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第1课,讲述了秦汉、隋唐、两宋及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史实。中国自商周以来,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持续的管理,与周边少数民族展开广泛而深人的交流、交往与交融,并与周边乃至欧洲的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各族人民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而融合是主流,推动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在对外交流方面,古代中国建立了一套基于自身对世界认识基础之上的对外交流制度-朝贡制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从教材结构体系来看,本课是学生理解近代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国家形成与外交近代化的基础;从内容看,本课分作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两条主线来讲解,许多内容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已经有所涉及,如果简单重复,内容显得琐碎繁复。事实上,中国古代在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问题时所采取的政策、建立的制度,与古代中国对自身与周边民族、周边世界的看法是密不可分的,而传统夷夏观则是这些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课拟从传统夷夏观切人,探讨其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中原王朝在民族交往中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同时在适当的时期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这些政策推动了中国古代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本课知识内在逻辑如下表:
表一 本课知识逻辑框架
先秦:夷 夏观的内 容 夷夏观影响下的民族交往 近代:夷夏观的 更新
民族 关系 历代中原王朝“因俗而治” 战争与和亲、典属国(典属邦)、羁縻政 策、土司制度
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 体化 改土归流、设置驻藏大臣
对外关系:对外交往史实、朝贡制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一对《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对中国古代各王朝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的史实已有基本的了解,且对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有所掌握。但本课涉及的机构、制度、政策等,学生对它们的内在联系还缺乏深人理解。教学时教师需要借助合适的史料创建情境,设置问题,帮助学生将以往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更为理性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及制作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思维导图,初步了解中国历代中原王朝管理边疆和对外交往的机构及基本制度,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通过对史料的解析,了解中国古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思想-夷夏观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解读,在课前自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历代中原王朝在夷夏观的影响下采取了不同的边疆治理政策和制度;认识正确的民族政策对国家强盛所起的作用。
4.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演变趋势,并全面认识中外交往的主要制度-朝贡制度。
5.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国疆域的奠基是多个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夷夏观的影响下,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制度-朝贡制度。
难点:理解正确的民族观、民族政策对国家强盛所起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教师设问:以下为秦、西汉、唐、元、清5幅中国统一王朝的疆域图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参考答案:自秦汉到元明清,各民族间不断交流、交往、交融;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观念。)
教师讲述:我国大一统的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的形成,与历代王朝推行的民族政策、边疆治理政策密不可分,而我国古代各王朝是如何治理边疆地区?如何推进民族交往的呢?大家都已经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完成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简表》。我们现在可以展示一下。
(参考答案:见表二。)
表二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简表
时期 机构 政策与措施
秦汉 秦:典客、典属国 汉:大鸿胪 战争、和亲 在边疆地区设郡、都护 屯戌政策
隋唐 礼部、鸿胪寺 归附;和亲;战争;会盟;册封
两宋 / 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 周边民族政权吸收中原王朝先进制度、经验与文化、各民族持续交 往交融
元 / 统治者“行汉法” 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
明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修筑长城 设置卫所、军镇 设置土司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 实行茶马贸易
清 理藩院 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改土归流
教师讲述:通过同学们自制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自秦汉到明清,历代中央王朝推行了多项民族交往和边疆治理政策,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那么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及制度的形成有没有一个指导思想呢?如果有,那这个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过渡)其实,中国古代是有一个指导思想的,而这个指导思想就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夷夏观。什么是夷夏观呢?
(一)什么是夷夏观?
教师讲述:在中国古代史上,中原文明往往将不同族群分为夏和夷两大类别,“夏”是指在中原地区形成的华夏族及由其发展而来的汉族,“夷”则用来指称华夏族或汉族以外的其他众多民族。在夷夏长期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夷夏观,那么,传统夷夏观有哪些内容呢?
