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短文两篇-课文全解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短文两篇-课文全解讲义

资源简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短文两篇
本单元的文章多是写山川美景。本单元 4篇文言文,5首古诗,数量之多,实为罕见,目的是培 养阅读一类文体的能力,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山水的情感。
倡导要将文言文当成一 篇文章进行教学,首先要对它进行整体把握。其次,阅读任务布 置更加明确具体,如“思考探究”中的问题多是如此。 教材设置了不少的比较阅读题。有整篇文章的比较,如《短 文二篇》中: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 处,说说它们分别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美感。 有一词多义的比较, 如《三峡》:“自”“绝”“素”。拓展阅读范围更广,有时突破了 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语法、语文教学类知识的范围,提供了文学、 文化领域里的重要知识。如《唐诗五首》后面的通过品读诗句, 猜出其是描绘春天的哪个阶段。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材重视从阅读中归纳写作的策略,如 从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中总结出写景的方法,归纳很细致,从面到 点。布置作文题目后,都会跟着三个提示,从审题、选材、布局 等方面讲的细致入微,是一个很好的作前指导。
课文题目 文体 作者/出处 整体感知 每课一得
《三峡》 山水散文 郦道元 本文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豳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假字
《答谢中书书) 书信 陶弘景 本文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以及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志趣。 文言句子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小品文 苏轼 本文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文言文断句
《与朱元思书》 小品文 吴均 本文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点内容
(野望》 五言律诗 王绩 诗歌描写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孤独、彷徨、苦闷的心境。 理解型默写
《黄鹤楼) 七言律诗 崔颗 诗歌写的是登临之景,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的感情。 诗歌炼字
《使至塞上》 五言律诗 王维 诗歌描绘了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的感情。 描述画面内容
《渡荆门送别》 五言律诗 李白 诗歌描写了诗人辞亲远游时所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借物抒情
《钱塘湖春行) 七言律诗 白居易 诗歌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融情于景
作者名片
陶弘景(456~536),宇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父洵、弟辙,号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苏东坡全集》传世。
背景解读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却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罹文字狱,被贬为团练副使,受到监视,近乎流放,心中忧郁。但他仍有进取之心,月夜承天寺夜游正是这种心情的释放。他那在政治漩涡中破损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无障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只有从大自然美景中才能寻求精神的寄托。
文体常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尺牍的文学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生。
主题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信,信中称赞江南的山水之美丽,传达出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豁达宽广的胸襟。
结构图示
答谢中书书
原文 译文 阅读技巧点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总领全文】文章以感慨发端,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 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出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这是人生一大 乐事。 【仰视、俯察】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 映成趣。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视、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 重风物,境界清新。 【静态描写】青翠的竹木与色彩斑斓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 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以上写的是静景,作者通过仰观、俯瞰、远眺等视角进行描绘。 【动态描写】文章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这四句通过对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 段的生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抒情】文章以感慨结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从谢 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 之感,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译文 阅读技巧点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 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 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叙事】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欣然”足见作者心中的兴奋 和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 【心理描写】“念无与为乐者”是心理活动,由前句的“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 的变化过程,感慨知音难寻,情绪因之荡起波澜。“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 只有张怀民才是赏月的相知好友之情。 “寻”字又分明显现出急切访友的心意。 “至”“寻”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一是写出作者贬居 后的寂寞寡欢,二是暗示共同赏月应是志同道合之人,那些庸俗势利之徒,则不 配与之共赏明月。 【重点词】“亦”字说明张怀民和诗人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一致 【叙事】信步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中。 【景物描写】“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苻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点睛之笔】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最后一句名为解释赏月是因为“闲",实际上含有 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可谓点睛之笔。
答谢中书书
1.本文怎样有声有色有序地描写自然之美的
答:
讲究色彩搭配,表现四季之美。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晨昏之美。
2.文章说“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答:
①具有山水相映之美。②具有色彩配合之美。③具有晨昏变化之美。④具有动静相衬之美。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
【答案】“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作者的“高雅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短文内容加以概括。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 高士比肩之情。
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在文中的作用?
