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 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土壤 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简介

姓 名 任教年级 高一
任教学科 地理 所跨学科 化学、生物
任教学科单元位置 人教版教材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
所跨学科单元位置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2节《离子反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单元教学设计
学科间结合点分析 地理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土壤》章节中,涉及到许多化学和生物学科的知识,比如酸碱中和反应、生物碳循环过程等,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中土壤的化学元素组成、来源和迁移转化规律,从而研究土壤的性质、功能及养护方法。
单元设计概述 【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个部分为“观察土壤”,主要介绍土壤的概念,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及土壤剖面构造。这部分内容适合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样本进行探究教学。 2.第二部分为“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说明了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因素。这部分内容适合在室内进行演绎教学。 3.第三部分为“土壤的功能和养护”,说明了土壤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这部分适合在室内进行案例式探究教学。 【设计思路】 土壤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尽管学生对土壤有一些初步的感受,却很少用科学的视角观察土壤,更不知道如何对土壤进行分析和描述。为了使这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以“观察-描述-分析-迁移”为思路组织教学。 【学习安排】 本单元教学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问题式教学设计,以六个环节展开教学: 1.问题情境。构建学习情境,引入教学。 2.问题链条。牵引学生总结出紧扣本节知识的问题,串联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条,从而形成有逻辑、可操作的学习链条,贯穿接下来的教学环节。 3.探究解问。问题生成后,设计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以保证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全面认识,实现知识生成。 4.构建知识。在探究过程中,生成了一些新的结论,需要教师搭建平台,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课堂笔记、思维导图,实现作品生成。 5.再问反馈。回归地理学的本质——实践性。将生成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课堂实践,检验并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能力生成。 6.以问延伸。把课本知识迁移到乡土地理中,让学生真正地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单元课时内容安排 课时1:《观察土壤》 课时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时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课时1《观察土壤》
一、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和运用土壤标本,说出土壤的概念,描述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培养地理实践力。
二、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土壤的概念并识别土壤的外部特征。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土壤识别土壤的外部特征。
三、学习过程
(一)学习情境建构
课前播放《中国航天员宣传片》和嫦娥探月取土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航天科技的力量。
教师:中国的航天技术让我看的热血沸腾,科技也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科学工作者令人佩服。月球取土带回地球是这次嫦娥五号探月的主要目标之一,将取回来的土壤带回地球,可以通过对土壤的研究来探究月球,可以说月球上带回来的土壤价值连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壤》。
(二)学习活动1
【根据生活经验辨别土壤,对比土壤、岩石、沙的差异,总结土壤的概念及判断依据】
1.学生学习活动
师:请各位同学猜猜你们面前盒子中的物质,是土壤的举起来。并简单的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学生答:略。
师:我们通过经验可以判断,严谨的是通过土壤的概念来判断。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读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教师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的组织、资源、指导等支持。
资源:教师提前准备土壤、岩石、沙子。
组织及指导:请学生回答土壤、岩石、沙子的区别,归纳总结出土壤的概念。
(三)学习活动2
【观察土壤样品,完成问题】
1.学生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观察土壤样品,完成问题。
问题1:观察土壤的方式有哪些?
问题2:归纳土壤的观察角度?