材料一 远古时代,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内聚的世界观,以一种优越自足的目光对待自己。······周王朝时代,古代中国就确立了引以为傲的系统的伦理、道德、习俗规范体系-“周礼”。它被看作是华夏族与其他种族相区别的核心标志,在华夏族看来,一个不遵守“礼”的种族无异于禽兽之邦。
-摘编自刘永生、邓怡舟:《传统“夷夏”观断想》,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
1期
战国以降,经过春秋“尊王攘夷”血与火的洗礼,夷狄要么被同化,要么被迫迁至边远地区。这样,在观念上,华夏与“夷蛮戎狄”五方之民共为天下;在地理上,形成华夏居中、四夷环居周围的大致格局,华夏与夷狄之间的地理和文化界限已经泾渭分明······周边四夷和远方之国理应如百川归海般前来称臣纳贡,接受中华文化的熏染,以收“用夏变夷”之功效。
-李云泉:《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教师设问: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夷夏观的内容。(参考答案:主张华夏与夷蛮五方之民共为天下;强调以文化和区域分布的不同来认识、区分民族;强调“华夷之辨”;主张“用夏变夷”,承认夷夏是可以转换的,华夏统治者应该主动用华夏文明来改变周边民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华夏居中原、各民族居于四周的民族分布格局,因为自然环境、社会发展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华夏与各民族之间也形成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而形成夷夏之防的观念,并由此产生了“守中治边”或是“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但是,传统夷夏观又认为“华夏与'夷蛮戎狄'五方之民共为天下”,即天下是华夏与蛮夷的天下,而非仅仅是华夏的天下,因此又主张中原统治者要“以夏变夷”,即用华夏文明去改变少数民族,使之学习、认同华夏文明。
教师讲述:由此可见,传统的夷夏观并不绝对将血缘或族群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反而更强调文化的因素。正如孔子所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夷狄哪怕有了君主,但仍然不如“诸夏”,因为“诸夏”有礼仪文化,其文化可以长久传承下去。然而,以是否采用华夏文化作为判断夷夏的标准,其实留下了夷夏互变的空间,正如《左传·成公四年》中所说的:“诸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狄用诸夏礼则夏之。”在传统夷夏观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观念的支配下,中原华夏统治者不但将民族关系,也将一切外交关系视之为“来朝”“来王”的朝贡关系①。可见,所谓“夷夏观”,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观,它强调夷夏之辨,客观上为中原王朝尊重少数民族推行“因俗而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它又强调在合适时候“以夏变夷”,又推动中原王朝采取措施推进民族整合,进而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了解影响了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的夷夏观,并以此为线索,串联中国古代王朝推行的民族交往政策和对外交往政策两大版块。本环节指向的是:(1)史料实证素养水平2-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3)唯物史观素养水平3、4-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
教师讲述:正是在夷夏观的影响下,历代中原王朝对民族和边疆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政策,而这些政策和制度又分别体现了两大方向:一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地进行行政管理;二是在适当的时机推进边疆和民族地区与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一体化,强化国家统一。
(二)夷夏观影响下的民族交往与边疆治理
1.“因俗而治”,推动各民族多元发展
(1)两汉:和亲与战争
教师讲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从这时起,中原统一王朝的目光就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还将周边的民族,如北方的匈奴、南方的百越,也纳入视野之中。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即派军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则经历了一个从“兄弟之国”到“君臣之国”的演变过程。在西汉建立之前,匈奴早已雄霸北方,成为一个强大的游牧汗国。西汉则因天下初定,国力虚弱,面对强势南下的劲敌,汉高祖刘邦只能采纳刘敬的“和亲”政策,”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但匈奴仍然咄咄逼人,连年侵扰汉朝边境。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况发生了改变。
材料二 前127年,汉军击败匈奴,取得河套地区,······汉武帝在表彩卫青的诏书申说:“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请蛮夷,造谋籍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遭将,以征厥罪”.·····前121年,霍去病大破匈奴,浑邪王率4万余众投降汉朝,“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朝廷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归降者优厚的待遇,更对上层投降者大规模地封侯加爵。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禅得到汉武帝厚爱,后来竟然跻身于托孤大臣之列,他的子孙后代因忠孝显名,历经七世而不衰。
