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二单元第八课 《世说新语》二则本单元重点是关注家庭生活,理解至爱亲情。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两首》抒写对母爱的赞美;《散步》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读来既温馨诗意又有深刻内涵;《世说新语》讲述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也让人感受到古代世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本单元各篇文章的主旨,并不仅限于亲情,还可以读出其他丰富的内涵,例如《秋天的怀念》不只是表现母爱,更有儿子的悔恨和愧疚之情以及对生命的感悟,《散步》中还可以读出人生的选择,读到人到中年特有的责任感。这些文章,有的注重描写,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细致入微;有的借用美好的意象抒写美好的情感,温馨浪漫;有的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叙述平实缺引人思考,充满遐想;本单元在琐碎的生活中选材,注重细节描写,借物喻人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拿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课文题目 文体 作者/出处 整体感知 每课一得《秋天的怀念》 叙事散文 史铁生 本文不仅表现母爱,还包括儿子的悔恨、愧疚之情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理解题目的含义《散步》 叙事散文 莫怀戚 文章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家人一起散步,却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显出含蓄隽永的诗意,展示了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 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金色花》 散文诗 泰戈尔 本诗用一朵“金色花”把天真活泼的孩子和美丽安详的母亲联系起来,一个游戏刻画出两个人的形象,这便是构思的妙处。 托物言志《荷叶·母亲》 散文诗 冰心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 借物抒情《咏雪》 刘义庆编 本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骤雪纷纷扬扬的天气中,谢家子女即景赋诗脉雪的情景,展现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掌握文言虚词“之” 的意义和用法《陈太丘与友期行》 刘义庆编 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一词多义作家作品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除组织文人编写《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集《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铁事琐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类。以短篇为主,语言简练、词意隽永,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文题解读“咏雪”即歌咏白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线索。“陈太丘与友期行”,即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主题解说《咏雪》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文中营造了一个温馨、高雅的家庭文化氛围,流露出作者对谢道温的才气的赞颂。《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记叙了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构图示《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与家人在一起聚会,他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lo)(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文义:文章的义理。【句解:开篇交代咏雪的背景。“谢太傅”“儿女”点明人物。“寒雪日”点明时间。“内”暗示地点。“讲论文义”点明事件的起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 何所似?”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chā)可拟。”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句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雪纷纷”的情状比作“撒盐空中”,突出了雪的白和晶莹。】兄女 曰:“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女儿(道温)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句解:主讲人对上面的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耐人寻味。】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道温)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也妻子,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报平,书法家王菱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句解: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力地暗示作者对她的才气的赞赏。】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出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过后(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便不再等候而(自己先)走了,(他)走后友人才到。陈太丘:即陈寔(shi)(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乃至:才到。乃,才。【句解: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的是陈太丘之友。】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这一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许久(您)没有来,(他)已经走了。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戏:玩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表疑问。君:表示对对方的尊称,您。【句解:元方“门外戏”,故与陈太丘之友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太丘的那个)友人便很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同人家相约出行,却丢下人家自己走了。”非人哉:不是人哪!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而:表顺承关系。去:离开【句解:友人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并且语言粗俗,不堪入耳。】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说:“您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个友人(听了元方的话)感到很惭愧,下车来拉他,元方却进门而去,连头都不回。家君:谦辞,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则:副词,就。下一个“则”同。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引之:拉他。引,拉,牵拉。顾:回头看。【句解:陈元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词严。】①《咏雪》一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中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从“公欣然”“公大笑乐”中,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显示出其乐融融、温馨、民主的家庭文化氛围。②《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君”表示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辞,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对元方“人门不顾”是否失礼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说元方失礼。元方如果批评友人无礼,自己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既然已经承认了错误,他又是父亲的朋友,是元方的长辈,即使有错元方也应该以礼待之。文中元方”人门不顾”是失礼的一种表现,第二种看法是元方不失礼。因为友人不仅失信而且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无方用“人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表现,同时也给了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咏雪》故事完整,语言简洁。《咏雪》第1句先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的起因——咏雪;最后交代谢道韫的身份。 《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对话、行动刻画人物形象。文章以对话为主,先写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友人”不守信用。再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一方面,写“友人”不守信用,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骂人,语言粗俗,不堪人耳;另一方面,写元方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使对方无言以对。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太丘舍去 (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4)友人惭,下车引之 ( )【答案】(1)约定 (2)舍弃 (3)舍弃 (4)拉,牵拉【解析】解释词语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2.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元方入门不顾。