任务时间:2分钟
任务形式:个人独立完成,小组汇总
任务内容:在学案上自行设计完成。
任务展示:个人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回答问题1:观察土壤的方式有哪些?看、摸、听、闻、尝。
说明:看、摸、听、闻、尝,这几种观察土壤的方法,采用了化学实验的方法。此处为跨学科内容,对应的是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回答问题2:归纳土壤的观察角度?颜色、质地、酸碱、干湿、垂直剖面等。
(1)土壤颜色:观察并描述土壤标本颜色。
(2)土壤质地:分组活动,学生使用实验用品,感受土壤质地。
(3)土壤剖面构造:在教师的点拨下,描述并分析土壤剖面构造情况。
教师为学习活动提供的组织、资源、指导等支持
(1)资源:土壤样品、一次性杯子、纱布、喷壶、纸巾、导学案
(2)组织及指导:
【土壤颜色】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土壤样品,观察并描述出红壤、黄土、黑土、紫色土。
【土壤质地】分组活动,引导学生使用实验用品,感受土壤质地。
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土壤,一次性杯子,纱布、喷壶,纸巾等物品。引导学生用手捏握土壤,感受其湿度和空隙度;组织学生完成土壤渗水实验。完成表格填写。
①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进行实验。
②首先用纸巾包住砂土、壤土、黏土,先感受其湿润情况。在用手揉一揉,捻一捻土壤。
③将纱布上分成三份取砂土、壤土、黏土各200克置于杯上,用喷壶对三种土等量洒水,观察土壤透水情况。
土壤质地 粒径比例 透水性 保水性能 有机质 保肥性能 耕作难度
砂土 砂粒占优势 强 差 易分解 弱 易耕作
黏土 比例适中 良好 强 不易分解 好 易耕作
壤土 黏粒占优势 差 强 分解缓慢、易积累 好 不易耕作
【土壤剖面构造】教师过渡:有了观察角度,通过这些角度对土壤进行分类我们就能更好的认识土壤,播放PPT演示土壤的颜色和土壤的质地,刚才我们观察的都是表层土壤,现在我们通过图片来看看土壤的垂直剖面,让我们一起阅读并勾画出土壤垂直剖面的概念。
同学们1分钟时间阅读教材第89、90页,了解两种土壤剖面各层特点。
其中,比较难理解的是淋溶层和淀积层,教师用一个演示实验让同学们对淋溶层和淀积层的形成有个更直观的认识。淋溶层是指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是指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说明:演示实验为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较细的土粒,化学元素随土壤水分由土壤表层向下层移动的作用,其结果使土壤剖面中形成淋溶层和淀积层。此处为跨学科内容,对应的是化学学科。
因土壤酸碱度不同,溶解的物质不同,淋溶在成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完全不同。常见的大致有三类:
①酸性淋溶作用。被淋出的物质以铁、锰、铝等元素的化合物为主。
如:热带红树林群落产生的酸性硫酸盐盐土,淋洗后常产生大量的“铁锈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淋洗出的铁锈水含有,表现出棕色或红褐色。此处对应的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表现为棕色或红褐色。
②中性淋溶作用。热带、亚热带土壤以红壤为主,降水充沛,淋溶作用强烈,多为酸性反应。对应的化学学科知识为:酸性土壤中含有一定浓度的,吸附在粘土和腐殖质上的碱性金属离子和替换,引起碱性金属离子缺乏,使得土壤呈酸性。此处对应的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中离子的置换反应。
③碱性淋溶作用。在碱性土壤中含多量与等碱性盐类,常使土壤胶粒因含大量代换性钠而高度分散,土壤结构不良、透水性差。对应的化学学科知识为:碱性土壤在硫酸性雨水的淋洗作用下,会发生,。此处对应的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学习评价
教师设计学习评价量表对学生及本堂课展开评价。
表1.学习评价表
项目 A级 B级 C级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积极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参与讨论态度认真,积极举手发言 上课能认真听讲,有参与讨论,能举手发言 上课无心听讲,极少参与讨论,不愿举手发言
实践能力 完成实验效果好,动手能力强 完成实验效果一般,动手能力有待提升 完成实验效果差,动手能力不强
小组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能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 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建议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取别人的建议
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记录完整,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 课堂笔记较完整,结构比较清晰,重难点有所体现 课堂笔记有缺失部分,结构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完成效果好 课后作业完成效果较好 课后作业完成效果差
(六)作业设计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重在观察及描述土壤,是为后面两个课时做铺垫,因此在此部分不设计课堂作业,仅设计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设计,是把课本知识迁移到地理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分析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构造,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了解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
1、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有很大流动性,它们的运动和比例的变化对土壤肥力起很大作用。当土壤中水分过多时( )
①空气受排挤 ②土温高 ③土壤缺氧 ④会影响植物生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土壤孔隙总体积是一定的,而占据这部分体积的是水和空气。当水分太少时,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足,而植物的蒸腾作用又使植物失去大量水分,从而导致植物失水萎缩;当土壤缺乏水分时,土壤板结,裂缝产生的拉力将植物根系拉断,严重时导致植物死亡。当水分过多时,空气所占的比例就小,导致植物根系有氧呼吸减弱,植物根系被迫转向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毒害植物根部,导致烂根,严重时导致植物死亡。土壤温度因水分的比热容大而难以上升。
答案:C。
观察家乡的土壤
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cm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重量。
观察土壤块
①观察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
②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观察纸巾的潮湿状况,判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
③观察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疏松状况的差异。
将土壤块侧面平放,并轻轻捣碎。注意,尽可能保持捣碎的土壤按表层至底层排列,且不发生遗洒。
①分别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取一小团大小相当的土壤,用手掂掂重量,是否有差异?