-摘编自胡岩涛、徐卫民;《论夷夏观与汉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年第6期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对匈奴发动反击战争的依据,并简评西汉统治者在战后优待匈奴降者的政策。(参考答案:依据:匈奴违背天理,不守人伦;欺凌其他部族;进犯汉朝边境,破坏边境生产生活。评价:减少匈奴内部抵抗情绪,分化匈奴统治集团;彰显西汉朝廷宽大仁义,以德服人,树立汉王朝天下正统地位;弘扬华夏文化,增强民族和文化认同;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天灾,匈奴由盛转衰,最终发生分裂。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朝天子于甘泉宫”,开创单于亲自入朝觐见之先河。而西汉政府在政治上给予其“位在诸侯王上,赞谒臣而不名”的地位,并赐以“匈奴单于玺”。公元前33年,单于请求和亲,汉元帝将王昭君许配给了他,从而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引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感叹。
材料三
《咏史》
(唐)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唐)戎昱:《咏史》
《昭君》
(明)孙蕡
莫怨婵娟堕虏尘,
汉宫蕃地一般春。
皇家若起凌烟阁,
功是安边第一人。
-(明)孙蕡;《昭君》
教师设问:材料三可否作为史料用于历史研究?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参考答案:材料三属于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能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可以作为史料用于历史研究。文学作品存在着时代烙印、作者的主观倾向、虚构加工等问题,因此在使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时,要注意作品成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立场、知识水平和人生阅历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倾向,还要将作品相关内容与其他文献进行印证对比。)
教师设问:这两首诗都涉及昭君出塞,诗人对昭君出塞的评价存在怎样的差异?(参考答案:前一首诗坚持夷夏有别,对昭君出塞与和亲政策予以了否定。后一首诗认为昭君是“安边第一-人”,其功绩高于文臣武将,此观点片面夸大了昭君出塞的功绩,未能认识到国力的提升才是“安边”的根本;但是该诗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传统夷夏观的突破,值得肯定。)
教师追问: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参考答案: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历史资料;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评价;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评价。)
教师讲述:呼韩邪单于“朝天子于甘泉宫”,遣子人质汉朝,开创了单于亲自入朝觐见的先例,以后呼韩邪单于又多次人朝,这一行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一方面表明匈奴已经不再是汉朝的“兄弟之国”,而是成为西汉的“臣国”;另一方面,对于匈奴的“人朝”“称臣”“纳贡”,汉“遇之甚厚”,这样一来,对于汉匈关系而言,匈奴必须朝觐、进贡、纳质,汉朝则对其上层给予相应的册封和赏赐,自先秦以来就存在的朝贡由此逐渐走向制度化。
教师讲述:汉代的和亲政策,在唐朝得到了更多运用,而且唐朝的和亲更多的是中原王朝主动采取的措施。从公元640年唐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之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去吐蕃,宁国、崇徽等多位公主嫁到回纥。另外,唐朝还与奚、契丹、突骑施等少数民族政权实行过和亲。通过和亲,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
教师讲述: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曾经多次发生战争,不管是两汉与匈奴的战争,还是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以及两宋与契丹、女真、蒙古的战争等等,这些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生活。但在更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展开了包括和亲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和平交往。汉匈在经历一百多年的战争后,最终实现和平,昭君出塞,促成了汉、匈友好相处,两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和亲,也推动了双方的友好交往。
(设计意图)此处以汉匈之间的和亲为切入口学习秦汉时期的民族政策,通过分析西汉对匈奴发动战争的理由,以及击败匈奴后优待降者的材料,使学生认识西汉在制定对以匈奴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文化观念所起的作用。通过比较两首有关昭君出塞的诗歌,让学生辨析其内容、观点,归纳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从而掌握在不同时空中,利用史料实证进行具体历史解释的方法。本环节指向:(1)时空观念素养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2)史料实证素养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史料实证素养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3)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4)唯物史观素养水平3、4-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秦汉:典属国(典属邦)
教师讲述:秦汉时期,除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展开战争或和亲之外,中原王朝还在边疆地区屯戍垦田,在新征服地区设置郡,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典属国”(秦叫“典属邦”)进行管理。在1975年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学者发现了有关“属邦”的直接记录。通过睡虎地秦简,我们知道,秦代的属邦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政府对属邦实行间接统治,属邦统治者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属邦臣民不得随意离开属邦进入内地,属邦首领如果犯法,可以受较轻的惩罚。秦代法律中专门记载了辨别一个人是属邦人还是秦人的标准。这其实是后世中原王朝羁縻政策的雏形。
