“歌声”“友情”等”,告诉我们补写的应为一个名词,我们补全题目时要注意到这一点。【选材指导】无论补写“故事”、“歌声”还是“友情”,这几个题目都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误区指南】本作文题目是“触动心灵的”,在写一件事情的同时,一定要写到“触动心灵”,不要忘记心理描写,特别是最末尾段落,一定有升华文章主题、联系“触动心灵”的文字。【参考范文】触动心灵的瞬间阳光洒在了小道上,顺着它的指引,我踏入了这条布满爱与美的小道。寻找着那一个个美的瞬间…品味亲情美冬去春来,和煦的阳光洒在了农家小院中。一位母亲正为女儿辫者辫子,她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眼中充满了爱与温暖,手轻轻的抚摸着女儿的秀发,不时的把阳光辫入了女儿的头发中。阳光调皮地亲吻着她们的脸,温暖留在了她们的脸上。望着这犹如圣母与天使般的画面,我甜甜地笑了。美就在那一瞬间绽放了,是母亲为女儿辫辫子的动作,是母亲那满脸的柔和…品味友情美碧绿的草坪中传来孩子门阵阵的笑声,夏天在他们的欢乐中充满了喜悦。不远处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倒了,血慢慢的渗了出来。他紧缩着双眉,咬着嘴唇始终不肯叫喊一声,一个小女孩看见后,毫不犹豫地拿出一块洁白的手帕,为小男孩轻轻的包扎着,她低着头,手慢慢的包着,仿佛害怕弄痛男孩一样,手帕上映出了一朵鲜红的花朵,仿佛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望着这充满了友情与关爱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20年后他们依旧是朋友的画面。美在这一瞬间又静静的绽放了,是他们的友情,是他们的爱,是那一个微小的动作,是那…品味鼓励美战败后的我,像落汤鸡一样,漫无目的地骑着自行车。骑到一个山坡前,我骑了几次都未冲上去,刚想下车,却听见身后传来了一声:“加油啊,年轻人!“我循声望去,感激地望着那个人。他正微笑地望着我,眼中充满了鼓励。我朝他点点头,然后用尽全力向上冲去,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鼓励,老人的鼓励直至伴我成功。我回头向老人望去,他正向我竖起了大拇指,笑容依旧回荡在他脸上,那满头的白发仿佛雪山上盛开的雪莲,那样的纯洁与美丽…那声声“加油啊!“依旧回荡在我的耳边,是那一声声的鼓励带给了我美的瞬间。我轻轻地采撷着这一个个美丽的瞬间,有太多的追忆。让美静静的绽放吧,让“美“的花朵绽开于大地每一个角落吧…2.【答案】选材:切合题意的材料很多,试举三组如下:第1组:(1)值日同学把垃圾扫到教室一角就回家了,第二天早自习时,X老师不声不响地撮出去倒掉。(2)食堂里自来水没关好,同学们视而不见,X老师默默地把水龙头拧紧才去打饭。(3)夏日中午,几个同学乱扔冰棒雪糕纸,X老师一一拾起,丢进废纸篓。第2组:(1)“我”做了某种错事,出乎意料的是,X老师找“我”谈话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平静耐心地开导“我”。(2)大扫除时,X老师又是拎水冲教室,又是爬高擦玻璃,大家在老师带动下抢干脏活、累活。(3)一次X老师病得很厉害,他在医院输过液后,不让学校知道,照常给我们上课。从此,同学们学习更认真了。第3组:(1)炎夏一日,刚上完课的X老师顾不得自己已汗流浃背,打来几盆凉水泼洒在教室地上以降温。(2)班上同学去车站服务遭人讽刺,大家极感委屈,X老师在教室里挂出“大海”彩图和“要培养大海一样的胸怀”的字幅,并亲自带大家再去火车站做好事。【提升练习】1. ◆点评:喝牛奶加点糖,这是生活常识。母亲说:“加点儿糖吧!”这时女儿会有什么感觉呢?