②分别用手指研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土壤,感受土壤的湿度和土壤矿物质的颗粒大小。
③在土壤中有没有发现小动物?
(3)将捣碎的土壤晾晒一天后称重,比较与刚挖出时的土壤块重量的差异。
(4)分别从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取部分土壤,加适量水搅拌,试着用手搓土条,看看哪个部位的土壤更容易搓称土条。
(5)整理上述活动的结果,描述家乡土壤的特点,并与同学交流。
四、板书设计
观察土壤
概念: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疏松表层。
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特征:
颜色
质地
剖面构造
教学资源
PPT、导学案、土壤标本(砂土、壤土、粘土)、岩石标本、水、沙子、一次性杯子、纱布、喷壶等。
课时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视频演绎和材料,并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相关知识,说出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提高综合思维素养。
2.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特点,说明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加强区域认知。
二、学习重难点
能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影响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三、学习过程
(一)学习情境建构
【“沙变土”学习情境建构】
1.视频引入
师:最近看到一则重庆教授的视频,激动不已。让我们一起看看,在看的过程中注意概括视频中的主要内容。
视频导入《沙子变成土壤》。
教师概括视频的主要内容。学生答(略)。师:易教授研究“沙变土”变成的是土壤嘛?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估计心中会有一定的答案?让我们一起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去学习土壤。
2.勇于实践,制作土壤
引导学生制作土壤并思考问题“我们制作出来的是土壤吗?”。
实验步骤为:
取出沙子;
将叶子撕碎,加入沙子中;
加入适量水,搅拌。
(二)学习活动1
【阅读课本91-92页,归纳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学生学习活动
完成问题:
(1)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的形成?
(3)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联系?
任务时间:6分钟。前2分钟个人阅读,后4分钟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任务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展示:小组集体展示,在讲台上为大家展示并讲解(声音洪亮)。
一、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土壤是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产物。 二、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的形成? 1、成土母质 (1)成土母质的定义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 (2)成土母质的作用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作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 (1)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对母质的改造作用: 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②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气候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 ①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②湿热地区土壤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③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早、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4、地貌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①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②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 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6、人类活动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三、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联系?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
教师为学习活动提供的组织、资源、指导等支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结合之前学习地球各大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总结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三)学习活动2
【教师对“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
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与点拨下,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空气、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或分解,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一过程称为风化。
解释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对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累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3)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什么?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教师为学习活动提供的组织、资源、指导等支持
【资源】教师准备图片演示风化作用、生物对土壤的作用(生物循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组织及指导】
成土母质
教师运用图片展示岩石风化过程,并请同学回答“什么是风化作用?”。举例补充,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因为其成土母质为紫色的砂页岩。
在温度、水、空气、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或分解,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一过程称为风化。
风化作用示意图
(2)生物
教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陆游这句诗的表面意思是,枝头落下来的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入泥土里面还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从而培育下一代花的盛开。其实这就是有机质在土壤中的累积过程。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从而对成土母质进行改造。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环)示意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也叫生物循环,可以用生物学中碳循环的知识进行解释。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物系统的物质循环。二是,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说明: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也叫做生物循环,对应的跨学科内容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含碳循环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两个知识点,这一循环过程与第65、66页中的探究实践活动相对应,通过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演示生物循环过程,即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过程。
气候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到: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为了使这一概念更加清晰,教师引入数学中的函数概念,运用函数的图像进行表示,以此推断出:
①温度低、降水少的干冷地区,成土速度慢,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弱。
②温度高、降水多的湿热地区,成土速度快,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如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会很快变得贫瘠。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说明:“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这一概念,用函数的图像进行表示,对应的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3.1.2 函数的表示法。函数的图象法,就是用图象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四)学习活动3
1.学生学习活动
完成第92页的活动,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指出我国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并对形成因素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
任务时间:6分钟。前4分钟个人完成,后2分钟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任务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展示:小组集体展示,在讲台上为大家展示并讲解(声音洪亮)。
教师为学习活动提供的组织、资源、指导等支持
【组织及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和“东北平原的黑壤”两个土壤现象,从了解我国局部土壤颜色的小尺度区域,拓展到全国范围的大尺度区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土壤概况分布图,让学生了解黑土、黄土、红壤、紫色土这几种不同土壤类型的在我国分布,并分析和解释形成原因,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
【资源】教师准备“四川盆地的紫色土”“东北平原的黑壤”“云南东川的红壤”“黄土高原的黄土”等图片资料,准备中国土壤概况分布图,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我国土壤的分布特征,并解释形成原因。
云南东川的红壤 东北平原的黑土
黄土高原的黄土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中国土壤概况
(四)学习活动4
【回答“沙变土”的原理】
1.学生学习活动
根据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回答“沙变土”变成的是土壤吗?