(3)隋唐:羁縻政策
(过渡)在北朝民族大融合浪潮中兴起的隋唐-尤其是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唐朝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汉以后真正的大一统,而且与周边民族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唐朝对周边民族和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和交往,其中颇具特色的就是唐代施行的羁縻政策。
材料四 据《唐会要》卷93载,太宗认为“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资治通鉴》卷197亦载,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资治通鉴》卷198载唐太宗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李振中:《初唐夷夏观、藩属观、天下观与极盛疆域的形成关系论略》,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初年的民族观。(参考答案:唐初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虽然也用“蛮夷”“夷狄”等称呼边疆民族,但更多的是对边疆民族的尊重,认为施行德治,可以实现华夷一家,统治者视华夷如一。)
材料五 公元646年,回纥归顺,“太宗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司马已下官主之(长史、司马是中央派遣的文官,职责是监督羁縻府州)。以回纥部为瀚海府,拜其俟利发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时吐迷度已自称可汗,置官号皆如突厥故事。”
-[日]王柯著:《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32页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五,概括唐代实行羁縻政策的特点。(参考答案:在归顺唐朝的民族地区设置相应的羁縻州府;州府长官一般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少数民族内部的社会制度和管理制度予以保留;中央设置官职进行监督。)
教师讲述:唐代羁縻政策,其实是夷夏观中强调华夷之辨,“守中治边”或“守在四夷”这一处理边陲问题基本原则的体现。这一政策强调对周边民族政权和地区采取间接统治,不试图改造羁縻州府的传统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唐代的羁縻政策较之于秦汉的属邦属国制度,对民族地区及政权的控制又有所加强。设置羁縻州府时唐朝往往会派遣长史、司马等文官进行监督;羁縻州府虽不必向中央政府纳税,但对唐王朝有遵守臣礼、定期朝贡等义务,双边通商贸易往往也是依附于朝贡体制而开展的。
材料六 唐代民族融合达到一个新高度,周边少数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北边少数民族修建“参天可汗道”,以便进一步密切边疆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往来联系。唐代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并创造了新的羁縻体制。唐朝通过册封域外政权首领,确立自己的政治主导地位······域外政权也借助唐朝册封的权威来对内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外防范强邻的侵犯,同时也借以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文化。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四、五、六及所学知识,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带来的影响。(参考答案:唐朝民族政策虽然有蔑视周边少数民族的色彩,但与以前“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观念相比,具有较为开明、进步的一面;密切了边疆地区和中原的交往;有利于维护周边和平安宁的政治秩序,有利于中华先进文化的传播;为唐朝的对外开放与强盛提供了政治保障。)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史料,了解以羁縻政策为代表的唐代一系列民族政策,认识唐朝平等的民族政策推动了唐代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进而促进了唐代的强盛。本环节指向:(1)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3)家国情怀素养水平3、4-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4)元明:土司制度的建立及其演变
(过渡)13世纪,北方的蒙古族南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统一王朝-元朝。元朝统治者在西南地区按照当地民族居住地划分不同类型的行政单位,不改变当地的社会制度和习俗,任命当地民族首领担任总管、知府、知州等地方长官以管理当地,并给予他们世袭职权和管理当地事务的权力,甚至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从而在较短时间内确立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由此开始了绵延元明清三个王朝的土司制度。由此看来,似乎土司制度就是羁縻制度的延续,但是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相对于羁縻制度,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材料七 明朝时期,土司的军队被朝廷派往各地驻屯之事时有发生,并和正规军一起镇压叛乱和参加对外战争,但绝不允许土司用军队来解决与其他土司之间的矛盾。······在实行人口调查和编纂户籍的基础上,对不同土司分别按时课以赋税。······明朝还规定:土司应袭子弟“其不由儒学读书习礼者,不听保袭”。在土司地区兴建儒学,从明代开始苗和布依人中就有了用汉字书写的地方规约,到了明清时期,还出现了汉姓汉名、家谱和写有“天地君亲师”字样的牌位。
