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1.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中,一组同学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根据图回答问题。
(1)步骤A中,配制的培养基要高温灭菌,目的是杀死其中的 。
(2)实验步骤中,B是 过程,完成步骤C需要在适宜的 下进行。
(3)从上述培养过程可知,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是 、 、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 。
(4)如果出现的菌落小,且表面光滑黏稠,可判断这是 的菌落。
2.我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有消食去腻、清暑解毒等功效。请根据资料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茶的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茶叶为茶树的叶子和芽,含有茶多酚、胆甾烯酮、维生素C等成分,可以增进人体健康。我国茶叶品种繁多,其中有名的茶叶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云南普洱等。
资料二:普洱茶是云南省特有的地方名茶,由云南原产的大叶种晒青毛茶经发水、渥堆等工序加工而成。渥堆过程中黑曲霉、灰绿曲霉、酵母菌和细菌等微生物是制约和影响普洱茶品质的重要菌种。
资料三:柑普茶是用广东新会大红柑或小青柑的干果皮和云南普洱茶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茶。其特点之一是入口甘醇、香甜,有独特的花香味和陈香味,有中医理气健脾、消积化痰等功效。
(1)资料一中,茶所属的最小分类单位是 ,其学名中的Camellia代表 (填“属名”或“种名”)。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储存在细胞的 中。资料中划线部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2)资料二中,参与渥堆过程的微生物中,属于单细胞真菌的是 。黑曲霉、灰绿曲霉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 来繁殖后代,与细菌不同,它们具有成形的 。
(3)根据资料三分析,大红柑、小青柑属于 (填“裸子”或“被子”)植物。喝柑普茶时能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这是一种 反射。喝茶时闻到果香味以及入口时有甘、醇等口感,形成这些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 的一定区域。
3.【科学探究】
探究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细菌数量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两位同学利用盛有无菌培养基的装置,分别设计了“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细菌数量”的
(1)你认为 同学实验设计更合理,理由是该同学设置了 组。
(2)在培养基上按手印相当于“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中的 。
(3)将培养装置放在28°C环境中,其原因是 。
(4)当实验培养48小时后,发现洗手前按指印的培养装置中有大量细菌繁殖,洗手后按指印的培养装置中有较少细菌繁殖,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
4.某实验小组为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设计了如下表所示4组实验。已知4组装置均用相同的气球密封瓶口,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对应现象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装置 物质 温度(℃) 现象
① 水+葡萄糖 25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不胀大
② 水+酵母菌 25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不胀大
③ 水+葡萄糖+酵母菌 25 有气泡产生,气球胀大
④ 水+葡萄糖+酵母菌 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不胀大
(1)表中可作为验证酵母菌发酵作用的一组对照实验是 。(填序号)
(2)如果要探究影响酵母菌发酵的环境因素可选用的一组对照组是 (填序号),实验的变量是 。
(3)气球胀大 是因为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 气体。
(4)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避免结果的偶然性,你觉得还可以改进实验方案: 。
5.学习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后,老师给生物兴趣小组分发了甜酒曲,学生在分组酿制甜酒的过程中,发现用等量的糯米酿酒,产酒量却不同,为了弄清楚原因,设计了以下实验:
第一步 将糯米放在器中用水谩泡一夜,洗净,蒸熟,用凉水冲淋冷却
第二步 加入甜酒曲粉末,搅拌后,分成三等份,分别装入大小相同的玻璃瓶内,标记为甲、乙、丙
第三步:分组操作 甲组 乙组 丙组
密封 密封 不密封
第四步:恒温处理 15℃ 30℃ 30℃
实验结果 产酒量轻低 产酒量较高 产量较低
(1)甜酒曲中有酵母菌,酵母菌属于单细胞 (填“细菌”或“真菌”)。
(2)出芽生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3)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糯米和器具进行煮沸或蒸熟,目的是 。
(4)本实验共设置了 组对照实验。
(5)根据实验结果,为了提高甜酒产量,酿酒时需要密封发酵容器,是为了给发酵过程提供 环境,有利于产生酒精。
6.阅读以下实验探究过程:回答问题:
①用线吊着一只小蝗虫逗引一只饥饿的蟾蜍,蟾蜍会立即张口把小蝗虫吃掉。
②换成用线吊着一只形状和颜色都很像大野蜂,但却没有毒刺的盗虻(一种昆虫)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会像对待小蝗虫那样吞吃掉盗虻。