任务时间:4分钟。前2分组小组交流合作,后2分钟展示制作成果并回答问题。
任务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展示:个人展示,在讲台上为大家展示制作成果并讲解“沙变土”的原理。
教师为学习活动提供的组织、资源、指导等支持
(1)组织及指导:教师通过学习情境建构引导学生制作土壤,思考“沙变土”的原理,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问题探讨。
(2)资源:教师组织各小组提前准备杯子、沙子、水、菜叶等物料,准备视频资料等。
(四)学习评价
教师设计学习评价量表对学生及本堂课展开评价。
表1.学习评价表
项目 A级 B级 C级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积极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参与讨论态度认真,积极举手发言 上课能认真听讲,有参与讨论,能举手发言 上课无心听讲,极少参与讨论,不愿举手发言
小组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能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 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建议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取别人的建议
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记录完整,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 课堂笔记较完整,结构比较清晰,重难点有所体现 课堂笔记有缺失部分,结构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
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效果好 课堂作业完成效果较好 课堂作业完成效果差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完成效果好 课后作业完成效果较好 课后作业完成效果差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设计,实际是回归地理学的本质——实践性,将课上刚刚生成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检验并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能力生成。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瘠薄。 ◆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作简要解释。 答:(1)主导因素是成土母质。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由紫色砂页岩发育而成的。 (2)主导因素是气候。东北湿冷的气候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土壤比较肥沃;南方气候湿热,土壤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微生物活动频繁,土壤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相对贫瘠。 (3)主导因素是地貌。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越往边缘颗粒物越细;山顶部位的土壤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含石块多,土壤颗粒粗。
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是把课本知识迁移到地理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真正地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由此促进学生了解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实现情感生成。
(2020浙江联考)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B.发育在颗粒较粗的成土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 C.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盛,通过植物残体提供给土壤的有机质很多,所以土壤肥沃。 D.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原土壤。 【地理积累】热带雨林地区虽然拥有最为茂密的森林和动物种群数量,拥有最多的枯枝落叶,但是在热带雨林地区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却是一种比较贫瘠的砖红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1)热带森林生物量大,枯枝落叶众多;但是也同样是由于生物众多,存在着很多利用那些枯枝落叶而生存的生物,从而使得大量枯枝落叶并不能转化呈有机质进入土壤。(2)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大,降水对于土壤的淋失作用强烈;强烈的流水淋失作用,使得土壤中的大量元素和养分随流水流失,最终保留下富铁铝化的呈酸性的土壤,颜色也呈现出砖红色,在肥力特征上表现为贫瘠的特征。 解析:河流中下游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上的土壤是不同时期形成的,由于不同时期河水的流速不同,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不同,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A正确;发育在颗粒较粗的成土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粗,B错误;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植物残体提供给土壤的有机质很多,但是由于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所以土壤不肥沃,C错误;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低与气候、植被、地形都有关系,世界肥沃黑土区多在温带草原区,所以不是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D错误。 答案:A。 2、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下题。 (1)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山地丘陵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平原 A.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C.植被量大于南方山地丘陵区 D.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 终年高温地区和终年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是 A.终年高温不利于植被生长 B.高温地区岩石的风化速度快 C.终年寒冷地区生物量小 D.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 解析:东北平原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所以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山地丘陵区,A正确;土层深厚不是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B错误;东北平原植物量小雨南方山地丘陵区,C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但不是有机质的来源,D错误。(2)终年高温利于植物生长,A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的矿物质来源,不是有机质的来源,B错误;终年高温地区有机质分解快,终年寒冷地区的生物量较小,所以终年高温地区和终年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C正确;寒冷地区有机质分解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D错误。 答案:(1)A (2)C 3、在我国西南方的绝大多数地区都有红壤的分布,这一土壤类型下的土地贫瘠、浅薄,以前,农民放牧、砍柴、找土地种,土地一年比一年薄,肥力一年比一年弱,可耕作的地逐渐减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近年来通过科学的改良,土壤状况得到了改善。思考: (1)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中国西南方绝大多数地区分布有红壤的原因,红壤的特点及成因。 (2)这种土壤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3)我们该如何改良和养护这种土壤?