-摘编自[日]王柯著:《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68-173页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七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土司制度是怎样促进民族和文化认同的。(参考答案:将土司军队编入国家军队体系中作战;严厉禁止将土司军队作为谋求私人和部族利益的工具;在土司地区进行人口调查、编纂户籍、征收赋税;推广儒学教育。)
教师讲述:土司制度是秦汉、隋唐羁縻制度的延续和发展,在元明时期,中央政府已经把土司控制地区视为中国的一部分,在一定时期内,土司制度起到了加强中央与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增进民族和文化认同的作用。明朝中期之后,土司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明王朝开始在一些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但这一政策的大规模推行,还要到清朝。
(过渡)历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尊重少数民族社会习俗、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文化制度的“因俗而治”的策略,有利于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但同时,中原统一王朝也在适当的时机,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边疆地区和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领域的一体化进程,从而强化中央集权,推动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2.强化中央集权,推进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1)改土归流政策
教师讲述:元朝时期开始推行的土司制度,在明代已经显露了诸多弊端。因此,明朝开始在部分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清朝在雍正年间,开始大规模改土归流。
材料八 清朝前期只设置五品以下的小土司,严格限制土司的权限,还向土官政府派遣流官······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则是始于雍正时期,一直持续到清代末期······清代在西南民族地区设立学校,让“土司子弟”“苗民”“与汉人一体考试”。清朝将实行了改土归流的地区与内地一视同仁,调查人口土地,实行保甲制度,提倡“崇文治、正人心、变风俗”。
-摘编自[日]王柯著:《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78-179页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八,概括清代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的特点。(参考答案:派遣流官;改土归流延续几乎整个清朝;将实行改土归流的民族地区纳入与内地相同的管理制度之下;改土归流与经济、文化措施配套推行。)
(过渡)值得注意的是,清王朝的建立者和元朝一样都是人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但在对待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问题上采取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政策。
材料九 清朝雍正皇帝表示:“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但又认为所谓“夷狄”仅是地域上的一种划分,“本其所生而言,犹今人之籍贯耳”,“何得以华夷而有殊视?”否认这是“中外”划分的标准,并认为“尽人伦则谓人,灭天理则为禽兽,非可因华夷而区别人禽也。”
-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九指出清朝统治者是如何看待夷夏区别的,并分析其影响。(参考答案:看法:“夷夏”只是一种地域上的划分,夷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反对用人与禽兽、中与外来区分华夷。影响:有利于缓和清初民族矛盾,稳定清朝统治;有利于清朝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雍正帝对于华夷标准的判断,首先突破了用人与禽兽来区别华夷的束缚,坦率承认本朝就是夷狄所建立,但又强调华夷只是地域上的划分,满清统治者人主中原,一统天下,政教兴修,万民乐业,那就不应该再把满清统治者刻画为夷狄①。这其实是对传统夷夏观的一种改造,即否定了对夷狄在文化上的歧视。这种改造,不仅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提供了理论武器,更是让清朝统治者摆脱了传统夷夏观中“守中治边”的束缚,为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推动边疆地区融入内地提供了理论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对土司制度的相关史料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元明清时期土司制度本身的变迁以及透过土司制度反映出的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并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中华各个民族共同参与下形成和发展的。本环节指向:(1)时空观念素养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2)史料实证素养水平2-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3)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4)家国情怀素养水平3、4-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2)驻藏大臣的设置
材料十(元明时期)中央王朝的治藏方针往往通过西藏地方政权贯彻,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极易导致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得不到贯彻或收不到预期的效果。1717年准噶尔部突袭拉萨,虽然最终被清军击败,但其势力始终威胁西藏。西藏地方政权内部也勾心斗角,争权夺利。雍正皇帝因此决定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办理前后藏一切事务。1791年廓尔喀入侵西藏,驻藏大臣一面向清廷奏呈战争情况,另一方面协调西藏地方与进剿清军的关系,督办粮饷。战争结束后,又协助制定《藏内善后章程》,经清王朝批准,颁布实施,并劝导西藏地方政权减免赋税,并请求中央王朝赈恤。当西藏发生疫情时,驻藏大臣又下令建房安置,捐款购买药品等安抚民众。除此之外,驻藏大臣还要协理达赖喇嘛等处理一般事务,而且经常协调西藏地方各种势力之间的关系,化解各种矛盾。
