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全解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全解讲义

资源简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二单元
第七课 回忆我的母亲
本单元课文逐渐由七年级富有诗意、包罗万象的人文主题走 向对社会生活、情感哲思以及情操志趣的关注,人文主题慢慢走 向生活的现实与生命的本然。
《藤野先生》(鲁迅)主要回忆了作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 活,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 怀念。鲁迅初到东京时,厌恶“清国留学生”留学不学的现象, 转去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相识。重点叙述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 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几件事, 塑造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对科学严谨求实,毫无民族 偏见的形象。字里行间既有冷峻的现实又有师生的温情。本文在 写法上也有特色:写作顺序采用时空结合的方法。时间上,全文 运用顺叙,中间插叙“物以稀为贵”和“你改悔吧”一句的来历。 空间上由东京一一仙台一一国内。写作方法上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包括冷暖色调的对比。语言上主要运用比喻与反语。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回忆了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 歌颂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达了自己将继续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课文语 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展现了母亲勤劳智慧、坚强不屈、识大体顾 大局的形象。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 像画”,作者先刻画了托尔斯泰脸部多毛、长相平平,令拜访者 感到失望的外貌特征,接着描绘他的眼睛,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 的精神世界。文章重点抓住肖像描写,欲扬先抑,并运用大量的 比喻和夸张,言辞间流露出崇敬与赞美。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 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展现了玛丽·居里热爱科学、顽强坚持、 乐观向上的伟大形象。作者运用一个个镜头展现居里夫妇投身科 研的热情与决心,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串联课文,增强 文章的真实性。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关涉“生活中的回忆”主题,以展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和主旨,它们在思想内涵、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千秋。
课文题目 文体 作者/出处 整体感知 每课一得
《藤野先生》 回忆性散文 鲁迅 本文记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住和对他的怀念,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格,也提及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洋监着作者保切的爱国之情。 线索的作用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性散文 朱德 本文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表达了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并以此报答母亲的决心。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列夫·托尔斯秦》 传记 茨威格 本文作者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托尔斯奉的一幅“肖像画”,揭示了他深逸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欲扬先抑
《美丽的颜色》 传记 艾芙·居里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镏的过程,阅读本文,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残破的视屋,看到居里夫妇辛苦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科学发现的难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现。 对比的作用
作者名片
朱德(1886~1976),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背景解读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锺老太太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锺老太太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当年就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文中人物
朱母钟太夫人简介
钟太夫人(1858—1944),朱总司令的母亲。朱总司令的祖上,从广东韶关迁移到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七代以来,都过着贫苦的佃农生活。祖父八九十岁时还下地耕作。钟太夫人19岁来夫家,她在这个劳动的家庭里更显出是一个劳动的能手。她先后生子女13人,养活的8人,总司令就是她第三个孩子。钟太夫人一面紧张地兼顾着母亲和农妇的双重工作,一面还注意着以自己的榜样来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她是一个有宽大胸怀和深厚同情心的人,她的人格力量是不仅及于她的子女,而且使全家所有长幼伯叔妯娌之间,相处十分欢洽。对于更穷苦的亲戚,她往往减损自己,勉力周济。钟太夫人和世林府君排除万难,送总司令入学。总司令参加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的时候,钟太夫人是一个有力的鼓励者。民国初年,总司令在护国军任职,积官俸寄家,得置田30亩,这当然并没有减轻太夫人的劳碌。民国十年,世林府君去世,她更独力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她的暮年。抗战以后,总司令的处境比以前是好得多,但是太夫人也还是在自己家里继续过着贫穷的勤朴的农妇生活。总司令的伟大,从根本上说,是长期与广大劳动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但是钟太夫人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主题解说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朱德生母钟夫人是一位有着能干娴熟、和蔼善良、有远见、支持革命等优良品质的家庭主妇。对待子女严格而慈祥。童年时代的朱德受母亲的精心教养,与母亲情感笃厚。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去追述一位平凡母亲的事迹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在简明平实的叙述语言中,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概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这里纪念的是一位平凡的劳动母亲,作者却上升到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高度来写。作者写道,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结构图示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句解:直接点明写作此文的原因,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悲痛之情。】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回忆的。
【句解: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一词总领全得我永远回忆的。文,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勤劳一生”是本文记叙的重点。“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起下文。】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说明写作动机,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我家是佃农(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客籍人:寄居本地的外地人,与“土著”相对),在“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明清时期(主要是清朝初期)大规模向四川地区的移民活动。当时,四川由于战乱和灾荒,人口急剧减少,政府便从湖南、湖北以及广东、江西、福建等地招来大量移民,进川立户,开耕就食。因为移民主要来自今湖南、湖北(原属湖广行省),故称“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段解:交代家庭出身、籍贯、家境,突出“贫苦”二字。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句解: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贫困和无奈。】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句解:揭示了母亲极为痛苦的心理,也写出了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悲惨处境。】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句解:母亲既要哺育儿女,又要做家务,还要到田里耕种,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段解:写母亲被迫溺婴的悲惨遭遇和母亲所承担的哺育孩子、做家务耕种的繁重劳务,突出了母亲坚毅的性格特点。