四、板书设计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2、生物
3、气候
4、地貌
5、时间
6、人类活动
五、教学资源
PPT、导学案、土壤标本、视频资料等。
课时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人类利用土壤的方式。
2.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方法,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
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学习情境建构
给学生播放抖音短视频《亚马孙的黑土》《亚马孙的黑白河》片段并做相关解说。学生积极活跃地观看视频、聆听讲解,顺利进入教学情境。
师: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
(二)学习活动1
1.学生学习活动
阅读课本第92-94页,回答几个问题: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归纳总结出土壤的功能;
讨论土壤为什么要养护及养护方法。
任务时间:7分钟。前3分钟自行阅读课本并总结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土壤的功能,后4分钟分别请两个小组代表回答土壤的功能及养护方法。
任务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展示:小组代表展示,回答小组的讨论结果。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二、土壤的功能 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绿色植物为动物的生长提供食物来源,此外土壤本身也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2、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水是陆地水体的一部分。大气降水的一部分储存在土壤中,既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又可以持续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因此农作物可以抵御适度的旱情。 3、土壤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人类通过土壤发展农业,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以植物为饲料。 三、土壤的养护 1、土壤为什么需要养护? (1)有些土壤,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 (2)即使是优良土壤,也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2、不宜种植土壤的改良或改造 (1)南方红壤:撒熟石灰、施肥。红壤的酸性强,土质黏重,肥力较差,可通过多施加有机肥,适量施用石灰和补充磷肥,防止土壤冲刷等措施提高肥力。 (2)亚马孙河流域:生物炭。 3、优良土壤的养护 (1)休耕: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2)轮作:指在同一田块上不同年度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 (3)种植绿肥:指种植绿肥作物翻入土壤中,以达到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等作用。 (4)施农家肥。
2.教师为学习活动提供的组织、资源、指导等支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及展示。
(三)学习活动2
【探究土壤的养护方法】
1.学生学习活动
师:依据刚才的学习活动,我们的同学已经了解了部分土壤的养护方法,那么我们一起来探讨几个土壤养护的典型案例。请同学们思考并尝试回答几个问题:
亚马孙和流域人们为什么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我国南方酸性土壤的改良是采用的什么方式,请你们试着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原理。
(3)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第94页的案例“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盐碱地是如何形成的、因而形成了怎样的水盐运动规律?二是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有哪些?
任务时间:7分钟。前3分钟自行阅读课本并总结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土壤的功能,后4分钟分别请两个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任务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展示:小组代表展示,回答小组的讨论结果。
2.教师为学习活动提供的组织、资源、指导等支持
教师组织学生按小组分工合作,探讨以上几个典型案例,并对重难点处“土壤的养护方法”进行点拨。
【案例一: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生物炭通过对土壤养分的改良影响土壤,即土壤的形成因素中的“生物”因素。
说明:该案例由教师点名一名学生进行回答。
【案例二:我国南方酸性土壤的改良】
师: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知道酸碱中和反应,请思考并回答出可以运用什么方法改良我国南方的酸性土壤。
学生回答(略)。
红壤的酸性强,土质黏重,肥力较差,可通过多施加有机肥,适量施用石灰和补充磷肥,防止土壤冲刷等措施提高肥力。
说明:常见的改良酸性土壤的方式是施用熟石灰,这一改良方式的原理来自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为跨学科教学内容。氢氧化钙是一种常见的碱,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氢氧化钙是白色粉末状物质,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当石灰水中存在较多未溶解的熟石灰时,就称为石灰乳或石灰浆。
氢氧化钙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其中就包括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原理:O,。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是初三下册才学习过的知识。在此处引入化学原理知识,可以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怎样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从而让土壤更好的造福人类,体现人地协调观。
【案例三: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思考94页的案例《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描述黄淮海平原的土壤现象,解释其特征及成因,理解和分析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
1.盐碱地是如何形成的? (1)水位高:是指地下水水位高,较高的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位的上升,在土壤中聚集。 (2)蒸发旺:是指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向上运动和累积。 (3)盐分多:是指有盐分积累,最终达到一定浓度,致使土壤含盐量增加,形成盐碱地。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 2.水盐运动规律: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稳定。 3.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
【案例四:种养结合】
休耕:不是让土地荒芜,而是让其休养生息,用地养地相结合,来提升和巩固粮食生产力。期间同样要注意耕地管理和保护,防止水土流失等土壤破坏现象。
种植绿肥:绿肥作物是指一类主要当作肥料种植的作物。这类作物养分含量丰富,翻入土壤中,具有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等作用。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草。
轮作: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施用农家肥。
(四)学习活动3
【回归情境,以文延伸,我国的黑土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进行养护?加强学生区域认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1.学生学习活动
师:依据刚才课堂所生成的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回答几个问题。