【答案】(1)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3)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解析】要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白雪/纷纷何/所似C.未若/柳絮/因风起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答案】C【解析】A句正确朗读节奏为:撒盐/空中/差可拟;B句正确朗读节奏为:白雪/纷纷/何所似;D句正确朗读节奏为:左将军/王凝之/妻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待君久不至,已去。【答案】(1)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们谈论文章的义理。(2)等您好久您没有来,他已经走了。【解析】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5.填空。《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文章都出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代)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答案】《世说新语》 南朝宋 刘义庆 智慧儿童(表现儿童聪明才智) 谢道韫 陈元方【解析】南朝宋,不是南宋。(一)阅读《咏雪》一文,完成下列题目。6.请概括《咏雪》一文的主要内容。答:【答案】谢家子弟在家咏雪。7.《咏雪》一文用“ ”和“ ”来比拟大雪纷纷。【答案】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8.“公大笑乐。”请结合上下文揣摩“公”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答:【答案】这真是让我高兴啊,两个孩子的比喻都很生动形象,尤其是“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更是意蕴无穷,看来他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啊!9.作者为什么只客观地描述咏雪一事,而不直接对咏雪语句的好坏做评价?答:【答案】因为这两个咏雪的语句哪个更胜一筹一望而知,如果再做评价就显得多余了。10.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欣赏谁的才气?为什么?答:【答案】从文末特意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而不交代胡儿的身份来看,作者更倾向于欣赏谢道韫的才气。(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完成下列题目。11.文中友人“下车引之”有什么用意 答:【答案】从原文“友人惭”可知友人意识到自己错了,“引之”是想博得元方的好感。12.对于友人,元方为什么会“入门不顾”?答:【答案】因为在元方看来,友人是一个“无信”“无礼”的人,不值得交往。13.请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元方的性格特点。答:【答案】元方指责客人是“无信”“无礼”的人,可见他懂道义;而他“入门不顾”则又体现了他直率、情感外露的性格特点。14.这篇文章表现了什么主题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答:【答案】为人一定要讲诚信。感受: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不讲诚信也许可以欺骗一时,但长期下去,丑陋的面目定会露出来。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写法借鉴】本课所选两则文言文都表现的是少年儿童的智慧,第一则主要表现孩子对于诚信、礼仪的理解并全力维护父亲的尊严,第二则是在家庭聚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孩子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和表达。以课堂上重点训练怎样用比喻来表达自己对于景物的感受,揣摩友在遭受元方质问之后的心理、行为,做合理的想象,加深对于诚信、礼仪不等的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品读感悟】《世说新语》是传世经典,是非常值得了解和品读的。本课是进入开学初次接触的文言文,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疏通文意。两则文言文都表现古代少年的聪慧,《咏雪》则侧重古人家庭生活温馨美好富有情趣,以学习从形似到神似的比喻;《陈太丘与友期》侧重表现古代少年的聪慧与认知,也触动我们对诚信、尊重等平哥的认识和理解。【情境创设】1. 仿写句子:纷纷扬扬的雪花像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淅淅沥沥的小雨像( )2.陈太丘的朋友失信之后,被陈元方直接指出来,课件诚信是一种美德,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段文字【技巧点拨】(一)仿写所谓仿句题,也叫句式运用题。它用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品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修辞知识、语法知识、句式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这种题型,一般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照规定的句式模仿写作。其实质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主要考查学生: 对修辞方法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对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仿写的要求,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要求就是命题者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隐性要求是指隐含在被仿句里的要求。考生只有准确把握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才能仿写出质量上乘的句子来。因为显性要求比较容易把握,所以这里主要谈谈隐性要求。隐性要求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上要与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一致。比如说,原句是写人物的,那么仿句也应以人物为描写对象,原句是写植物的,那么仿句也应以植物为描写对象,以此类推。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内容要协调一致,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仿句与被仿句(或称例句)的内容要有内在联系,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二是仿句与被仿句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要一致。譬如,如果原句是写人物的,那么仿句也应以人物为描写对象,如果原句是写植物的,那么仿句也应以植物为描写对象;如果被仿句的内容是歌颂赞扬性的,那么仿句的内容也必须是歌颂赞扬性的;如果被仿句的内容存在正反对立关系,那么仿句的内容也必须存在正反对立关系;如果被仿句的内容是富于哲理性和启迪性的,那么仿句的内容也必须是富于哲理性和启迪性的,以此类推。当然,协调一致,是笼统的要求,没有什么具体标准。因此,怎样才算协调一致,一定要结合被仿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前后呼应,是指如果被仿句前边的句子与后边的句子在语意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那么仿句在语意上也要体现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2.句式要统一 。 句式,即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句与被仿句的结构要一致。这就要求考生在动笔之前必须仔细观察被仿句的结构。观察要从整体到局部。首先,要弄清被仿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要进一步弄清是哪种类型的单句(如主动句或被动句、主谓宾句或主谓补句等);如果是复句,也要进一步弄清是哪种类型的复句。其次,要弄清被仿句有无供用的词语或格式。再次,要弄清被仿句局部上的结构特点,譬如主语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宾语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等等。句式是否统一,是仿写能否成功的关键。仿句只有从整体到局部的结构都与被仿句吻合,才可能成为佳句。3.修辞要相同。 修辞要相同,是指仿句与被仿句所用的修辞方式要完全一样。譬如,被仿句是比喻句,那么仿句也必须是比喻句;被仿句是比喻套排比,那么仿句也必须是比喻套排比。这就要求考生动笔之前必须仔细审视被仿句,审清它用了哪种或哪几种修辞方式。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仿句的字数与被仿句的字数应尽量相等,实在无法相等,也要大致相等,不能悬殊太大,这样仿句与被仿句的结构才可能是和谐匀称的。(二)比喻比喻含义: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 甲像乙。 本体、比喻词、喻体三者明明白白都有。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仿佛、似、犹如……暗喻 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连接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罢。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我来练笔】100200一、示例:现代汉语和文言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同样的一个字,在古文中可能有多种意思,即便是同一个意思,也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因此文言通常深奥难解,或一句话一个字有多种解法。现代汉语通俗易懂,其不同于文言文的一点就是现代汉语的句型可以随便转换,表达容易,不会生硬。讲述故事略。二、谢安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示例一:我认为用“撒盐”比喻雪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个比喻好,后一个比喻不好。示例二:我认为用“柳絮”比喻雪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的比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三、体现陈元方的“方正”的地方有:(1)陈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可以看出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和“信”“礼”的重要性。(2)陈元方“入门不顾”强化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合乎道义。四、1.不久,一会儿。2.相比。3.不如,不及。4.离开。才。5.约定。舍弃。五、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