③接着用线吊着大野蜂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仍是张口去吞,不过大野蜂蛰了一下蟾蜍的舌头,蟾蜍立刻把大野蜂吐了出来。
④再次用大野蜂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伏着头不予理睬了。
⑤改用盗虻再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也是不去吞吃了。
⑥最后,还是用线吊着小蝗虫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又把小蝗虫吞吃了,显示出蟾蜍并没有吃饱。
(1)实验①②③说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这是 行为,它是受 决定的。
(2)实验④说明了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对大野蜂有了识别,因而不再吞吃,这是 行为。该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 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3)实验⑤说明了蟾蜍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高等动物(例如人类)相比,这种能力 高等动物。(填“高于”或“低于”)。
7.我校严禁学生带食品进入教学楼,未吃完的食品散落在教室各角落或垃圾桶极易滋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导致各种传染病的流行。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遵守学校卫生纪律,生物社团的同学准备开展“探究残留食品的堆积是否会引起细菌和真菌的大量繁殖”的活动。
提出问题:残留食品的堆积会引起细菌和真菌的大量繁殖吗?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①备好三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并分别编号(1号、2号、3号)。
②将1、2、3号培养皿分别置于无菌操作台、无残留食品堆积的垃圾桶、有大量残留食品堆积的垃圾桶处,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
③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均置于恒温箱中进行培养,并每隔5小时观察记录一次。
(1)针对生物社团提出的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 。
(2)根据科学探究的原则,设置1号培养皿的作用是 。
(3)预测实验结果: 号培养皿中菌落远远多于其他两组,说明 会引起细菌和真菌的大量繁殖。
(4)结合实验结果,谈谈你将怎样更好地遵守学校卫生纪律?
8.阅读以下实验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线吊着一只小蝗虫逗引一只饥饿的蟾蜍,蟾蜍会立即张口把小蝗虫吃掉。
②换成用线吊着一只形状和颜色都很像大野蜂,但却没有毒刺的盗虻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会像对待小蝗虫那样吞吃掉盗虻。
③接着用线吊着大野蜂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仍是张口去吞,不过大野蜂蜇了一下蟾蜍的舌头,蟾蜍立刻把大野蜂吐了出来。
④再次用大野蜂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伏着头不予理据。
⑤改用盗虻再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也不去吞吃。
⑥最后,还是用线吊着小蝗虫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又把小蝗虫吃掉,显示出蟾蜍并没有吃饱。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②③说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这是 (先天性或学习)行为。
(2)实验④说明了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对大野蜂有了识别,因而不再吞吃大野蜂,这属于 (先天性或学习)行为。
(3)实验⑤说明了蟾蜍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高等动物的能力 。
(4)实验⑥证明了蟾蜍在实验③④⑤中确实建立起新的 行为。
9.某科研团队发现熊蜂的工蜂在植物开花期间存在戳破植物叶片但不以叶片为食或作为筑巢材料的行为,推测这一行为可能会促进花的提前开放。为验证假设,研究人员设计进行了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
①以尚未开花的多株黑芥为植物材料,以熊蜂的工蜂为昆虫材料。
②设计了工蜂处理组、无损伤对照组、人为模拟损伤组。
③统计发现被工蜂损伤的植物,其开花时间分别较无损伤对照组、人为模拟损伤组提前16天和8天。
实验二:
研究人员进一步以饲喂花粉和不饲喂花粉的工蜂为对照,统计它们对未开花黑芥的损伤行为,发现在花粉匮乏的情况下,熊蜂工蜂对叶片的损伤行为显著增加。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选择多株黑芥进行实验的原因是 ,实验结果中 组的植物开花时间最早,证明了 。
(2)实验二证明了 环境可以影响熊蜂对叶片的损伤行为,这对熊蜂生存的意义是 。
(3)科研人员分析蜂类在损伤植物叶片时可能分泌了特殊的信号物质,植物接受信号并改变开花时间与之协调,因此对虫媒授粉的植物而言,它们的开花时间还需和传粉昆虫的存活期吻合,这说明熊蜂与开花植物之间存在 关系。
(4)熊蜂活动范围可达5公里,其运动器官是 。采集花粉的是工蜂,蜂王与雄蜂负责繁衍后代,它们各司其职,说明蜜蜂具有 行为。
(5)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结合上述两个实验,你能提出新的问题吗? 。
10.防止食品腐败是食品加工行业的重要课题。某科研团队为探究天然植物的抑菌效果,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分别取一定量的新鲜大蒜、生姜、洋葱、大葱压榨成汁,经处理后取上清液作为实验所用。
②在含有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均匀涂有等量大蒜汁、生姜汁、大葱汁、洋葱汁的大小相同且无菌的圆形滤纸,室温下静置5~10min,37℃,培养24h。
③培养结束后测量每一个抑菌圈(无细菌生长区域)的直径大小并拍照记录结果,每个实验重复3次,记录各个重复的平均值。记录结果如下:
(1)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取平均值的目的是 。
(2)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变量是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最佳的是 。
(3)分析图乙所示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属于 (填“细菌”或“真菌”)。
(5)通过本实验 (填“可以”或“不可以”)得出“生姜可以抑制所有细菌的生长”这一结论,理由是: 。
11.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1)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腐败的原因是 。
(2)上图所示的过程也可以看作一组对照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填写字母)。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3)“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 。 由此,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方法是 (填写字母)。
A.巴氏消毒法 B.腌制法 C.脱水法
(4) 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12.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寻找防止食物腐败的简单方法,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等量、新鲜且澄清的肉汤分别放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用酒精灯将3支试管加热至肉汤沸腾若干分钟,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25℃的环境中,丙装置放入冰箱中。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了,乙、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请据此分析:
(1)将3支试管中的肉汤煮沸的主要目的是 。
(2)乙装置中弯玻璃管的作用是 。
(3)甲装置中肉汤变质的原因是 。
(4)甲、丙组对照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 。
(5)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 或 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13.某同学在做“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时,绘制了酵母菌(甲)和青霉菌(乙)的形态结构简图如下,请你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做“观察酵母菌”实验时,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细胞的内部形态结构,需要对临时装片上的实验材料进行染色,实验用的染色剂是 ,酵母菌细胞中被染上颜色的是[①] 和[④]淀粉粒。
(2)做“观察青霉”实验时,实验用的橘皮上的青霉呈 色。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青霉菌的颜色实际是图乙中 (填序号)的颜色。
(3)图甲所示的酵母菌正在进行 生殖,而青霉是通过 繁殖后代。
14.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很快会有很多蚂蚁集结而来,蚂蚁不会发声,那它们之间是如何通讯的呢?某兴趣小组开展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①取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水槽中,形成A、B、C三个“小岛”,并用等长的小木条Ⅰ和Ⅱ在AB以及AC之间搭建两条“小桥”,蚂蚁只能通过相应的桥去到对应的岛上。
②先将若干只蚂蚁放在A岛上,在B岛上放置一些红糖,C岛上不放置食物,一段时间后发现蚂蚁大都去了B岛。
③用毛笔将蚂蚁重新放回A岛,并把桥Ⅰ和桥Ⅱ对换,一段时间后发现大多数蚂蚁沿着调换后的桥Ⅰ到达C岛。
④在Ⅰ桥上喷洒一些香水,用一只毛笔将蚂蚁重新放回A岛,没有出现步骤③中现象。
请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2)实验中的蚂蚁应来自相同蚁穴,并在实验前进行 处理,以促进它们积极取食。
(3)在进行桥Ⅰ和桥Ⅱ的对换时,不能用手直接移动,其原因是 。
(4)实验后的蚂蚁应该如何处理 。
(5)上述实验装置还可以用于探究哪方面的内容 (写出1条即可)。
15.酸奶因其独特的风味及丰富的营养倍受人们喜爱。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制作酸奶的条件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第一步:将新鲜牛奶倒入洁净的烧杯,加入适量的蔗糖(约占牛奶总量的10%),加热煮沸4-5分钟,将广口瓶洗净并浸泡在水中,用水加热煮沸5分钟。
第二步:当牛奶自然冷却到40℃左右时,按照1:5的比例将准备好的酸奶加入牛奶中;充分摇匀并测定奶的酸碱度。
第三步:将烧杯中的奶平均分成三份,装满三只广口瓶。1号和2号广口瓶盖上瓶盖密封,3号广口瓶不盖瓶盖(如右图所示)。
第四步:将1号广口瓶放置于0℃-5℃的环境中,2号和3号广口瓶放置于30℃-35℃的环境中。4-6小时后,观察瓶内奶的变化,并测定各瓶中奶的酸碱度。
请根据以上探究实验设计,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1号瓶和2号瓶对照,变量是 。若最终只在2号瓶中成功获得酸奶,则2号瓶和3号瓶对照可得的结论是 。
(2)牛奶加热煮沸、广口瓶等实验器材清洗并进行加热处理的目的是 ,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3)向牛奶中按比例加入酸奶属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 步骤。