黑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在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土壤结构发生了变化,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黑土肥力下降明显。有专家建议,采用“少耕深松”的耕作方法以保护黑土。
说明东北地区黑土腐殖质含量较高的气候原因。
分析东北黑土肥力下降的人为原因。
分析“少耕深松”对保持黑土肥力的作用。
2.教师为学习活动提供的组织、资源、指导等支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完成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及展示。
(五)学习评价
教师设计学习评价量表对学生及本堂课展开评价。
表1.学习评价表
项目 A级 B级 C级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积极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参与讨论态度认真,积极举手发言 上课能认真听讲,有参与讨论,能举手发言 上课无心听讲,极少参与讨论,不愿举手发言
实践能力 完成实验效果好,动手能力强 完成实验效果一般,动手能力有待提升 完成实验效果差,动手能力不强
小组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能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 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建议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取别人的建议
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记录完整,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 课堂笔记较完整,结构比较清晰,重难点有所体现 课堂笔记有缺失部分,结构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
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效果好 课堂作业完成效果较好 课堂作业完成效果差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完成效果好 课后作业完成效果较好 课后作业完成效果差
(六)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设计,实际是回归地理学的本质——实践性,将课上刚刚生成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检验并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能力生成。
此处选择我国黑土的案例作为课堂作业设计,与本节课的导入情境“亚马孙河流域的黑土”相似,形成首尾呼应。其次,本课中学习了我国红壤的改良,此处延伸到东北地区肥力较高的黑土,让学生们了解到黑土虽然肥力较高但依旧需要科学养护,认识到科学的耕作方法对于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区域认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黑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在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土壤结构发生了变化,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黑土肥力下降明显。有专家建议,采用“少耕深松”的耕作方法以保护黑土。 (1)说明东北地区黑土腐殖质含量较高的气候原因。 (2)分析东北黑土肥力下降的人为原因。 (3)分析“少耕深松”对保持黑土肥力的作用。 答:(1)雨热同期,夏季植物生长量大;冬季湿冷,有机质分解幔。 (2)坡地开垦造成黑土流失;连续耕种,肥力消耗多;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犁底层导致土壤通透性变差。 (3)减少土壤表层扰动,减轻肥力流失;深层疏松,增强透气性。
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是把课本知识迁移到地理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真正地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由此促进学生了解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实现情感生成。本节课课后作业结合实例,同时也考察和培养学生从文字中提取地理信息和读图的能力。
1、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碳、氮的含量不仅与温度、降水量等环境因素有关,而且与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有关。下图是以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土层深度0-10cm)。读图,完成(1)-(2)题。 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植被覆盖度 B.海拔 C.降水 D.土层海拔 (2)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光照减弱,生物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解析:(1)读图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 (2)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与海拔呈正相关,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生长不旺盛,消耗有机碳少,导致土壤有机碳积累多。可推断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主要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答案:(1)B (2)C 2、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左图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右图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解析:(1)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cm附近)有机质含量较低,A、B错;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多是受外力作用影响的结果,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较强,C对;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植被茂盛,D错。(2)从图2中可以看出10-60cm的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对。 答案:(1)C (2)B 3、(2016·课标全国卷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图2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1)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000m左右,四川西部某山地海拔4000m高的位置植被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常绿阔叶林带为四川山地的基带自然带,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冰雪带等。(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根据材料提示“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磷的积累,大气温度低有利于磷的积累,地表径流越小越有利于磷的积累;山坡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说明土壤含水量较低。山坡2000-3000米处生物生产量应高于海拔4000米附近磷高累积区。 答案:(1)A (2)C
四、板书设计
三、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2、土壤的功能
(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
(2)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3)土壤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
3、土壤的养护
(1)不宜种植土壤的改良或改造
①南方红壤:撒熟石灰、施肥。
②亚马孙河流域:生物炭。
(2)优良土壤的养护:休耕、轮作、种植绿肥、施农家肥。
五、教学资源
PPT、导学案、土壤标本、视频资料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