如果只觉得母亲关心我,疼我,爱我,那么这种感觉似乎太浅了,由这种感受写出的文章自然不会有什么新意,自然不能感人。可这位同学很善于捕捉这种似乎平凡的感觉,从中体味出一点新的感受。“加点儿糖”,你会觉得生活是甜的,于是由加糖联想到生活的某些“添加剂”。成功时需要添加“佐料”,失败时更需要添加,如同“在苦咖啡里加点儿糖”,“会使你增添勇气更加坚强地走向下一次拼搏”。由“别忘了加点儿糖”这一生活体验,联想到人生的一种心理体验,这种感悟、思考,正是本文成功的原因,值得学习。2.【答案】因为有你你,是一棵大树就站在我身后。你硕果累累,高大无比。当我渴了,便可回过身,摘下一个令人馋涎欲滴的果子慢慢品尝;当我累了,便可停下脚步,倚靠在你的身旁;当我热了,便可躲在你茂密的树荫下,享受清风的吹抚…我在学习的道路上匆忙的走着,难免会摔摔碰碰。当我考试失利时,我摘下一刻颗勤奋的果实;当我遇到困难时,我摘下一颗鼓励的果实;当我取得胜利时,我摘下一颗谦虚的果实…细细品味苦中带甜甜中带酸…回头,转身,有你在我背后。当学习的重担压在身上时,当脚下的步伐逾加沉重时,每迈开一步亦是如此艰难时,我心神疲惫。此时,停下脚步,抛开一切,我倚靠在你的身上,望着蓝天静静地闻着你身上散发出来的绿色气息, 令我陶醉地闭上眼睛惬意地享受着…当我在你的树荫下恢复疲惫的身心时,我再次充满力量,握着信心与斗志再次投身于题海中,再次迈开了奋斗的脚步,想成功迈进…回头,转身,读你,有你在我背后。其实,每个人身后亦有如此一棵大树,它是师长的教诲,是朋友的鼓励,是母亲的无私关爱,他们在你成长的过程中默默灌溉这棵树,让他们成为我们心灵的栖息处,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利时,朋友的鼓励便给了你前进的动力;当我们犯错误时,师长的教诲则给了我们改正的机会;当我们在深夜时奋笔疾书时,母亲的陪伴给了你坚持做完的决心。深夜时的窗外异常寂静,除了时不时的微风声,便是我奋笔的刷刷声了,一个人在题海中孤独游着,伴随的更多的是焦灼和疲惫,每过一秒,我坚持做下去的决心便减弱一份,此时的母亲便会悄然拿一本书,坐在书桌前默默翻阅着,她不过问我的情况,也不喊累,她是怕影响到我,而当我偷偷瞅一眼她时,发现她正悄悄揉着眼睛…母亲无声的陪伴令我闻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气息…回头,转身,懂你,有你在我背后。前进的脚步从未停过,奋斗的目标从未变过,对你的理解和感动却愈来愈深刻、清楚。或许你的无声令我开始读你,或许你的气息令我开始懂你,或许你的关爱令我不知不觉地开始学会爱你…就算再苦再累,也都有你站在我身后,给了我无比的温暖和幸福,让我懂得了亲情…母亲?还是大树?我不知道,也不愿知道…因为她们是相同的,又是不同的…【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首先要根据自己最熟悉的材料补全题目。前面有一段提示性语段,容易为我们打开思路,这个作文题目难度不大。可以是“因为有你”。关键词语,一个是“因为”,“因为有你”带有默默支持、无私帮助的含义,这个题目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意思:感谢一个为你的成长和安心生活而默默付出的一个人或者一种力量。从这一点出发,作文就好写多了。这里的“你”可以是生活中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等,也可以是历史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也可以是“物”,例如:诗歌、祖国等,后两种思路属于创新思路,更容易获得更好分。因为题目里有个“你”,全文最好使用第二人称。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