-摘编自陈柏萍:《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载《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十,概括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的背景,说明驻藏大臣的职责。(参考答案:背景:中央政府通过西藏地方政权统治效果不佳;准噶尔部威胁西藏;西藏内部争权夺利。职责:抵御外侮,维护领土完整;赈恤灾民,安抚民众;处理西藏政务,协调各方关系。)
教师讲述:驻藏大臣的设置,一方面是清政府对西藏地区“因俗而治”政策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是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民族、边疆地区控制的体现。驻藏大臣与西藏宗教上层人士、地方政权一起,对西藏施行了有效的统治,强化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此外,清朝还经略北部蒙古,招抚诸部,设理藩院管辖;乾隆时期,清军先后平定准噶尔及回部,将整个新疆地区融入了中国疆域,使边疆局势得以巩固,边疆地区的归属得以完全明确,从而最终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
(过渡)中国历代统一中原王朝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与少数民族进行了一系列交往;另一方面,也努力推动与周边国家和政权的友好和平交往。
(三)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教师讲述: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和政权进行了友好和平的交往,那具体交往史实有哪些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4-65页,列表梳理。(参考答案:见表三。)
表三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时期 交通 政治交往 经济文化交往
秦汉 开通海陆两条商路 东汉光武帝赐倭国“汉委奴国王”金 印;甘英出使西亚 丝织品传向中亚、西亚、欧洲 和北非
隋唐 西域丝绸之路畅通,海路交 流进一步发展 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华 造纸术西传阿拉伯;留学生和 学问僧来华;中华文化圈形成
时期 交通 政治交往 经济文化交往
宋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交通发 达,明州、泉州成为重要港口 / /
元 海陆交通通畅 / 马可·波罗来华
明清 郑和下西洋 清朝对外关系缓慢转型:与俄国签 署《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访华 政府极力维护朝贡体制和朝 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海禁政 策;民间贸易和走私兴盛
教师讲述:在这个表格中,我们要注意到两处时间间隔久远但却相互关联的地方;一是东汉时期日本的倭奴国王派使臣到洛阳,得到东汉王朝赐予一枚金印:“汉委奴国王”印,这其实就是朝贡体制的反映,即中原王朝将一切外交关系都视为“来朝”“来王”的朝贡关系。二是在明清时期,政府极力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这就涉及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主要制度-朝贡体制。
教师讲述:我们前面已经学习到,基于传统夷夏观和大一统的观念,中原华夏统治者不但将民族关系,也将一切外交关系视为“来朝”“来王”的朝贡关系,这其实是先秦时代中央与地方之间、天子与诸侯之间朝贡制度的延伸和发展。随着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的交流不断深人,汉代以后,中原王朝周边的民族、国家被一个一个地纳入朝贡体系之中。从总体上看,这一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并最终形成了一个以“天朝”为中心的国际体系。
材料十一 洪武四年,朱元璋曾跟他的大臣们说:“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并将朝鲜、日本、安南等国列为不征国。
-摘编自南炳文、汤纲著:《明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86页
材料十二 明太祖建国之初,·····宣称:“朕仿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惟欲中外人民各安其所”。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对所经的各国进行“厚往薄来”的贸易活动,甚至无偿援助,以争取其归服之心;对信奉宗教的东南亚和南亚诸国如锡兰等,组织树碑布施等仪式,以密切感情,增进友谊;对西洋属国因误会而导致的“犯上作乱”之举,采取忍辱负重的克制态度,化干戈为玉帛;对周边诸国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实行开诏颁赏、互相调和的策略,促使其和好如初,平等相处;······当然,这种和平友好也是有原则的,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对极少数“蛮王之梗化不恭者”和“寇兵之肆暴掠者”,郑和也毫不留情地诉诸武力。
-摘编自萧季文:《郑和下西洋的外交启示》,载《文史杂志》,1994年第1期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十一概括明初推行的外交原则。(参考答案:明初推行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原则,只要不为患中国,则不会进行讨伐,中国在国际关系中不欺寡、不凌弱。)
教师追问:根据材料十二及所学知识,说明郑和是怎样促进中外交流的。(参考答案:开展贸易往来;尊重他国宗教信仰;理性对待中外纠纷;对敌视行动进行反击;调解周边国家间矛盾,彰显大国形象。)