16. 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小杨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瓶中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瓶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直至死亡。
(2)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的 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
(3)本实验设置甲瓶的作用是 作用。
(4)取一条活的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
①蚯蚓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比在纸上要 。
②用手触摸蚯蚓身体腹面,感觉 ,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有一些小突起,这是 。
17.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两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健康状况相同的蚯蚓,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用手指来回抚摸蚯蚓的腹面,会有粗糙的感觉,这是摸到了 。
(2)推测 瓶中的蚯蚓运动会逐渐减弱,原因是蚯蚓的呼吸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3)甲乙两瓶说明环境中影响蚯蚓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4)在本实验中,设置甲瓶的作用是 。
(5)做完实验后,你对蚯蚓的处理是 。
18.小李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将甲、乙、丙三套装置分别连接好,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15分钟,然后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室温为25°C的环境中,丙装置放入冰箱中,放置几天,请分析回答:
甲 乙 丙
(1)该实验模仿“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在实验前,要将装置中的肉汤煮沸,其目的是 。
(2)实验的结果是: 装置中肉汤变质, 装置中肉汤未变质。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 。
(3)甲、丙两组实验中控制的单一变量是 。
(4)从“鹅颈瓶”得到启发,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 消毒法。
参考答案:
1.(1)细菌和真菌
(2) 接种 温度
(3) 水 营养物质(有机物) 空间
(4)细菌
2.(1) 种 属名 液泡 遗传/基因
(2) 酵母菌 孢子 细胞核
(3) 被子 简单/非条件 大脑/大脑皮层
3.(1) 乙 对照
(2)接种
(3)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合理即可)
(4)洗手能减少手上细菌的数量(合理即可)
4.(1)①和③
(2) ③和④ 温度
(3)二氧化碳
(4)重复实验
5.(1)真菌
(2)无性生殖
(3)杀灭杂菌
(4)两
(5)无氧
6.(1) 先天性 遗传物质/遗传因素
(2) 学习 环境
(3)低于
7.(1)残留食品的堆积会引起细菌和真菌的大量繁殖
(2)对照
(3) 3 残留食品的堆积
(4)不在教学楼或学校吃零食/残留食物不乱丢/光盘行动
8.(1)先天性
(2)学习
(3)弱/低
(4)学习
9.(1) 提高实验准确性,减少误差 工蜂处理组 工蜂损伤叶片可以促进植物提前进入开花期(合理即可)
(2) 花粉匮乏 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获得更多食物(合理即可)
(3)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合理即可)
(4) 足、翅(两者缺一不可) 社会/社群
(5)熊蜂的这种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其他品种的蜜蜂是否也存在这种行为?(合理即可)
10.(1)减小实验误差
(2) (大蒜汁、生姜汁、大葱汁、洋葱汁)四种植物源汁的种类 大蒜汁
(3)四种植物源汁对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抑菌强度依次为大蒜汁>大葱汁>生姜汁>洋葱汁
(4)细菌
(5) 不可以 本实验只选取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细菌作研究,并不能涵盖所以的细菌,因此无法得出“生姜可以抑制所有细菌的生长”这一结论(意思相近,描述准确均可得分)。
11.(1)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中并大量繁殖
(2)B
(3) 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A
(4)芽孢
12.(1)高温杀灭肉汤内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或高温灭菌)
(2)把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阻挡在乙试管之外(或阻止外界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进入乙试管内)
(3)空气中的细菌或真菌等落在肉汤里并大量繁殖
(4)温度
(5) 杀死 抑制
13.(1) 碘液 细胞核
(2) 青绿 ⑤
(3) 出芽 孢子/⑤
14.(1)蚂蚁依靠触角辨别气味进行通讯
(2)饥饿
(3)防止手上的气味干扰实验
(4)要把蚂蚁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5)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
15.(1) 温度 空气抑制酸奶的形成(或制作酸奶需要无空气)
(2)去除杂菌
(3)接种
16.(1)乙
(2)水分/水
(3)对照
(4) 慢 粗糙 刚毛
17.(1)刚毛
(2)乙
(3)水分
(4)对照
(5)放回自然
18.(1)高温灭菌
(2) 甲 乙、丙/丙、乙 乙瓶的瓶颈是弯曲,细菌不能进入,丙瓶的温度较低,不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食物保存较长的时间
(3)温度
(4)巴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