母亲是个好劳动(好劳动:劳动的好手)。【句解: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母亲勤劳能干的特点,】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句解:“总是”一词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
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句解:用具体的事例表现母亲的勤劳能干,突出“母亲是个好劳动”】
段解:写母亲是劳动的好手。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句解:“整日”一词说明母亲劳动的时间长。】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句解:“”自然地”“悄悄”体现了母亲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句解:突出了“我”的勤劳、孝顺。这些都是在母亲的影响下养成的优良品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段解:写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就经常参加劳动,学到了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句解: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贫困。】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句解:通过对比,表现了母亲善于持家的特点,表达了对母亲的敬佩之情。】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句解:详写织布穿衣。一方面说明了家境的贫困;另一方面表现了家人节俭的美德。】
段解:从吃、穿两个方面写母亲勤俭能干、善于持家。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句解:本段的中心句。】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句解:写祖父、祖母是为了衬托母亲,说明勤劳是代代相传的,有力地支撑了段首的中心句。】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句解:举例说明母亲任劳任怨,性格和蔼。】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句解:写母亲的“宽厚仁慈”。像母亲那样贫苦
的劳动者,往往具有劳动人民自发的同情心和仇恨剥削阶级的感情。】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句解:写母亲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句解:概括小结,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赞扬母亲。】
段解:写母亲宽厚仁慈的品质及对子女的严格要求。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7段):叙述在贫苦的家境里母亲所表现出的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的可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句解:过渡句,承上启下。】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吃大户:旧时遇着荒年,饥民聚集在一起到地主富豪家去吃饭或夺取粮食)。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句解:此处是对社会大背景的描写。在旧社会,即使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摆脱不了灾难,揭示出旧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生活的悲惨。】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句解:“成胁”“通”刻画出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从侧面烘托了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也是老百姓的共同道遇。】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句解:母亲刚教、倔强、爱憎分明的性格,给了少年时期向往革命的作者以良好的启示。】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句解:悲惨的现实生活激发了“我”幼年时的反抗意识。而“我”的成长,尤其是对革命道路的追导,更离不开母亲的教有和影响。】
段解:写母亲是个坚强、刚毅的劳动妇女,在悲惨的遭遇中没有灰心。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句解:此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句解:反映了劳动人民摆脱压迫的强烈愿望。】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顺庆:指清顺庆府,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句解:再次写家庭困难的程度。“直到……才……”这组关联词既写出了家庭生活的困难,又表现了母亲的顽强。】
段解:写父母东挪西借、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句解:客观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新军:清代末年清政府按西方国家军制编练的新式陆军)和同盟会(同盟会:即“中国同盟会”,1905年由孙中山倡导成立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句解:“我”这样做是怕母亲为“我”担心。】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句解:“许多慰勉”足以表明母亲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地是支持“我”走上革命道路的。】
段解:写母亲支持“我”走上革命道路。
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句解:突出母亲的“勤劳一生”,照应开头。】
段解:写母亲勤劳惯了,离不开土地。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大革命:指1924年到1927年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句解:“独立”一词既写出了母亲的孤立无援,又写出了母亲的坚强和勤劳能干。】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句解:表现了母亲识大体的高贵品质和“我”对母亲的激佩、感激之情。】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样。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句解:一个“竞”字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无限愧疚。】
段解:写随着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母亲更加积极地支持自己的儿子,她是一位难得的开明的母亲。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句解:照应首段中的“勤劳一生”。】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句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地阐明了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8-13段):突破家庭的范围,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写出母亲的平凡和伟大。
第二部分(第2-13段):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把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句解:这是母亲给“我”的宝责的精神财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段解:概述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和勤劳的习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句解:这是在革命实践中得到的感悟,发人深省。启示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第三部分第一层(第14、15段):概述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句解:与文章开头呼应,无比悲痛的心情溢于言表。】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句解:由对母亲的爱上升到对人民的爱,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宽阔博大的胸襟。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句解:用坚定的语气表达坚定的信念。】