答:
①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美景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的奇绝。并表达了自己期 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心意。 ②结构上:总结前文,首尾呼应,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记承天寺夜游
1.为什么说作者是旷达之人 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答:
此文为作者遭贬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是,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 景,还自诩“闲人”,可见其心胸之旷达。
2.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从“闲人”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作为贬谪之人,仕途不得志,无所归依,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有夜游时的空灵自在、悠闲自得的豁达,)既有自嘲、自慰之意,又有自许之感。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答:
明月和美景经常有,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虽然被贬官,有职 无事,是个闲人,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写下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好文。表现 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耳”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短文内容,说说其结尾的“耳”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含有被贬谪的悲凉(不平)、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5.本文可以分为几层 每层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答:
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代赏月缘由;第二层描写,写庭下月景;第三层抒情,抒发既喜悦又苦闷的心情。
1.《答谢中书书》描写的都是自然景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作者状写了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的情景,描摹了日光的色彩变化,这些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有何弦外之音?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
1.层次分明,行文流畅。
文章虽然简短,但从交代时间,到诗人的行为,到写景,到 抒情点题,脉络清晰可见。按照所想 所见 所感来写, 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虽然是写景,但景中有情。诗人见“月色入户”,便“欣 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发岀知音难寻 的感慨,情绪因之荡起微澜;“寻”字又分明显现岀急切访友的 心意。在月光倾泻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适 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之中。从“念无与为乐者" 到“相与步于中庭”,诗人的款款情思经历了几多转折,终于稳 定在平和的心境中。诗人寻友访寺,写月夜美景,然后将眼前 之景推展开去,兼及身世。苏轼因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月夜游寺 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 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句之中。而这种感情有 其特定性,诗人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 旷达心胸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
3.文辞简洁,描绘景物抓住其特点。
文章起笔就紧扣“夜游”,接着写“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把 夜色具体化。诗人抓住月夜这个特点入题,直接简洁。“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月”字, 却无一字不在写“月",暗用“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 独运
答谢中书书
1,写景之美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高峰入云”,山下 溪流“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清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 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两岸石壁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生辉,加之 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宛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 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嶂,上有蓝天做背景,下有流水为 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 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云雾缭绕,继而是如 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 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 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岀,静中见动,寂中现 响,别具意趣。诗人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 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 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首先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 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岀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 一幅怡神悦)的山水画。
2.缜密的结构。
本文虽属小品,可诗人仍精心结撰。开头以“山川之美,古 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 心。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总括,这样首尾呼应,议 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岀。文中的写景部分,先 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 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 第井然,结构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3.凝练的语言。
这篇文章的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 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 样,先以“清流”给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词语的运用,使颜 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文章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 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qǐng)   夕日欲颓(tuí)
B.遂至承天寺(suí) 沉鳞竞跃(lín)
C.藻、荇交横(xìng) 能与其奇者(yù)
D.盖竹柏影也(bái) 相与步于中庭(yǔ)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3.下列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4.下列对两篇短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总领全文,内含了作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对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的不屑一顾。
B.“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反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_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______)
一、1.C
【解析】A.qǐnB.suìD.bǎi
2.C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C项“念”指的是想到,考虑的意思。“相与”意思是和....一起的意思。
3.B
【解析】A.的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和 欣赏、领悟D.找 不久B.都是判断动词
4.A
【解析】期望与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并没有不屑。
5.(1)对偶 (2)借代(3)比喻 (4)反问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1)句中“晓雾”与“猿鸟”相对,“歇”与“鸣”相对,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2)句中“鳞”指代鱼,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3)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由此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4)句的意思是: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
6.(1)√ (2)× (3)√ (4)√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1)(3)(4)正确,(2)错误。“念无与为乐者”:想到夜晚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根据后文“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明作者当时有一位知己张怀民。张怀民在这一年也被贬到黄州。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没有知己迫不得已去找张怀民,而是想趁着大好月色出去走走,想到去找张怀民。故“错误”。
【答案】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3)怀民亦未寝(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0.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和 “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的语句中。
二、7.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9.(1) 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0.(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
7.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根据句意来句读,句意是:(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8.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歇”是“消散”;“但”是古今异义词,“只”的意思。
9.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鳞、竞、跃”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相与、于”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甲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其中,“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写猿鸟和游鱼,是动态描写。乙文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手法精当且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据此理解可填写作答。(2)根据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可知,描绘的山川之美。依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可知,乙文所描绘的是月色之美。虽然两文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两篇文章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答谢中书书》一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赞美自然的思想情感。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都浓缩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考点精练
【2022★广西贺州市】
7.文言文阅读。(13分,10-12题,每题2分,共6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
10.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D.而卒莫消长也 长:增长。
1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
A.何陃之有《陋室铭》
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1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13..请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没小题2分,共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4.[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
启示。
【答案】(1)C(2)B(3)D
(4)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5)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困,和挫折,乐观生活,积极进取。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ABD.正确;
C.有误,“但”这里的意思是只是。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之”是结构助词,解释为“的”。
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B.结构助词,的;
C.动词,到;
D.代词。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甲文不是赤壁,是承天寺。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重要词语有:庭下,庭院中;如,像;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整句的意思是: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重要词语有:是,这是;造物者,大自然;藏,宝藏;子,你;共适,共同享受。整句的意思是: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5)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甲文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苏轼)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给我们的启示则要从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敢于直面困难角度去解答。
【解析】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习作引导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信,信中称赞江南的山水之美丽,传达出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豁达宽广的胸襟.
这两篇”言短”,都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写庭院清幽澄澈的月 下美景,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乐观、旷达的复杂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自己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情感倾向。
课文示例
【示例】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解析】描写静景: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 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景象。描写动景: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游鱼竞 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画 面增添了灵动感。动静相衬之美。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太阳即将落山为静,游鱼跃 水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技法点拨
在写景的时候,有时需要动态描写,有时又需要进行静态描写,这是因为构成画面的因素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
人们描绘景色的时候,如果只写静景,那文章就会显得呆滞;如果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重。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为了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独特的意境,彰显表达的艺术性,人们经常使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来描绘环境。
事物有动也有静,而且这种“动”与“静”是相对的。恰当地运用静态与动态描写,可以解决写景中缺乏生气的问题,增加作品的表现力。有时候,这种“动”与“静”完全在作者的一念之间。
1.化静为动
为了景物写得既有画意,又有生气,应该学会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如何“化静为动”呢?常用的方法是直接把静景写活,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
2.以动写静
描写景物也可以“以动写静”,常常是以声态显静。运用这种手法来再现“静”比用修饰语来形容“静”更加形象,并且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动静结合
无论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都不应该是单一的,必须注意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结合得好,可以使客观事物有声、有色、有形,给人一种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之感。好的景物描写,可以让读者沉浸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获得美的感受。
在我们日常的写作中,只有将静态描写利于表现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情境创设
1.以“走,去另一个地方”为题,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通过“走”。写下一个地方的独特景致,可以是静的,也可以是动的,二者有机结合,描绘出另一个地方的独特风景,从而表达个人内心的独特感受。不少于200字
1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