(过渡)明朝中期之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积极地殖民扩张,建立了殖民制度,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十一、十二及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朝贡制度与西方殖民制度的差异。(参考答案:朝页制度是以文化的吸引与认同为前提,展开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王朝对朝贡国家不存在政治控制和军事征服,而西方殖民制度则强调殖民国家以各种方式控制被殖民国家,弱肉强食;从两种制度的经济基础来看,朝贡制度建立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而 方殖民制度建立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基础之上;从影响上看,朝贡制度强化和巩固了朝贡体制,没有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但客观上有利于周边国家与中国展开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而殖民制度促进了欧美殖民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将被殖民国家和地区纳人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转型。)
教师讲述:从目的与推行手段来看,朝贡制度与西方的殖民扩张形成鲜明对比,它是和平主义的,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观念影响下,中国人认为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追求世界大同,这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包容非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讲求“和而不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向心力,在对外交往中更多强调和平交往而非武力征服、政治控制。这种独具特色的思想观念,对正处于重新构建世界格局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反映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朝贡制度适合新的世界吗?
材料十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鲁迅:《看镜有感》
材料十四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页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十三、十四,指出:汉唐与清朝对待外来事物时心态上存在怎样的差别?这种差别反映了什么问题?(参考答案:差别:汉唐时期对待外来事物持开放心态;清朝则对外来事物持抗拒的态度。汉唐的开放心态使中国积极学习外来优秀文化,成就了汉唐时期中国的强盛;清朝对外来事物的抗拒阻碍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使中国日渐保守,让中国在明清之际丧失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机遇,逐渐落后。)
教师讲述:汉唐时期中国人对于外来事物所持有的宏阔开放心态来自强盛的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自身主体文化的高度自信;而明清时期对于外来事物的抗拒,并随之逐渐强化的闭关锁国,表面上看是对主体文化的极端自负导致的,但实则是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对自身实力不自信的表现。这也预示了中国以衰败的面貌步人近代。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学习,引导学生首先从知识上了解朝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然后将朝贡制度和西方的殖民制度进行对比,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本环节指向;(1)史料实证素养水平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3)家国情怀素养水平1、2-能够具有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家国情怀素养水平3、4-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
(四)余音-夷夏观的更新:由夷夏之辨到中华民族
教师讲述:19世纪中期,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传统民族观、天下观、文化观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传统的朝贡制度和宗藩体系也逐渐被西方近代的条约制度取代。在这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随着西方“民族”概念的传入,一些思想家超越传统夷夏观,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中华民族”的提出,既是中国民族主义走向近代的表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治理理念向近现代文化治理理念发展的结果。
教师设问: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我们应该践行怎样的民族观、文化观和天下观?(参考答案:在文化观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文化本身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但文化影响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一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该国的历史、社会紧密联系,无法截然分开,因此要充分发扬本国传统文化优秀部分;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国外先进文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将传统夷夏观导向近代中华民族概念,使学生对传统夷夏观有全面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作好铺垫。教师设置的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将视线从书本转向现实世界。本环节指向:家国情怀素养水平3、4-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