段解:写作者把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同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革命感情融为一体,深化主题。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句解:这是纪念性文章常用的结尾,感情强烈,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情深意切的眷恋、祝福和怀念。】
第三部分第二层(第16、17段):写“我”对母亲的沉痛悼念。
第三部分(第14—17段):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也体现了“我”继续革命的决心。
1.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答:
【交流点拨】根据倒叙一顺叙一倒叙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二部分分三层,以在家一离家一感谢母亲作为分界点。
第1层(第2~8段):宽厚仁慈,勤劳俭朴,坚强不屈。
第2层(第9~13段):支持“我”求学,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第3层(第14、15段):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第三部分(第16、17段):表达对母亲的沉痛悼念,表明自己的决心。
2.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的抒情线索。
【交流点拨】“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和抒情线索。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点明写此文的原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②点明感情基调:“我爱我母亲”。③点明叙事线索:“勤劳一生”,引出对母亲一生事迹的回忆。
4.说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个方面的事。
【交流点拨】两个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第2~7段);二是母亲坚强
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第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
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5.第8~13.段,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哪四件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
【交流点拨】)退佃搬家;②遭遇天灾;③送子读书;④支持革命。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6.阅读第11、12段。思考:两段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 寄寓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交流点拔】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还是回
了家”。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和母亲支持革命并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7.作者在第14、15段中感叹道:“我应该感谢母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自己对母亲的感谢的
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
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2)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内容并列,层次清晰。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表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爱。
8.作为全文的结尾部分第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交流点拨】有三层意思: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二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9.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 这给我们哪些深
刻的启示
【交流点拨】作者以设问句“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
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
习、继承和发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
广无私的胸怀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10.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加点的“竟”字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表达无尽的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11.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点拨】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
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录的歌颁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并且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作者以此对上述这些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yuàn。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m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无论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任劳任yuàn(_____) 和蔼(_____) 妯娌(____) 和mù(____)
(2)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
(3)语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母亲的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女持家的敬佩之情。
D.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建设书香型校园,就是要鼓励学生们读经典的书。
②一所学校可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能为我们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
③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
④这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知识、扩展视野,更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启迪。
⑤读到好书,就如同和名师交谈,与伟人对话,可以让我们汲取智慧,受益终身。
A.①②⑤④③B.③⑤④①②C.①⑤④③②D.③①④②⑤
4.仿写句子。
母亲,您像一条河,流淌着生命的水源,供我成长;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最想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甲说:“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乙说:“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你接着说:“___________。”请仿照甲、乙 两人发言的形式,续写一句话完成你的发言。
(2)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请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6.文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______,他是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______家、______家和中国人民军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4分)
7.试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可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8.“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2分)
9.选文所写母亲给我的深远的影响,可用三句话概括,这三句话是:(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划线的“创造了”和“创造着”的位置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4分)
一、1.(1)怨 ǎi zhóu 睦 (2)解释说明。 (3)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怨、睦”的字形。(2)此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其作用有:表解释说明;表转折;表声音的延长;表话题的转换。此文段中破折号后面的句子是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的解释说明。(3)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无论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无论”改为“虽然”。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D项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
3.D
【解析】试题分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阅读的好处,即“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①④通过读经典来进一步阐述③句的观点。③①④密不可分,因此选D。
4.(1)示例:您像一首诗 (2)散发着笔墨的幽香 (3)引我深思 (4)您像一本书 (5)饱含着无穷的智慧 (6)常读常新
【解析】
【详解】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注意例句运用的是比喻修手法。
5.(1)母爱是一丝轻柔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 (2)信息: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据此可仿写为母爱是一丝温和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2)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可知,记得母亲生日的学生很少,相反记得明星和自己生日的却很多。这种情况说明母亲对孩子的爱博大无私,但孩子却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回报。据此表述感想即可。
二、6.(1)回忆我的母亲 (2)朱德 (3)革命 (4)军事
7.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性格和蔼、同情贫苦人)。(意对即可)
8.排比
9.(1)①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②母亲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3)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意对即可)
10.不可以,“创造了”表示过去的,“创造着”现在正在发生,从时间上说,先有过去,才能有现在。(意对即可)
【解析】
6.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回忆我的母亲》有关的文学常识。
7.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本题根据题干的提示,可用原文词语回答。所以找到相关语句并提取关键词语是作答的关键。如可提取“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中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作为答案。
8.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明显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把结构相同、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成串地排列,自然属于排比。
9.考查对文段重要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按题干要求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即可。如可提取“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作为答案。
10.考查语序。“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的“创造了”是表示已经完成,表明过去的历史是由像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创造的,而“创造着”表示正在进行,表明现在和未来的历史也要由像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来创造。
习作引导
本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母亲形象。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她“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到晚年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些都揭示了母亲勤劳的品质。母亲把不好吃的东西煮得“有滋味”“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这些分别把母亲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品质体现了出来。读完文章,母亲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文章以十分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感情。作者把对母亲的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在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比如:“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真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却能深深地打动读者,正所谓“朴实见真情”。
课文示例
【示例】示例1.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2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3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4
【解析】:写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用桐子榨油点灯、亲手纺线等,都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聪明能干、任劳任怨写母亲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和蔼;写母亲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
【示例】2.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解析】选段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母亲勤劳的品质,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写人叙事的文章,在刻画人物时,可借助于具体可感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技法点拨
寄情于事就是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或人物活动情况的记述中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具体的事情上,使叙述与抒情融为一体,表现作者的感受。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在回忆性文章中表达感激之情,可以把深深的怀念感激之意渗透在对事情的回忆之中,无需要铺张渲染的描写,只需一朴素、简洁的语言的叙述,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感情即可。要实现寄情于事,一要探求事件的意义。二要着力发展事件中的人物的思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融入真情:文章只有融入真情才能引燃他人的真情,所叙之事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要把自己内心感受流露在字里行间,使叙述和抒情融为一体。
二.横向组合:就是把一个一个小故事,组成一篇情感融合渐入佳境的的文章。这些零散的片段式的结构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增强情感的层次性,避免平铺直叙的单一性。
三. 以小见大,细节取胜
这种叙事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小人物的叙事视角反映重大历史背景。以个体人物形象诠释整体形象;以细节描写凸显人物形象和情感。
情境创设
1.本文作者选取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了母亲的可贵品质。请运用这种写法写一段话,写出真情实感。(200字左右)
100
200
300
2.你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你知道它们的生日、爱好、经历吗?请你通过叙写某位家人的一件事情,表达你的情感。
100
200
3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